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

本词条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 孙玲娣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急性呼吸衰竭为小儿常见急症的一种。指由呼吸中枢,或呼吸系统原发或继发病变,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出现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称呼吸衰竭。急骤起病者为急性呼吸衰竭,患儿表现为发绀、呼吸困难、呼吸不规则、节律不整等症状。本症预后较差,死亡率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呼吸机的使用,儿童保健的完善,治愈率有所提高。

就诊科室
儿科、急诊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in children,ARF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肺部感染、呼吸机相关肺损伤、酸碱失衡
治疗周期
无确切固定期限,根据患儿情况决定
临床症状

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躁动不安、发绀

好发人群
早产、难产和产伤患儿;先天肺部发育不全、呼吸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小于胎龄儿、低体重儿、营养不良儿童
常用药物
洛贝林、克林霉素、地塞米松、盐酸氨溴索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胸片、胸部CT
疾病分类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可分为两大类:

Ⅰ型呼吸衰竭

仅有低氧血症,无二氧化碳潴留。

Ⅱ型呼吸衰竭

既有低氧血症,又有二氧化碳潴留导致的高碳酸血症。

病因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缺氧引起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引起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引起高碳酸血症。

主要病因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多由以下疾病引起:

  • 气道阻塞性疾病:喉、气管异物、哮喘。

  • 肺组织病变:肺炎、肺气肿、肺水肿。

  • 肺血管疾病:肺栓塞。

  • 心脏疾病:缺血性心脏病、严重心脏瓣膜病。

  • 神经肌肉病变:脑血管疾病,脊髓颈段或高位胸段损伤,重症肌无力等。

诱发因素

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诱发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最常见的因素。

原发病病情加重

原有的病情加重导致出现呼吸衰竭。

流行病学

急性呼吸衰竭是儿科常见急症,多发生于早产、难产、产伤、先天肺部发育不全、呼吸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小于胎龄儿、低体重儿、营养不良者,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数据。

好发人群

早产、难产和产伤患儿

该类患儿受孕产期危险因素影响导致先天不足,易发生呼吸衰竭。

先天肺部发育不全、呼吸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患儿反复的肺部感染导致呼吸功能下降,比正常儿童更易发生呼吸衰竭。

小于胎龄儿、低体重儿、营养不良儿童

该类患儿发育迟缓,抵抗力相对正常儿童较低,易发病。

症状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症状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躁动不安、发绀等,严重者出现眼睑和眼球表面结膜水肿;部分患儿会出现肺部感染、呼吸机相关肺损伤、酸碱失衡等并发症。

典型症状

呼吸急促

小儿呼吸衰竭最常见症状。

呼吸困难

患儿出现鼻翼煽动、用力呼吸等,以获取足够氧气。

躁动不安

患儿因呼吸困难、供氧不足而躁动。

发绀

四肢末端及皮肤黏膜出现青紫,表明患儿有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其他症状

部分患儿出现眼睑和眼球表面结膜水肿。

并发症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常见症状为咳嗽、咳痰、发烧、胸闷、气短,部分患者甚至出现心慌、全身无力等症状。

呼吸机相关肺损伤

正压通气技术是临床中呼吸危重患者最常用的呼吸支持手段。作为一种反生理的呼吸支持手段,正压通气使用不当亦会伴随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呼吸机相关肺损伤(VALI)的发生。目前已有大量研究结果证实,VALI不仅会进一步加重肺功能的恶化,甚至会增加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因此,明确VALI的发生机制并采用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对于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酸碱失衡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多出现呼吸性酸中毒。

就医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为积极治疗原发病,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合理使用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就医指征
  • 患儿出现头痛、烦躁不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患儿四肢末梢及皮肤黏膜出现青紫、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时及时就医。

  • 患儿出现眼睑和眼球表面结膜水肿立即就医。

  • 患儿出现昏迷窒息时应立即拨打120。

就诊科室
  • 病情危重患者就诊于急诊科或重症医学科。

  • 病情相对稳定患者就诊于儿科和呼吸内科。

医生询问病情
  • 是否有全身病史和新生儿病史?

  • 患儿是否吸入异物?

  • 是否受过外伤?

  • 该症状出现多久了?

  • 是否在其他医院就诊过?疗效如何?

  • 是否自行服用药物?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视触叩听患儿肺部情况并结合其他部位检查,为诊断患儿呼吸衰竭严重程度提供必要依据。

胸片

以诊断呼吸系统原发病。

胸部CT

用于诊断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帮助治疗原发病。

血气及酸碱分析

静息状态下,呼吸空气时,PaO2<6.67kpa(50mmHg)或PaCO2>6.67kpa(50mmHg)。

诊断标准
  • 临床存在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

  • 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和青紫。

  • 根据血气结果作出诊断: PaO2<7.99kPa(60mmHg),PaCO2>5.99kPa(45mmHg)为呼吸功能不全;PaO2<6.69kPa(50mmHg),PaCO2>6.69kPa(50mmHg)为呼吸衰竭。

鉴别诊断

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衰

指呼吸功能原来正常,由于各种突发原因,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突然发生呼衰的临床表现,如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抑制呼吸中枢,呼吸肌麻痹,肺梗塞等,因机体不能很快代偿,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

慢性呼衰

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肺结核等,其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虽有缺氧,或伴二氧化碳潴留,但通过机体代偿适应,仍能从事个人生活活动,称为代偿性慢性呼衰,一旦并发呼吸道感染,或因其他原因增加呼吸生理负担所致代偿失调,出现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酸中毒的临床表现,称为失代偿性慢性呼衰。

治疗

主要治疗原则为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因,防治感染,改善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畅通,正确给氧,选择性应用呼吸兴奋剂,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维持心、脑、肾、肺功能。

治疗周期
无确切固定期限,根据患儿病情变化制定诊疗计划。
一般治疗

去除诱因、防治感染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抗感染、保持治疗、居住环境清洁、干燥、通风。注意避免交叉感染,侵入性操作要遵守无菌原则Etiology),病因治疗。Breathing).保障呼体疗法。

给氧脑功能。C。(Cardia).维

可通过鼻导管给氧,躁动患儿可行头罩给氧,改善患儿缺氧状态,缓解紧张情绪。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病情严重患儿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可以连接呼吸机以辅助呼吸。

病因治疗

肺实质和间质性疾病、气道阻塞,喉、气管异物、哮喘、胸膜胸壁疾病、神经肌肉系统疾病或全身疾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药物治疗

洛贝林

呼吸中枢兴奋剂,兴奋呼吸中枢,增加肺通气量,改善二氧化碳潴留。

抗生素药物

抗生素药物,如克林霉素,可改善患儿肺功能,控制感染。通常静脉给药,原则为早期联合用药。

地塞米松

激素类药物,可减轻炎症反应。但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停药要根据医嘱逐渐减量。不可立即停药。

盐酸氨溴索

祛痰剂,以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手术治疗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以去除病因、吸氧等治疗为主,无需手术治疗,严重者可进行气管切开术,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预后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可挽救患儿生命,预后良好。

能否治愈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积极治疗能治愈,重症患儿可能遗留后遗症,甚至可导致患儿死亡。

能活多久

积极治疗,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若病情严重,则预后较差。

复诊

每3~6个月复查一次,复查项目包括胸片、胸部CT、头颅磁共振以及原发病恢复情况。

饮食

急性呼吸衰竭患儿的饮食原则为高热量、高优质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可适当多进食鸡蛋、牛奶、水果蔬菜等。

饮食调理
  • 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多食易生燥热,使内脏热毒蕴结,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 忌海鲜发物,带鱼、虾、蟹等腥膻之品会助长湿热,不利于炎症的消退,故应忌食。

  • 忌甜腻食物,油腻食物如猪油、奶油、牛油等,高糖食物如巧克力、甜点心等,这些食物有助湿增热的作用,并影响治疗效果。

  • 避免儿童独自食用一些不易食用、体积大的食物,如果冻、核桃、带核的食物。

  •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例如樱桃、酸枣等。

护理

急性呼吸衰竭患儿的护理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用氧,提供充足的营养,避免感染,增强体质。

日常护理

合理运动

根据患儿病情制定运动计划,鼓励患儿进行课间操、游泳等运动。

日常清洁

保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感染引发疾病。

自我防护

避免淋雨、感冒,注意防寒保暖。

特殊注意事项

注意用药的不良反应,如出现皮疹、恶心、呕吐等立即停药,前往医院就诊。

预防

预防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最主要是做好孕期保健、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因、做好各年龄段的儿童保健。

预防措施
  • 做好孕期保健,防止早产、难产、产伤等。

  • 积极防治小儿肺炎和各种感染性疾病。

  • 积极防止发生各种意外。

  • 防止药物中毒或其他中毒。

  • 做好各种预防接种。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 内科护理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2]程杰,王秀清.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呼吸道管理[J]. 小儿急救医学(1期):45-47.

[3]甘小庄, 宋国维.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和治疗[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2, 009(003):191-192.

[4]郑静, 张国英. 机械通气治疗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J]. 中国妇幼保健, 2018, 033(013):2982-2984.

[5]喻文亮, 孙波, 陆铸今,等. 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前瞻性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5(6):448-453.

[6]范玲.儿童护理学[M]. 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415.

[7]廖桂梅.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探讨[J]. 家庭心理医生, 2014, 010(007):P.87-88.

[8]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 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