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毒蕈中毒

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 李力卓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毒蕈又称毒蘑菇,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由于食用了毒蘑菇而发生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出现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等中毒症状称为毒蕈中毒。多数毒蕈毒性较低,中毒表现轻微,但有些毒蕈毒性极高,可迅速致人死亡。毒蕈中所含毒素主要有胃肠毒素、毒覃碱、毒蕈溶血素、精神症状毒素及毒肽和毒伞肽等。

就诊科室
急诊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mushroom poisoning
疾病别称
毒蘑菇中毒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休克、呼吸衰竭、肝衰竭、肾衰竭
治疗周期
轻者3~7天,重者4~6周
临床症状

剧烈腹泻、消化道出血、血压下降、休克、瞳孔缩小

好发人群
采食野生蕈类的人群
常用药物
二巯丁二钠、二巯丙磺钠、青霉素G、水飞蓟素
常用检查
血尿便常规、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电解质检查、凝血象检查、心电图、胃内容物或残留食物毒物检查
疾病分类

胃肠型

潜伏期0.5~6小时,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剧烈腹泻,严重者可伴有消化道出血,继发脱水、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

神经精神型

毒素类似乙酸胆碱的毒蕈碱,潜伏期1~6小时。临床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多汗、流涎、流泪、瞳孔缩小、呕吐、腹痛、腹泻、脉搏缓慢等。少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谵妄、幻觉、惊厥、抽搐、昏迷、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病例因此而死亡,部分中毒者可有周围神经炎的表现。

溶血型

潜伏期为6~12小时,除胃肠道症状外,有溶血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导致急性肾衰竭。部分病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皮肤紫癜,甚至呕血或便血等。

肝脏损害型

潜伏期6~48小时,以中毒性肝损害为突出临床表现,肝肿大、黄疸、转氨酶升高,严重者伴全身出血倾向,常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性脑病。还可发生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病或肾损害等,导致相关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呼吸循环衰竭型

表现为急性肾衰竭、中毒性心肌炎和呼吸麻痹,死亡率高,但肝功能正常。

光过敏皮炎型

皮肤红肿,口唇肿胀、外翻,伴有火烧般及针刺样疼痛。

病因

毒蕈中毒是因误食毒性蘑菇而引发,很多毒蘑菇与食用蘑菇不易区分,城市居民中多食用混杂的干蘑菇而发生中毒。

主要病因

野生毒蕈毒素成分复杂多样,国内医学界主要根据发病后的临床表现及受累脏器进行分类,目前发现的重要毒素主要有以下几类:胃肠毒素、神经精神毒素、溶血毒素、肝脏毒素。毒蕈毒素作用于不同的靶器官,从而导致器官损伤,其中90%的毒蕈中毒是鹅膏毒素导致。

  • 胃肠毒素含有胍啶和蘑菇酸,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道炎症反应。

  • 毒蕈碱是类似于乙酰胆碱的生物碱,易溶于水,毒性极强,能兴奋胆碱能节后纤维,兴奋副交感神经,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

  • 毒蕈溶血素可导致机体溶血。

  • 某些毒蕈中含有毒蝇碱、蟾毒素等毒素,能引起幻觉及精神异常等精神症状。

  • 鹅膏肽类毒素中的毒肽和毒伞肽可引起肝、肾、心、脑等损害,对肝损害最严重。

流行病学

来自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1年全国22个省份共报告毒蕈中毒444起,发病2856例,死亡606例,死亡率约21.2%,毒蕈中毒死亡占食物中毒死亡总人数约36%。

好发人群

采食野生蕈类的人群

我国野生蕈类资源丰富,尤其是西南地区,居民大多有采食野生蕈类的饮食习惯。

症状

毒蕈中毒时因每种毒蕈所含毒素不一,损伤的靶器官不同,中毒临床表现可以按主要表现大致分为六种类型,胃肠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呼吸循环衰竭型、光过敏型。

典型症状

胃肠炎型

进食毒蕈后潜伏期约0.5~6小时,几乎所有毒蕈中毒病人均表现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质失衡,严重者因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致死。

神经精神型

潜伏期约1~6小时,临床表现除胃肠道症状外,可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多汗、流涎、流泪、瞳孔缩小等,严重者可有肺水肿。异噁唑衍生物类毒素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视力模糊、幻视、肌肉痉挛、精神异常甚至出现癫痫发作。

溶血型

本型潜伏期较长,可达6~12小时。患者发病后可先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很快出现黄疸、急性贫血、血红蛋白尿、尿毒症、肝肾肿大等溶血表现。部分严重病例可因肝脏及心脏功能衰减而亡,死亡率约2%~4%。如无严重并发症,病程约5~10天。

肝脏损害型

本型是毒蕈中毒类型中病情最凶险的一型,患者可因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死亡率高达90%。部分病例进食后6小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初为胃肠道症状,继而出现休克、抽搐、呼吸衰竭、全身广泛性出血、昏迷等症状,称为爆发型,常于1~2天内突然死亡,可能与急性肝坏死、高度脑水肿、中毒性心肌病及全身广泛出血等严重中毒损害有关。

呼吸循环衰竭型

可出现急性肾衰竭、中毒性心肌炎和呼吸麻痹,肝功能多正常。

光过敏皮炎型

阳光照射部位如面部和手臂红肿,口唇肿胀、外翻,同时出现火烧般及针刺样疼痛。

并发症

毒蕈中毒可并发休克、肝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脑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就医

毒蕈中毒患者在食用蘑菇后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需要立即就诊于医院,症状严重者可拨打120,由急救中心护送到医院,以免耽误治疗时间、贻误病情,导致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就医指征
  • 患者在食用蘑菇后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需要及时就诊。

  • 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神经兴奋、胸闷、心悸、休克等表现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需要就诊急诊科。

医生询问病情
  • 是否有食用野生蕈类史?

  • 既往有什么疾病?

  •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汗、流涎等症状)

  • 蘑菇的大致形态是怎么样的?没吃完的蘑菇有没有带来?

  • 还有没有其他人一起吃蘑菇?他们有没有症状?

需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

是否有比容增高、白细胞增高。

肝功能、肾功能

检查肝肾功能是否出现异常。

电解质

是否有电解质紊乱。

凝血象

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

严重者需要做心电图等检查,除外呼吸衰竭、脑水肿等情况:

尿、便常规

检查是否有肾功能损害、消化道出血。

心电图

是否有心机受损。

胃内容物或残留食物毒物检查

确诊中毒原因为毒蕈中毒。

诊断标准

有进食蘑菇史是诊断毒蕈中毒的重要诊断依据,发病时多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症状,剩余食物或者胃内容物中发现毒蕈,可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急性胃肠炎、菌痢也具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有不洁饮食史。毒蕈中毒主要因误食毒蘑菇引起,对胃内容物或残留食物进行毒物检查可鉴别。

治疗

对于毒蕈中毒需要积极采取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清除毒物。另外,可给予青霉素G、抗胆碱药、硫酸镁等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周期
毒蕈中毒因各种类型不同,治疗时间不同,一般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的治疗周期为3~7天,溶血型治疗周期一般为5~10天,中毒性肝炎型治疗周期一般为2~3周,4~6周后逐渐痊愈。
急症治疗
  • 采用催吐、洗胃、导泻、补液及利尿等方法清除毒物。

  • 使用解毒药和抗覃毒血清治疗。

  • 中毒引起的溶血性反应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 兴奋、谵妄、惊厥等神经精神症状可予镇静剂治疗。

  • 呕吐、腹泻严重者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 急性肾功能衰竭给予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

药物治疗

巯基解毒药

用于中毒性肝炎型毒蕈中毒患者,即使在假愈期没有明显内脏损害时也应给予此药,常用的有二巯丁二钠和二巯丙磺钠。

青霉素G和水飞蓟素

毒蕈中毒导致急性肝衰竭时,可考虑使用青霉素G和水飞蓟素,作用机制可能为减少肝细胞摄取毒伞肽。

N-乙酰半胱氨酸

可显著提高细胞内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从而起到减少细胞破坏的作用,可用于毒蕈导致的急性肝衰竭。

抗胆碱药

主要用于含毒蕈碱的毒蕈中毒,可解除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对中毒性心肌炎导致的房室传导阻滞和中毒性脑炎所致的呼吸中枢衰竭具有治疗作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

适用于溶血型毒蕈中毒及其他重症病例,尤其是有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炎、严重肝损害和出血倾向的病例。

多黏菌素B

可有效削弱鹅膏毒对肝的毒性,作为常规用药,不良反应有腹泻、肾脏损伤、呼吸道麻痹。

硫酸钠及硫酸镁

可用来导泻,注意使用量不可过多,并且有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心脏抑制的患者或肾功能不良者不宜用,硫酸镁使用过多可引起镁中毒。

5%碳酸氢钠

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手术治疗

毒蕈中毒无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 根据需要可早期、短期、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细胞色素C、腺苷蛋氨酸等改善中度症状。

  • 血液净化治疗:适用于危重患者、合并肾功能损伤的患者。

预后

毒蕈中毒胃肠炎型除高龄或有基础疾病者,预后良好;神经精神型经过积极治疗,预后尚可;溶血型部分严重病例可因肝脏及心脏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约2%~4%,如无严重并发症,病程一般5~10天;中毒性肝炎型如果经过积极治疗,患者肝功能好转,症状逐渐减轻,一般4~6周逐渐痊愈;部分病例于食后6小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常于1~2天内突然死亡。

能否治愈

毒蕈中毒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能够治愈;溶血型、中毒性肝炎型如无严重并发症也可治愈;爆发型病例常于1~2天内突然死亡。

能活多久

患者治愈后无严重并发症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建议根据具体病情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门诊随诊。

饮食

毒蕈中毒患者在治疗后注意进食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待肠胃功能恢复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促进机体恢复。

饮食调理
  • 戒烟、戒酒,避免加重肝脏负担。

  • 注意清淡、易消化饮食,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如小米粥、面条、藕粉等。

  • 避免辛辣、刺激、寒凉食物。

护理

毒蕈中毒的护理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尿量的变化,注意呕吐物及排便颜色、性质、量等。重症患者需要专人护理,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汇报医生。

日常护理
  • 恢复期间要卧床休息,保持口腔卫生。

  • 保持室内安静,避免患者受到不良刺激。

  • 注意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耐心开导。

病情监测

根据医嘱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

预防

毒蕈中毒的预防在于对毒蘑菇的了解,平时应该注意关注毒蘑菇的相关知识,学会识别有毒蘑菇,凡在林间或田野间采集食用蘑菇,需请丰富经验的人细心鉴定,确定无毒性后方可食用。

预防措施
  • 提高安全意识,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一定不要尝试。

  • 蘑菇类一定要确保熟了再吃,避免引起身体不适。

参考文献

[1]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王锐,高永军,丁凡等.中国2004-2011年毒蕈中毒事件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2):158-161.

[3]李明亚主编;郑仕中,常福厚,吕雄文副主编.临床药物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08):639-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