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流行性腮腺炎

本词条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抗感染科 齐慧敏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中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数呈良性自限过程。该病主要表现为腮腺肿胀、疼痛、发热,少数患者可引起睾丸炎,但对生育的影响不大。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以及中医治疗改善,一般预后较好。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及时补充水分等。接种麻腮风病毒疫苗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就诊科室
感染内科、儿科、心内科、消化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epidemicparotitis
疾病别称
痄腮、腮腺炎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脑膜炎、耳聋、睾丸-附睾炎、卵巢炎、胰腺炎
治疗周期
8~14天
临床症状

腮腺肿胀、疼痛、发热

好发人群
儿童、免疫力低下者、未接种疫苗者
常用药物
利巴韦林、地塞米松
常用检查
血常规、血尿淀粉酶、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测
病因

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病因是感染腮腺炎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该病好发于儿童、免疫力低下者、未接种疫苗者等。此外,免疫力低下、疫苗接种效果不理想和人群密切接触都能诱发流行性腮腺炎。

主要病因

人类是已知腮腺炎病毒的自然宿主,病程早期可自患者的唾液、尿液、血液、并发脑膜炎者的脑脊液等处分离到病毒。感染后无论是否发病都能产生免疫反应,病毒很少发生大的变异,再次感染者少见。

诱发因素

免疫力低下

人体免疫力低下易被病毒感染入侵,诱发流行性腮腺炎。

疫苗接种效果不理想

疫苗接种效果不理想,体内未产生足够的抗体容易感染病毒。

人群密切接触

人群密切接触感染病毒的概率升高,可能诱发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病学

流行性腮腺炎于全球内流行,人类普遍易感,1岁以上儿童中广泛流行和暴发,成人易感者中也会流行。流行性腮腺炎在我国列为丙类传染病,国家报告流腮发病例数,2012~2015年分别是479518、327759,187500及182833例,发病数在11种丙类传染病中由第3位降至第6位。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可发病,我国呈规律的双峰分布,第一个发病高峰在4~7月,第二个高峰是10月至翌年1月。2005~2011年全国流腮突发事件,合计报告3122例,73.7%(2302/3122)发生在小学,17.1%发生在中学,发生在幼托机构3.0%,6.1%发生在其他集体机构。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腮腺炎病毒可飞沫经呼吸道进行传播。

接触传播

与患有流行性腮腺炎的患者密切接触,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可传播。

母婴传播

若女性在孕早期感染腮腺炎病毒,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胚胎,导致胎儿出现畸形。

好发人群

儿童

儿童的免疫功能尚不健全,易感染腮腺炎病毒。

免疫力低下者

免疫力低下易被病毒感染入侵。

未接种疫苗者

未接种疫苗者体内无抗体,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的典型症状包括腮腺肿胀、疼痛、发热等。起病前1~2日内可有非特异性前驱期症状,包括低热、食欲不振、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咽炎等。流行性腮腺炎的并发症有脑膜炎、耳聋、睾丸-附睾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典型症状

腮腺肿胀

腮腺肿胀最具特征,一侧先肿胀,但也有两侧同时肿胀者。多因耳下部疼痛而发现腮腺肿大,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界不清,腮腺四周软组织也可呈水肿,可上达颧骨弓下至颌部,若伴颌下腺累及,颈部明显肿胀,胸锁乳突肌处也可被波及,而使面部变形。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

疼痛

腮腺触之有疼痛,张口咀嚼或食用酸味食品时胀痛加重。

发热

起病较急,可有发热,体温自38~40℃不等,伴畏寒、头痛和全身不适。局部皮肤紧张,有时表面灼热感,但多不红。

其他症状

腮腺炎潜伏期为12~25天,平均18天。起病前1-2日内可有非特异性前驱期症状,包括低热、食欲不振、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咽炎等。

并发症

脑膜炎

尤其多见于儿童病例,男孩多见于女孩,为最常见的并发症。腮腺炎脑炎的发病率约0.3%~8.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可发生于腮腺肿大前6天至肿胀后2周内,一般多在肿大后一周内出现。脑脊液检查呈无菌性脑膜炎改变,头痛、呕吐等急性脑水肿表现较明显,脑电图可有改变但不似其他病毒脑明显,以脑膜受累为主,预后多数良好。

耳聋

因听神经损害,可发生短暂性高频耳聋和永久性非对称性耳聋,后者较少(约1/15000)且多为单侧性。耳聋可逐渐或突然发生,通常伴有眩晕但前庭功能正常。

睾丸-附睾炎

睾丸-附睾是除唾液腺外最易被波及的腺体。13~14岁后发病明显增多,约占成人男性腮腺炎患者的14%~35%,大多发生于腮腺炎病程一周左右。

卵巢炎

约占成人女性腮腺炎患者的5%~7%,症状相对较轻,有发热、下腹部疼痛、月经不调,严重的可扪及肿大的卵巢,伴触痛,很少影响生育。

胰腺炎

儿童少见,成人流腮患者中约占5%,常发生于腮腺肿大后3~7天,上腹剧痛和压痛,伴呕吐、发热、腹胀、腹泻和便秘。若同时腮腺肿大,则测血淀粉酶不宜作为诊断依据。血清脂肪酶常在起病72小时时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提示最近患胰腺炎。

心肌炎

约3%~4%的患者并发心肌炎,多见于病程第5~10天,可与腮腺肿大同时或恢复期发生。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减慢、心音低钝、心律不齐、有收缩期杂音,心电图可见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ST段下降、T波低平或倒置、期前收缩等,心肌酶谱可提示。大多数仅有心电图改变(3%~12%),而无明显临床症状,偶有心包炎。

就医

当出现腮腺肿胀、疼痛、发热应及时就诊感染内科、儿科以及其他相应科室,行血常规、血尿淀粉酶、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测等明确诊断。注意和化脓性腮腺炎、颈部或耳前淋巴结炎、其他病毒感染所致腮腺炎、症状性腮腺肿大、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大、其他病毒所致脑膜脑炎相鉴别。

就医指征
  • 当出现腮腺肿胀、疼痛、发热的情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肿胀严重,波及面部应及时就医。

  •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并发心肌炎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内科就诊。

  • 儿童患者可到儿科就诊。

  • 出现胰腺炎症状去消化内科就诊。

  • 出现心肌炎症状去心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腮腺肿胀、疼痛、发热)

  • 是否还有其他症状?(如脑膜炎、耳聋、睾丸-附睾炎、卵巢炎、胰腺炎)

  • 近期有无接触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或有人群密切接触?

  • 既往有无其他疾病?

需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总数正常或者稍增高,分类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偶有类白血病反应。

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轻至中度增高,尿中淀粉酶也增高。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炎肿胀程度成正比。此酶增高也可能与胰腺和小肠浆液造酶腺累及有关。

血清学检测

中和抗体试验

低效价1∶2即提示现症感染。

补体结合试验

病程早期及第2、3周双份血清效价有4倍以上的增高或一次血清效价达1∶64即有诊断意义。

血凝抑制试验

用鸡胚受病毒感染,其羊水及尿囊液可使鸡的红细胞凝集,腮腺炎患者恢复期血清有很强的抑制凝集作用,而早期血清的抑制作用较弱,如两次测定效价相差4倍以上,即为阳性。

病原学检测

检测特异性抗体

测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效价增高是近期感染的诊断依据。脑膜脑炎或脑炎的病例,脑脊液可检测到特异性IgM抗体有助于明确诊断。

分子生物学检测腮腺炎病毒RNA

此检查方式具有敏感度和特异性高等优点。

病毒分离

腮腺炎肿大前6天至肿大后9天可从唾液中分离到病毒,并发脑膜脑炎或脑炎患者的脑脊液也常可分离到病毒。起病2周内的尿液可检测到病毒,而血中只在病初2日内可能测到,因病毒血症较短暂。

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3周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流行。    

症状、体征  

  • 腮腺或其他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    

  • 剧烈头痛、嗜睡、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呈非化脓性改变(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  

  • 恶心呕吐、伴中上腹部疼痛与压痛,局部肌紧张。  

  • 睾丸肿痛(常为单侧)。

实验室检测

  • 1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 双份血清(间隔2~4周)IgG抗体效价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    

  • 分子生物学检测腮腺炎病毒RNA阳性。

鉴别诊断

化脓性腮腺炎

常为单侧性,局部红、肿、痛、热明显,拒按,后期有波动感,挤压腮腺可见脓性分泌物自腮腺导管口流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颈部或耳前淋巴结炎

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质坚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可活动,常伴有咽峡炎、耳部疮疖等。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其他病毒感染所致腮腺炎

副流感病毒、肠道病毒、流感病毒A型和单纯疱疹病毒,均可引起腮腺肿大和中枢神经症状,可进一步作病原学检查。

症状性腮腺肿大

在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慢性肾病或应用某些药物如碘化物、激素类等可引起腮腺肿大,为对称性,无肿痛,触之质软,组织检查主要为脂肪变性。

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大

过敏性腮腺炎、腮腺导管阻塞,均有反复发作时,常突然肿大,消肿也迅速。单纯性腮腺肿大多见于青春期男性,因功能性分泌增多,代偿性腮腺肿大,无其他症状。

其他病毒所致脑膜脑炎

腮腺炎病毒感染所致脑膜脑炎可发生在腮腺肿大之前或可始终无腮腺肿大,难以与其他病毒所致者相鉴别。可借助病原学检测和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来确诊。

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中医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周期一般为8~14天。

治疗周期
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周期一般为8~14天。
一般治疗

治疗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 患者需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溃疡。

  • 保证每天液体摄入量。可应用解热镇痛剂如对乙酰氨基酚以减轻局部疼痛和降温。

  • 氦氖激光局部照射对止痛、消肿有一定效果,高热、头痛、呕吐等可给予对症处理包括应用脱水剂。

药物治疗
  • 早期应用利巴韦林有一定疗效。

  • 使用干扰素尚无可靠的循证学依据。腮腺炎脑膜炎、脑炎患者治疗同其他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并发睾丸炎者可考虑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胰腺炎大多较轻,可暂时禁食补液,必要时应用阿托品或东莨菪碱。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采用内外兼治,以普济消毒饮方为主随证加减,局部用紫金锭或青黛散调醋。

预后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多数预后良好,个别伴有严重并发症如重型脑炎、心肌炎、肾炎等必须慎重处理,积极抢救。少数可有耳聋和听力减退等永久性后遗症。流行性腮腺炎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治愈后三周复查病原学检测。

能否治愈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一般都能治愈。

能活多久

流行性腮腺炎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后遗症

听力损害需引起重视,少数患者可出现耳聋和听力减退等永久性后遗症。

复诊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治愈后三周复查病原学检测。

饮食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饮食以清淡可口,加强营养为主。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增加蛋白质食物摄入。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戒烟忌酒。

饮食调理
  • 忌辛辣食品:摄入过多辛辣食品易刺激患处。

  • 忌烟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及酒精均属于有害物质,刺激患处。

  • 忌坚硬食物:患者术后咀嚼不便,宜在进食中刺激患处。

  • 忌食过烫食物:过烫食物可能破坏口腔黏膜,不利于患处恢复。

  • 宜多摄入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即富含高蛋白又易于吞咽。

护理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护理要注意口腔卫生,保持患处清洁。照顾患者的过程中注意有无脑膜炎、耳聋、睾丸-附睾炎、卵巢炎、胰腺炎等并发症,平时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流行性腮腺炎属于传染性疾病,家属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注意防护,避免发生聚集性感染。

日常护理

患处护理

注意口腔及患处清洁卫生,还需避免发生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患处疼痛严重可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冰敷止痛。

注意隔离

极早隔离患者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避免对易感者传播。在集体机构密切接触,需留观检疫3周。由于腮腺炎病毒在腮腺肿大前已存在于唾液中,而且隐性感染者也可排病毒,在照顾患者过程中注意防护。

病情监测

照顾患者的过程中注意有无脑膜炎、耳聋、睾丸-附睾炎、卵巢炎、胰腺炎等并发症。

特殊注意事项

流行性腮腺炎属于传染性疾病,家属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注意防护,避免发生聚集性感染。

预防

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主要是接种疫苗,避免人群聚集和提高自身免疫力也有一定作用。此疾病可以对未接种过疫苗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进行病原学检测早期筛查。

早期筛查

可以对未接种过疫苗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进行病原学检测早期筛查。

预防措施
  • 目前全国各地区18~24月龄儿童必须接种一剂次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疫苗不足时可单独接种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和风疹疫苗。

  • 流行发生时避免去人员密集区,如商场、旅游景点、电影院等。

  • 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提高机体免疫力。

  • 注意与腮腺炎患者保持距离,避免与其公用餐具以及其他公共用品,同时室内注意消毒等。

参考文献

[1]马静,郝利新,罗会明等.中国2008~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0(06):533-535.
[2]张磊.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暴发原因的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3.
[3]胡咏梅,郝利新,王华庆.中国2010~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4(2):127-13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