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心悸焦虑不安是怎么回事

2022-01-11 16:29阅读:

手机浏览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心慌、心悸、焦虑不安的症状,通常是由于精神压力过大、情绪紧张等生理应激状态所引起。如果其症状较为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则可能是由于患有精神心理性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所致。

此外,身体如果出现器质性病变或者存在药物戒断反应等,也会引起心慌、心悸、焦虑不安的症状。此时,通常需要到正规医院就诊,进行详细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处理。

心慌心悸焦虑不安是怎么回事.jpg

一、生理应激状态

1、精神、饮食因素:由于精神压力过大、遭受重大不良事件引起情绪激动,或者进行剧烈运动、过度劳累以及过量饮用酒、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均有可能导致机体出现一过性的应激反应,出现心慌、心悸、焦虑不安等症状,一般解除诱因,经过休息和调整饮食后可恢复,不需要过于紧张;

2、特殊生理时期:当女性处于经期、孕期或者围绝经期等特殊生理期时,体内激素的波动起伏较大,可能会出现植物神经紊乱的情况,其表现为心慌、心悸、焦虑不安等,一般待平稳度过此时期后就会逐渐恢复。如果围绝经期的女性症状较为严重,且影响到日常生活时,则建议遵医嘱补充雌激素治疗。

二、病理因素

1、精神心理性疾病:常见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患者易出现心慌、心悸、焦虑不安的症状,同时,还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烦躁、胸闷、憋喘等症状,常误认为是患有心脏疾病并前往医院就诊,但经全身检查后发现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此时可能需要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明确是否存在精神心理疾病;

2、器质性病变: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常见症状为心慌、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当身体出现不适症状时,患者往往由于恐惧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患者可通过测量血压,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彩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等检查来查明原因、明确诊断;

3、戒断反应:如果患者之前有长期的吸烟、饮酒史,或者是由于治疗需要长期应用地西泮等镇静药物,在停用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戒断反应,患者不仅会出现心慌、心悸、焦虑不安的症状,还可能存在头痛、出汗、血压升高等症状,甚至会出现幻觉。此时,患者及家属需要积极配合专业医生进行规范处理,一起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此时期。

分享:

50

相关推荐

心慌心悸是怎么回事

"心慌、心悸是非常常见的临床症状,既可以出现在正常的健康人身上,也可以出现在目前正处于疾病状态的人身上。感觉到心悸、心慌的时候,首先应该是自测一下脉搏或者测量血压,电子血压计会提示血压和脉搏的数值,了解一下心悸、心慌发作的时候脉搏是增快的还是减慢的,是规则的还是不规则的。生理性的心动过速是比较常见的出现心悸、心慌症状的情形,比如人在运动时或者运动后,情绪激动、焦虑、紧张、恐惧或者喝浓茶、咖啡的时候都会引起心动过速,这都是生理性的现象。通过休息调整之后,心跳会逐渐回归到正常,症状也会得到缓解。病理性的状态可以见于任何一种疾病的急性期,也可以见于比如贫血、甲亢,因为心率是一个生命体征,情绪和身体任何疾病的状态都会导致心率的变化。另外,也需要警惕,如果脉搏自触非常快,已经超过了150次\/分以上,要警惕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比如阵发性室上性的心动过速,如果脉搏不规则、快慢不等,而且同时是快的,要警惕心房颤动的发作。另外,如果是摸到了脉搏并不是快而是缓慢的,尤其在老年人身上,也要警惕是缓慢性的心律失常,必要的时候应该做心电图或者是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检查。"

语音时长02:20''

张妮北京医院

2020/04/30收听(23183)

心慌焦虑不安害怕恐惧怎么回事

"心慌、焦虑不安、害怕、恐惧是非常典型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与患者平时的生活状态和情绪状态有关。焦虑不安、害怕、恐惧等负面情绪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而诱发各种不舒服的症状,心慌就是最典型的临床表现形式,患者会感觉心脏跳动得特别快,而且会有重击感,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上述症状会更加的明显。当出现上述症状的时候,患者可能会非常害怕、担心,认为自己可能发生了恶性心律失常,或者担心自己患有心肌梗死,甚至会发生猝死。其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因为症状出现的时候,如果非常的惊恐、害怕、担心,这种负面情绪恰恰会导致这些症状持续的时间、频率明显的增多和增高,这样的情绪状态又会导致症状的进一步加重,从而使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此时需要就诊于心理科医生,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去准确了解焦虑、抑郁的程度,及时开始进行抗焦虑、抑郁的治疗,才能解决问题,打破恶性循环。在出现上述症状的时候,不要慌张、害怕,要给自己信心、正能量,通过这种积极的心理引导,来克服对疾病的担心,久而久之,就会克服恶性循环,使不适症状得到改善和恢复。"

语音时长01:45''

吕永楠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2023/03/23收听(36583)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345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