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乳腺癌

本词条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肿瘤放疗科 徐刚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乳腺癌是发生于乳腺上皮或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家族史和乳腺癌相关基因、生殖因素、性激素、营养与饮食、环境因素等有关。早期乳腺癌多数无明显症状,多在健康普查中发现。大多为乳房无痛性肿块,晚期出现乳头回缩、乳腺皮肤“酒窝症”或橘皮样变、腋窝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就诊科室
乳腺外科、肿瘤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breast carcinoma,BC
疾病别称
乳腺恶性肿瘤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治疗周期
5个半月
临床症状

乳房肿块、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乳头血性溢液、乳房疼痛

好发人群
有乳腺癌家族史者、未生育者或生育晚者
常用药物
多比柔星、表柔比星、紫杉醇、多西他赛
常用检查
乳腺X线检查、体格检查、乳腺钳靶、组织活检
疾病分类

根据肿瘤细胞镜下特点,分为以下几类:

导管原位癌

非浸润性乳癌,排列在导管内的细胞已经癌变,但不会透过管壁向周围其他组织扩散。

浸润性导管癌

起源于乳腺导管的浸润性癌,突破管壁后浸润到乳腺的脂肪组织。

浸润性小叶癌

起源于乳腺小叶的浸润性癌,难以通过钼靶筛查出来。

炎性乳腺癌

罕见浸润性癌,转移率高,预后差。会使乳房皮肤发红发热,有触痛,发痒。

乳腺Paget's病

罕见浸润性癌,起源于乳腺导管并扩散至乳头的皮肤、乳晕。

病因

乳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但已发现诸多与乳腺癌发病有关的高危因素。随着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不断积累,其患病风险就会增大。遗传因素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某些物理因素也可导致乳腺癌。

主要病因

内分泌激素

乳腺是多种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其中雌酮、雌二醇与乳腺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月经初潮年龄小于12岁,绝经年龄大于55岁,不育及初次生育年龄大于30岁,哺乳时间短,停经后进行雌激素替代治疗等,均可增加或延长体内雌激素的暴露,与乳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遗传因素

也是乳腺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中有乳腺癌病史者,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一些基因突变也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某些物理因素

如儿童时期接受胸部反射线治疗,也是乳腺癌致病因素。

诱发因素

生活方式

比如穿过紧的内衣挤压乳房,抽烟损伤乳腺上皮细胞。

肥胖

脂肪组织会生成一定量雌激素,雌激素增高,导致患乳腺癌几率增加。

精神刺激,创伤等

在应激状态下激素分泌异常,乳腺复原受影响。

流行病学

乳腺癌在全球女性癌症中的发病率为24.2%,位居首位,其中52.9%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我国,每年有30余万女性被诊断出乳腺癌。在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尤其上升。从发病年龄看,我国乳腺癌发病率从20岁以后逐渐上升,40~50岁达到高值。随着新的治疗方法普及,全球乳腺癌死亡率逐步下降。然而在我国,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乳腺癌死亡率下降趋势却并不明显。

好发人群
  • 初产年龄大于35岁或未婚育者,45~60岁是乳腺癌的高发年龄。

  • 母系家族中有患乳腺癌者,家族中有血缘关系的人有乳腺癌,得乳腺癌的几率比正常人要高至少2.5倍。 

  • 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失调、妇科肿瘤、月经初潮早于12岁或绝经晚于55岁的患者。

  • 长期或反复接受X线照射者,X线所产生的物理辐射是乳腺癌治病的因素之一。

  • 患有乳腺囊性增生,伴不典型增生者,如乳腺纤维瘤、乳腺囊性肉芽肿等。

  • 饮食因素及肥胖者,乳腺癌的发病与脂肪摄入有一定关系,在青春期和儿童发育时期以及绝育期应格外注意。

  • 长期应用性激素者,如使用避孕药、含雌激素保健品及化妆品等。

  • 经常受到环境污染或食品安全问题的患者容易诱发癌细胞病变。

症状

乳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可出现乳房肿块、乳房皮肤异常等症状,晚期可发生癌细胞远处转移,表现为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并出现全身多器官病变,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另外,也会出现出血、积液等其他症状。

早期症状

乳房肿块是早期最常见症状,常位于外上象限,多为单侧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不光滑,不易被推动,大多数为无痛性肿块,少数有隐痛刺痛。

中期症状

进展中期,肿块侵犯腺体与皮肤之间的韧带,可牵拉皮肤形成凹陷,状如酒窝。阻塞淋巴回流,皮肤呈橘皮状。浸润到皮内生长,可在主病灶周围形成散在的皮肤硬性结节,卫星结节状。当肿块侵及乳头乳晕,可因牵拉乳头,使其凹陷,甚至完全缩入乳晕后方。

中晚期症状

中晚期非生理状态下,单侧乳房可出现乳头溢液,液体性质多为浆液性,血性或水样。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恶病质表现,伴有食欲不振、厌食消瘦、乏力贫血、发热等。

晚期症状

晚期癌细胞发生脱落,可侵犯周围淋巴管,并向其局部淋巴引流区转移。一开始多表现为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继续发展,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摸到转移的淋巴结,肿瘤细胞甚至可以转移至椎骨。

其他症状

肺及胸膜转移

肺为乳腺癌常见转移部位,主要表现为双侧多发性结节,患者可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

骨转移

易出现在脊骨、肋骨、骨盆和长骨,也可出现在肩胛骨、颅骨等部位,主要表现为骨痛、高钙血症等。

肝转移

初期无特殊症状,当肿块较大或范围较大时可出现肝肿大、肝区疼痛、食欲下降等症状。

就医

乳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而未进行及时就医。因此,高危人群(如乳腺癌家族史者、未生育者或生育晚者等)应及时定期筛查,一旦发现乳房有肿块、溢液、淋巴结肿大等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乳房触诊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异常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乳房肿块,高度怀疑乳腺癌时,应及时就医。

  • 已经确诊乳腺癌的患者,有手术指征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乳腺外科、肿瘤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积液、肢端感觉异常,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胸外科、神经内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 乳房肿块是什么时候发现有的?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溢液、肿块、刺痛等)

  •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皮肤发热、红肿等症状)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乳腺X线检查

确诊率为80%~90%,在鉴别乳腺良恶性和乳腺癌早期诊断方面无可替代。边缘有毛刺的肿块,密度高,有钙化可诊断。

超声显像检查

无损伤性,可反复用。可鉴别肿块是实性还是囊性,乳腺癌诊断准确率80%~90%。肿块向周围组织浸润形成强回声带,正常乳房结构破坏以及肿块上方局部皮肤凹陷或增厚等,可诊断。

热图像检查

癌细胞血运丰富增殖快,比周围组织的温度高,可诊断,但诊断符合率差。

组织活检

取少量病理组织检查,根据病理行为即可诊断。

肿瘤标志物检查

查CA15-3、CA125、CEA,为确诊提供辅助检查,对预后和复发进行监控。

免疫组化检查

Ki67、HER2、ER、PR等乳腺癌分子类型,ER、PR阳性说明是激素依赖性乳腺癌,Ki67、HER2阳性代表肿瘤倾袭性高,易复发转移。

体格检查

主要用于乳腺癌的初步筛选,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乳腺癌初期症状,如乳房肿块、乳房皮肤异常等症状。

乳腺钳靶

对乳腺癌临床上广泛应用,对于看钙化灶特别是初期的细小钙化灶十分有利。

乳腺磁共振

主要用于乳腺癌的分期判断,对于发现微小病灶、多中心、多病灶等症状有利。

诊断标准

通过对患者行核磁共振、体格检查、乳腺超声、乳腺钼靶等检查和患者症状汇总可做出诊断。如果经体格检查发现患者有乳房肿块、乳房皮肤异常等症状,高度怀疑为乳腺癌时。通过B超检查发现肿块向周围组织浸润形成强回声带,正常乳房结构破坏以及肿块上方局部皮肤凹陷或增厚等,经乳腺钼靶和磁共振对于微小病灶、多中心、多病灶进行仔细查看,此时基本都能对乳腺癌做出有效的甄别。不太典型的患者可以通过取病理穿刺或者活检,通过病理手段直接在微观下对乳腺癌做出准确诊断。

鉴别诊断

乳腺纤维腺瘤

指腺上皮和纤维组织两种成分混合组成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青年女性,除乳房肿块无其他症状,肿块质硬有弹性,表面光滑易推动,组织病理学可鉴别。

乳腺囊性增生病

指乳管及腺泡上皮增生伴有囊肿形成的良性疾病,常见于中年妇女,一侧或双侧乳房周期性胀痛和乳房肿块,月经前明显,月经后减轻,钼靶和超声可鉴别。

浆细胞乳腺炎

慢性非细菌性炎症,好发于30~40岁非哺乳期妇女,肿块界限不清,皮肤有红热,全身炎症症状轻,可进行穿刺细胞学检查鉴别。

治疗

乳腺癌主要采取精准化及综合性治疗原则,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患者的身体状况,联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兼顾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以期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周期
乳腺癌治疗较为复杂,一般情况下治疗需要四个周期,即5.5个月左右,严重性患者可能需要更久。
药物治疗

内分泌治疗药物

抗雌激素药物

降低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减少对侧乳腺癌发生率,适用于绝经前后妇女,副作用有潮热、恶心、静脉血栓形成等。

芳香化酶抑制药物

适用于绝经后的妇女,效果较好,主要不良反应为骨性病变,如骨质疏松、关节疼痛等。

靶向治疗药物

曲妥珠单抗

本品适用于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作为单一药物治疗已接受过一个或多个化疗方案的转移性乳腺癌;与紫杉醇或者多西他赛联合,用于未接受化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禁止用于儿童肌肉注射。

手术治疗

保乳手术

保乳术保留大部分乳房,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侧上肢功能,减少手术合并症,同时获得与改良根治术的“传统”方法相同的长期生存率。

乳腺癌根治术

乳腺癌根治术是将整个患病的乳腺连同癌瘤周围5cm宽的皮肤、乳腺周围脂肪组织、胸大小肌和其筋膜以及腋窝、锁骨下所有脂肪组织和淋巴结整块切除,能较彻底地清扫局部癌肿组织及有癌转移的腋下淋巴结,基本达到局部治愈的目的,术后局部复发率较低,主要用于临床Ⅱ~Ⅲ期患者。因切除范围太大,目前多已弃之不用。

改良根治术

相对于根治术,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是否切除胸大肌和胸小肌。此种方法因保留的胸部肌肉,外观较好。

放射治疗

通过放射线杀灭癌细胞的局部治疗手段,常与外科手术或化疗搭配使用。适用于根治或改良根治术后。

化学药物治疗

蒽环类药物

如多比柔星、表柔比星,改变抑制癌细胞生化代谢过程,从而干扰癌细胞增殖,适用于肿瘤小于2cm、淋巴结阳性、激素受体阴性、HER2阳性的患者。不良反应有心脏毒性、骨髓抑制等。

紫杉类药物

如紫杉醇、多西他赛,通过改变抑制癌细胞生化代谢过程,从而干扰癌细胞增殖。主要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过敏反应、皮肤异常等。

中医治疗

可作为辅助治疗来减轻化疗及放射线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治疗方法是采用中药汤剂,如神攻坚汤、紫根杜砺汤等。

预后

乳腺癌的预后与疾病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患者5年内生存率就越高,症状较轻者甚至可治愈。乳腺癌患者可能会遗留疼痛、肌肉无力等后遗症,需要引起重视。

能否治愈

症状较轻患者可治愈,晚期或病情较为严重复杂患者较难治愈。

能活多久

乳腺癌5年相对生存率为89.9%。

后遗症

疼痛

在乳房手术过后,常造成同侧感觉异常的现象,以及一些疼痛不适,甚至有手术治疗后的幻肢痛。如果症状持续,可以采用局部的按摩或去敏感法以及经皮神经电刺激的方法来解决。

肌肉无力

肌肉无力及姿势不良也是乳腺癌术后后遗症的一种。由于部分的组织切除及活动量减少,常会造成肌力的下降,可以配合一些活动,逐步训练肌肉的力量。当病人无力的现象一直持续时,也必需要排除是否有臂神经业受伤的情形,以免延误病人的乳腺癌治疗甚至造成二度伤害。

复诊

乳腺癌术后半年内,每月化疗或放疗时复查一次;术后2~3年内每3~6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年复查一次。

饮食

乳腺癌患者在饮食方面不要进食刺激性食物,主要是以清淡的食物为主。因为乳腺癌手术对消化道的影响比较少,所以在饮食上面的要求也不是特别的严格。一般在做完手术后的当天不能够进食,手术后的第一天可以喝水或者是流质性的食物,三天后可以改为普通饮食。

饮食调理
  • 不能吃含激素水平高的食物,比如炸鸡,因为乳腺癌发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激素水平过多。

  • 不建议吃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如冰西瓜、辣椒等。

  • 以营养均衡的五大类为原则进食,包括蛋类、鱼肉豆类、五谷、蔬菜及水果,减少含脂肪性的食物摄入,多增加高纤维食品的摄入,如芹菜、菠菜、西蓝花。

护理

乳腺癌患者应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有助于病情的恢复。部分患者接受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复发,因此要遵医嘱定期复查,并且注意日常生活管理按时服药,适当运动以促进病情恢复。

日常护理

口服用药

了解各类化疗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用药。乳腺癌患者应尽量从饮食中获取必要的营养素,在临床表现或生化指标提示营养素缺乏时,才需要考虑服用营养素补充剂。

运动

尝试慢走、慢跑运动,以增强体质和心肺耐力,等运动耐性增加再进行游泳等运动强度较大的锻炼。避免静坐生活方式,尽快恢复诊断以前的日常体力活动。18~64岁的成年乳腺癌患者,每周坚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力量性训练(大肌群抗阻运动)每周至少2 次。年龄>65周岁的老年乳腺癌患者应尽量按照以上推荐进行锻炼,如果合并使行动受限的慢性疾病,则根据医师指导适当调整运动时间与运动强度,但应避免长时间处于不运动状态。

病情监测

定时复查,监控肿瘤复发和预后状态。保乳术后患者可定期查钼靶、乳腺超声、乳腺MRI等,抽血检查肿瘤标志物,有助于判断疾病是否复发。

特殊注意事项

慎用含大量雌激素的营养保健品,以免刺激乳腺上皮细胞增生。

预防

由于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尚难以提出确切的病因学预防(一级预防),日常进行科学的生活管理,可以控制一些危险因素。重视乳腺癌的早期发现(二级预防),经过筛查将提高乳腺癌的检出率。建议调整日常生活方式,重视疾病的筛查工作,可一定程度上减少患病风险。

早期筛查

乳腺癌筛查对象

对于40~70岁的女性,宜及早开始进行乳腺癌查,一年一次。

筛查的方法

乳腺X线、乳腺超声,必要时应用乳腺增强MRI。

预防措施
  • 改变日常生活方式,健康饮食,限制饮酒,坚持运动等。

  • 定期进行乳房自检

一看

面对镜子,两手叉腰,然后将双臂高举过头,观察乳房的外观、形状及对称性。重点注意是否存在可能由乳腺癌导致的变化,如一侧乳房不对称隆起样改变、乳头或皮肤凹陷、皮肤橘皮样变、乳头乳晕湿疹样变或覆盖鳞屑、乳头溢液、皮肤红肿等。

二触

平躺,淋浴时可站立,四指或三指(可不用小拇指)并拢,用指端掌面轻轻滑动按压检查乳房各部位是否有肿块或其他变化。按顺时针或其他顺序全面检查乳晕区、乳房及腋窝,检查乳头和疑似包块时用大拇指和食指指端轻轻挤捏。重点注意是否存在可疑包块、乳头溢液等。实时了解乳房动态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 对于乳腺癌发生风险较高的女性,如有乳腺癌家族史或有乳腺癌基因突变等,可进行遗传咨询、密切监测,必要时可进行预防性药物治疗(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芳香化酶抑制剂)或预防性手术切除。

参考文献

[1]秦元莉,孙永翠.常见肿瘤的护理与健康教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2]张保宁.乳房疾病知识大全[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

[3]严孟奇,陈晓欢.肿瘤专科护士实践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