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焦虑症

就诊指南


挂号科室: 心理咨询科

发病部位:精神

多发人群:婴幼儿至青少年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有遗传几率

相关症状:焦虑情绪、不安行为

相关疾病: 抑郁症 焦虑症 躁狂症

相关检查:脑电图、神经心理测验

相关手术:

相关药品:地西泮、多虑平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10000元)

儿童焦虑症文章

更多>

儿童离别焦虑患者吃什么食物好?

儿童离别焦虑发生在六岁以前,指的是儿童与所依恋的人离别时产生过度焦虑,过分地忧虑主要依恋者可能全遭到伤害,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回;担心会与主要依恋者分离;因害怕分离而不愿或拒绝上幼儿园、学校(不是由于幼儿园或学校的原因);没有主要依恋者,不愿或拒绝就寝;持久而不恰当地害怕独处,没有依恋者的陪伴就害怕呆在家里;反复出现与离别有关的恶梦;当预料即将与依恋者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可以表现为哭叫、发脾气、痛苦、淡漠或退缩;部分患儿分离后会反复出现躯体症状:恶心、呕吐、头疼、胃疼、浑身不适等。  儿童离别焦虑患儿需多吃蔬果,补充维生素C,提高身体免疫力。多吃主食补充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可以帮助血清素增加,促进愉悦感增加。多吃对肝脏有益的食物,增加愉悦感。例如以下食物建议多吃:  1、深海鱼  海鱼中的Omega-3脂肪酸与常用的抗忧郁药如碳酸锂有类似作用,能阻断神经传导路径,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清蒸或煲粥,可经常进食。  2、全麦面包  富含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可以帮助血清素增加,增加大脑愉悦感。一般人群均衡经常食用。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进食量。  3、南瓜  富含维生素B6和铁,这两种营养素都能帮助身体所储存的血糖转变成葡萄糖,葡萄糖是脑部唯一的能量提供。可做南瓜饭、南瓜粥、南瓜羹、清蒸食用。一般人群可经常进食。胃热炽盛者、气滞中满者、湿热气滞者少吃;同时患有脚气、黄疸、气滞湿阻病者忌食。  4、香蕉  含有一种称为生物碱的物质,可以振奋人的精神和提高信心。而且香蕉是色胺酸和维生素B6的来源,这些都可帮助大脑制造血清素。 一般人可经常进食,不宜空腹吃。脾胃虚寒、便溏腹泻者慎食;急慢性肾炎及肾功能不全者忌食。  5、葡萄柚  葡萄柚里高量的维生素C不仅可以维持红血球的浓度,使身体有抵抗力,而且维生素C也可以抗压。最重要的是,在制造多巴胺、肾上腺素时,维生素C是重要成分之一。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尿毒症患者慎食。  6、菠菜  缺乏叶酸会导致脑中的血清素减少,导致忧郁情绪,而菠菜是富含叶酸。素炒、水煮或与瘦肉猪肝煮滚汤均可,一般人群都适合经常食用。肾炎、肾结石患者、胃肠虚汗、腹泻者忌食。

作者:徐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阅读量: 17022

儿童离别焦虑的临床检查

儿童离别焦虑发生在六岁以前,指的是儿童与所依恋的人离别时产生过度焦虑,过分地忧虑主要依恋者可能全遭到伤害,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回;担心会与主要依恋者分离;因害怕分离而不愿或拒绝上幼儿园、学校(不是由于幼儿园或学校的原因);没有主要依恋者,不愿或拒绝就寝;持久而不恰当地害怕独处,没有依恋者的陪伴就害怕呆在家里;反复出现与离别有关的恶梦;当预料即将与依恋者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可以表现为哭叫、发脾气、痛苦、淡漠或退缩;部分患儿分离后会反复出现躯体症状:恶心、呕吐、头疼、胃疼、浑身不适等。  对于分离性焦虑症,儿科医师应当用发育进程的观点看待这个疾病。正常的分离性焦虑最早发生于婴儿6~8个月的时候,至3岁后,当小儿理解与依恋的人分离是暂时性的,这种正常的焦虑便消失了。所以5岁前小儿诊断此病应谨慎,30个月前的小儿则不作此病的诊断。  分离性焦虑症表现为小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小儿常无根据的担心亲人会离开自己发生危险或意外的事故,因而不愿离开亲人,不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进学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有的小儿还会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出现呕吐、腹痛、头痛等,病程持续数月至数年。

作者:徐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阅读量: 57701

儿童离别焦虑的检查项目

儿童离别焦虑发生在六岁以前,指的是儿童与所依恋的人离别时产生过度焦虑,过分地忧虑主要依恋者可能全遭到伤害,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回;担心会与主要依恋者分离;因害怕分离而不愿或拒绝上幼儿园、学校(不是由于幼儿园或学校的原因);没有主要依恋者,不愿或拒绝就寝;持久而不恰当地害怕独处,没有依恋者的陪伴就害怕呆在家里;反复出现与离别有关的恶梦;当预料即将与依恋者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可以表现为哭叫、发脾气、痛苦、淡漠或退缩;部分患儿分离后会反复出现躯体症状:恶心、呕吐、头疼、胃疼、浑身不适等。  1、临床表现  对于分离性焦虑症,儿科医师应当用发育进程的观点看待这个疾病。正常的分离性焦虑最早发生于婴儿6~8个月的时候,至3岁后,当小儿理解与依恋的人分离是暂时性的,这种正常的焦虑便消失了。所以5岁前小儿诊断此病应谨慎,30个月前的小儿则不作此病的诊断。  分离性焦虑症表现为小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小儿常无根据的担心亲人会离开自己发生危险或意外的事故,因而不愿离开亲人,不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进学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有的小儿还会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出现呕吐、腹痛、头痛等,病程持续数月至数年。  2、颅脑CT检查  颅脑的CT检查是通过CT对颅脑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 头颅CT是一种检查方便,迅速安全,无痛苦,无创伤的新的检查方法,它能清楚的显示颅脑不同横断面的解剖关系和具体的脑组织结构。因而大大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总体上讲,CT对人体硬组织的显像要比软组织的更好。头颅CT检查对于颅内、颅骨、头皮的大部分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包括外伤、肿瘤、炎症、血管病变、中毒、变性和代谢性疾病等)。  3、颅脑超声检查  (1)B型超声颅脑检查法 主要用于2岁以内囟门未闭的小儿,通过囟门作为“声窗”进行扫查。  (2)经颅彩色多普勒显象 经颞窗、枕窗、眶窗探查,可探及大脑动脉,根据颅内血管的流速、频宽、流向异常或音频异常等确定,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病因分类。

作者:徐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阅读量: 65066

儿童离别焦虑注意和以下疾病鉴别诊断

儿童离别焦虑发生在六岁以前,指的是儿童与所依恋的人离别时产生过度焦虑,过分地忧虑主要依恋者可能全遭到伤害,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回;担心会与主要依恋者分离;因害怕分离而不愿或拒绝上幼儿园、学校(不是由于幼儿园或学校的原因);没有主要依恋者,不愿或拒绝就寝;持久而不恰当地害怕独处,没有依恋者的陪伴就害怕呆在家里;反复出现与离别有关的恶梦;当预料即将与依恋者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可以表现为哭叫、发脾气、痛苦、淡漠或退缩;部分患儿分离后会反复出现躯体症状:恶心、呕吐、头疼、胃疼、浑身不适等。  分离性焦虑症(separationanxiety)的诱发因素包括强制性的分离,如父或母的亡故、患病或父母离异。这些因素对那些有遗传素质的儿童来说,易诱发焦虑。注意和以下疾病鉴别诊断:  1、广泛性焦虑症  患儿焦虑的范围大,主要是对自己的能力、外貌及所做的事过分担忧,而分离性焦虑症却主要因分离所致的焦虑。  2、强迫症  此症患儿在离家时也可有焦虑,但这常常是一种特殊的强迫或仪式样症状。这类患儿因此不愿离开家庭。此外,强迫症患儿也有担忧父母安全的焦虑,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即使父母在眼前也不能解脱,而且患儿还会害怕自己对父母的侵犯性冲动行为。  3、学校恐怖症  儿童在学校中有意外创伤后,产生害怕学校环境而拒绝上学,这与年幼儿童分离性焦虑而拒绝上学是有区别的,后者是因为害怕分离所致。

作者:徐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阅读量: 18619

儿童离别焦虑的症状诊断

儿童离别焦虑发生在六岁以前,指的是儿童与所依恋的人离别时产生过度焦虑,过分地忧虑主要依恋者可能全遭到伤害,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回;担心会与主要依恋者分离;因害怕分离而不愿或拒绝上幼儿园、学校(不是由于幼儿园或学校的原因);没有主要依恋者,不愿或拒绝就寝;持久而不恰当地害怕独处,没有依恋者的陪伴就害怕呆在家里;反复出现与离别有关的恶梦;当预料即将与依恋者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可以表现为哭叫、发脾气、痛苦、淡漠或退缩;部分患儿分离后会反复出现躯体症状:恶心、呕吐、头疼、胃疼、浑身不适等。  分离性焦虑症(separationanxiety)的诱发因素包括强制性的分离,如父或母的亡故、患病或父母离异。这些因素对那些有遗传素质的儿童来说,易诱发焦虑。  以下症状≥3个以上的症状即可诊断为儿童离别焦虑:  (1)离开家或亲近的人出现过分的痛苦。  (2)持久和过分的忧虑失去亲近的人,或灾祸可能降临于亲近的人。  (3)持久和过分的忧虑不祥的事导致与亲近的人分离。  (4)由于害怕分离,出现持久的拒绝上学或去其他地方。  (5)没有亲近的人陪伴,或在其他情境中没有成人做伴,经常过分害怕,或不愿独自一人。  (6)没有亲近人的陪伴,常拒绝上床睡觉,或不愿离家睡觉。  (7)因害怕分离而出现反复的梦魇。  (8)当与亲近的人分离时有反复的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痛、恶心呕吐等。

作者:徐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阅读量: 97505

哪些因素会引起儿童离别焦虑?

儿童离别焦虑发生在六岁以前,指的是儿童与所依恋的人离别时产生过度焦虑,过分地忧虑主要依恋者可能全遭到伤害,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回;担心会与主要依恋者分离;因害怕分离而不愿或拒绝上幼儿园、学校(不是由于幼儿园或学校的原因);没有主要依恋者,不愿或拒绝就寝;持久而不恰当地害怕独处,没有依恋者的陪伴就害怕呆在家里;反复出现与离别有关的恶梦;当预料即将与依恋者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可以表现为哭叫、发脾气、痛苦、淡漠或退缩;部分患儿分离后会反复出现躯体症状:恶心、呕吐、头疼、胃疼、浑身不适等。  分离性焦虑症(separationanxiety)的诱发因素包括强制性的分离,如父或母的亡故、患病或父母离异。这些因素对那些有遗传素质的儿童来说,易诱发焦虑。  1、对儿童的过分呵护、娇惯溺爱,使儿童依赖性增强。  在生活中对儿童的过分呵护、娇惯溺爱,使孩子的独立性变差,生活技能缺失,自理能力差,一旦要走出家门离开父母亲人,便不知如何应对,这是产生儿童分离焦虑症的主要原因。  2、朋友多的孩子,分离焦虑较轻。  在大家庭长大的宝宝,日常接触的人多,容易产生对别人的信任,依恋的对象广泛,分离焦虑较轻。反之,在小家庭长大的孩子,如果亲友走动少,每天只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和外界接触少,容易认生,对爸爸妈妈往往产生强烈的依恋。  3、性格开朗的孩子,分离焦虑轻。  平时活泼开朗、乐呵呵的孩子,和爸爸妈妈分手时,也不免大哭几声,但很快就会适应;性格内向、独立性较差的孩子,一般焦虑较严重,注意力难以分散,焦虑持续时间较长。  4、照料人的改变,会让孩子产生分离焦虑。  新照料人和宝宝关系亲密,孩子容易适应分离。如果宝宝是在宝宝妈妈爷爷奶奶的共同照料下成长,妈妈上班后,宝贝由爷爷奶奶共同照料,孩子很容易适应。如果宝宝一直是爸爸妈妈自己带,妈妈上班了,将宝宝托付给陌生人(如保姆)照料,孩子往往容易产生严重的分离焦虑。

作者:徐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阅读量: 71557

儿童焦虑症问答

更多>

儿童焦虑症医院

更多>
签约专家
儿童焦虑症 推荐专家
李志佳副主任医师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  儿少精神科

视频 | 文章 | 回复

个人简介: 李志佳,男,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精神心理卫生工作10余年,先后至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研修,参加过沙盘游戏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相关专业培训。擅长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如焦虑症、强迫症、情感障碍等,以及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抽动症及孤独症...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如焦虑症、强迫症、情感障碍等,以及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抽动症及孤独症... 展开
立即免费咨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