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胆囊息肉样病变

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 高君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胆囊息肉样病变指的是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呈球形、半球形或乳头状,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少数可发生恶变或是恶性。该病一般无症状,多为体检时由超声检查发现,少数病人可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表现。有明显临床症状和存在恶变危险因素的患者须手术治疗,积极治疗后胆囊息肉样病变能够治愈。

就诊科室
肝胆外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Polypoid lesions of gallbladder,PLG
疾病别称
胆囊息肉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治疗周期
4~5天
临床症状

胆绞痛、恶心、呕吐

好发人群
肥胖者
常用药物
胆汁酸盐
常用检查
常规超声、内镜超声、CT、MRI
疾病分类

肿瘤性息肉

主要为腺肌增生,偶有如腺瘤样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黏膜或胰腺组织等。

非肿瘤性息肉

主要有胆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

病因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其发生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性质的胆囊息肉样病变病因各异,脂质代谢紊乱与胆囊局部炎症反应可能参与其发病。

主要病因

脂质代谢紊乱

胆固醇异常,如过度饱和、低黏蛋白浓度、高黏度胆汁,可能导致胆固醇息肉的发生。

胆囊局部炎症反应

胆囊局部炎症反应,可能导致胆汁合成分泌功能紊乱,同时炎症刺激,胆囊黏膜增生,胆囊壁增厚,而容易发生非肿瘤性息肉。

诱发因素

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病毒感染是胆囊息肉发展的一个很强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脂饮食

高脂饮食、体质量指数大于24.0kg/m^2,与常食荤食使体内胆固醇代谢异常,进而促进胆囊固醇样息肉的生长。

流行病学

国内外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率存在差异,国外胆囊息肉样病变发病率为3%~6%,国内报道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发病率为4.5%~8.6%,但总体发病率呈增长趋势。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率,与调查人群的年龄和性别因素的相关性尚无统一的认知。大规模流行病学报告人群胆囊息肉样病变发病率多在5%左右,且男性居多,主要发病年龄为30~40岁。在针对我国人群的调查中,胆囊息肉样病变占胆囊疾病的5%~8%,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与国外统计资料相一致。总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影响因素较多,这也说明该病的发生具有普遍性。

好发人群

肥胖者

因其组织的脂肪量较多,容易发生胆固醇息肉。

男性

目前研究表明,在所有年龄段男性相比女性有更高的患病率,男女比例为1.5∶1.0~5.5∶1.0,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长趋势。

症状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症状与息肉的性质与部位有关,位于底部、体部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大多于体检或其他疾病做超声检查时发现。位于颈部附近者可有上腹闷胀不适、隐痛,偶有脂餐后加重或绞痛发作,症状与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难以区分。合并急性感染时,可出现急性胆囊炎的症状及体征。

典型症状

胆绞痛

主要表现为右上腹不适、右上腹或隐痛,甚至表现为右肩部放射痛、后背放射痛等,以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用解痉药可以缓解症状。医生查体时可发现右上腹或上腹部的轻度压痛,常无反跳痛,亦无腹膜炎的表现。

慢性胆囊炎的表现

除胆绞痛外,还可以出现恶心、呕吐、厌油腻、腹部胀满、腹泻、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状。

急性胆囊炎的表现

有时患者会病情加剧,出现全身乏力、不适、发热等全身炎症反应,还可以出现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尿黄或尿色加深,全身皮肤、巩膜黄染等。同时,患者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性、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厌油腻、肩部或背部放射痛等,局部表现上腹或右上腹的疼痛、腹胀。医生查体时可发现上腹局限性腹膜炎,如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并出现特有的墨菲征阳性,即手拇指顶住右肋缘和腹直肌外缘的交角下方、患者主动呼吸,如果炎症增大的胆囊壁触及手指,就会出现保护性的呼吸暂停。

其他症状
  • 一些特殊类型的胆囊息肉,如黄色肉芽肿性息肉,当炎症侵犯胆囊周围组织(包括胃、十二指肠、横结肠、胆管等),可能会形成各种形式的粘连、内瘘、肠梗阻或消化道出血等表现。

  • 胆囊异位胰腺,可以表现为血、尿淀粉酶增高等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

  • 胆囊异位肝脏,可以出现右上腹痛、胆道出血、组织炎症、脂肪变性、胆汁淤积甚至肝硬化等。

  • 胆囊异位胃肠黏膜可有分泌功能,可以产生炎症和溃疡等。

就医

当患者出现上腹疼痛或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时,且给予正常饮食调节后,无明显改善,甚至进一步加重者,应立即就医。进行超声、CT等检查,排除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等疾病,以确诊胆囊息肉样病变。

就医指征
  •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样病变者,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出现右上腹疼痛或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时,且给予正常饮食调节后,无明显改善,甚至进一步加重者,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肝胆外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您今年多大了?

  • 目前哪里不舒服,都有什么症状?

  • 这种情况出现多久了?

  • 既往有没有其他的病史?

  • 症状是持续的还是偶发的?

需要做的检查

超声检查

无创、方便易行、廉价,可作为该病诊断的首选。可直接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结构、与胆囊壁的关系,并能鉴别有无结石并存。

内镜超声

即经内镜超声扫描,有创、无放射性,诊断的准确性明显高于普通超声,可高达98%。能清晰显示胆囊壁三层结构,对鉴别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息肉有较高的价值。

超声导引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

有创、无放射性,即在内镜超声引导下进行肿物活检,是获得组织学诊断的有效手段,提高胆囊癌早期检出率。在胆固醇性息肉、腺瘤及胆囊癌的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无法鉴别腺瘤与腺癌。

CT

该检查快速、无创,但是有辐射。CT增强扫描诊断,对比于彩超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有更好的诊断效果,尤其是对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诊断更具特征性。对大于5m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率可达到100%,并且可以区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胆囊息肉样病变。一般认为,发现大的和不规则的病变时应采用CT检查,以避免遗漏胆囊癌。

MRI

无创,有辐射。胆囊癌表现为胆囊壁的不规则缺损、僵硬,或胆囊腔内如组织肿块,能提供肿瘤局部尤其是肝门区域侵犯情况。

诊断标准

超声检查

  • 胆固醇性息肉常为多发,多见于胆囊的体部或底部,有基底部位狭窄或带蒂的中/高回声结节表现,直径多不足10mm,胆囊壁无显著改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往往未有血流信号检出。

  • 炎性息肉可为单发或者多发,多见于胆囊的体部,有中/高回声,直径多不足10mm,胆囊壁多可见毛糙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一般未有明显血流信号。

  • 腺瘤样增生常为单发,多见于胆囊底部,直径为10~20mm,多表现为低回声的宽基底团块,彩色多普勒超声只有极少数患者有血流信号。胆囊壁可见明显的增厚变化,腺膜的连续性完整。

  • 腺瘤常为单发,多见于胆囊体部或底部,直径为10~20mm,有中/高回声,一般无胆囊壁改变、无结石,彩色多普勒超声无明显血流信号。

内镜超声

胆固醇息肉轮廓呈颗粒状,内部为点状高回声,并可见清晰的三层胆囊壁。若息肉轮廓呈结节状,内部为低回声,多为肿瘤性息肉。

鉴别诊断

胆囊结石

胆囊息肉样病变最需与胆囊结石相鉴别,有时胆囊息肉可以和胆囊结石并存,且临床表现相仿,无法从临床表现上进行鉴别。需要靠超声检查进行鉴别诊断,最主要的特殊鉴别点是胆囊结石多表现为强回声、后方有声影,且随体位移动,而胆囊息肉样病变多表现为低回声、无声影,且不随体位移动。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从临床表现上易于和胆囊息肉样病变混淆,主要靠超声检查或CT检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慢性胆囊炎的超声检查影像学特征是胆囊壁增厚,且为弥漫性增厚,黏膜像完整,无中断。也有胆囊壁局限性增厚的情况,但黏膜像一定是完整的,无中断。

胆囊癌

胆囊癌早期也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但等到其肿瘤长大,会堵塞胆囊颈部或胆囊管,或侵犯胆总管或周围组织,如肝脏、胃、十二指肠或结肠时,则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梗阻性黄疸、消化道梗阻等,从此处可以鉴别。从超声检查看,胆囊癌的主要影像特征是肿块较大、基底较宽,与胆囊壁界限不清、黏膜中断,甚至侵犯胆囊壁,有血流信号等。

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以外科治疗为主,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医生会根据超声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做出治疗决策,决定是否进行手术切除。

治疗周期
多发胆囊息肉且小于1cm可观察随访,合并有胆囊炎、胆囊结石并有明显临床症状者,息肉在1cm以上,给予手术治疗,4~5天患者可逐渐痊愈。
一般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如果有血脂过高的合并症,需要内科降血脂治疗。

药物治疗

主要是针对胆固醇性息肉的药物治疗,胆固醇沉积症的药物治疗效果不确定,可以服用胆汁酸盐1~3个月,观察胆固醇沉积症是否变化或消失,如果有效则继续服用。如果无效,建议停药。

手术治疗

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直径<10mm的单发息肉或多发息肉,应连续追踪观察半年,评估恶性肿瘤风险,如稳定不增大,则需定期超声随访。胆囊单发息肉直径超过10mm,年龄>50岁,有明显症状,合并胆囊结石、胆囊颈部息肉引起胆囊管梗阻者,应行外科治疗。治疗应行胆囊切除,如怀疑有恶变或直径≥20mm应行开腹手术,≤10mm可行腹腔镜手术,切除标本应即送病理检查,如报道为恶性肿瘤按胆囊癌处理。

中医治疗
  • 第一个方案是乌僵薏四汤:由柴胡、法夏、三棱各、枳壳、乌梅,僵蚕、白芥子、薏苡仁、白芍、连翘各、甘草、成方。

  • 第二个方案是山楂、杭菊花、决明子,煎汤代茶饮或饮用绿茶。

预后

胆囊息肉样病变一般不会有症状,也不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若进行手术治疗,息肉可以完全切除,此病可完全治愈。

能否治愈

胆囊息肉样病变能治愈,但要注意定期复查。

能活多久

此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建议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进行随诊,复查超声、CT等检查,以明确有无复发。

饮食

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日常饮食护理应当遵循低胆固醇饮食的原则。若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因此患者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更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

饮食调理
  • 宜多吃各种新鲜水果、蔬菜,吃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鸡肉等。

  • 宜多吃干豆类及其制品。

  • 尽可能少食油,不管是植物油,还是动物油,干果、坚果等油性大的食物,都应该少吃。

  • 宜多吃富含维生素类食物,如绿色蔬菜、胡萝卜、西红柿、玉米等。

  • 少吃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如辣椒、生蒜等。

  • 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 戒酒,且禁饮含酒精类饮料。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所以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

护理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一类不易察觉的疾病,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的重要措施。一旦患者获知患有胆囊息肉样病变,遵医嘱治疗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良好饮食、运动习惯,并坚持定期监测病情变化。

日常护理
  • 保持乐观的心态,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 密切观察身体变化,按时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 生活作息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不饮酒,积极锻炼身体,控制自身体重。

特殊注意事项
  • 如果体检超声检查提示胆囊息肉,且为胆固醇沉积症这一类型的,可以每隔1年随访1次;息肉直径>10mm时,需要手术切除送病理检查是否良恶性。

  • 如果是其他类型的胆囊息肉,都需要每隔3~6个月行超声检查,假如有近期息肉增长过快,或出现了右上腹胀痛、腹胀、恶心、呕吐、厌油腻等临床表现时,需要及时行胆囊切除术,目的还是判断息肉的良恶性问题。

预防

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预防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生。同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也是减少各种疾病发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早期筛查

胆囊息肉样病变一般无症状,多为体检发现。要进行定期体检、早期筛查,可通过超声检查及CT检查较早发现胆囊息肉样病变。

预防措施

合理饮食

少食多餐,进食低脂、高维生素、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注意戒烟戒酒。

按时吃早餐

经常不吃早餐以导致胆汁浓缩,从而造成胆囊息肉样病变。

参考文献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51.

[2]涂伟.关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疗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1):11.

[3]邓家琦,付文广,雷正明.胆囊息肉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05):723-725.

[4]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686-687.

[5]石洁芳.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诊断[J].医疗装备,2017,30(5):131-132.

[6]张培松,曹葆强,龚仁华.胆囊息肉临床诊治的新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4):122-125.

[7]赵玉沛,陈孝平.外科学(全2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92-59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