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系带过短怎么办

2022-06-30 16:11阅读:

手机浏览

舌系带,又被部分地区叫做舌筋,它是我们张开口翘起舌头时在舌和口底之间的一薄条状组织。类似于鸭掌两个脚趾之间的肉膜。正常新生儿的舌系带是延伸到舌尖或接近舌尖的。在舌的发育过程中,系带逐渐向舌根部退缩。但是在发育不正常的情况下,舌系带没有退缩或者退缩不充分,才会出现了舌系带过短。

舌系带过短的患儿舌头外伸受到限制,舌伸出口外的部分就不及正常小儿长,而且舌尖因被牵拉出现一个凹陷,舌尖呈“W”形,张口时舌尖不能上翘、不能舔达上膛,同时舌头不能上卷,为克服舌系带的牵引,患儿发音时错误地将舌伸于上下齿之间,或代偿性地使舌背上抬,从而形成异常的发音方式,不能正确发出舌腭音及卷舌音,这就是舌系带过短导致舌腭音及卷舌音发音不准的最主要原因;表现为“4”和“10”的发音分不清楚把“公”说成“东”、“刀”说成“高”、“裤子”说成“兔子”。但并不是所有舌系带短的患儿都会出现发音不清症状,也就是说即使是舌系带短也并不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闲话不多说,

下边说说患儿家属比较关心的问题:

1、手术时机。

现在关于手术时间的选择,学术界跟各医院都不太一致,从刚出生到五六岁不等。而且各有各的道理。甚至同一个医院的不同大夫给的答案也不一样。这样就引起了家属的困惑。到底该听谁的那。首先单纯从舌系带角度讲我们建议六个月到一岁之间做手术。这样在说话前就可以解决生理解剖问题了。

但是从孩子身体角度讲,这么大一定要全麻做,家属会承担手术风险。而且术区较小,增加了手术难度,也有可能做得不充分,还需要以后再做一次。从这方面讲孩子越大越好做。特别是五岁以后基本就可以局麻在门诊做了。但是这两个问题是发生在同一个患儿身上的。重点来了有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哪?没有、手术时机还是视每个孩子的严重程度而定,如果孩子吃奶无力,舌头裹不住奶嘴,影响进食。

或者孩子长牙时舌系带处反复发作溃疡。这两种情况就建议及时做手术。如果八个月到一岁了舌系带仍然跟舌尖连着,没有退缩的迹象。就建议一岁前做手术。如果舌系带尽管有点短,但没有连到舌尖上,舌头可以部分伸出口外。那么就可以观察一下。到三岁前如果依然没有改善,伸舌时舌尖依然呈分叉状或“w”形状同时发音不清。就建议做手术了。术后并加作语音训练。如果三岁后才发现的,就建议尽快做了。

如果尽管舌系带短但是发音没有影响就可以选择不做手术。具体手术时机对于没有医学经验的家属而言不可能单单通过几篇文章就确诊。最终还要到医院检查一下,由经验丰富的大夫而定。同时建议每个新生儿一岁前可以去口腔医院检查一下。

2、全麻做还是局麻做?

这可能是家属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个手术四岁前做的一般都建议全麻做,局麻下孩子基本不配合。不能做到位,面临二次手术可能。而且对孩子的心理和父母的承受能力也是一个挑战。现在全麻药都很安全,不会对孩子的大脑有什么伤害。更没有做完会变傻的可能。

3、手术创伤。

这个手术不论全麻还是局麻,都是小手术。一般十分钟就可以做完。用剪刀纵行剪开,横向对位缝上就可以了。

4、做完手术后就发音正常了么?

这个需要看手术的年龄,一岁前做的手术一般不影响孩子学习发音。一般也不用语音训练。两三岁后做的患儿,做完一般改善不大。需要进一步做语音训练。把不良的发音习惯纠正过来才行。

5、术后有什么注意事项?

全麻做完手术一般六个小时候就可以进食,局麻做完手术两个小时就可以进食进水。24小时不能给孩子刷牙漱口,限制孩子舌头活动。24小时内可进食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辛辣刺激以及过烫的,避免剧烈运动。这1~2天口内有轻微血丝属正常现象,有大量出血请及时就医。为预防感染可以口服希克劳等抗生素2-3天。缝线一般可以自信脱落,不用拆线。有条件的,可以直接选择可吸收线。七天后基本可以恢复正常饮食。

6、是不是所有发音不清都是舌系带引起的?

有些家长把孩子发音不准归结为舌系带短,发音不准、吐字不正固然与舌系带过短有关,但这不是发音不准的惟一原因。舌系带过短,一般仅影响孩子对个别字的发音不准确,对整个发音不起主要作用。基本都是卷舌音。比如:把“裤子”说成“兔子”等,造成发音不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先天性生理缺陷,比如唇腭裂、缺牙或畸形以及舌系带过短等;二是后天疾病所致,比如孩子小时候因神经系统疾病致使发声器官运动不协调、因听力受损等情况造成听不准音而无法正确模仿、大脑发育障碍等都可以引起发音不准。

此外,3岁以前的小儿词汇量逐渐增多,他们很想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故也常常有发音不准的现象,特别是一些较复杂的音。这是因为他们刚学会说话不久,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和发声器官尚不成熟,或是在学说话过程中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而引起的。比如个别省份的“F”与“H”不清。所以发音不清有多重原因,不一定都是舌系带短引起的。但建议先到口腔科检查一下,排除口腔科问题,再去其他科室进一步检查。

分享:

227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