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本词条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血管内科 万静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发生机制至今尚未清楚,但多倾向于心肌梗死后坏死的心肌引起的抗原抗体学说。典型病例发生于心肌梗死之后数周内。其主要表现有持续发热、胸疼、心包炎、胸膜炎与肺炎等。这些症状可单独或混合出现,但均有明显的复发倾向。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由于可以自愈,预后良好,故绝大多数病例只需休息和对症处理相结合,对高危人群应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并严密监测其生命体征。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post myocardical infarction syndrome
疾病别称
Dressler综合征、德雷斯勒综合征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心包填塞、呼吸衰竭
治疗周期
2年左右
临床症状

心包炎、胸膜炎、肺炎、发热、疼痛

好发人群
老年男性
常用药物
类固醇激素、阿司匹林、吗啡、哌替啶
常用检查
血沉、血常规、心包液及胸水培养、心电图
病因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发生机制至今尚未清楚,多倾向自身免疫反应学说,其他学说还有病毒感染学说、过敏学说、使用抗凝药物相关学说。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好发于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风湿免疫等疾病的老年男性,可引起心肌损伤的疾病因素都可以诱发此病。

主要病因

自身免疫反应学说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坏死心肌组织作为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心肌抗体,抗心肌抗体与坏死心肌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随血流沉积在心包膜、胸膜、肺泡壁的毛细血管内皮处,并激活补体,生成生物活性物质,造成血管损伤,使其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甚至破裂出血,引起心包炎(积液)、胸膜炎(胸腔积液)、肺炎(无菌性炎症)等改变。

感染学说

可能与感染病毒有关,但目前支持此研究证据不足。

抗凝药物的使用

既往的观点曾认为发生与心肌梗死时使用抗凝剂有关。但近来研究对该机制提出了质疑,原因是随着早期再灌注治疗的增加,虽然抗凝药物使用越来越普遍,但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反而降低。

诱发因素

肺栓塞

肺栓塞患者由于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室心肌坏死而诱发此病。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

冠脉大桥术中可能会损伤到心肌细胞而诱发此病。

起搏器植入术后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因起搏器需要植入心肌细胞内,故也可引起心肌损伤诱发此病。

流行病学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病率仅为1%~3%,有研究发现男性较多、年龄较大、发病时间大多为急性心肌梗死后4~12周。

好发人群

老年男性,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风湿免疫疾病等疾病,可能由于老年男性容易患急性心肌梗死,且合并有基础疾病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导致自身调节能力下降及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症状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主要表现有持续发热、胸疼等。这些症状可单独或混合出现,但均有明显的复发倾向。有时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四肢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以并发心包填塞、呼吸衰竭疾病。

典型症状

心包炎

可表现为心包摩擦音或心包渗液,心包液为稻草色或血性。有时可呈大量心包渗液,甚至引起心脏填塞症状而需施行心包穿刺抽液。

胸膜炎

为干性(纤维蛋白性)或渗液性,胸水呈稻草色或血性,其量通常较少;少部分则表现为大量胸腔渗液,需反复穿刺排除。

肺炎

其特征为咳嗽、咯血性痰、肺部啰音,X线显示有线状或斑状浸润阴影。认为此病变抗菌素不能控制,而激素对其有良好效果。认为肺部病变与心包炎、胸膜炎不同,乃非特异性,为左心衰竭的一种罕见形式。

发热

可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热一起,使之持续延长,或于急性梗死的发热降至正常后又复上升。体温多在38.3~38.9℃,有时高至39.4~40℃,通常持续较久(8~14天或更长时间)。

疼痛

除个别病例外,几乎均有疼痛。最常见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及心前区,可能与肺炎、胸膜炎、心包炎有关,但亦见于双侧颈部、颌部、手臂、锁骨上区、上腹部及右季肋部、右肩周围关节炎等部位疼痛。

其他症状

食欲减退、四肢水肿

由于心包炎心包渗出较多,导致心室舒张限制而体循环淤血,则会出现食欲减退、四肢水肿等表现。

呼吸困难

由于胸膜炎或者肺炎,则会出现呼吸不畅,轻则咳嗽,重症气喘等呼吸困难表现。

并发症

心包填塞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可引起心包渗液,严重者可出现大量心包积液而出现心包填塞。

呼吸衰竭

出现呼衰少见,由于胸膜炎、肺炎及肺部渗出,特别是肺部渗出所致胸腔积液过多压迫肺组织引起呼吸衰竭。

就医

如果出现严重的胸痛、发热的时候应及时到心血管内科、急诊科就诊。通过完善血沉、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结合心电图、心脏彩超等进行诊断,但要与急性心梗后反应性心包炎鉴别。

就医指征

若出现以下警示症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相关处理,具体包括:

  • 严重胸痛,不能忍受。

  • 伴有发热、胸痛、气短等。

  • 伴有严重咳嗽、呼吸困难等。

就诊科室
  •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多数为心肌梗死后引起,可优先到心内科就诊。

  • 病情危急,如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可先到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患者什么症状就诊?

  • 有无心肌梗死病史?

  • 做过什么检查?

  • 是否有什么其他症状?(如发热、咳嗽等)

  • 有无其他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主要为血沉加速及白细胞增多,伴有中性多核细胞增加及左移。部分病例有嗜酸性细胞增加。白细胞增多可持续数周之久,此点与无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所见者不同。病程迁延者偶有中度贫血及血浆蛋白降低,甚至个别病例必须输血。心包液及胸水培养均未能分离出细菌。

心电图

多为非特异性表现,除显示新近心肌梗死外,约半数病例有心包炎变化。

心脏彩超

有助于了解有无心包积液,辨别心肌梗死的确切原因,病评估心脏的收缩功能。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在病房内做床旁超声检查。

X线或者肺部CT

有助于诊断胸膜炎、肺炎。

心脏核磁共振成像

来确定是否存在心包积液,并可以对积液进行定位。

诊断标准

目前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为:

  • 肯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或陈旧性心肌梗死。

  • 急性心肌梗死1~2周出现发热、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具有胸膜炎、心包炎、肺炎可靠依据。

  • 抗感染治疗无效,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明确。

  • 同时除外了其他可能合并或导致心包积液的原因,如结核性心包积液,肿瘤性,各项心包积液及胸水检查均未提示结核及肿瘤可能,且未发现原发病灶,穿刺液涂片及培养除外了细菌感染的可能,化验结果除外了甲状腺功能异常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导致的心包胸腔积液可能。

鉴别诊断

治疗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由于可以自愈,故绝大多数病例只需休息,吸氧和消炎止痛、镇静等药物对症处理相结合,若出现心包填塞并发症,需心包穿刺术治疗,难治性心肌梗死后综合征患者可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

治疗周期
本病治疗周期视原因而定,一般积极治疗可获得自愈。但少数病人治疗周期持续2年。
一般治疗
  • 当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予吸氧治疗,减少心肌缺血缺氧。心电监护可监测生命体征,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

  • 由于本病主要为心肌梗死引起,故应积极治疗心肌梗死原发病。若治疗过程中出现胸腔积液、心功能不全、发热等症状可予利尿、退热等对症处理。

药物治疗

消炎止痛、镇静药

在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胸痛给予消炎痛或阿司匹林等,尽量避免使用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免延迟前次心肌梗死部位愈合速度,若胸痛较剧者可用吗啡、哌替啶等。

类固醇激素激素

对心肌梗死后综合征有良好疗效。只适用于疼痛剧烈或病程迁延的病例,疼痛可于使用激素后24小时内消退。停药后常引起复发或反跃现象,但复发时使用短疗程激素仍然有效。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由于本病为自身免疫反应疾病,对于难治性心肌梗死后综合征患者可考虑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秋水仙碱

具有抗炎和抑制作用,可以降低体温、抑制呼吸中枢等,常辅助其他药物治疗,心脏手术前服用可以降低本病的风险。

手术治疗

心包穿刺术,部分心肌梗死后综合征患者可出现大量心包积液而出现心包填塞并发症,由于心包填塞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故需行心包穿刺术治疗。

中医治疗

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从中医角度分析,可参照“悬饮”诊治。有文献证实柴枳半夏汤疗效满意。

预后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患者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后多数可治愈,预后良好,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病后应定期复查心脏彩超、胸部CT等检查,有助于了解疾病预后。

能否治愈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由于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发病时间数周至数月,故心肌梗死后3~4周后应定期复查心脏彩超、胸部CT等,了解有无心包炎、胸膜炎、肺炎。

饮食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饮食应按冠心病饮食调理,宜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戒烟限酒,减轻心脏负担,促进疾病恢复。

饮食调理
  • 戒烟、吸烟可使全身血管收缩、致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加重,加重病情。

  • 宜清淡饮食,清淡饮食可以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这类食物加重心脏负担,从而影响心肌的正常性功能。

护理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患者通过吸氧、排便等日常生活管理及心理等方面的护理来促进疾病恢复,并严密病监测情,减少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日常护理

吸氧及休息

低流量吸氧,改善心肌缺氧,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

排便的护理

心梗后综合征的患者,由于有心包炎、心包积液的存在,过分用力可使心腔压力上升,心室游离壁破裂,产生心包积血,发生急性心包填塞而猝死,需高度重视。注意定期排便,多吃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病情监测

严密24h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记录,防止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并发症的发生,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时用药。在使用升压药和抗心律失常药时,要观察疗效及毒副作用。

特殊注意事项

由于心肌梗死后综合征潜伏期较长,且反复发作,故出院后出现胸痛、发热、咳嗽等应及时就诊,特别是胸痛发作,要及时就诊排除有无心梗再发。

预防
预防措施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无有效的针对性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主编.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40-241.

[2]姬爱芳.心肌梗死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医学信息,2015,(17):320-321.

[3]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主编.实用内科学上册.第15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984-985.

[4]王娥.心肌梗死后综合征[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1:1846-1846.

[5]刘洋,周雯倩,郝守艳,郑杨.心肌梗死后综合征1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250-25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