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抑郁症

本词条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心理医学科 黄秀琴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的典型类型,以持久而明显的心境低落为主,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抑郁症单次发作至少持续2周以上,常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大多数发作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

就诊科室
精神科、心理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depression
疾病别称
抑郁障碍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具有遗传倾向
并发疾病
治疗周期
长期治疗
临床症状

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

好发人群
抑郁症家族遗传史者、存在创伤和不良生活事件经历者
常用药物
氟西汀、文拉法辛、米氮平、阿米替林、多塞平
常用检查
精神检查、实验室检查、脑电图
疾病分类

按程度分类

轻度抑郁症

患者的言谈、举止和仪表无异常,但内心痛苦悲观、自卑消极;社会功能下降;睡眠障碍;意识清晰、心境低落。若无原因地持续2周以上,甚至数月不见好转,常视为轻度抑郁症最典型的症状。

中度抑郁症

理性忧郁情绪、精神运动性阻滞、抑郁性认知;脑功能迟焦虑;顽固性睡眠障碍。

重度抑郁症

妄想、幻觉,抑郁性木僵,有明显的自杀言行。

按临床类型分类

内源性抑郁症

一种以持续性情绪低落为基本特征的精神疾病,伴有思维行为改变,常出现睡眠障碍。

更年期抑郁症

首次发病于更年期阶段,女性多见,常有某些诱因致病。患者多出现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紊乱问题。患者思维与行为抑制往往不明显,但常伴有突发的焦虑紧症状。

老年性抑郁症

首次发病于老年期,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表现,伴有自我低估、情绪改变及精神运动性障碍为特征。

儿童期抑郁症

发生在儿童时期持续的心境不愉快,以抑郁情绪为主要特征,本病一般起病急,持续时间较短,预后较好。

隐匿性抑郁症

该症状不太明显,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表现在广泛性或定部位的疼痛,也可以说是全身性的不适,而患者反而症隐匿不露。

反应性抑郁症

与内源性抑郁发病不同,本病往往是在受到超强精神打击持久精神紧张因素而发病。临床表现以突出的抑郁情绪为主,同时也存在认知行为和躯体调节功能等方面的障碍。

病因

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社会、心理、环境和生物化学等有关。

主要病因

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社会、心理、环境和生物化学等多种因素有关,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很多神经系统疾病均可伴发抑郁,如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疾病(如脑卒中、脑肿瘤等)、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

诱发因素

生理因素

生化不平衡

身体里的化学物质失衡,特别是那些能够导致神经传递功能异常的物质出现不平衡,如人体内激素等。

躯体疾病

躯体疾病能引起抑郁症状,如老年痴呆症、癌症、糖尿病、心脏病等患者,很容易患抑郁症。

遗传因素

对家系、双生子、寄养子等的研究表明,遗传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原因。

滥用物质

一些物质(如酒精、药物)的滥用可以导致抑郁症。

营养缺乏

一些营养物质(如叶酸和VⅢ)的缺乏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药物治疗

摄入一些药物,如安眠药、降压药、避孕药等,可能会加重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肥胖

过度肥胖的人往往更加在意自己的体重,这也是引发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心理因素

人格特点

一些过度悲观、自信心低落、焦虑和过度担忧、极度敏感、担心被抛弃的人容易患抑郁症。

不合理的认识

认为自己无能,总是责备自己,绝望。

压力

长期心理和身体方面的压力也容易导致抑郁

社会环境因素

失去亲人、离婚、生活孤独、经济和家务负担过重;下岗、破产、工作压力大、退休等;出国、移民、搬家等。

流行病学
  • 目前全球有3.4亿人罹患抑郁症,每年1000~2000万有自杀企图的行为者中大约70%患有抑郁症。

  •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抑郁症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相关。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离婚人士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婚姻人士;随着年龄的增长,抑郁症的发病率随之下降。

  • 目前我国已确诊的抑郁症患者约有3000万,成年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比例为2:1。

好发人群
  •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

  • 存在创伤和不良生活事件经历的人群。

  • 神经递质紊乱、神经内分泌紊乱的患者。

症状

抑郁症是以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不济或疲劳感为核心症状,伴有一系列精神运动症状、认知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以及躯体症状。

典型症状

心境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抑郁悲观,无愉快感。自我评价低,常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部分病例的抑郁心境具有晨重夕轻的节律特点。

思维缓慢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思考问题困难,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

意志活动减退

表现为行动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整日独坐或卧床,不愿参加平常喜欢的活动,常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时可出现抑郁性木僵。

自杀观念和行为

严重抑郁症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可萌发绝望的念头,并会促进计划自杀,发展成自杀行为。

伴随症状

伴随的心理症

焦虑或激越

颇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紧张、恐惧、害怕、烦躁不安、易激惹。严重时表现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

精神病性症状

主要是幻觉和妄想。内容常为与抑郁心境相协调的罪恶妄想、无价值妄想,或谴责性的幻听等;少数患者有与抑郁心境不和谐的被害妄想、没有情感色彩的幻听,但内容不荒谬。

伴随的躯体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性欲减退、阳痿、闭经、身体各部位的疼痛、乏力等。躯体不适主诉可涉及各脏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h,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症诊断具有特征性意义。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其他症状

抑郁发作时也可出现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

就医

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会对人的正常生活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查。对疑为抑郁症的患者,除进行全面的躯体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外,还要注意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就医指征

抑郁症患者心境低落几乎整天存在,至少连续2周或以上,一般不随环境而改变。症状常表现为失眠、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下降等,之后心境低落、悲观失望,应立即就医。另外,亲朋好友、家属发现亲人、朋友有上述表现者,也应积极鼓励其就医。

就诊科室
  •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精神科、心理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心悸、胸闷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心内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症状有多长时间了?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沉默少言、记忆力减退等)

  •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下降等)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家族中是否有抑郁症患者?

需要做的检查

躯体检查

检测是否有躯体上的损伤,进而产生情绪低迷的情况,排除查找病因。

实验室检查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有助于预测抑郁症的复发,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抑制试验被认为是抑郁症的生物学指标。两者结合起来检查比单独检查对抑郁症的诊断更有意义。

精神检查

对于怀疑为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检查,包括一般表现(意识、定向力、接触情况、日常生活表现等)、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力、思维障碍、记忆力、智能、自知力等)、情感活动、意志及行为表现等。尤其应注意患者的情绪活动。

脑电图和神经影像学检查

睡眠脑电图、多导睡眠脑电图、结构性影像学检查以及功能性影像学检查,也有助于诊断抑郁症。

病情评估

通过使用汉密斯顿抑郁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等,评估患者抑郁程度。

诊断标准

按照《国际疾病分类-20》的规定,判断是否患有抑郁症,标准有三条:

  • 有持续发作两周以上的病情;

  • 排除双相情感障碍,即患者以前并没有轻躁狂或躁狂症状;

  • 不是因为用过精神性刺激物质或器质性精神障碍所致。

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规定,当一个人无故地或在一定环境因素影响下出现上述抑郁症典型症状9项中的4项就应当诊断为抑郁症。

  • 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 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 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 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 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 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 性欲减退。

鉴别诊断

继发性抑郁障碍

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某些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等均可引起继发性抑郁障碍,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及进行躯体、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继发性抑郁障碍有明确的器质性疾病或有服用某种药物或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史,体格检查有阳性体征,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有相应指标的改变,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遗忘综合征及智能障碍,后者除谵妄性躁狂发作外,一般无意识障碍、记忆障碍及智能障碍。

精神分裂症

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发作或抑郁性木僵需,与精神分裂症或其紧张型鉴别。抑郁障碍以心境低落为原发症状,精神病性症状是继发的;精神分裂症通常以思维障碍和情感淡漠,不协调为原发症状,而抑郁症状是继发的;抑郁障碍患者的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协调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活动之间缺乏这种协调性;抑郁障碍多为间歇性病程,间歇期基本正常,而精神分裂症的病程多数为发作进展或持续进展,缓解期常有残留精神症状或人格的缺损;病前性格、家族遗传史,预后和药物治疗的反应等均可有助于鉴别。

焦虑障碍

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常共同出现,但它们是不同的临床综合征,常共有几种症状,例如躯体不安、注意力集中困难、睡眠紊乱和疲劳。焦虑障碍的焦虑症状较为突出,当有潜在抑郁障碍时鉴别诊断较为复杂;焦虑障碍患者的情感表达以担忧、害怕为主,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及运动性不安,患者的自知力良好,症状波动性大,求治心切,病前往往有明显引起高级神经活动过度紧张的精神因素。抑郁障碍常出现头晕、头疼、无力和失眠等躯体化主诉或者躯体化焦虑的临床现象,易误诊;但是抑郁障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相,患者自我感觉不佳,觉得痛苦、厌倦、疲劳,躯体化症状较重的患者也可伴有疑病症状,需要根据症状的主次及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来进行鉴别。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常伴有抑郁,与抑郁症的鉴别要点在于,前者常在严重的、灾难性的,对生命有威胁的创伤性事件,例如强奸、地震、被虐待后起病,以焦虑、痛苦、易激惹为主的情感改变,情绪波动性大,无晨重夜轻的节律改变,情绪多为怨天尤人,而很少责备自己,精神症状与心理因素联系紧密,临床症状充分反映心因内容,易受外界影响;精神活动迟钝不明显;睡眠障碍多为人睡困难,有与创伤有关的噩梦、梦魇,与抑郁发作以早醒多见不同。此外,患者常重新体验到创伤事件,有反复出现的闯入性回忆、易惊等。

治疗

抑郁症的治疗主要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对有自杀倾向者应密切监护,防止发生危险。

治疗周期
抑郁症的治疗周期比较长,急性期在2~4周药物会起效,症状控制之后维持期治疗要1~3个月,巩固期4-9个月,但实际上在临床中,在抑郁症症状控制之后需要巩固治疗半年以上。对于难治性抑郁、复发性抑郁,所需要的治疗时间会更长。
药物治疗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目前在临床应用的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适用于不同严重程度的抑郁症、非典型抑郁,三环类抗抑郁剂(TCAs)无效或不能耐受不良反应的老年人或伴有躯体疾病的抑郁患者。

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双重摄取抑制剂(SNRIs)

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度洛西丁、曲唑酮等。

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s)

代表药物米氮平,起效快,耐受性好。

三环类抗抑郁剂(TCAs)

主要有米帕明、阿米替林、氯米帕明、多塞平和四环类马普替林等。临床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年老体弱患者用药剂量要减小。

其他抗抑郁药物

主要有吗氯贝胺、曲唑酮和噻奈普汀等。

手术治疗

抑郁症患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物理治疗主要是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和经颅磁刺激治疗(TMS)。其中MECT的治疗有效率达到70%~90%,高于抗抑郁药物的有效率,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自杀死亡率。

心理治疗

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的抑郁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通过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婚姻及家庭治疗等心理治疗技术的运用,可减轻和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抑郁症的复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预后

抑郁症目前可以治愈,但是必须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抑郁症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发作3次以上应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服药,一旦复发应及时寻求治疗。

能否治愈

抑郁症目前可以治愈,但存在复发的可能。

能活多久

抑郁症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抑郁症治疗刚开始,至少每2个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抑郁症状控制稳定后,可6个月复查一次。

饮食

抑郁症无严格的饮食要求,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正常饮食即可。

饮食调理

饮食应注意多食用清淡富于营养食物,注意膳食平衡。忌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护理

抑郁症患者除住院治疗外,家庭日常护理非常重要,保持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对患者多关心、鼓励,避免使用不当行为刺激患者,会对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日常护理
  • 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以及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 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保持生活的规律性。

  • 鼓励患者多参加户外活动,多进行身体锻炼,如进行散步、游泳、慢跑、瑜伽等。

特殊注意事项
  • 需要及时发现抑郁症患者情绪变化,避免出现自伤或者伤人等情况。

  • 抑郁症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切不可擅自减药,甚至停用药物。

  • 对于治疗4~8周抑郁症状无显著改善患者,应重新予以评估,包括诊断是否正确、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和心理社会因素、治疗方案是否恰当等问题。

预防

抑郁症目前病因并不十分明确,尚无特别有效的预防措施,平时应多关注自身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情绪变化,如果发现有异常情绪改变,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预防措施

由于抑郁症目前病因未明,暂无直接的方法预防抑郁症,但可以预防其复发。

  • 维持治疗药物的剂量多数学者认为应与治疗剂量相同,还应定期门诊随访观察。

  • 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

参考文献

[1]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下册.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苏文君,曹志永.抑郁症的炎症机制及诊疗新策略.生理学报.2017(05):715-722.

[3]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