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缺血性肌挛缩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 林涨源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缺血性肌挛缩是因缺血后致肌肉大块坏死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一般缺血在6h以内如果能够重新建立活跃而旺盛的血液循环,可以完全恢复。若阻塞超过6h未能及时处理即可发生缺血性肌挛缩,若严重缺血持续12~24h,便没有组织能存活,坏疽即发生。本病的预后较差,应重在预防。

就诊科室
骨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ischemic contracture
疾病别称
Volkmann挛缩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肢体畸形、神经损伤
治疗周期
3个月左右
临床症状

受伤局部疼痛、感觉异常、苍白、脉搏消失、麻痹

好发人群
四肢骨折等外伤儿童、青少年
常用药物
甘露醇、速尿(呋塞米)、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骨筋膜室内压力测定、四肢X线、CT检查
病因

缺血性肌挛缩的主要原因是供血不足,任何原因造成四肢筋膜间室容积减小、内容物增加,都可使间室内压力增高,导致室内组织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血容量减少,肌肉缺血、变性,从而形成瘢痕挛缩。

主要病因

严重的移位骨折、大血肿、石膏或夹板过紧

  • 患肢受伤后由于动脉受到损伤或机械性压迫,动脉及侧支循环发生痉挛,痉挛以下肢体的血液循环严重障碍,导致本病的发生。

  • 如果肌间室的容积突然减少(石膏、夹板、止血带等包扎过紧过久)或内容物突然增大(严重的移位骨折、局部软组织损伤等)或大血管损伤,可使室内压急剧上升,压迫肌肉和神经等组织,并压迫毛细血管和动静脉。

  • 由于局部循环受到障碍,肌肉因缺血而产生类组织胺物质,使毛细血管床扩大,渗透性大大增大,导致水肿,致室内压更为升高,形成缺血-水肿恶性循环。

流行病学

缺血性肌挛缩好发于外伤导致的前臂、小腿骨折患者,是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严重后果。尤其是对于四肢骨折后的儿童、青少年,由于其肌肉组织连接紧密,易使骨筋膜室内压力升高,因此四肢骨折后的儿童、青少年发病率较高。

好发人群

外伤部位在前臂、小腿的患者

这两个部位神经血管丰富,肌肉连接紧密,若外伤未及时处理,易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升高。

骨折后四肢外固定过紧的患者

包扎过紧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造成肌肉缺血坏死。

青壮年患者

肌肉发达,肌肉间连接紧密,若骨折后出血量大,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程度相对老年人大,较易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从而导致缺血性肌挛缩。

因其他疾病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

抗凝药物使体内血液不易凝固,出血风险较正常人大,若出现骨折,罹患缺血性肌挛缩的风险将随之增加。

症状

缺血性肌挛缩早期多可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和持续性疼痛,严重缺血晚期可出现坏疽,不可逆转。

典型症状
  • 早期为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和持续性疼痛。手指发麻、发胀,不能自主活动,被动活动可以引起手臂深部的剧烈疼痛。

  • 随疾病进展,出来手指发冷、发绀,肿胀和麻木感加重,疼痛减轻。桡动脉搏动完全消失,手指完全不能自主活动。

  • 最后,手指继续发冷,紫色消退而略呈白色,肿胀和麻木加重,手指呈屈曲状。此时,肌纤维已发生坏死,瘢痕挛缩已不可避免。

并发症

肢体畸形

缺血性肌挛缩到晚期肌肉萎缩变形,导致受伤的四肢畸形,影响其正常功能。

神经损伤

在肌肉发生病变的同时,神经也发生相应的改变。神经对受压后缺血、缺氧是非常敏感的。神经缺血30分钟后可引起痛觉的异常改变,超过12~24小时则将产生不可逆的功能改变,甚至功能丧失。

就医

缺血性肌挛缩是骨折的严重并发症,患者应在发生创伤后积极进行治疗,如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和持续性疼痛,或手指发麻、发胀,不能自主活动等,应及时就医,明确是否为缺血性肌挛缩,注意与创伤性骨关节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前臂或小腿部肌群剧烈疼痛,尤其是施行外固定者,被动伸指或趾时产生剧烈疼痛;患肢动脉搏动微弱或消失、极度肿胀湿冷、苍白或青紫;皮肤感觉麻木或消失,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考虑去骨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怎样造成的外伤?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剧烈疼痛、四肢肿胀、感觉异常、麻痹、苍白)

  • 受伤后经过其他治疗吗?如夹板、石膏外固定等。

  • 受伤多久了?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通过视诊及触诊观察受伤部位、受伤程度,感觉受伤部位是否严重肿胀,是否有感觉异常、麻痹等症状,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缺血性肌挛缩。

骨筋膜室内压力测定

通过测定骨筋膜室内压力,直接诊断是否存在缺血性肌挛缩。正常的骨筋膜室内压为4.0~8.0mmHg,如上升至30mmHg时,即可使小动脉闭合。小动脉内压在30~40mmHg时,如周围组织内压超过此压小动脉即关闭,称为临界关闭压。因此,临床上把30mmHg的组织内压,作为前臂缺血性挛缩的诊断标准。

X线检查

X线片可见骨折脱位等原始损伤,以及软组织肿胀的表现。

CT检查

进行CT增强检查观察动脉有无损伤或闭塞,CT扫描确定肌组织损伤程度和范围。

诊断标准

本病主要依据患者的典型症状、相关检查等进行诊断。

典型症状

早期为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和持续性疼痛。手指发麻、发胀,不能自主活动,被动活动可以引起手臂深部的剧烈疼痛。随疾病进展,出来手指发冷、发绀,肿胀和麻木感加重,疼痛减轻。桡动脉搏动完全消失,手指完全不能自主活动。最后,肌纤维已发生坏死。

相关检查

影像学检查可明确骨折脱位等原始损伤表现,以及软组织肿胀等表现。骨筋膜室内压力大于30mmHg是诊断缺血性肌挛缩的诊断金标准,也是早期作筋膜切开减压的手术指征。

鉴别诊断

骨化性肌炎

由于关节扭伤、脱位或关节附近骨折,骨膜剥离形成骨膜下血肿,处理不当使血肿扩大,血肿机化并在关节附近软组织内广泛骨化,造成严重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特别多见于肘关节,如肱骨髁上骨折,反复暴力复位或骨折后肘关节伸屈活动受限而进行的强力反复牵拉所致。而缺血性肌挛缩患者骨折部位通常发生在前臂及小腿不靠近关节处,可与之鉴别。

创伤性骨关节炎

关节内骨折,关节面遭到破坏,又未能准确复位,骨愈合后使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致使关节活动时出现疼痛。此病与缺血性肌挛缩患者发病部位不一致,可根据发病部位进行鉴别。

关节僵硬

骨折后患肢长时间固定,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关节周周围组织中浆液纤维性渗出和纤维蛋白沉积,发生纤维粘连,并伴有关节囊和周围肌肉挛缩,致使关节活动障碍,是骨折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及时拆除外固定和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是预防和治疗关节僵硬的有效方法。关节僵硬与缺血性肌挛缩的鉴别在于发病部位以及有无关节活动障碍,后者常位于前臂及小腿,且无关节活动障碍。

治疗

缺血性肌挛缩早期治疗十分重要,早期进行骨筋膜室减压,可尽量避免造成肌肉缺血坏死;到晚期可根据肌肉挛缩的程度、范围以及肌挛缩的情况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

治疗周期
本病一般治疗周期为3个月左右,严重缺血性肌挛缩患者治疗时间更长。
一般治疗

受累肢体消肿及血运恢复后,浅层受损较轻的肌肉还可能有部分恢复,受损神经也还能逐渐再生,因此在此期间,应积极地进行肌肉锻炼、按摩,关节活动,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功能,避免关节发生僵硬。

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

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具有抗炎、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可减轻患者疼痛,同时可预防血栓形成。

脱水剂

如甘露醇、速尿等,缺血性肌挛缩时常有血红蛋白尿,可用此类药物将体内水分排出体外,减轻患处肿胀,减轻对肌肉的压迫,防止缺血。

其他

部分患者可静脉滴注缓解动脉血管痉挛的药物,以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

早期手术

主要是四肢骨筋膜间室切开术,当四肢外伤后出现早期症状、体征时,经准确复位、解除外固定、抬高患肢、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筋膜间室压力大于30mmHg时,应果断地采取四肢骨筋膜间室切开术,以免进一步形成不可逆的损害。

晚期手术

常用的有松解术、屈肌腱延长术、前臂骨缩短术和前臂屈肌止点下移术等。

松解术

适用于病变局限于部分深屈肌,临床表现为轻度挛缩,如仅有尺侧2~3指屈曲挛缩者。四肢“Z”形切口,显露深层肌肉。根据肌肉坏死范围决定作坏死部分全部切除或仅切断腕屈肌远端止点或指浅屈肌腱。

肌腱延长术

这种手术适用于轻症缺血性肌挛缩。

肌腱移位术

适用于中度、重度的缺血性肌挛缩。用有功能的肌肉进行肌腱移位以恢复手的功能。故术前应作肌电图检测,初步了解屈伸肌的功能,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

吻合血管的肌肉移植术

适用于肌肉全部坏死,无可供移位的动力肌肉者。可利用
背阔肌、胸大肌、股薄肌和半腱肌等。根据受区情况可行肌肉移植或肌皮瓣移植。

神经手术

轻型损伤

术中见神经干浅表血管仅在受压处消失,质地轻微发硬,可作神经外膜松解术,外膜打开后神经即彻底松解。

中型损伤

如外膜增厚、神经干变硬变细但直径仍大于正常的2/3,此时须作神经外膜、束膜松解术。

重型损伤

神经变成硬索条状,直径小于正常的2/3以下,术中电刺激无反应。此时,应切除该段神经,作神经移植术。

其他治疗
  • 早期可解除石膏或进行其他外固定,或改用骨牵引维持复位。

  • 晚期可通过按摩、功能锻炼等,达到一定程度的功能恢复,患者可进行中药熏洗及按摩进行止痛,使用支具和弹性牵引等治疗,防止症状加重。

预后

缺血性肌挛缩患者治疗及时可以治愈,通过肌肉下移、肌腱移位手术,肌力会有轻、中度减低,感觉恢复取决于神经损伤的水平及程度,部分患者可遗留四肢畸形。

能否治愈

本病及时治疗可以治愈,但是部分患者可遗留四肢畸形。

能活多久

本病及时治疗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后遗症

本病部分患者可遗留四肢畸形的后遗症。

复诊

缺血性肌挛缩的患者治疗结束1个月左右,应该追踪治疗,然后每隔2~3个月复查一次,随访时间为12个月,复查患者受伤肌肉的恢复状况。

饮食

缺血性肌挛缩患者应保持健康规律的饮食习惯,选择清淡有营养的食物,以利于机体恢复。

饮食调理
  • 注意饮食节制,避免暴饮暴食。

  • 如无饮食禁忌,应尽量照顾患者的饮食习惯,注意饭菜的色、香、味,增强患者食欲。

  • 如无法自行进食,家属应适当协助患者进食。

护理

缺血性肌挛缩患者积极治疗后应多注意休息,症状好转后可在家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肌肉、骨骼功能的康复,维持四肢的正常功能。

日常护理

卧床休息

缺血性肌挛缩患者经早期治疗后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加重肌肉损伤程度,加重肌肉缺血症状;同时要注意观察骨折的外固定是否过紧,以免造成肢体压迫缺血。

康复训练

患者在院治疗结束后,症状稍好转后需继续在家进行康复训练,方法包括:

被动运动

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关节和肌肉被动牵伸活动,20min/次,一天三次。

主动运动

家属帮助患者行手部、小腿的助动运动,并督促患者行主动运动,10min/次,一天三次。

肌力训练

前臂、小腿屈肌训练,使用小哑铃(初始重量0.5kg,逐步增加),10个/组,共4组,一天三次。手捏橡皮泥训练手指屈肌功能,30~50下/次,一天三次,以患者产生轻度疲劳感训练力度为佳。

感觉训练

包括脱敏训练和感觉重建训练。脱敏训练方法为由近至远用毛刷对前臂及小腿皮肤进行反复刮擦;或者将患手、患脚置于细沙粒中反复插入、抽出,进行摩擦,直至皮肤敏感消退。适应沙粒的刺激后,增加刺激强度,物品选择从小至大,例如芝麻、小米、大米、赤豆、黄豆等。感觉重建训练方法为通过睁、闭眼睛对不同质地、形状的物体加以辩识;或把不同物体掺入米粒、砂,让患者在睁或闭上眼睛状态下捡出。

作业疗法

开展夹筷子吃饭、拿勺、刷牙洗脸、系钮扣、走路等生活动作练习及编织、打字、拧螺丝、写字等功能性训练。

病情监测

日常的护理中注意观察患者的肢体疼痛、肿胀、感觉异常以及皮肤颜色等情况,同时也需观察患者患肢的康复情况。

特殊注意事项

若缺血性肌挛缩患者经康复训练后,疼痛、肿胀、感觉异常程度依然不减轻、反而加重,应立即告知医生或入院检查治疗。

预防

缺血性肌挛缩是由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处理不当或未处理,到晚期所形成的合并症,因此,预防缺血性肌挛缩,主要是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时及时、积极、正确处理。

预防措施
  • 骨折患者应早期进行减压、固定处理,恢复肢体血运,以免骨折端损伤血管、神经,造成缺血性肌挛缩。禁止对患肢进行热敷、按摩等处理,以免加重损伤;对于入院前需要应用止血带的患者,应每隔1个小时松开止血带10分钟左右,避免造成肢体缺血。

  • 已经进行外固定的骨折患者,应按时观察外固定装置的松紧程度,以免外固定装置过紧压迫患处,引起缺血性肌挛缩。

  • 严密观察患肢的疼痛、肿胀、感觉异常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张沈煜,周俊明.家院配合治疗儿童前臂缺血性肌挛缩[J].中华手外科杂志,2020(02):154-155.
[2]程贺云,巨积辉,赵强,李祥军,刘新益,胡淼,杜伟伟.肌腱“Z”形延长术治疗小儿晚期轻中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致手指畸形[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9,33(04):371-373.
[3]彭昊,鲁强,尹东,周观金.前臂缺血性肌挛缩诊断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6,20(12):2219-222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