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拉沙热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科 黄燕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拉沙热是由拉沙病毒(Lassa virus,LASV)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多器官受累、可致死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可经啮齿类动物传播,其病情的轻重程度差异很大,从轻症临床疾病或亚临床感染,直至迁延多日常可致死的严重疾病。拉沙热主要发生、流行于西非,是当地的严重疫病。此病于1969年1月首次被发现于尼日利亚东北部的拉沙镇(Lassa),该病病名和病原体即以此命名。1972-1973年,首次从自然感染的非洲多乳房鼠的器官中检出LASV,揭示了本病的自然疫源性。LASV可通过直接、间接接触、气溶胶等多种途径在人间传播,尚无有效疫苗,可被作为生物战剂使用。

就诊科室
传染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Lassa fever
疾病别称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流产、低血压、癫痫样发作、脑膜脑炎
治疗周期
无固定治疗周期
临床症状

头痛、肌肉痛、胸痛、腹痛、咽痛

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居住在环境拥挤、脏乱以及钻石采矿区的人群,医务人员
常用药物
利巴韦林
常用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查
病因

拉沙热由沙粒病毒科的拉沙病毒感染人体以后发病。主要传播途径包括以多乳鼠为主的啮齿类动物的尿液、粪便以及拉沙热病患的血液、粪尿等排泄物。拉沙病毒对酸、热、紫外线、脂溶剂、去污剂等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

主要病因

拉沙病毒感染

拉沙热发病机制尚没有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沙拉病毒可以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进入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病毒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出现咽炎症状。导致多器官损伤的主要机制为病毒直接作用,以肝损伤最常见。出血原因主要为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功能丧失所致。重症病例表现为细胞免疫反应受到抑制。

流行病学
  • 拉沙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为啮齿类动物,其中以多乳鼠为主,其次还有黑家鼠、小鼷鼠。

  • 拉沙热传染力强、传播迅速、发病率高,但是早期症状不显著、传染源的发现也比较困难,因此极易引起大面积传播。

  • 地区分布主要分布于西非国家,布基纳法索、中非共和国等国家存在拉沙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证据。

  • 时间分布通常非洲地区的旱季发病率高,雨季发病率较低,但旱、雨换季时也可出现流行高峰。

  • 人群分布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无性别、职业和种族差异。医务人员为高危群体。

传播途径

人类通常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多乳鼠的排泄物而感染拉沙病毒,吸入病毒污染的气溶胶为可能感染途径,也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或污染的食物传染给接触者。医务人员在无有效防护措施时使用污染针头、接触病人咽部分泌物或尿液等可感染。性接触也可造成人与人传播,无空气传播证据。

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是居住环境脏乱差、拥挤或者从事钻石开采工作、疫情相关地区的医务人员发病率偏高。

症状

拉沙热的潜伏期为6~21天,平均10天左右。起病比较缓慢,可出现发热、寒战、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身痛、胸痛、腹痛、咽痛、咳嗽、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发热为稽留热或弛张热,经常可见眼部和结膜的炎症和渗出。少数病人可出现低血压以及面、颈、躯、臀部位斑丘疹、出血、蛋白尿、水肿等表现。后期出现脑膜脑炎,表现为震颤、嗜睡、昏迷、肌阵挛性抽搐、癫痫样发作等。

典型症状

没有特异性症状,常见头痛、肌肉痛、胸痛、腹痛、咽痛、全身倦怠、发热、寒战、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

并发症
  • 流产是拉沙热的严重并发症,特别是妊娠晚期,孕妇和胎儿病死率较高。

  • 脑膜脑炎的表现为震颤、嗜睡、昏迷、肌阵挛性抽搐、癫痫样发作等。

就医

拉沙热为传染病,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成为疑似病例以后,除了要做血尿常规、生化检查、血清检查外,还要做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核酸检测、病毒分离等病原学检测来确诊。

就医指征

曾有过多乳鼠等啮齿类动物及其粪尿排泄物接触史、拉沙病人及其排泄物和血液的接触史、非洲出现疫情国家的旅居史;同时出现头痛、肌肉痛、胸痛、腹痛、咽痛、全身倦怠、发热、寒战、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一般患者可至传染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是否去过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

  • 是否接触过多乳鼠等啮齿类动物及其粪尿排泄物、拉沙病人及其排泄物与血液?

  • 是否出现发热与寒战的症状?

  • 是否有身痛、头痛、腹痛、胸痛、咽痛等疼痛的症状?

  • 是否有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 是否感觉全身乏力不适和出现咳嗽等其它症状?

需要做的检查

一般检查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

尿常规检查

可出现蛋白尿、血尿,在尿液中可出现管型,便潜血(+)。

生化检查

可有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升高。

血清学检查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

采用IgM捕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方法检测。IgM抗体一般于发病后第2周出现。

血清特异性IgG抗体

采用ELISA、免疫荧光法IFA等方法检测,但免疫荧光法IFA的敏感性较ELISA差。一般情况下,发病后第3周出现IgG抗体。

病原学检查

血清中特异性抗原

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一般情况下,拉沙病毒抗原于发病后第1周出现。

核酸检测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核酸扩增等方法检测。病程5天内大多数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发病后30天内在半数以上患者中仍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病毒分离

采集发病14天内患者血清或全血标本,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目前,多将病毒分离培养法与间接免疫荧光法、核酸检测等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在保留其可靠性的同时提高实验的敏感的和特异性。

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具有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实验室检查任一项检测阳性结果者。

  • 流行病学史拉沙热流行地区居民、3周内有拉沙热流行区旅行史或拉沙热病例接触史。

  • 临床特点发热、咽炎、胸骨后疼痛和蛋白尿可作为早期诊断线索。若发热(>38℃)病例经抗疟药和抗生素治疗后无效应考虑该病。

  • 实验室检查:病毒抗原阳性;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及以上;病人标本中检出病毒的核酸RNA;从病人标本中分离到病毒。

鉴别诊断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由飞沫传播,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人群普遍易感。流感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而高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较重。

疟疾

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出大汗后缓解为特点。间日疟及卵形疟可出现复发,恶性疟疾发热常不规则,并可引起脑型疟等。

伤寒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皮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黄热病

是由黄热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按蚊通过叮咬传播。临床上以高热、头痛、黄疸、蛋白尿、相对缓脉、出血为特征。

埃博拉出血热

是由丝状病毒科埃博拉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出血、低血压等症状为主。

治疗

拉沙热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的措施,同时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对拉沙热病患至少应严密隔离3~4周。

治疗周期
一般情况下治疗周期为3~4周。
一般治疗

此病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血容量、防治休克、密切观察心肺功能、检测血压和肾功能、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

药物治疗

主要是使用抗病毒药物,常用利巴韦林,发热期均可以使用,使用原则为尽早使用,病程一周内使用利巴韦林可以降低病死率。首选静脉注射给药,其次为口服给药,成人和儿童均按体重给药。另外,目前法匹拉韦被认为是最为理想治疗拉沙热的候选广谱抗病毒药物。

手术治疗

本病目前无手术治疗方式。

其他治疗

免疫血浆疗法

这种疗法起源于1969年,每次可以使用免疫血浆1~2单位,一般10~12小时可见效。但是在免疫血浆的获得、检测、储存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实际困难,因此免疫血浆疗法治疗拉沙热的应用不广。

预后

此病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少数可遗留听力丧失等后遗症。总病死率约为1%,住院病死率接近15%,在一些拉沙热流行地区病死率更高。妊娠妇女和胎儿病死率尤高。谷草转氨酶高于150和高病毒血症者,预后较差。

能否治愈

此病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后遗症

主要为神经精神系统后遗症,如听觉异常、听力丧失、前庭功能障碍、幻觉、痴呆、躁狂、抑郁等。

饮食

拉沙热为急性传染病,除了饮食卫生方面,与饮食的相关度比较低,没有可以推广的饮食调理方法,但是在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的症状时,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适量食用西瓜、苹果、梨等多汁水果,但是腹泻严重时不能吃;避免进食辛辣、油腻的食物。

饮食调理
  • 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的症状时,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适量食用西瓜、苹果、梨等多汁水果,也可以进食蓝莓、猕猴桃等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水果,但是腹泻严重时不能吃。

  • 避免进食辛辣、油腻、烧烤、油炸类的食物。

  • 不吃鼠肉,啮齿类动物的肉也要少吃。

护理

拉沙热护理主要从病人的饮食、个人卫生、用药等方面入手,沙拉热病人的饮食宜清淡不油腻、没有被污染,病人不能与啮齿类动物及其他病患或健康人接触,以免扩大感染面。

日常护理

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及其排泄物与拉沙热病患,有疫区国家和地区旅居史并出现临床症状的人要及时做检查,不吃鼠肉,及时清理居住环境的卫生,积极灭鼠,高危人群可遵医嘱口服利巴韦林预防。

病情监测

遵医嘱进行病毒、血常规、尿常规等项目的检测,并随时观察症状的变化。

特殊注意事项

孕妇患有沙拉热易出现流产,需要特别注意;利巴韦林的用量不能超过规定剂量。

预防

拉沙热是一种由啮齿类动物感染与携带病毒、通过其排泄物传播至人类的急性传染病,因此其主要的预防原则就是切断鼠类与人类、病人与健康人之间的传播途径,包括灭鼠、清理其分泌物、环境消毒等。

早期筛查

生活在拉沙热流行地区或三周内有疫区旅行史,出现发热、咽炎、胸骨后疼痛、蛋白尿等临床症状应进行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查等早期筛查。

预防措施

国境检疫

对来自西非流行地区的人员、动物和货物做好检疫工作。口岸检疫部门一旦发现病例,要及时通报当地卫生行政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

病人管理

对疑似病例应就地实行医学观察。对确诊病例,必须在专业的传染病治疗机构进行严格的隔离治疗3~4周。医务人员必须采取严格防护措施。男性病人必须禁止性生活3个月,直到精液内检查无病毒为止。

消毒处理

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血和病人接触过的所有物品以及血液检查用的试验器械、可疑污染场所,都要选择敏感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常用消毒剂有0.5%次氯酸钠溶液或加去污剂的石炭酸。对可疑污染物品和场所要进行严格彻底的终末消毒处理。

个人防护

接触、护理、调查处置染疫动物或病人应穿戴全套防护服。实验室检验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如果没有BSL-3级以上的实验条件,则尽可能减少检验次数,操作时做好个人防护。

接触者追踪

隔离迅速有效地开展接触者追踪。所有密切接触者都应进行隔离观察,每日测量2次体温,直至最后一次接触3周后。一旦体温高于38.3℃,则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

其他措施

切断人与鼠类之间的接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鼠类进入家中、避免接触鼠类污染的食物和物品;注意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藏等工作;避免与疑似病例接触。

参考文献

[1]韩辉,伍波,刘美娟,宋亚京.2019年2月尼日利亚拉沙热疫情风险评估[J].口岸卫生控制,2019,24(02):6-8.

[2]邵楠,曹玉玺,王环宇.拉沙热研究进展[J].微生物与感染,2016,11(06):329-337.

[3]徐华,史蕾,徐云庆.拉沙热现状分析及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12,12(05):625-628+649.

[4]陈炎,陈亚蓓,陶荣芳.6种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 解读(二)黄热病;(三)拉沙热[J].世界感染杂志,2009,9(1):6-10.

[5]吴凡.输入性及新发传染病防治手册[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50-56.

[6]郭天宇,许荣满.中国境外重要病媒生物[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435-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