疾病

乳腺囊性增生病

本词条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 林乐岷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乳腺囊性增生病是一种常见于育龄妇女的非炎症性、非肿瘤性病变。其病理形态复杂,增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并伴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或腺管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乳头状增生,伴乳管囊性扩张,也有发生于小叶实质者。主要为乳管及腺泡上皮增生,造成乳腺正常结构紊乱,临床表现主要为乳房肿块伴有周期性的乳房胀痛。

就诊科室
乳腺外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cystic hyperplasia of breast
疾病别称
乳房小叶增生、乳腺小叶增生症、纤维囊性乳腺病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月经不调、乳腺癌
治疗周期
部分病人发病后数月至1~2年后常可自行缓解,多不需治疗
临床症状

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乳头溢液

好发人群
30~50岁中青年女性
常用药物
维生素E、甲睾酮、甲羟孕酮、溴隐停
常用检查
乳腺B超检查、钼靶X线摄影、肿物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疾病分类

片块型

乳房内肿块表现为厚薄不等的片块状,长圆形或圆盘状,质地中等,活动度良好,边界清楚,肿块数目不一。

结节型

乳房内肿块多呈串珠状或者扁平结节,边界不清,质地中等或有偏硬,活动度好,但形态不规则,有时也可见到米粒或砂粒状结节性肿块。

混合型

乳房内肿块可表现为结节状、条索状、片块状、砂粒状等混合存在的多种形态。

弥漫型

乳房内肿块发生于乳房的三个象限以上,并呈现颗粒样分布。

病因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了,目前多认为与卵巢功能失调及精神因素有关。

主要病因
  • 乳腺囊性增生病与女性内分泌失调有关,主要是黄体素水平低下而雌徼素分泌过量、长期作用于乳腺组织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乳腺出现各种形态迥异的增生现象。

  • 由于乳腺局部性激素受体质和量的异常、导致这些成分对激素的反应异常,而体内女性激素水平并无改变。这些激素受体异常的成分不均匀地分布在乳房各部,导致乳房各部的增生程度参差不齐,这是导致乳腺囊性增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诱发因素

研究表明,在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伤心以及劳累或天气不好的时候,该病的临床症状明显加重。当情绪好转、心情舒畅时,其症状可有所缓解。

流行病学

乳腺囊性增生病是妇女常见、多发病之一,多见于30~49岁,其本质上是一种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正常结构的紊乱。在我国,囊性改变少见,多以腺体增生为主,故多称“乳腺增生症”。本病恶变的危险性较正常妇女一般增加2~4倍,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时与乳腺癌相混。

好发人群

30~50岁中青年女性好发此病,由于此类人群常常会存在内分泌紊乱或者卵巢功能下降的情况。

症状

乳腺囊性增生的临床表现为乳房胀痛和肿块,且病程较长,发展缓慢。部分病人具有周期性,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部分病人可伴有月经素乱或既往有卵巢或子宫病史。

典型症状

乳房疼痛

常为胀痛或刺痛,可累及一侧或两侧乳房,以一侧偏重多见,疼痛严重者不可触碰,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疼痛以乳房肿块处为主,亦可向患侧腋窝、胸胁或肩背部放射,有些则表现为乳头疼痛或痒。乳房疼痛常于月经前数天出现或加重,行经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疼痛亦可随情绪变化而波动。这种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有关的疼痛是乳腺增生病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

乳房肿块

肿块可发于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单个或多个,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亦可见于其他象限。肿块形状有片块状、结节状、条索状、颗粒状等,其中以片块状为多见。肿块边界不明显,质地中等或稍硬韧,活动好,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常有触痛。肿块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般大,大者可逾3~4cm。乳房肿块也有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的特点,月经前肿块增大变硬,月经来潮后肿块缩小变软。

乳头溢液

少数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为自发溢液,草黄色或棕色浆液性溢液。

情志改变

患者常感情志不畅或心烦易怒,每遇生气、精神紧张或劳累后加重。

就医

当患者出现乳房疼痛或者乳房溢液的情况时,应立即上医院治疗,在B超或者体格检查的辅助下,明确诊断,乳腺囊性疾病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利于患者预后。

就医指征

自我检查、体检或其他检查中发现有乳房区域有明显胀痛和局限性肿块,或有乳头溢液时可考虑及时于医院就诊,提高对乳腺癌发生可能的筛查。

就诊科室

可到医院的乳腺科、乳腺外科、甲乳外科、乳腺中心等就诊,当地医院没有和乳腺相关科室,可选择先于普外科诊治。

医生询问病情
  • 乳房是否存在异常溢液的情况?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乳房有肿块,乳头有溢液等)

  • 症状存在多长时间?

  • 肿块是否伴有疼痛?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这是专业乳腺检查的第一步,30岁后的女性应每年定期做一次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乳头有无凹陷、上抬、溢液,乳房有无肿块和酒窝症,双乳位置是否一致,颜色有没有改变。

B超检查

这是一种初步筛检乳房硬块的检查手段,能用来判断肿块性质和位置,可检查出一些手摸不出来的细小肿瘤。当怀疑乳腺有肿块,B超检查是必须做的。

钼靶检查

该检查通过将乳房夹在钼靶机的托板上,以便固定乳房得到清晰的图像,女性在40岁以后,每年都该做钼靶检查。

针吸细胞学检查

双侧多发性肿块的患者,可对于肿块采取多点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因各肿块病变的进展情况不一,此种检查能更加全面反映各肿块的病变情况或性质,但最终确诊还应取决于病理活检。

病理活检

当症状表现为明显局限性肿块,需要和乳腺癌鉴别,可进行病灶穿刺活检,此项检查属于创伤性检查,是确诊乳腺囊性增生病的金标准。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形态学诊断为标准,乳腺性增生病常见的病理表现为主要为乳腺间质的良性增生,增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并伴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也可发生在腺管内而表现为上皮的乳头样增生,伴乳管囊性扩张。此外,尚有一种小叶实质增生的类型,如病理标本结果符合以上叙述可诊断本病。

鉴别诊断

乳腺纤维腺瘤

两者均可见到乳房肿块,单发或多发,质地韧实。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乳房肿块大多为双侧多发肿块,大小不一呈结节状片块状或颗粒状,质地一般较软,亦可呈硬韧,偶有单侧单发者但多伴有经前乳房胀痛触之亦感疼痛,且乳房肿块的大小性状可随月经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活动度大,质地一般韧,亦有多发者,但一般无乳房胀痛,或仅有轻度经期乳房不适感无触痛。乳房肿块的大小性状不因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患者年龄多在30岁以下,以20~25岁最多见。此外在乳房的钼靶X线片上,乳腺纤维腺瘤常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的阴影及其特有的环形透明晕,亦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

乳腺癌

乳腺癌与乳腺囊性增生病相比,两者均可见到乳房肿块。乳腺癌是乳房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作用下,发生了基因突变,致使细胞增生失控。由于癌细胞的生物行为发生了改变,呈现出无序、无限制的恶性增生。主要症状表现为乳腺肿块、乳腺疼痛、乳头溢液、乳头改变、皮肤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

治疗

乳腺囊性增生病主要是对症治疗,绝大多数病人不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一般首选中药或中成药调理,包括疏肝理气,调和冲任,软坚散结及调整卵巢功能。目前维生素类药物常为本病治疗的辅助用药,根据病情特点不同,也可选用激素类药物联合治疗。另可结合调剂情绪和心情,定期随访。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但部分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可采用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乳腺囊性增生病程较长,发展缓慢。首选中药或中成药调理,治疗周期稍长,为了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乳腺癌,应该每隔3~6个月到医院复查。目前治疗上基本为对症治疗。部分病人发病后数月至1~2年后常可自行缓解,多不需治疗。
一般治疗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发生往往与劳累、生活不规律、精神紧张、压力过重有关。治疗乳腺性增生病首先就是要舒缓生活和工作压力、消除烦恼、心情舒畅、心态平和,症状多可缓解。用乳罩托起乳房,可缓解疼痛。

药物治疗

维生素E

可升高促性腺激素,并可抑制细胞间变,对乳腺囊性增生病有一定疗效。用药2周为1个疗程。本品通常耐受良好,但大剂量使用可致腹泻、腹痛和其他胃肠道功能紊乱,有时也可引起疲劳、乏力。

甲睾酮和丙酸睾酮系雄激素药物

通过对抗雌激素而发挥治疗作用,一般于经前14天开始应用,月经来潮后停用。本品可引起女性男性化,并有肝损害、水钠潴留、高血钙等不良反应,故一般仅用于疼痛较重,其他疗法不能缓解者。对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禁用,冠心病、心衰、水肿,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甲羟孕酮

可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抑制垂体前叶黄体生成素分泌,使卵泡不能发育成熟,抑制卵巢的排卵功能。月经周期第15天开始应用,连用5~10天或至月经来潮,疗程不少于6个月。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食欲不振、痤疮、水钠潴留、精神压抑及月经失调。对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损害、糖尿病、哮喘病、癫痫,原因不明的阴道出血及有血栓病史者禁用,有精神抑郁史者慎用。

溴隐停

是多巴胺受体激活剂,作用于垂体催乳细胞上的多巴胺受体,抑制催乳素的合成与释放。同时减少催乳素对尿促卵泡素的拮抗,促进排卵恢复,调整激素平衡。还能恢复乳腺对激素受体的控制。该药不宜长时间应用,否则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为头晕、胃肠道刺激、幻觉、运动障碍,停药后疾病容易复发。

他莫昔芬

能直接与靶器官争夺受体而阻断雌激素的作用,对乳腺囊性增生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月经后2~5天开始服用,服药15~20天停药,持续2~3个月。不良反应为刺激肠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的症状。

手术治疗

乳房肿块切除术

将绝经前女性出现的乳房包块如慢性囊性增生病、纤维腺瘤等通过手术方式切除,防止包块变大、发生病变。

乳房区段切除术

适用于乳晕下肿块,并伴有乳腺导管周围炎的患者。手术时,应将该区域所属的较大的导管和肿块周围的组织,从乳头开始一并切除,以避免在手术后形成乳晕下囊肿,乳腺瘘管和乳头溢液。

超声引导下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

该术式适用于肿块小于3cm。

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

适用于某些广泛或多发的良性病变,或尚未恶变的良性病变,男性乳腺肥大,乳腺巨大良性肿瘤、多发性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肿或囊性增生症、乳腺弥漫性重度增生或癌前病变等,经保守治疗无效或复发,不能坚持服药者。

其他治疗

肝郁气滞

证候

情绪郁闷、心烦善怒、两侧乳房刺痛或肿痛、乳房肿块随情志波动而增大或缩小、兼有胸闷嗳气、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

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化痰。

主方

紫菜粥。

原料

干紫菜、猪肉末、食盐、味精、葱花、胡椒粉、麻油、粳米。

肝郁化火

证候

形体消瘦、午后潮热、精神不振、虚烦不寐、多梦或有头晕、易于激怒、口干、月经周期紊乱、乳房结块胀痛而感灼热。舌边尖红、苔少或薄黄、脉细弦数。

治法

理气清肝,化痰软坚。

主方

海带陈皮肉丝汤。

原料

海带、猪瘦肉、白萝卜、陈皮、食盐、味精、酱油、花椒水、葱、姜、蒜适量。

预后

大部分乳腺囊性增生病属于良性病变,经治疗后,一般预后好。乳腺增生通常情况下不会导致癌变,不过活检后病理显示伴有乳腺不典型增生,这可能是一种癌前病变。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发生乳腺癌的机会要比同年龄组的妇女大4~5倍,也可与乳腺癌合并存在。

能否治愈

如不并发乳腺癌等恶性病变,多数可痊愈。

能活多久

乳腺囊性增生病如果不并发乳腺癌等恶性病变,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建议间隔3~6个月复查一次。

饮食
饮食调理

患者注意生冷、辛辣、海鲜等食物尽量不要吃,如葱、蒜、椒、桂皮等。因需防止肥胖,注意少吃油炸食品、动物脂肪、甜食及过多进补食品,要多吃蔬菜和水果类,多吃粗粮。黑黄豆最好,多吃核桃、黑芝麻、黑木耳、蘑菇。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还可以采用食疗方进行调理,对改善患者病情会有非常大的好处,期间不能长时间抽烟、喝酒。

护理

因乳腺囊性增生病多与内分泌失调和精神情绪有关,故患者经治疗后应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心情,定期复查及随访。因存在伴发恶性病变的可能性,高危人群应积极规避危险因素,重视乳腺癌的筛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日常护理
  • 保持心情的舒畅、情绪的乐观。

  • 坚持体育锻炼,运动对防止肥胖、保持良好心情均有益。

  • 禁止滥用避孕药及含雌激素美容用品,不吃用雌激素喂养的鸡、牛肉。

预防

改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的作息时间,保持心情舒畅和愉悦。多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交活动,避免和减少精神、心理紧张因素,上述均利于预防乳腺囊性增生。

早期筛查

已绝经的妇女可选择每月进行乳房自我检查,自检中如发现异常或发现肿块短时间内增大,应尽早就诊。定期复查或进行每年1次乳腺相关体检,及时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预防措施
  • 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性生活和谐。可调节内分泌失调,保持大便通畅会减轻乳腺胀痛,可以对乳腺增生的预防起到一定作用。

  • 多运动,防止肥胖,提高免疫力。

  • 禁止滥用避孕药及含雌激素美容用品、不吃用雌激素喂养的鸡、牛肉。

  • 乳腺增生的预防还应注意避免人流。

参考文献

[1]陈茂华主编,外科中医特效药膳精粹[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03,第116页

[2]李殊响编,全科医师合理用药指南[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05,第245页

[3]刘保良,张川主编,外科处方速查手册[M],河北科技出版社,2009.08,第111页

[4]雷秋模著,实用乳腺病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09,第3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