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胃轻瘫综合征

本词条由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 张震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胃轻瘫综合征是指以胃排空延缓为特征的临床症状群,而有关检查未发现上消化道或上腹部有器质性病变。主要症状是饭后出现恶心,还会有干呕、体重减轻的症状,这种疾病同时被称为胃麻痹或者是胃无力。所以一旦了解自己可能有胃轻瘫综合征,就要尽快到医院进行治疗,否则变成急性综合征。而且病情可能会反复发作,有时候还会迁延至十年。

就诊科室
普外科、消化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Gastroparesis Syndrome
疾病别称
胃麻痹、胃无力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

好发人群
患有糖尿病人群、接受胃部手术的患者
常用药物
异丙嗪、多潘立酮、胃复安
常用检查
超声检查、胃排空功能测定、呼气试验
疾病分类
  • 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又称特发性胃轻瘫,多发于年轻女性。原发性胃轻瘫病因、机制尚未清楚,但病变部位可能在胃的肌层或支配肌层的肌间神经丛;继发性胃轻瘫常有糖尿病、结缔组织病、胃部手术或迷走神经切断术、感染或代谢异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 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可将胃轻瘫分为急、慢性两种。临床上慢性多见,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常达数月甚至10余年。

病因

胃轻瘫综合征的病因有很多,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毒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药物损伤容易诱发胃轻瘫综合征。

主要病因

疾病因素

胃轻瘫综合征患者可能与患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是否曾接受胃部手术、减重手术等因素有关,因此这类患者均要接受血糖和甲状腺功能的生化检测,然后再根据临床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他检查。

病毒感染

一部分胃轻瘫患者在出现相关症状前曾有过病毒感染,因此应考虑病毒感染为其病因,而拟诊为“病毒感染后胃轻瘫”。  

医源性胃轻瘫

手术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胃底折叠术,导致迷走神经损伤所致胃轻瘫。药物引起的胃轻瘫往往易被忽视,涉及的药物包括阿片类镇痛药、抗胆碱药和某些治疗糖尿病药物。

其他

胃轻瘫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并可加重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因此应评估某些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是否合并胃轻瘫。

诱发因素

病毒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药物损伤等,容易诱发胃轻瘫综合征。

流行病学

国内胃轻瘫综合征的发病率不详,国外报道显示男性患病率为9.6/10万,女性为37.8/10万,女性多于男性。近期研究估计,人群总体胃轻瘫发病率为1.8%,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高。25%~55%糖尿病患者会发生胃轻瘫,尤其1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生率更高。实际上胃轻瘫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可能被低估,胃轻瘫的临床症状易与若干疾病,尤其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而被诊断为其他疾病,且并非每个医疗机构均具备诊断胃轻瘫的条件。

好发人群

患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是否曾接受胃部手术、减重手术的人群容易患胃轻瘫综合征。

症状

胃轻瘫综合征后出现消化不良、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没有特异性,容易被人忽视,甚至误诊,未引起大家的重视。严重、长期呕吐者可碱中毒,并可伴有手足抽搐。胃轻瘫综合征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典型症状

胃轻瘫综合征包括餐后饱胀感、恶心、呕吐、早饱、上腹痛、消瘦。但这些症状往往是非特异性的,其他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均可有上述症状,与上腹痛相比,早饱、餐后饱胀感、恶心、呕吐与胃排空延迟的相关性更大。

伴随症状

急性胃轻瘫患者短时间内大量呕吐后,可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素乱;慢性轻瘫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和体重减轻;严重、长期呕吐者可碱中毒,并可伴有手足抽搐。

并发症

脱水

人体的水分大量丢失但是并未得到及时的补充,导致新陈代谢出现障碍的表现,常有口渴、尿少、头晕、烦躁等,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休克。

电解质紊乱

患者短期内大量呕吐,可以使胃酸等消化液丢失,导致H+、K+ 、Na+等例子含量发生变化,导致人体的电解质分布异常进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营养不良

如果患者出现长期持续的呕吐,导致机体摄取能量障碍,使病人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

就医

患者出现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延迟排空、上腹部疼痛时应该立即到普外科、消化内科就医,完善相关检查,如B超检查、CT检查、呼气试验来确诊,并注意与机械性梗阻、食管炎相鉴别。

就医指征
  • 一旦出现消化不良,应及时就诊,完善相关检查。

  • 不明原因的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腹胀等不适,应该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普外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等,可到消化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等)

  • 这些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 腹痛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断存在的?

  • 来医院之前有没有服用过药物?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需要做的检查

查体

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查体,对患者的面容、表情、疼痛部位、全身状态进行初步检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呼气试验

固体试餐中包含有13C标记的辛酸或乙酸,当试餐进入十二指肠后13C-辛酸或乙酸被吸收,分解产生13CO2呼出,因此测定摄入试餐后各时间点呼气样本中13CO2含量即可评估胃排空率。13CO2呼气试验可取代核素扫描诊断胃轻瘫,而无射线接触。肠道吸收功能、肺功能异常会影响检查结果。

血液学检查

包括血液生化、血糖、电解质、甲状腺和甲状旁腺激素、免疫学指标等,主要用于了解胃轻瘫的基础病因以及胃轻瘫的后果,如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   

超声检查

可用于评估胃轻瘫综合征,在摄入标准试餐15min、90min时测定胃窦横切面面积,可估算胃排空。其结果与核素闪烁扫描结果存在相关性,但对操作者的经验有相当高的要求。  

胃电图

通过体表测定慢波胃电活动可初步分析胃的活动状态。摄入标准试餐后,如慢波活动减少至每分钟2次以下,则可诊断为胃轻瘫。胃电图检查有助于鉴别机械性胃流出道梗阻和特发性胃轻瘫。  

磁共振成像检查

行上腹部磁共振,摄入含钆的液体后重复摄片,该方法无创伤,准确性高,但是价格昂贵,目前多用于临床硏究。

核素扫描

核素扫描胃排空是最简便和最符合生理状态的检查方法。但检查时需接受少量的射线照射,因此不能用于妊娠妇女。检查也常受设备条件的限制,临床应用尚不普遍。

胃镜检查

胃轻瘫患者胃镜检査应无明显异常,该检查可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有助于疾病的鉴别。

腹部X线或CT检查

患者的腹部X线和CT检查应无明显异常,该检查的主要作用是排除机械性梗阻,如小肠肿块或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所致。

胃排空功能测定

对于任何原因不明的消化不良患者,如果条件允许,应常规进行核素标记的固体和液体胃排空试验。该试验对确诊有重要价值,亦是观察促动力药物疗效的重要客观评价手段。

胃内测压

只有胃排空试验异常时才进行该项检查。胃轻瘫患者胃内测压可显示胃运动异常,以餐后胃窦部运动低下为最常见。胃大部切除术后胃轻瘫患者,近端胃静压测量可见基础张力低下。

诊断标准

《胃轻瘫综合征》指南指出,胃轻瘫的诊断需要符合以下3个标准:

  • 具有胃轻瘫症状,如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等。

  • 排除幽门部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出口梗阻。

  • 确诊胃排空延迟。

鉴别诊断

机械性梗阻

胃术后机械性梗阻与胃术后胃轻瘫均多发生于毕Ⅱ式吻合术。胃术后机械性梗阻是由于幽门部器质性病变导致的恶心、呕吐等不适,行胃镜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

食管炎

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糜烂,临床症状包括烧心、吞咽困难及胸骨后疼痛等,还可以引起咽喉炎、哮喘等其他疾病,两者可以通过胃镜检査进行鉴别。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可以表现为上腹中部疼痛,疼痛可以表现为隐痛、钝痛或饥饿痛,可以通过服用抑酸药物进行缓解,两者可以通过胃镜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胃轻瘫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是消除基础病因、增加胃动力和缓解症状。治疗要点在于改善症状和营养状态,并积极寻找病因。营养支持、控制血糖以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是首选疗法,只有保守治疗无效时,才采用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胃轻瘫综合征的患者一般需要治疗14天,反复发作者持续6个月。
病因治疗

消除病因或控制基础疾病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消除由于社会、工作和家庭等因素导致的情绪不良、精神紧张、长期劳累、吸烟等诱因。对于某些有心理因素诱发的胃轻瘫,应根据情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对继发性胃轻瘫患者应加强原发病的治疗,应尽量避免使用会延迟胃排空的药物。   

药物治疗

胃复安

具有中枢性和外周性抗多巴胺能特性,促进胃轻瘫的胃排空,剂量较大时常会产生中枢神经不良反应,如焦虑、头昏、疲倦。严重时可出现共济失调,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约20%。此外,还能引起高催乳素血症类不良反应,包括乳房压痛、溢乳和月经不规律  

多潘立酮

为一种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断剂,由于其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很弱,故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罕见,偶尔也能产生高催乳素血症类不良反应。但其耐受性优于胃复安,它对多种类型的胃动力障碍性疾病均有效。 

止吐药

包括米氮平、异丙嗪等,适用于剧烈呕吐者,可缓解恶心、呕吐。但对治疗胃排空延迟本身无效,但应注意孕妇禁用。

手术治疗

如果经过长期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外科手术,一般采用胃大部切除术、幽门成形术和胃-空肠吻合术、空肠造瘘术、经口内镜下幽门肌切开术等。

营养治疗

治疗胃轻瘫的首要目标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因此营养支持、控制血糖以及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物质是首选疗法。患者应根据营养师的建议,少量多次摄入低脂、低纤维饮食。若无法耐受固体食物,应摄入均质或流质食物;若进食量不足以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物质,则应予以肠内营养。 对于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症可抑制胃排空,故应首先有效控制血糖。GLP-1类似物也能影响胃排空,因此应停用这类药物,并选用其他不影响胃排空的降糖药。

中医治疗

胃轻瘫患者如能服用中药,可按中医脾胃辨证论治原则治疗。中成药如健胃灵、枳实消痞丸、胃肠通、便秘通、木香槟榔丸、越鞠保和冲剂、大承气汤、五苓散、四逆散、六君子汤、半夏泻心汤和小承气汤加减等,经多年临床研究证实有一定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另外,可在合理饮食、继续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

其他治疗

胃电起搏治疗

即将电极置于腹部体表相应部位的胃电起搏能使紊乱的胃电慢波节律恢复正常,从而恢复正常胃运动。有人试用于治疗术后胃轻瘫伴胃电节律紊乱者,有一定疗效。但其技术问题及其在胃轻瘫治疗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预后

胃轻瘫综合征无法治愈,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但是不会影响患者的寿命。建议患者每三个月复查一次,避免病情复发。

能否治愈

胃轻瘫综合征没有有效的治愈方法,只能暂时性缓解。

能活多久

胃轻瘫综合征控制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胃轻瘫综合征患者三个月复查,或有症状随时复查。

饮食

合理的膳食管理对胃轻瘫的治疗至关重要。胃轻瘫患者摄食减少,可导致消瘦、脱水,以及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膳食处理的原则在于恢复并维持营养状况,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

饮食调理
  • 对糖尿病患者,应进食糖尿病饮食。

  • 中重度胃轻瘫患者可以留置鼻-胃管,经此管增加摄入液态营养物。

  • 宜少食多餐低纤维、低脂饮食。

  • 宜禁烟、酒和碳酸饮料。

护理

患者的护理,应告知患者需要高度重视饮食营养,通过饮食疗法的调整来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改善病情。同时注意密切检测血糖水平,以防并发症的发生。

日常护理

口服用药

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不要自行停药或加减药量。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生反应。

日常活动

在手术后如果情况允许,患者应尽早下地走动,每日保证正常活动量,同时饮食应吃一些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尽可能减少术后肠粘连的可能性。

病情监测

监测血糖,感觉出现血糖升高,建议随时就诊。

预防

特发性胃瘫目前病因不明,没有特效的预防措施。对于继发性胃瘫可以从病因以及导致这些疾病的危险因素入手,比如糖尿病的预防应该少食甜食,增加运动量等。

预防措施
  • 对于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有胃轻瘫高危因素者(如糖尿病、腹膜炎、高龄等),术前要有出现冑排空障碍的心理准备,术中预防性小肠造痿、胃造痿,为长期等待胃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如果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参考文献

[1]向雪莲,刘诗.解读《胃轻瘫临床管理指南》[M].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3.
[2]张敏.胃肠道手术后胃瘫的预防与处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3.08.408.
[3]陆星华,钱家鸣主编,消化系疾病诊断与诊断评析[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05:106.
[4]付国兵,戴晓晖主编,振腹疗法[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0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