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睾丸癌

本词条由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内科 于正洪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睾丸癌是指睾丸的恶性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睾丸癌又分为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和睾丸非生殖细胞肿瘤。继发性睾丸癌主要来自网状内皮组织肿瘤及白血病等转移性肿瘤,如白血病性睾丸肿瘤。近年来睾丸肿瘤在欧美白种人中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率不相同。

就诊科室
肿瘤科、泌尿外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carcinoma of testis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男性不育、男性乳房肥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睾丸肿大、睾丸疼痛、颈部肿块

好发人群
隐睾人群、有家族遗传史者、睾丸损伤者、长期服用雌激素者
常用药物
顺铂、依托泊苷、博来霉素、紫杉醇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肿瘤标志物、X线、核磁、超声
疾病分类

睾丸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睾丸癌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

主要有精原细胞瘤、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胚胎癌、畸胎瘤、绒毛膜上皮癌、卵黄囊肿瘤、生精小管生殖细胞内瘤七种细胞类型。精原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睾丸肿瘤,占全部睾丸肿瘤的30%~60%,胚胎癌占3%~4%,畸胎瘤占5%~10%,绒毛膜上皮癌占1%。

睾丸非生殖细胞肿瘤

睾丸非生殖细胞肿瘤中来自生殖基质肿瘤的为间质细胞瘤,占1%~5%,其次是支持细胞瘤。

继发性睾丸癌

继发性睾丸癌主要来自网状内皮组织肿瘤及白血病等转移性肿瘤。

病因

睾丸癌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隐睾和异位睾丸为主要危险因素,约7%~10%的睾丸癌发生于隐睾。此外,先天发育不良、遗传因素、内分泌功能障碍等也可能与睾丸癌的发病有关。

主要病因

睾丸癌病因尚不清楚,可能和这些因素有关:

隐睾和异位睾丸

隐睾和异位睾丸是睾丸癌发病的重要因素,隐睾患者睾丸肿瘤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20~40倍,约30%的睾丸肿瘤患者患有隐睾。隐睾或异位睾丸未降时,所处的环境温度比阴囊内要高2℃~4℃,可促使睾丸萎缩,精子生成障碍,容易恶变。

睾丸先天发育不良

部分患者除了隐睾还可能伴先天性发育不良或有先天性缺陷,而容易恶变。

遗传因素

研究显示,睾丸癌的发病可能与遗传相关,一级亲属患有睾丸癌人群发病率明显升高。

内分泌功能障碍

睾丸是产生激素的器官,因而也认为,内分泌功能障碍可能与睾丸肿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诱发因素

睾丸创伤

创伤被认为是睾丸肿瘤的另一相关因素,但尚难肯定或可能已患肿瘤的患者很可能因创伤而使病情加重,或引起播散。

长期接触致癌物

长期受到射线辐射、接触氧化锌或硫酸镉都会诱发睾丸癌。

先天疾病

患有不育症、多乳症、睾丸女性化综合征等先天疾病患者可能会诱发睾丸癌。

感染

睾丸受到某些病毒或细菌的感染可能会诱发睾丸癌。

流行病学

睾丸癌并不常见,仅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1.5%,约占男性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5%。睾丸癌中约90%~95%为生殖细胞肿瘤,其余为非生殖细胞肿瘤。睾丸癌右侧多于左侧,这与右侧隐睾的发病率较高相关,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双侧睾丸癌占1%~2%。

好发人群
  • 隐睾人群。

  • 有家族遗传史者。

  • 睾丸损伤者。

  • 长期服用雌激素者。

症状

睾丸癌的典型症状为睾丸肿大、疼痛和转移症状,多数患者亦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因激素作用可出现男性乳腺发育症状。常见的并发症有男性不育、男性乳房肥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典型症状

睾丸肿大

患者常在洗澡时偶然发现阴囊内肿块,约占88%的睾丸肿瘤患者,睾丸呈不同程度肿大,睾丸感觉消失,无痛感,部分患者因睾丸肿大引起下坠感而就诊。有时睾丸完全被肿瘤取代,质地坚硬,正常的弹性消失。早期表面光滑,晚期表面可呈结节状,与阴囊粘连,甚至破溃,阴囊皮肤呈暗红色,表面常有血管迂曲,进行透光试验时不透光。隐睾发生肿瘤时多于下腹部、腹股沟等处扪及肿块,而同侧阴囊是空虚的,部分睾丸肿瘤患者可同时伴有鞘膜积液。睾丸肿瘤较小时,患者很少自己发觉,往往在体检或治疗其他疾病时被发现。

睾丸疼痛

一般认为睾丸肿瘤是无痛性阴囊肿块,疼痛不常见,约20%的患者以阴囊疼痛为首发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还可以见到大约10%以急性疼痛表现的睾丸肿瘤,发生疼痛的原因是肿瘤内出血、梗死、中心坏死、合并附睾炎,或因睾丸肿瘤侵犯睾丸外的组织而发生疼痛。

转移症状

约10%的睾丸肿瘤以转移癌症状就诊,睾丸肿瘤以淋巴结转移为主,常见于髂内、髂总、腹主动脉旁及纵隔淋巴结。癌症转移灶可以很大,腹部可触及,侵犯腰肌和神经根可引起腰背痛,十二指肠后转移可引起食欲缺乏、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肺转移可引起呼吸困难,颈部肿块为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若出现髂静脉腔静脉梗阻或栓塞可引起下肢水肿。

其他症状
  • 部分睾丸癌患者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出现男性乳腺发育症状。

  • 多数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恶心、呕吐等。

并发症

男性不育

睾丸癌可能会导致精子活力下降、男性射精困难等症状,导致不育。

男性乳房肥大

部分睾丸癌患者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出现男性乳房肥大。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睾丸肿瘤生长出现压迫症状易导致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就医

当出现睾丸肿大、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泌尿外科,行体格检查、肿瘤标志物、X线、核磁、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并注意和睾丸附睾炎、阴囊血肿、睾丸扭转、鞘膜积液、附睾结核等疾病鉴别。

就医指征
  • 当出现睾丸肿大、疼痛等症状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确诊睾丸癌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早期治疗。

  • 睾丸癌患者放化疗后出现严重不适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患者优先考虑去泌尿外科、肿瘤科就诊。

  • 睾丸癌患者激素分泌异常,出现男性乳腺发育可去内分泌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睾丸增大发现多长时间了?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疼痛、睾丸坠胀、乏力、消瘦等)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 有无家族遗传史、睾丸创伤、感染等?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进行阴囊双手触诊,患侧睾丸触及肿物,质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阴囊透光试验阴性。全身淋巴结触诊有无转移,胸部有无男性乳腺发育。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有助于诊断有无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

生化检查

有助于评估患者肝肾功能。

肿瘤标志物

甲胎蛋白(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乳酸脱氢酶(LDH)是睾丸肿瘤的三种主要肿瘤标记物,有助于睾丸肿瘤早期诊断、判断疗效和术后随访。

影像学检查

超声

可较准确测定睾丸的大小、形态及有无肿瘤发生,灵敏度接近100%。特别是隐睾患者,可了解睾丸发育情况及是否肿大、恶变等。精原细胞瘤的典型B超声像图为边界清晰、均匀一致的低回声团块,胚胎癌往往是边界不清、回声不均的团块。畸胎瘤示混合回声、质地不均,边界亦不清,常有钙化,表明骨和软骨成分,绒毛膜上皮癌见有坏死、出血和钙化灶同时存在。B超检查可了解有无肾积水,如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腹腔脏器转移灶,对诊断及分期都很有帮助。

X线

可了解有无肺、骨转移,绒毛膜上皮癌容易转移到肺,胸部X线片可发现肺及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

核磁

MRI在诊断睾丸肿瘤时的灵敏度近100%,特异度95%~100%,睾丸肿瘤在T2WI通常为低信号,造影后呈快速、早期增强,但费用稍贵,推荐当超声和CT结果不一致时使用。

CT

能更详细、准确的反映睾丸及全身各处的转移情况,对睾丸肿瘤的临床分期、综合治疗以及预后的指导都有重要价值。CT可较为精确地了解腹膜后有无转移,灵敏度70%~80%,对尚未行隐睾摘除、可能已恶变的患者尤为有益。CT已能检出小于2cm的转移淋巴结,从而可替代有创的淋巴管造影。另外,对所有睾丸肿瘤患者均推荐行胸部CT。

静脉尿路造影

可显示输尿管有无受压、移位及尿路扩张积水,以发现直接或间接的转移证据,对协助诊断与分期均有帮助。

病理检查

通过病理检查可明确睾丸癌的类型,有助于后续治疗。

诊断标准
  • 睾丸癌典型症状,如睾丸肿大、疼痛、转移症状。

  • 影像学看到睾丸肿物。

  • 病理学见到睾丸恶性肿瘤细胞。

鉴别诊断

睾丸附睾炎

睾丸附睾炎有炎症反应,急性发作时可出现红、肿、热、痛,应在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复查,可通过实验室检查与睾丸癌进行鉴别。

阴囊血肿

阴囊血肿有外伤史,阴囊肿块在外伤初期较大,随时间延长逐渐缩小,通过临床表现即可与睾丸癌鉴别。

睾丸扭转

睾丸扭转常发生于青少年,病史中有突发的睾丸疼痛及肿胀,多普勒超声示患侧睾丸无血流或明显减少,通过超声检查即可与睾丸癌鉴别。

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软而透光,抽出液体后可触到正常睾丸,B超检查易与睾丸癌鉴别。丝虫病引起的睾丸鞘膜积液,使阴囊皮肤与皮下组织水肿,往往同时有象皮肿存在,通过临床表现即可鉴别。

附睾结核

附睾结核检查附睾为无痛性硬结,开始局限于附睾尾部,进一步发展可累及整个附睾及睾丸,输精管可呈串珠样改变。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即可与睾丸癌鉴别。

治疗

睾丸癌的组织类型较多,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睾丸癌都要先行根治性睾丸切除,确认肿瘤的组织类型,再根据临床分期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睾丸癌通常采用手术、化疗、放疗相结合的治疗方式。

治疗周期
睾丸癌是恶性疾病,需长期持续性治疗。
药物治疗

睾丸癌药物治疗通常指化疗,化疗包括单药化疗、联合化疗。

单药化疗

单药化疗的疗效不如联合化疗,但单药化疗对睾丸肿瘤仍有一定的疗效,其中顺铂(DDP)最有效。2个疗程的卡铂辅助化疗,适用于Ⅰ期高危精原细胞瘤患者(肿瘤大于4cm或肿瘤侵犯睾丸血管网)。

联合化疗

睾丸癌的全身联合化疗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较高。适用于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后组织中有癌浸润者,手术、放疗后或化疗完全或部分缓解后的维持、挽救治疗,以及不宜手术或不愿手术的Ⅱ、Ⅲ期患者。目前较常用的联合化疗方案如下:

PEB方案

睾丸癌的首选化疗方案,顺铂(DDP,P)、依托泊苷(VP-16,E)联合博来霉素(BLM,B),博来霉素肌注。

PEI方案

用于首次治疗失败或复发的解救方案。顺铂(DDP,P)、依托泊苷(VP-16,E)联合异环磷酰胺静脉滴注。

TIP方案

用于首次治疗失败或复发的解救方案。紫杉醇(TAX,T)、异环磷酰胺(IFO,I)联合顺铂(DDP,P)静脉滴注。

手术治疗

根治性睾丸切除术

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睾丸癌,强调采用经腹股沟途径的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根据睾丸肿瘤的病理,需配合施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化疗或放疗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如精原细胞瘤要加放疗或化疗,胚胎癌或恶性畸胎瘤要加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及化疗或放疗,绒毛膜上皮癌要加化疗。

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

适用于非精原性生殖细胞瘤,如胚胎癌、恶性畸胎瘤,使Ⅰ期中的高危患者(存在睾丸血管网侵犯)和Ⅱ期的病例可以得到治愈的机会,Ⅰ期低危且依从性好的患者可推荐密切随访5年以上。

孤立转移灶的切除

对于有肺、肝和孤立转移灶的患者,经过观察一定时间及化疗或放疗后,病灶未消退,并且无新病灶出现时,可考虑手术切除,以争取治愈。

放射治疗

精原细胞瘤对放射线高度敏感,根治性睾丸切除后对于Ⅱ期患者应采用放射治疗。对于Ⅰ期患者尤其是低危且随访依从性好的患者,推荐密切随访。

术前照射

适用于腹部隐睾并发精原细胞瘤,而且睾丸肿瘤或腹部转移灶巨大,估计手术困难时采用。

术后照射

适用于Ⅱ期或Ⅲ期精原细胞瘤患者;睾丸切除术后行淋巴引流区照射,或局部肿瘤处于较晚期,腹部未触及包块,但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或估计有转移者;或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后,病理检查为阳性或未能清除彻底者;或晚期肿瘤已有腹腔内转移,行姑息性切除术后加以补充放疗。目前多采用五野照射治疗,即耻骨上、脐部、腰椎、上腹部、胸部下方。

预后

睾丸癌患者早期治疗后的预后整体较好,但有一定的复发风险,因此,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出现异常时及时进行处理。

能否治愈

睾丸癌患者早期预后整体较好,早期睾丸癌的治愈率达95%以上。

能活多久

早期睾丸癌5年生存率达50%以上。

复诊

睾丸癌患者术后前6个月每月复查血象和影像学检查,半年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

饮食

睾丸癌患者饮食应以清淡、营养均衡为主,合理进食,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食物,宜多进食高蛋白饮食。

饮食调理
  • 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 宜食用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瓜果蔬菜。

  • 给予高蛋白饮食,有助于补充营养,促进身体恢复。

护理

睾丸癌患者的护理应以促进伤口愈合、避免复发为主,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伤口护理,关注有无并发症出现,术后定期复查,必要时需进行心理疏导。

日常护理
  • 睾丸癌患者术后应卧床休息,观察伤口周围有无淋巴液漏出、阴茎功能有无异常等。

  • 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注意伤口护理,定期进行消毒、换药,避免出现感染,不可剧烈运动,以免导致伤口裂开。

病情监测

术后定期监测血象,尤其是放化疗后患者易出现骨髓抑制,同时还需进行全身影像学检查,明确有无转移。

心理护理

在生活中,患者家属要多关心患者的感受,了解其内心想法,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说出身体不适症状,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特殊注意事项
  • 对于合并糖尿病的睾丸癌,术后应注意控制血糖,避免伤口不愈。

  • 对于未婚、有生育要求的男性,可在术前提前冷冻精子。

预防

睾丸癌的预防除避免诱因外,最重要的是对隐睾、异位睾丸及早进行治疗,高危人群要进行早期筛查。日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早期筛查

有睾丸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每年定期行阴囊触诊、影像学检查,以早期筛查疾病。

预防措施
  • 患有隐睾、异位睾丸、不育症、多乳症、睾丸女性化综合征等疾病,应及早治疗。

  • 平时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睾丸受伤或感染。

  • 避免长时间辐射或接触致癌物。

  • 避免过累、熬夜,养成规律作息时间,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 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中。

参考文献

[1]刘朝.睾丸癌的临床研究进展[J].家庭医药,2018,000(006):387.
[2]李涛,张延榕,高祥勋,等.2008年欧洲泌尿外科学会睾丸癌诊治指南编译整理[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9,015(012):1142-1147.
[3]何晓荣,钟爱军,臧爱华,etal.晚期睾丸癌治疗效果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04,31(04):236-237.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