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2018-10-25 10:15阅读:

手机浏览

  现今,胆囊结石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很多患者发病隐匿,偶然行B超发现,部分病人初始发病就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那么究竟什么是胆囊结石,胆囊结石会有哪些表现,又该怎么治疗呢?下文将一一讲解。

  什么是胆囊结石?

  胆囊的工作是储存胆汁。胆汁由肝脏产生,可以帮助消化。胆结石是在胆管或胆囊中形成的硬块。胆汁由胆固醇,水,脂肪,蛋白质,胆汁盐和胆红素组成。其中胆红素是一种黄棕色的色素。胆汁含有过多的胆固醇或胆红素时都会形成胆结石。

  胆囊结石症状与危害有哪些呢?

  1、无症状患者

  多数胆囊结石患者可以长期甚至终身无明显症状,或只有轻微消化不良的症状,如上腹隐痛、胀闷、餐后饱胀等;有不少患者是在体检时B 超偶尔发现的。根据对部分无症状结石患者的长期随访观察发现,这部分患者病程缓和,在10~15 年内很少有患者会出现严重症状而需要手术。

  2、出现症状甚至严重并发症

  典型胆囊结石症状主要是胆绞痛,右上腹部或季肋部疼痛,向后背或右肩部放散,通常由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引起,还与胆囊收缩有关。疼痛持续时间30分钟到6小时不等。持续的胆囊管梗阻引发炎症反应如果持续超过6小时,可能导致急性胆囊炎症(急性胆囊炎)。如果结石从胆囊掉入胆总管引起梗阻会引发胆总管结石,甚至是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以及胰腺炎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此外长期胆囊结石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胆囊癌。但一般来说,发生的可能性很小。结石巨大、美洲印第安人、瓷化胆囊和胰胆管合流异常等被认为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

  胆囊结石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1、肥胖,体重超标

  研究表明,随着体重指数(BMI)的增加,胆囊结石的形成率、生长速度、症状发生的概率也将增加。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者,患胆结石的可能性比正常人增加5倍。体重指数=体重(公斤)÷身高^2(m)正常体重指数:18.5~24。

  2、不规律进食

  胆囊是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器官,进食促使胆囊收缩、并刺激胆汁分泌,胆汁排入肠道后可帮助消化。一日三餐规律进食,使胆囊内的胆汁得以定时排出,不至于过度浓缩,以防止胆结石的形成。报道大量节食和不食早餐者,四个月内有1/3的人患胆结石。

  3、高脂肪、高热量、过甜食物

  高脂肪、高热量等食物,使机体代谢紊乱,剩余营养聚积在体内导致肥胖,血和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偏高,导致胆囊内胆汁比例失调,形成胆结石。

  4、性别

  女性较男性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5、体重迅速减轻的患者

  体重短期内迅速下降者,如减重手术后的患者、快速减肥者发生胆囊结石的概率明显升高,建议口服熊去氧胆酸每日500mg直至体重下降趋于稳定。

  6、寄生虫感染

  在我国胆结石高发地区,70%的胆结石是以蛔虫卵和蛔虫残体为核心的。饮食不洁,吞入蛔虫卵,蛔虫可逆流进入胆道,在胆道产卵、死亡、引起胆道感染,均可成为结石的核心体,形成胆结石。

  发现了胆囊结石该如何治疗呢?

  目前对于胆囊结石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不建议行胆囊切除术,一般采用内科药物治疗及定期随访观察的方法。在随访过程中一旦出现以下表现则需要外科手术干预:

  1、上腹疼痛无法缓解或反复发作,影响生活和工作者。

  2、胆囊壁逐渐增厚达4 mm 及以上。

  3、胆囊结石逐年增多和增大,合并胆囊功能减退或障碍。

  4、胆囊壁呈陶瓷样改变。

分享:

2

相关推荐

胆囊结石该怎么治疗

"胆结石是非常常见的疾病,有各种各样类型的胆囊结石,到底胆结石应该怎么治疗?不同的病人到不同的医院看不同的医生的时候,可能会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说明胆结石有很多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我们的观点就是胆结石的治疗要根据他的具体情况,有这几种情况要做手术:第一、如果是老年人有多发的胆囊结石,建议做手术;第二、如果一般的胆结石的人群出现过症状,也建议做手术。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建议不要积极的做手术,治疗的手术也有两种,包括胆囊摘除的手术,现在都是微创腹腔镜下胆囊摘除,也比较方便,虽然是一个大手术,但它的创伤比较小,恢复比较快。还有保胆取石的手术,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愿意切除胆囊,如果是胆囊结石比较少,胆囊功能还比较好,这时候可以考虑做保胆取石手术,术后注意调整饮食,预防胆结石复发就可以。总而言之,胆结石的治疗,有症状、年龄大的患者要积极做手术,其他的不用太急做手术,要随诊观察,如果出现什么问题再考虑做治疗。另外,一些药物性的排石,最近这些年一般外科大夫都不会考虑做这些治疗,因为进行这些治疗以后结石会排到胆管里面变成胆管结石,会引起更多其他的并发症,所以胆结石的治疗在外科都是主张以外科手术的治疗为主。"

语音时长02:22''

王悦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2020/03/18收听(55998)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21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