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动静脉瘘

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介入诊疗科 马晓海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动脉和静脉之间出现不经过毛细血管网的异常短路通道,称为动静脉瘘。本病多见于四肢,由于动脉的血液经非正常孔道流入伴行的静脉,可造成瘘的局部血管病变、瘘局部或周围循环和全身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可由先天血管发育异常或后天外伤所致。先天性单发或后天性患者应积极采取外科手术修复或切除的方法,先天性多发患者多采取保守治疗,预后较好。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急诊科、心血管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arteriovenous fistula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出血、血栓形成、心力衰竭
治疗周期
短期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

患侧肢体肿大、局部皮温增高、疼痛

好发人群
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者、贯通伤者、医源性损伤者
鉴别诊断
动脉瘤
常用检查
动脉造影、静脉压测定、静脉血氧含量测定
疾病分类

先天性动静脉瘘

起因于血管发育异常,先天性动静脉痿常为多发性,瘘口细小,往往影响骨骼及肌肉,受累肢体出现形态和营养障碍性改变,对全身血液循环的影响较小。

后天性动静脉瘘

大多数由创伤引起,故又称损伤性动静脉瘘。损伤性动静脉瘘一般为单发且瘘口较大,高压的动脉血流通过瘘口直接进入静脉向心回流,因而造成。

病因

先天性动静脉瘘起因于血管发育异常,损伤性动静脉瘘大多数由贯通伤引起。如刺伤、枪弹伤及金属碎片等,该病情可由剧烈活动、感染等因素诱发。

主要病因

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动静脉瘘形成于胚胎发育期,在胎儿血管发育的中期,动脉不仅与静脉同行,且与周围的毛细血管间有广泛的吻合。出生后,上述吻合支逐渐闭合,动、静脉各行其道。如果原始的丛状血管结构残存,即成大小、数目和瘘型不一的动、静脉间异常通道。在婴幼儿期呈隐匿状态,至学龄期,随着活动量增加和进入发育期则迅速发展和蔓延,可侵犯邻近的肌肉、骨骼及神经等组织。

损伤性因素

绝大多数后天性动静脉瘘是贯通伤引起,如各种穿刺伤、枪弹和金属碎片等,毗邻的动静脉同时损伤并形成交通,称直接瘘。如动静脉的创口间存在血肿,在血肿机化后形成囊形或管状的动脉和静脉间的交通,称间接瘘。损伤的动脉、静脉可形成瘤样扩张,少数见于动脉瘤破入邻近静脉,或因血管壁细菌感染破溃而导致动静脉瘘。

诱发因素

剧烈活动

先天性动静脉瘘在婴幼儿期呈隐匿状态,至学龄期,随着活动量增加和进入发育期则迅速发展和蔓延,可侵犯邻近的肌肉、骨骼及神经等组织。

感染

血管壁细菌感染破溃,而导致动静脉瘘。

流行病学

动静脉瘘好发于先天性血管异常者、外伤患者、医源性损伤患者,先天性动静脉瘘的发病率约为1.08%。实际发病率因以往分类不清的影响,因此并不确切,好发地区没有特异性。

好发人群

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者

由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动静脉有异常交通引起,常见原因包括母亲孕期接触有害物质或患有某些疾病。

贯通伤者

在受伤的当时,同一鞘内的动脉和静脉容易一起受损伤引起动静脉瘘。

医源性损伤者

如经皮穿刺动脉造影、手术中损伤动静脉等。

症状

先天性动静脉瘘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症状和循环系统的症状。损伤性动静脉瘘的症状主要体现在局部症状,绝大多数有震颤和杂音。慢性期病人局部症状比较典型,如沿瘘口的两侧可以听到粗糙连续的血管杂音、皮肤温度升高。在远离瘘的部位出现营养性变化,如皮肤光薄、色素沉着、溃疡形成等。患者可以出现出血、渗血、血管非血栓性狭窄、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典型症状

先天性动静脉瘘

患肢增长

由于动、静脉血流量增加,刺激骨骺,致使病肢增长,软组织肥厚,伴有胀痛。因两侧下肢长短不一可以出现跛行、骨盆倾斜及脊柱侧曲。

患肢皮温升高

病肢皮肤温度明显升高、多汗。

其他症状

静脉高压导致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湿疹,甚至形成静脉性溃疡,或因远端动脉缺血致组织坏死。皮肤破损时可以引发严重出血,还可伴有皮肤红色斑块状血管瘤。

损伤性动静脉瘘

搏动性肿块

急性期可在受伤后立即出现,绝大多数有震颤和杂音。大多数病人在动静脉瘘远端的肢体仍能扪及动脉搏动,但比健侧弱。下肢股浅动脉伴有股深动脉损伤时,不能扪及足背动脉搏动,且有肢体缺血症状。

血管杂音

慢性动静脉瘘病人沿瘘口的两侧可以听到粗糙连续的血管杂音,邻近瘘的静脉扩张明显,并有血管杂音和震颤,皮肤温度升高。

足端皮肤改变

在远离瘘的部位,尤其在足端,因动脉供血量减少和静脉淤血,出现营养性变化,如皮肤光薄、色素沉着、溃疡形成等。

其他症状

动静脉瘘还可导致心力衰竭,表现为胸闷、心悸、气急等。

并发症

出血

包括手术出血以及动静脉内瘘缝合处的渗血等情况,如果出血严重可能会导致血肿或者是大出血的情况。

血栓形成

低血压或者高凝状态以及部分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血管比较差的情况下容易有血栓形成。

心力衰竭

将动脉和静脉缝合在一起以后动脉的血直接进入到静脉,静脉的回心血量增加,能够导致患者诱发心衰。

就医

当患者出现肢体不对称、搏动性肿块,皮肤温度改变、色素沉着、心力衰竭等症状应积极到血管外科就医。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动静脉造影、静脉测压和血氧分压等进行检查确诊,本病需要与动脉瘤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 儿童发现肢体不对称、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成人发现搏动性肿块、疼痛、肢体皮肤溃疡、皮肤温度升高时需立即就医。

  • 成人外伤后有胸闷、心悸、气急、呼吸困难等表现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血管外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外伤、胸闷、出血、血栓形成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急诊科、心血管内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 出现这种症状有多长时间了?

  •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下肢温度改变、胸闷、心悸、出血等)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 最近有没有受过外伤?

  • 家里亲属是否有类似疾病?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医生会触及患者病变部位,感受是否存在震颤和血管杂音。

动脉造影

可以明确瘘口的部位、大小以及附近血管扩大和侧支循环情况。瘘口小时,动脉显影,瘘口附近静脉也显影,但瘘口远端静脉很少显示。瘘口大时,需快速摄片才能见到动脉显影,但瘘附近扩张静脉显影明显,扩张最清楚的部位往往提示是瘘口的部位,瘘口远端静脉可能显示,数目增多并有曲张。

静脉血氧的测定

从动静脉瘘处静脉或从瘘口近端的静脉抽血,和对侧肢体同一部位的静脉血检测比较。

静脉压测定

观察是否存在一侧静脉压增高。

指压瘘口的测定

指压瘘口以阻断血液分流,测量阻断分流前后的心率及血压,加以比较。在阻断血液分流后,心率显著减慢。

动静脉瘘远端动脉平均动脉压测定

一般动脉压测定需直接穿刺动脉,但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肢体容积描记也可以测定瘘远端的动脉压力。

彩色超声

通过该检查可观察到动脉血经瘘口向静脉分流。

诊断标准
  • 患者出现典型动静脉瘘的症状,如创伤后出现搏动性肿块、血管杂音、足端皮肤改变、皮温升高、静脉曲张、色色沉着等表现时可初步怀疑为动静脉瘘。

  • 结合动脉造影及彩超检查,动脉造影可以明确瘘口的部位、大小以及附近血管扩大和侧支循环情况,彩色超声可观察到动脉血经瘘口向静脉分流,可确诊动静脉瘘。

鉴别诊断

治疗

动静脉瘘一旦诊断肯定,都主张早期手术,并没有较为有效的药物,医生会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属于短期治疗。

治疗周期
动静脉瘘并非慢性疾病,因此一般为短期治疗。
手术治疗

急性动静脉瘘手术治疗

确定诊断以后,病人一般情况许可,就进行早期手术。伤口进行彻底清创,游离受伤动静脉近、远端并用塑料带控制。动脉可根据受伤情况不同,进行瘘口修补术或切除瘘后将动脉两端吻合或采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

慢性动静脉瘘手术治疗

动静脉瘘结扎闭合术

闭合手术是一种古老的手术方法,非主干血管采用闭合性手术是一种安全具有一定疗效的方法。但主干血管(肱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进行闭合性手术可产生过远端肢体,特别是下肢血供不全和慢性营养障碍,出现间歇性破行,缺血性疼痛、麻木、怕冷、水肿、溃疡和肌肉萎缩等症状,所以不宜采用。

动静脉瘘切除、血管重建术

外科医生逐渐证明血管重建术优于四头结扎术,在朝鲜战争期,血管重建手术成为常规。近年来,对后天性动静脉瘘,都主要进行瘘切除和动静脉重建术。

瘘旷置动脉人造血管移植术

有些病变位于不易暴露的解剖部位,或与邻近血管、神经紧密粘连,不可能将动静脉瘘切除,可将瘘的动脉近远端结扎、切断。同时在离开病变动脉的近远端作血管移植术,以保持肢体远端的血供。

预后

动静脉瘘患者经过有效规范的手术治疗,均可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动静脉瘘的症状,维持患者正常的生活质量。另外,患者需在术后三周时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进行复查。

能否治愈

动静脉瘘大部分患者能治愈,部分患者可能会有术后并发症。

能活多久

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建议患者术后三周复诊,复诊项目主要为影像学检查。

饮食
饮食调理

动静脉瘘无需特殊饮食调理,平时多摄入优质蛋白质,合理搭配营养元素,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即可。术后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

护理

动静脉瘘的患者应当注意适当活动患肢,保护下肢溃疡黏膜干燥、洁净。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本病监测方便,主要是观察血管搏动情况、血管杂音以及患肢活动情况。

日常护理

体位护理

术后24小时应卧床休息,穿刺侧肢体适当限制活动。若下肢肿胀者可适当抬高下肢,指导足背屈活动。

穿刺侧肢体的护理

穿刺点加压包扎,砂袋加压4~6小时,观察穿刺侧肢体皮肤温度、色泽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注意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及皮下血肿,一且发生穿刺部位出血,应立即用无菌纱布在穿刺部位上方垂直按压止血,出血停止后及时更换敷料,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药物护理

遵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抗凝药物等,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病情监测

密切监测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至少每2小时记录一次。检查损伤部位的情况,观察肿块的搏动情况和血管杂音,以及患肢活动情况。

预防

对于先天性动静脉瘘,需要早发现、早治疗,以免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患者需要避免外伤,注意观察伤口及周围循环情况,不适时及时就医,不要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早期筛查

先天性动静脉瘘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应关注儿童发育情况,需要及时发现并治疗。对于损伤性动静脉瘘患者,除了创伤部位的治疗,应该注意观察周围循环情况,避免遗漏。

预防措施

动静脉瘘无特别的预防方式,注意以下方面可能会减少病情的发作:

  • 关注儿童发育情况,注意体检。

  • 避免外伤,外伤后及时就医,注意观察伤口及周围循环情况。

参考文献

[1]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21-522.

[2]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05-507.

[3]张艳华.超声对外周血管动静脉瘘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2).195-196.

[4]丁建,杨静,王业立,王栋.精编普通外科临床诊治下[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539-541.

[5]张伟.临床外科诊疗学下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601-60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