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慢性单纯性鼻炎

本词条由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马志跃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慢性单纯性鼻炎是由于局部或全身性因素或者外界环境导致的一种以反复或间断鼻黏膜肿胀、鼻塞、流黏稠鼻涕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治疗以鼻内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及鼻减充血剂以及理化治疗为主,改善鼻腔局部循环。经过积极正规治疗,多数患者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症状,减少复发频率。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chronic simple rhinitis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慢性咽炎、中耳炎、鼻前庭炎、下呼吸道感染
治疗周期
3~4周
临床症状

间断鼻塞、流黏稠鼻涕、头晕、头痛、嗅觉减退

好发人群
免疫力低下者、反复感冒者、有先天鼻部缺陷者
常用药物
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0.5%~1%麻黄碱滴鼻液
常用检查
鼻腔镜、血常规、鼻激发试验、细菌培养
病因

慢性单纯性鼻炎的病因至今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本病不是感染性疾病,即使有感染存在也是继发性的,目前认为本病与很多因素相关,包括局部因素、全身因素以及职业及环境因素等。

主要病因

局部因素

急性鼻炎

反复发作或未获彻底治疗,迁延成慢性炎症。

鼻腔解剖变异

如鼻中隔偏曲或气化中鼻甲等,阻碍鼻腔通气引流,增加鼻黏膜反复发生感染的机会,导致鼻腔黏膜迁延成炎症。

鼻窦慢性疾病

如慢性鼻窦炎症性疾病,分泌物长期刺激鼻腔黏膜,因此慢性鼻炎常与慢性鼻窦炎症状疾病共存。

邻近感染性病灶

如慢性扁桃体炎、腺体样肥大等,导致鼻黏膜长期受细菌病毒感染,而迁延成慢性炎症。

全身因素

全身性慢性疾病

如贫血、糖尿病、风湿病以及慢性便秘等,可引起鼻黏膜血管长期淤血或反射性充血。

营养不良

维生素A、C缺乏,会导致本病发生。

内分泌疾病或失调

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引起鼻黏膜水肿,妊娠后期和青春期,鼻黏膜常有生理性充血、肿胀。

诱发因素

过度疲劳

疲劳过度导致免疫力下降,病毒细菌侵袭鼻黏膜,诱发和加重慢性单纯性鼻炎。

邻近感染病灶

邻近的器官、组织感染,使细菌病毒感染鼻黏膜,鼻黏膜充血肿胀,导致慢性单纯性鼻炎发生。

空气污染加重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粉尘增加,刺激病变的鼻黏膜,极易诱发慢性单纯性鼻炎。

流行病学

慢性单纯性鼻炎常见,全球范围内鼻炎发病率在10%~25%,西方高达30%~40%,中国大城市的发病率在8%~20%。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以及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

好发人群

慢性单纯性鼻炎好发于以下人群。

  • 免疫力功能低下的人群。

  • 反复感冒的人群。

  • 嗜烟酒者。

  • 有先天性鼻部缺陷的人。

  • 长期吸入粉尘或有害化学气体的人。

  • 长期过度疲劳的人。

症状

慢性单纯性鼻炎的典型症状是间歇性和交替性鼻塞,流黏液样鼻涕,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可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且无明确致病微生物感染,若有感染也属继发性感染。本病容易并发咽喉炎、中耳炎、肺炎等。

典型症状

鼻塞

特点为间歇性,白天、夏季、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而夜间、静坐或寒冷时鼻塞加重;交替性,侧卧时下侧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良好,当转向另侧卧后鼻塞又转而出现于另一鼻腔。

流涕

患者多流半透明黏液性鼻涕,继发感染时多有脓涕。鼻涕向后经后鼻孔流入咽喉部,可出现咽喉不适、多痰及咳嗽等症状。

其他症状
  • 由于鼻塞,患者间或有嗅觉减退、头痛、头昏、说话时出现闭塞性鼻音等症状。

  • 小儿由于鼻涕的长期刺激,鼻前庭和上唇皮肤发红,可发生湿疹或毛囊炎。

  • 下鼻甲可出现肿胀,黏膜中毒充血。

并发症

慢性咽炎

病人有持续性鼻塞,常用口呼吸,因此口腔及咽部黏膜干燥,可引起慢性咽炎。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咽干、咽痛、干咳、咽部异物感等,还可出现刺激性咳嗽,严重时可引起恶心。

中耳炎

炎症向后可侵及咽鼓管,迁延至耳部,可发生耳部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耳痛,听力减退及耳鸣耳聋,感染时可出现耳部流脓。

鼻前庭炎

鼻部分泌物较多者,易刺激鼻前庭皮肤,而引起鼻前庭炎。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表皮溃烂且有痂皮,或有疖肿和脓性分泌物等。

下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肺炎

由于炎症侵及下呼吸道所致,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气急,支气管痉挛时可出现哮喘,合并肺炎时出现持续性发热。

就医

对于高危人群,需要定期体检并做好防护措施,发病后应及时去医院就诊,避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发病时应去耳鼻喉科就诊,一般需要做鼻腔镜检查、鼻激发试验、血常规等检查,该疾病需要与流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 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接触粉尘和有毒气体的职业人群,应定期检查,一旦发现鼻黏膜病变,需及时治疗。

  • 患者若出现鼻塞、流黏鼻涕、头晕、头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 慢性鼻炎患者突然发生耳聋、鼻大出血、嗅觉丧失等情况,需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应优先考虑去耳鼻喉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目前鼻塞流涕的症状出现多久了?

  • 既往有慢性鼻炎的病史吗?

  • 是否进行过治疗,效果如何?

  • 有无头痛头晕的症状?

  • 从事什么职业?

需要做的检查

鼻腔镜检查

该检查用于了解患者鼻黏膜是否出现充血情况。

鼻激发试验

用于检验过敏原,为了与过敏性鼻炎相鉴别。

细菌培养

判断有无细菌感染,与急性鼻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相鉴别。

血常规检查

用以判断有无细菌、病毒感染。

诊断标准

出现以下情况可对该疾病进行诊断。

  • 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流黏鼻涕,持续数月以上。

  • 鼻腔镜检查发现鼻黏膜充血肿胀,分泌物黏稠,对减充血剂敏感。

  • 血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显示无明确致病微生物感染。

鉴别诊断

流感

流感患者全身症状大多较重,如高烧、寒颤、头痛、全身关节及肌肉酸痛等,上呼吸道感染可不甚明显,而慢性鼻炎一般无全身症状,主要症状为鼻塞、流黏液性鼻涕。

过敏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鼻部症状的发作与接触一定的过敏原有关,鼻黏膜苍白、水肿、鼻涕如清水样,可合并支气管哮喘等其他I型变异性疾病,皮肤试验、激发试验及特异性IgE抗体测定等阳性有助于鉴别。

慢性鼻窦炎

主要表现为流脓涕,鼻涕多为脓性或黏脓性,黄色或黄绿色,鼻塞,嗅觉障碍,痰多,咽部异物感,而慢性鼻炎多为黏液性鼻涕。

治疗

慢性单纯性鼻炎的治疗原则是抗感染,消除鼻黏膜肿胀,使鼻腔及鼻窦恢复通气及引流,恢复纤毛和浆液黏液腺的功能。病因治疗主要包括积极消除全身与局部的致病因素,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等。并且需要选择鼻内用糖皮质激素、鼻内用减充血剂、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周期
慢性单纯性鼻炎一般3~4周可治愈。
病因治疗

找出全身和局部病因,及时治疗全身性慢性疾病、鼻窦炎、邻近感染病灶和鼻中隔偏曲等,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

药物治疗

鼻内用糖皮质激素

慢性单纯性鼻炎首选用药,具有良好抗炎作用,并最终产生减充血效果,根据需要可较长期应用,疗效和安全性好,如丙酸倍氯米松、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等。

鼻腔清洗

鼻内分泌物较多或较黏稠者,可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以清除鼻内分泌物改善鼻通气。

鼻内用减充血剂

可选择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连续应用不宜超过7天。长期应用0.5%~1%麻黄碱滴鼻液可损害鼻黏膜纤毛结构,应尽量避免,若不得不使用,应少量间断应用。禁用萘甲唑啉,因已证实其可引起药物性鼻炎。

抗生素溶液

慢性单纯性鼻炎并发感染者,可遵医嘱用抗生素溶液滴鼻或喷鼻,根据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来进行用药,一般是医院内自行配置,可用的抗生素一般有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超短波治疗

借其温热作用,改善血循环,从而缓解其刺激症状。

封闭疗法

鼻内0.5%~1%普鲁卡因封闭疗法,注射于鼻丘或下鼻甲的前后端黏膜。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是用低温等离子射频的能量,以较低的温度来进行组织的切除,从而避免对组织的损伤,并且能够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缩短康复周期,可保持局部黏膜组织结构的安全性,并能有效减轻术后的水肿和疼痛。

预后

慢性单纯性鼻炎病情不严重,不会危及生命,一般可以治愈,不能治愈者亦可很大程度上缓解症状,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合理而规范的治疗能够减少复发频率。

能否治愈

本病一般可以治愈,但容易复发。

能活多久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慢性单纯性鼻炎症状消失后半年内可进行复诊,避免鼻黏膜病变进一步发展。

饮食
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主要是为了加强身体免疫力,促进疾病恢复,忌食加重慢性鼻炎症状的食物,避免吃燥热的食物,以免引起口干、咽干。

护理
日常护理
  • 患者可以轻压一侧鼻翼,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分泌物,捏紧两侧鼻孔擤鼻子有引起鼻窦和中耳感染的危险。

  • 鼻腔分泌物多时,患者可在鼻翼及唇上涂防护油,以免引起皮肤皲裂。

  • 患者每天应适当饮水,减少因鼻塞引起的口干等症状。

预防
早期筛查

长期吸入粉尘及有毒化学气体的人群需要半年进行一次体检,一般做鼻腔镜筛查。

预防措施
  • 减少冷空气对鼻黏膜的刺激,外出可戴口罩,注意保暖,天气温差大极易感冒引发鼻炎。

  • 注意工作、生活环境的空气清净,避免接触灰尘及化学气体特别是有害气体。

  • 注意鼻腔清洁,养成早晚清洗鼻腔的良好卫生习惯,鼻塞时不宜强行擤鼻,不要用手挖鼻。

  • 根治病灶,彻底治疗扁桃体炎、鼻窦炎等慢性疾病。

参考文献

[1]黄选兆.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0-111.

[2]席淑新,陶磊.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94-295.

[3]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6-57.

[4]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M],2009:27-2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