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弛张热

本词条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 高世成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弛张热是发热的类型之一,指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但最低体温始终处于正常水平以上,一般在39℃以上,较多见于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结核等。

  • 弛张热是一种异常体温,发病机制主要是感染疾病后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影响,失去正常的体温调节功能,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进而出现弛张热表现。

  • 弛张热常见病因有败血症、风湿热、重型肺结核、肝脓肿等疾病,需结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 弛张热患者需及时进行降温治疗,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补液,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现象。弛张热无较好的预防措施,通常控制其原发疾病可减少弛张热的发生。

就诊科室
感染科、急诊科、发热门诊
疾病别称
败血症热型、消耗热
是否常见
伴随症状
寒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盗汗、疲乏无力、消瘦、关节炎性疼痛、皮下结节、疼痛
好发疾病
败血症、风湿热、重型肺结核、肝脓肿、晚期肿瘤
治疗周期
弛张热治疗周期需根据具体病因判断
常用药物
头孢氨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青霉素、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
常用检查
血常规检查、PCT检查、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咽拭子培养、血沉和C反应蛋白检测、超声检查、X线检查、CT检查
是否严重
弛张热症状通常伴随重度感染表现,较为严重。
重要提醒
弛张热多伴有重度病症,患者出现后应注意监测体温并及时送医。
病因

弛张热症状主要由疾病因素或药物因素导致,疾病因素包括败血症、风湿热、重型肺结核、肝脓肿等,使用抗肿瘤药物、抗菌药物等可引发弛张热表现。

疾病因素

败血症

病原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流,引起全身性感染,导致出现弛张热症状,还可伴随寒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神志改变等症状。

风湿热

风湿热是上呼吸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GAS)感染后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弛张热、咽痛、咳嗽等前驱症状,后续可出现关节炎、心肌炎等表现。

重型肺结核

肺结核是结核杆菌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结核杆菌所释放的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刺激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引起弛张热表现。

肝脓肿

由于细菌或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肝实质内单发或多发化脓性病灶,发热为肝脓肿中最为常见的症状,且反复的发作,体温最高可达40.0℃左右,多为驰张热,常常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并有脉率增快的表现。

其他

晚期肿瘤,以及患有糖尿病、慢性肾病、结缔组织病的患者,也可可能出现驰张热。

相关疾病
败血症、风湿热、重型肺结核、肝脓肿、晚期肿瘤
非疾病因素

患者由于其他疾病使用化疗药物、抗肿瘤药物、抗菌药物等可引起发热反复,也可出现弛张热表现。

症状

弛张热主要表现为发热,但存在明显波动性,一天内体温差在2°C以上。而且引起弛张热的病因多为重症,可存在寒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盗汗、疲乏无力、消瘦、关节炎性疼痛、皮下结节、疼痛等症状。

症状分类

典型症状

患者24小时内体温波动超过2℃,体温通常在39℃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范围。

伴随症状

败血症

引起的弛张热的同时,可伴有各种皮肤损伤,以瘀点、瘀斑、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样皮疹常见,还可出现其他系统症状,以及有畏寒、寒战、肌肉酸痛、恶心、腹泻、头晕、头痛、心跳加快等全身症状。

肺结核

除弛张热外,还可伴随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乏力、盗汗、食欲减退、身体消瘦等症状。

风湿热

弛张热多为前驱症状,可伴随有咽痛、颌下淋巴结肿大、咳嗽症状,后期可出现关节炎、疼痛、心肌炎、皮下结节、环形红斑等症状。

肝脓肿

可伴随有寒战、恶心、呕吐、周身乏力、肝区钝痛等症状。

脓毒血症

伴有寒战、四肢湿冷、发绀、少尿或无尿,严重者可见休克,甚至致死。

并发症

若病情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可造成多系统损伤,如可引起心力衰竭、肝功能衰竭或肾衰竭等。

就医
患者出现高热症状,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存在波动,但仍高于正常体温,需及时就医查明病因。
就医指征
  • 如果患者持续高热超过39℃,需要及时就医。

  • 如果患者持续高热,伴有心动过速、呼吸急促或血压降低、神智不清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弛张热一般属于危急重症表现,应立即到急诊科就诊。病情稳定者,可考虑就诊于发热门诊或感染科。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体温最高多少度?最低多少度?

  • 症状什么时候出现?持续多长时间?有哪些伴随症状?

  • 之前有没有过类似情况?

  • 之前有没有生过病,如结核、风湿等?

  • 做过哪些检查和治疗?

  • 近期密切接触的人中有无出现类似症状者?近期有无外伤史?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呼吸与血压,并应重点检查皮肤、粘膜有无皮疹、淤点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视诊

观察肝区是否有局限性隆起、红肿现象,用于排除肝脓肿,同时需检查其他部位是否有皮损,皮损颜色、形状、数目、分别特点、以及是否有溃疡等形状改变,判断是否有风湿热的可能。

触诊

通过对关节活动度检查,查看患者是否有关节畸形、活动受限情况,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肝脓肿患者可在肝区有明显压痛表现、活动右肩可能出现牵涉痛。

叩诊

叩诊主要用于肝脓肿检查,右下胸及肝区有叩击痛症状。

听诊

风湿热可引起心脏炎症,听诊有助于明确发病部位,如二尖瓣炎时可存在心尖区高调、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主动脉瓣炎心底部可听到舒张中期柔和吹风样杂音。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通过外周血检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改变可判断体内存在感染性炎症。如肝脓肿、败血症等患者,血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降钙素原(PCT)检查

通过对血清降钙素原测定,对细菌性败血症早期诊断有参考意义。

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

是确诊肺结核的主要方法,如果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可通过菌种鉴定明确诊断。

咽拭子培养

弛张热患者如果发现A组移行溶血性链球菌,则咽拭子培养为阳性,咽拭子培养可用于诊断风湿热疾病。

血沉和C反应蛋白检测

若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则提示风湿热处在活动状态。

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不具备特异性,因为任何病因所引起的发热均可发现轻度蛋白尿,但有助于排除其他热型疾病,如显著蛋白尿并伴有血尿或脓尿,则应考虑尿路炎症。

影像学检查

X线

X线检查可通过观察肝阴影面积、胸腔是否存在积液,对肝脓肿病人进行病情判断;肺部如果存在异常阴影,需通过系统检查明确病变是否为结核性病变;风湿热患者X线可见心影增大。

CT检查

腹部CT对于腹腔内脏病变有重要价值,如肝脓肿患者CT平扫时脓腔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区,巨大脓腔的内壁不规则。病灶边界多数不清楚,脓肿壁呈稍高于脓腔低于正常肝的环形带。肺部CT可判断肺结核部位、范围,对病变性质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作用。

超声检查

超声常作为肝脓肿首要检查,可发现间肝内有低回声结节。也有助于风湿热的诊断,可发现心脏瓣膜改变。

其他检查

心电图检查

患者如果存在心跳加速等情况,可进行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窦性心动过速、P-R间期延长和各种心律失常表现。

病理检查

有助于诊断肿瘤性疾病,属于肿瘤诊断的“金标准”。

诊断标准

症状诊断

就诊时通过问诊及体温测量,如果患者体温超过39℃,经患者口述体温24小时内存在超过2℃波动,可初步诊断为弛张热。

病因诊断

通过患者出现的伴随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可明确诱发弛张热的具体病因。

鉴别诊断

弛张热需与稽留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等其他热型进行鉴别。

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长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多见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恙虫病等。

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然后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一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淋巴瘤、败血症等。

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氏菌病、登革热等。

回归热

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回复到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1次。常见于霍奇金病、回归热等。

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

治疗
弛张热患者需根据情况进行治疗,通常首要治疗是降温及补液治疗,确保体液及电解质平衡,然后根据具体病因进行药物、手术治疗。
家庭处理

弛张热患者在确诊之前通常表现为高热,此时患者应间隔1小时进行体温检测,多喝温水,在咨询医生后及时服用退烧药物降温处理,如果服药后高热未见改善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治疗。

到院治疗

弛张热患者到院后需进行对症治疗,包括降温治疗、药物治疗、补液治疗等,待检查后明确病因可进行对因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对症治疗

降温治疗

通过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的方式辅助降温,擦浴过程中注意避开耳廓、心前区、腹部、足底、阴囊等,防止温度骤降引起躯体不适及脏器功能紊乱。

补液治疗

高热时由于体液流失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可通过生理盐水、葡萄糖、维生素等补液治疗,加强营养,保持电解质平衡。

退烧药物治疗

弛张热可通过口服或肌肉注射退烧药物治疗,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对因治疗

败血症

细菌性败血症可通过使用一种或多种抗生素药物治疗,常用抗生素有头孢他啶、青霉素、万古霉素等,暴发型败血症全身中毒症状较为严重患者,可应用地塞米松短期治疗。

肺结核

肺结核可使用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利福平等药物治疗,针对厚壁空洞、大块干酪灶结核性脓胸、支气管胸膜瘘患者可通过肺结核外科手术治疗。

风湿热

风湿热可通过红霉素、阿司匹林、萘普生、吲哚美辛、泼尼松、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如果伴发严重的心脏病变需进行手术治疗。

肝脓肿

首选广谱抗生素,如三代头孢、碳青霉烯类药物,细菌培养阳性者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菌药物,可选择经腹腔镜切开引流术、经皮肝穿刺脓肿置管引流术治疗。

脓毒血症

应进行局部感染灶的处理,控制感染,主要包括正确及时应用有效抗生素,同时有效的局部处理。对于急症患者进行支持治疗,如循环复苏、机械通气、肾替代、抗凝等。

饮食

弛张热患者需进行日常饮食调理,有助于营养补充及疾病恢复,建议增加饮水,以易消化食物为主,饮食避免高脂、高糖及难消化食物。

饮食调理
  • 弛张热期间应增加饮水,进行水分补充,有助于提高代谢,有利于症状改善。

  •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可食用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粥、面条等。建议多吃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

  • 弛张热由于体温升高,自身消耗较大,因此饮食以低脂、高蛋白食物为主,应注重营养补充。

护理

弛张热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温但不可过度保暖,阻碍热量发散。另外,进行手术治疗者需保持伤口清洁,重症肺结核患者应做好隔离,避免传染等。

日常护理
  • 弛张热患者日常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勤通风,营造清洁、适宜的生活环境。

  • 家属或病患加强对体温的动态观察,可遵医嘱使用酒精擦浴等方法进行物理降温。

病情监测

日常应对自身病情进行监测,如出现持续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心理护理

弛张热患者可能对所患疾病产生恐惧心理,家属应对患者做好心理疏导,使患者减轻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

如果弛张热患者确诊为肺结核,家人应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明确是否感染,肺结核患者治疗期间应做好隔离防护。

预防

弛张热症状的预防主要在于预防原发疾病,减少败血症、肺结核、风湿热、肝脓肿以及其他化脓性炎症疾病的发生,有助于预防弛张热的出现。

预防措施
  •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做运动,增加身体免疫力。

  • 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受损,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病灶。对已发生的疖肿不要挤压,也不要过早地切开,以免细菌扩散而形成败血症。

  • 新生儿时期进行卡介苗接种可有效预防肺结核重症疾病。

  •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抽烟,不喝酒,不晚睡,不滥用药物。

参考文献

[1]胡品津,谢灿茂.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11.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 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2-74.

[3]陈孝平,汪健平,赵继宗.外科学 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933-937.

[4]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M].下册.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67-37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