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 朱宏伟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硬脑膜外血肿是指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十分常见,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左右。按伤后至血肿症状出现的早晚可分为,3小时以内为特急性血肿,3小时以上至3天以内为急性血肿,4天至3周为亚急性血肿,3周以上为慢性血肿。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约占86.2%。一般为单发,多发者少见,但可合并其他类型的血肿,合并对冲部位硬膜下血肿多见。治疗及时得当,一般会取得良好的预后。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Acute extradural hematoma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误吸性肺炎、上消化道溃疡、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昏迷、头痛、呕吐

好发人群
青壮年男性颅骨线形骨折病人
常用药物
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高渗盐水
常用检查
头颅CT、头颅MRI
病因

典型的急性硬膜外血肿多见于青壮年男性线性骨折病人,以额颞部和颞顶部最多。这与颞部含有脑膜中动脉、静脉,又易为骨折所撕破有关。特别是发展急速的硬脑膜外血肿,其出血多为动脉损伤所致,血肿迅猛增大,可在数小时内引起脑疝,威胁患者生命。若出血源于静脉,如硬脑膜静脉、板障静脉或静脉窦,则病情发展稍缓,可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

主要病因

交通事故伤

在全世界范围内,各类交通事故造成的颅脑创伤高达70%以上。我国不同地区的颅脑损伤原因存在差异,但交通事故伤仍然是导致颅脑创伤的第一要素。

工程事故伤

由于大规模基础建设和建筑安全措施较差,工程事故所致的颅脑创伤,尤其是建筑事故导致的颅脑创伤发生率较高。

暴力打击伤

我国有些地区暴力犯罪所致的颅脑创伤发生率明显增加。

火器伤

我国政府枪支管理严格,颅脑火器伤相对较少。

流行病学

颅脑创伤占全身创伤发生率第二位,但死亡率处于第一位。在中国,每年大约60万人发生颅脑创伤,其中死亡10万人左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亿元以上。概括国内22个收治交通事故伤1000~18556例的医疗单位分析结果,颅脑损伤的发生率约在第1~2位,男性较女性多2~3倍,年龄以15~45岁为最多,死亡率则均属首位。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21.5%~50%左右,硬膜外血肿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15~50岁的青壮年多见,婴幼儿时期该类血肿发生率较成人低。

好发人群
  • 常见于青壮年男性颅骨线形骨折病人,以额颞部和颞顶部最多。

  • 运动员、高空危险工作人员:此类人群易无意间出现意外,磕碰到头部,致使出现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症状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可因出血速度、血肿部位及年龄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从临床特征看,仍有一定规律及共性,即昏迷、清醒、再昏迷。

典型症状

意识障碍

原发性脑损伤较轻

伤后无原发昏迷,至颅内血肿形成后,开始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意识障碍,这类病人容易漏诊。

原发性脑损伤略重

伤后曾一度昏迷,随后即完全清醒或有意识好转,但不久再次陷入昏迷状态,这类病人即为典型病例,容易诊断。

原发性脑损伤严重

伤后持续昏迷,且有进行性加深表现,颅内血肿的征象常被原发性脑挫裂伤或脑干损伤所掩盖,较易误诊。

颅内压增高

随着颅内压增高,病人常有头痛、呕吐加剧,躁动不安和四曲线的典型变化,即库欣氏反应,出现血压升高、脉压差增大、体温上升、脉率及呼吸缓慢等代偿反应,等到衰竭时,则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及呼吸抑制。

神经系统体征

单纯硬脑膜外血肿

早期较少出现神经受损体征,仅在血肿形成压迫脑功能区时,才有相应的阳性体征。如果病人伤后立即出现面瘫、偏瘫或失语等症状和体征时,应归咎于原发性脑损伤。

颞叶钩回疝

当血肿不断增大引起颞叶钩回疝时,病人不仅有意识障碍加深,生命体征紊乱,同时相继出现患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偏瘫等典型征象。

对侧小脑幕切迹缘受压

偶尔因为血肿发展迅速,造成早期脑干扭曲、移位而嵌压在对侧小脑幕切迹缘上,则可引起不典型体征,对侧瞳孔散大,对侧偏瘫;同侧瞳孔散大、同侧偏瘫;或对侧瞳孔散大,同侧偏瘫。应立即借助辅助检查定位。

并发症

误吸性肺炎

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呼吸不畅、血氧饱和度差,必要时需行气管切开,改善通气状态,利于吸痰护理。

上消化道溃疡

表现为呕血、胃管内反复引流出咖啡色液体。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表现为下肢肢体肿胀、皮温较高,行血管彩超检查可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者需行抗凝及下腔静脉滤器植入。

褥疮

可由长期卧床导致。

就医

对于颅脑外伤的患者,应立即就诊,明确有无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预防脑疝发生、改善症状及预后极为重要。

就医指征
  • 对于有明确颅脑外伤病史的患者,若再次受到头部撞击,应当立即就医。

  • 若第1次查头颅CT无明确颅脑损伤,观察期内出现意识障碍、反复呕吐、剧烈头疼,还需进一步复查头颅CT,排除迟发性颅内血肿。

  • 若如高危工作者突发意外,如坠落,其伤及脑部,甚至晕厥,需要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若患者为意外事件,出现脑部损伤,表现为头痛、呕吐,甚至晕厥,需要立即到急诊科就诊。

  • 若已有脑部外伤史,平时自觉不适,有头晕、头痛、呕吐等情况,可到神经外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头疼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昏迷、头痛、呕吐、偏瘫等)

  •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头颅CT检查

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头颅CT扫描最重要的是能清晰地显示血肿的部位、大小及合并脑损伤的程度等,且可连续、动态地观察血肿的变化。CT扫描片上,于颅骨内板下方,急性血肿为梭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同侧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像上,能显示颅骨骨折。

X线颅骨平片

硬膜外血肿伴有颅骨骨折者占95%,且绝大多数发生在着力部位,无骨折者少见。当骨折线过脑膜中动脉沟或静脉窦沟时,多可考虑硬膜外血肿的可能。

头颅MRI检查

在MR图像上血肿形态与CT扫描表现上基本相似,能分辨出低信号的硬膜,不同时期的血肿在T1、T2像上表现不同。

脑血管造影

通过数字减影像的正位和侧位进行观察。典型的硬脑膜外血肿可显示为双凸镜形无血管区及周边血管受压征。矢状窦(或横窦)旁或跨窦的硬膜外血肿,在静脉期可见上静脉窦及注入静脉显影,并见血管受压移位。于伤后数小时造影者,有时可见造影剂外渗。

询问病史

若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可通过问诊,查问是否有脑部损伤史,这对判断急性硬脑膜外血肿较为重要。

生命体征测定

这是来院就医时的基本检查方法,对于本病也有鉴别的帮助,如高血压者由于血压突然升高而晕厥的情况等。

诊断标准
  • 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频繁呕吐、剧烈头痛、偏瘫等症状。

  • 行头颅CT或MRI证实颅内硬脑膜外血肿明确,中线结构移位明显,脑干周围结构拥挤显示不清。

  • 有明确的3天内脑外伤病史。

鉴别诊断

动眼神经损伤

外伤致动眼神经损伤也可导致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这类患者通常有明显的眼部外伤,且意识障碍可能不重,而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患者会昏迷,即可鉴别。另外,查头颅CT及眼眶CT,也可协助排除诊断。

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

与硬膜外血肿比较,受伤时的暴力作用较重,以顶枕及颞后部着力的对冲性脑损伤多见,患者的意识障碍多呈进行性加重,中间清醒期不明显。CT扫描显示硬脑膜下及脑内有不规则形态的高密度影,而急性硬脑膜外血肿为梭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可以此鉴别。

局限性脑水肿与弥漫性脑肿胀

与各类血肿比较,受伤暴力较重,多见于对冲性损伤,常以原发性脑损伤或脑干损伤较重。伤后昏迷时间长,部分患者可有中间清醒期,脑水肿及脑肿胀以一侧为主者,临床表现与血肿基本相似。CT扫描件病变区脑组织呈低密度影及散在性的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脑室、脑池变小,而急性硬脑膜外血肿为梭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可以此鉴别。

治疗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治疗,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实施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脑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一般若无其他严重并发症且脑原发损伤较轻者,预后均良好。必须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才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

治疗周期
本病采取短期治疗即可,一般急性期内治疗时间约2~4周。
药物治疗

甘露醇

视情况调整甘露醇用量及用法,需要密切关注血压及肾功能、电解质变化。

甘油果糖

用法同甘露醇,对于肾功能的损伤小,故适用于肾功能差的患者。

呋塞米

间断静推或肌注,可有效缓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力。低钾患者慎用。

3%氯化钠注射液

静点3%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降低颅内压力,减轻脑疝症状。低钠血症患者需注意避免血钠提升过快引起脑桥溶解。

激素治疗

糖皮质激素具有稳定细胞膜结构的作用,可使脑水肿得到改善。常用地塞米松、甲强龙等。

奥美拉唑

可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进而防止出现胃溃疡。

神经营养因子

顾名思义,可以营养神经和促进神经的恢复。

手术治疗

骨窗开颅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

适用于病情危急,已有脑疝来不及行影像学诊断及定位,直接送入手术室抢救的病人,先行钻孔探查,然后扩大成骨窗清除血肿。颅骨缺损留待2~3月之后择期修补。

骨瓣开颅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

适用于血肿定位明确的病例。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行成形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后,如果硬脑膜张力高或疑有硬脑膜下血肿时,应切开硬脑膜探查,切勿轻易去骨瓣减压而草率结束手术。对于巨大硬脑膜外血肿脑疝的病人,有人主张血肿清除术后采取去骨瓣减压,以免手术后大片脑梗塞水肿、再次发生脑疝。

钻孔穿刺清除硬膜外血肿

适用于特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紧急抢救,为暂时缓解颅内高压,赢得时间,先行锥孔或钻孔排出部分液态血肿,这种适用于院前急救或脑内血肿的引流。

其他治疗

保证呼吸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过度通气,降低颅内压;头高30°卧位,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肿胀,降低颅内压;避免暴力吸痰、喷嚏、剧烈咳嗽等增加颅压的因素。

预后

一般若无其他严重并发症且脑原发损伤较轻的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患者,预后均良好。死亡率介于5%~25%之间,不同地区或单位悬殊较大。早期诊断、及时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能否治愈

及时诊治的硬脑膜外血肿患者,如不存在其他严重的原发颅脑损伤,多数可取得良好的疗效,甚至治愈。少数合并脑疝中晚期患者死亡机率较大,不能治愈。

能活多久

治愈的患者不影响寿命,治疗不理想的患者急性期可能死亡。

复诊

每3个月复查一次头颅CT、MRI;达到治疗目标后,可6个月复查一次头颅CT、MRI。

饮食

硬脑膜外血肿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合理控制总热量,补充优质蛋白。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酌情予以肠内营养,早期可予以胃管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饮食调理
  • 宜补充牛肉、鸡胸肉、鸡蛋等优质蛋白。

  • 如合并糖尿病,需注意控制含糖量较高的面食及油炸食品的摄入。

  • 根据医生指示,给予低盐或高盐饮食。

  • 肠内营养者通过胃管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油、混合奶、稀饭等。

护理

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意识状态及自理能力的恢复为主,还需避免发生呼吸道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日常护理

用药

患者需要了解服用药物的用法、剂量、不良反应等情况以免因不良反应,而过于担心自身身体,影响心理健康。

康复训练

在患者的管理中占重要地位,有助于病人自理能力的恢复。建议在康复师指导下开展肢体康复运动,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预防

及时发现硬脑膜外血肿,积极行手术治疗,预防脑疝发生,是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的防治关键。凡是有脑外伤病史的患者,出现剧烈头疼、反复呕吐、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均应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及早处理,避免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早期筛查

早期筛查人群

有明确颅脑外伤史的患者和脑外伤后出现头痛加剧、频繁呕吐、嗜睡等症状的患者,其需要尽早检查,及时治疗。

早期筛查方法

有指征者可行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以除外硬脑膜外血肿。若受伤当时检查无异常,建议受伤后3天内再次行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以除外迟发性颅内血肿。

预防措施
  • 对于明确颅脑外伤的患者,应尽早正规治疗,避免贻误时机,形成脑疝。

  • 避免增高颅内压力的因素,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

  • 高空危险作业者需要检查安全设备,戴上安全帽。

  • 远动员在进行训练或比赛时,需要带好护具,以安全为主。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杨树源,张建宁.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