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早产儿贫血

本词条由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内科 杨思达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早产儿贫血是指早产儿生后一年内发生的贫血,这与胎儿期各种生理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有关。早产儿骨髓造血功能薄弱,由于早产,婴儿过早地停止了胎内的骨髓外造血,因而不能适应生后机体快速生长发育。本病分为早期及晚期贫血,一般发生于3~4个月以后者,主要由于铁缺乏所致。

就诊科室
儿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anemia of prematurity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新生儿感染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面色苍白、喂养困难、体重不增、气促、心动过速

好发人群
早产且低体重儿
常用药物
铁剂、叶酸、维生素E、重组人类红细胞生成素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凝血功能检测、腹部B超
病因

早产儿贫血的常见病因有生理性因素如早产儿红细胞寿命短、早产儿生后生长迅速,血浆容量扩张导致血液稀释的稀释性贫血,以及医源性贫血和营养因素等。

主要病因

生理因素

  • 早产儿的红细胞寿命比足月儿短,出现生理性贫血的时期比足月新生儿早,程度也较足月儿重,早产儿常在出生后4~8周生理性贫血达最低值,足月儿则可迟至出生后12周出现,生理性贫血的最低值则为95~110g/L。

  • 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低下可能是其基因表达调节障碍,也可能是靶细胞对其敏感性低下所致,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暂时受抑制,持续2~3个月。

  • 早产儿生长迅速,血容量扩张,导致血液稀释性贫血。

营养因素

早产儿晚期发生贫血,营养因素起重要作用,主要是铁、维生素E和叶酸等,尤其是前两者。

由于早产儿提前从母体娩出,因此铁获得少、储存少。若出生后2~4个月未及时补充铁剂,体重迅速增加,储存铁很快用尽。如果未成熟儿出生时即有贫血者,则以后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E

新生儿出生时处于维生素E相对缺乏的状态。体重越轻,缺乏程度越重,引起早产儿持续血浆维生素E水平低下的原因有储备量低、摄入量不足、吸收障碍、生长快而需要量增加及食物中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而增加维生素E的需要量等。

叶酸

出生时足月儿和早产儿血清叶酸水平均高于成人,由于生长代谢快需要量大。1~3个月处于最低水平,正常早产儿叶酸吸收良好,但反复感染、腹泻、母亲有严重的叶酸缺乏或摄入不足,如吃羊奶或服用某些药物等,就有可能发生叶酸缺乏。

医源性失血

因早产儿的总血容量比足月儿为低,医学检验所需要的血量则是相同的,一般抽取7.5~15ml血,失血即达5%~10的总血容量,1kg婴儿抽血1ml相当于成人抽血70ml。故抽血量占血容量的比例,早产儿更大,易发生医源性失血。

诱发因素

孕妇贫血

孕妇贫血可能会导致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受限,新生儿出生时贫血风险会更高。

新生儿感染

如肺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等,消耗增加,营养摄入相对不足增加早产儿贫血的患病风险。

流行病学

早产儿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新生儿科疾病,在早产儿中占约38.1%~41.18%,男性新生儿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新生儿。

好发人群

低体重的早产儿

低体重新生儿体内必要的营养素缺乏,如维生素E,出生时体重越轻,贮存量越少。

早产儿

早产儿发育不全,红细胞生成素量少且活性不足,红细胞寿命也短于足月儿。

症状

大多数早产儿贫血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无血色,喂养困难、体重不增、呼吸增快、心动过速、活动减少,少部分患儿会出现颜面、足、下肢水肿, 严重时可出现继发感染如肺炎。

典型症状
  • 面色苍白、烦躁不安、易哭闹。

  • 喂养困难、体重不增,表现为拒奶、吃奶量低于正常婴儿。

  • 呼吸急促,节律整齐,频率可大于60次/分;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暂停,即突然间的呼吸停顿。

  • 心率增快,表现为脉率可大于160次/分。

  • 活动减少,表现为肢体无活动、瘫软。

  • 部分患者会出现颜面水肿、足和下肢水肿。

并发症

新生儿感染:早产儿贫血导致血红蛋白低,免疫功能下降,从而易并发新生儿感染如肺炎。

就医

早产儿贫血的就医原则是出生后尽早诊断,若胎儿早产,出生时应做全身检查确定胎儿是否健康,若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表现应该及时就医,以免出现感染。

就医指征
  • 早产儿出生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做相关检查。

  • 出现皮肤苍白、烦躁不安或出现喂养困难、体重不增、肢体瘫软、非凹陷性水肿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 出现呼吸暂停,即突然间的呼吸停顿,需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新生儿科就诊。

  • 部分患儿出现急症如呼吸暂停应去小儿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面色苍白,甲床苍白什么时候开始?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生长发育、呼吸急促等)

  •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心率增快、活动减少等症状)

  •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检查

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静脉血Hb≤130g/L,毛细血管血Hb≤145g/L出生后1周后<100g/L,可诊断为贫血。早产儿生理性贫血血红蛋白最低值可达65~90g/L。若伴有维生素E缺乏引起溶血性贫血,则有网织红细胞增高。叶酸缺乏可见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倾向,还能明确有无感染。

凝血功能检测

凝血功能检查作用是明确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为贫血病因提供诊断思路。

血浆促红细胞生成素检测

作用是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有无异常,协助诊断和排除其他。

心电图检查

明确心脏功能有无异常,本病会导致心率增快,是诊断本病的常规检查手段。

腹部B超

B超检查作用是评估肝、胆、胰、脾等重要脏器有无异常情况,部分患者贫血有肝大的情况。

胸部㐅线检查

目的是明确心肺情况,如有无肺部感染,排除其它疾病等。

骨髓穿刺

可以为诊断贫血提供价值,有助于明确病因,但是对于早产儿身体机能弱,故不将此检查作为常规检查,必要时可采用。

体格检查

为常规检查项目,判断新生儿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体温、血压,评估患儿发育情况及贫血改变,如面色苍白、精神不济、黏膜苍白、甲床苍白等。

诊断标准

根据孕产史出生时胎龄小于37周、出生后出现面色苍白、喂养困难、体重不增以及活动减少、呼吸增快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中血红蛋白低于正常,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凝血无异常,部分患者心率增快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早产儿贫血患儿通过生产史,典型的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表现,以及血常规检查中血红蛋白浓度可明确诊断为贫血,一般无需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

早产儿贫血多为短期治疗后可好转,主要治疗原则有积极消除诱因、减轻症状,积极避免并发症,如输血、补充铁剂、维生素、叶酸等。

治疗周期
早产儿贫血多为短期治疗。
药物治疗

重组人类红细胞生成素

重组人类红细胞生成素作用是刺激红细胞生长发育成熟,促进骨髓造血,即给予外源性人重组红细胞生成素,早产儿骨髓及循环中红细胞系的前体细胞出现且显示正常的增殖和分化,可减少早产儿输血。

铁剂

常用的铁剂有葡萄糖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和多糖铁复合物,主要目的是补充早产儿体内缺乏的铁元素,治疗早产儿贫血,也可治疗低体重的早产儿,出生后2~4周给予铁剂,同时加用维生素C、维生素B12、维生素B6等,可促进铁剂吸收,增加红细胞生成速度。口服铁剂有时或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家长应及时观察。

叶酸

饮食中应提供叶酸,可预防叶酸缺乏,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合成,增强免疫能力。

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微生态制剂

早产儿贫血患儿大多喂养困难。体重不增。肠道吸收营养困难,治疗建议添加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微环境,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及肠道功能,加强营养吸收,促进患儿康复。

肠黏膜保护剂

若有肠道不适症状患者,出现腹泻等症状,可以适当使用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谷氨酰胺等,抑制肠道内的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使其失去致病作用,促进肠道微生物稳态重建,利于生长发育。

抗生素

抗生素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和介质释放,防止感染扩散,减轻症状。常用的抗生素有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等。

手术治疗

早产儿贫血无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输血可以补充血容量,补充血液丧失的成分,如红细胞、血红蛋白等。

预后

早产儿贫血患儿给予治疗后预后多良好,但如得不到治疗,常致生长发育迟缓和体质下降,易因并发感染而增加病死率。

能否治愈

若经正规治疗,大部分患者症状能治愈,预后良好,生长发育不会受影响。

能活多久

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需要定期随诊复查,按医生要求或1月后复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

饮食

早产儿贫血患儿的饮食调理要以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为原则,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忌食坚果类食物。

饮食调理
  • 刚出生婴儿建议进食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幼儿建议进食米粉米糊、肉糜、稀粥等。

  • 进食喂养原则应遵循由细到粗、由少到多、由软到硬原则。

  • 建议进食既含有微量营养素,又含有宏量营养素食品,如肉糜、蔬菜泥混合搭配。

  • 饮食中注意补充维生素E。

  • 婴幼儿时期不宜喂养的食物,如坚果类均不宜此类患儿食用。

护理

早产儿贫血患儿的家长应注意患儿的日常用药,如铁剂、多种维生素等,了解服药剂量,并遵医嘱服用,按时随访复诊,注意避免与感染病患者接触。

日常护理
  • 了解各类纠正贫血的药物如铁剂、各类维生素的服药剂量,遵医嘱正确指导患儿服用,同时注意各类不良反应。

  • 定期测量身长、头围、体重、观察皮肤和黏膜的苍白程度,了解营养及生长发育状况。

  • 尽量保持环境安静,少搬动患儿,静卧休息,减少刺激,避免哭闹,可有助于防止并发症,减轻身体负担、利于患儿恢复。

  • 建议母乳喂养,母乳营养丰富,经济方便,富含免疫球蛋白和多糖,提供能量和适宜的免疫防御功能。

  • 家人近距离接触患儿,由于患儿自身免疫力较弱,患有感染病症的家人建议不要长时间接近患儿,接触时应佩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传染给患儿。

病情监测

输血时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观察患儿有没有出现胸廓起伏较快的气急促现象,以及胸廓不动、面色青紫的呼吸暂停现象,若出现相关表现应及时通知医生。

特殊注意事项

家人换呼吸道感染时需要戴口罩,接触小儿前洗手,奶瓶要及时高温消毒处理,避免到人群密集地方,避免与感染病患接触。

预防

早产儿贫血的发生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有孕产妇因素、新生儿滋生因素,也有医源性因素。因此,早产儿贫血的预防应从病因入手,针对可改善的病因进行有效预防,如改善孕产妇孕期贫血、加强围生期保健、避免感染等。

早期筛查

孕妇应定时体检,早期进行疾病的筛查,若发现有孕期贫血的孕产妇,应积极改善孕期贫血,如口服叶酸、维生素B12、铁剂等,加强围生期保健,以免影响胎儿出现贫血疾病。

预防措施
  • 避免引发感染,如不接触感染病患者、注意要保暖,外出及与近期有感染病史患者接触时做好个人防护等。

  • 母乳喂养,母乳营养丰富,母乳喂养方便经济,有助于增强患儿体质。

  • 改善孕期妇女贫血,如口服叶酸、维生素B12、铁剂等,增强孕妇体质。

  • 做好婚前、孕前、产前检查,生育健康宝宝,降低早产儿贫血风险。

  • 加强围生期保健,防止难产和早产,可有效降低早产儿贫血风险。

  • 避免高龄生育,年龄最好不要大于35岁,降低生产风险,避免胎儿发育不良,加强围生期母胎健康。

  • 出生后,应按时接种国家计划疫苗,防范各类疾病。

参考文献

[1]耿瑞花,周明琪,方素芹.早产儿贫血程度观察及影响贫血程度因素分析[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8,24(6):113-115.

[2]杨振坤,梁莉,刘珊.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铁剂联合治疗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J].医药前沿,2018(9):262-263.

[3]王六超.早产儿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内科,2015(3):330-332.

[4]韩晓,张晓,施春燕等.早产儿贫血的原因及中西医防治进展[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9):1632-1634.

[5]王彤.口服多种维生素预防早产儿贫血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12):2234-223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