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骨质疏松

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 张建中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髋部骨折后一年之内,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就诊科室
骨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osteoporosis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骨折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乏力、疼痛、脊柱变形、骨折

好发人群
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常用药物
枸橼酸钙、维生素D、阿仑膦酸钠、依降钙素
常用检查
DXA骨密度检查、定量CT、定量超声
疾病分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

老年骨质疏松症

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未明确。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主要是由于疾病或药物等原因所致的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

病因

目前大部分研究认为骨质疏松与雌激素因素、遗传因素、营养状况,以及物理因素导致的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有关。好发于绝经后女性以及老年男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影响骨代谢的疾病、药物,都可诱发此病。

主要病因

雌激素因素

雌激素对骨的作用主要为抑制骨吸收,女性骨质疏松主要病因之一是绝经后雌激素缺乏,雌激素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破骨细胞的数量增加、寿命延长,导致其骨吸收功能增强。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主要影响骨髓大小、骨量、结构、微结构和内部特性,父母骨质疏松会使子女骨质疏松发病率提高。

营养状况

适当的钙磷比值(一般为2:1)可以促进肠内钙的吸收,而我国成年人的平均膳食钙磷比值为1:3.2,这种高磷低钙膳食消费模式可使钙吸收减少。

物理因素

骨组织不断经历着损坏、吸收、重建循环,当缺乏体力活动的有效刺激,身体形成的新骨量少于破坏的骨量时,则可发生负平衡,导致骨矿盐严重丢失。

诱发因素

不健康生活方式

包括长期卧床、体力活动少、吸烟、过量饮酒、过多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进食障碍、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钙和维生素缺乏、体质量过低等。

影响骨代谢的疾病

包括性腺功能减退症等多种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慢性肾脏及心肺疾病等。

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抗病毒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

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是常见病,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7% ,男性为 14.4%。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

好发人群

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雌激素缺乏,雌激素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破骨细胞的数量增加、寿命延长,导致其骨吸收功能增强。

老年男性

由于中老年男性机体功能减退,运动减少,骨骼成骨细胞减少。

症状

骨质疏松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因而被称为"寂静的疾病"或 静悄悄的流行病"。但随着病情进展,骨量不断丢失,骨微结构破坏,患者会出现骨痛、脊柱变形,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后果,部分患者可没有临床症状,仅在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后才被诊断为骨质疏松。

典型症状

疼痛

骨质疏松患者可出现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疼痛,通常在翻身时、起坐时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并可能伴有肌肉痊孪,甚至活动受限。

乏力

患者表现为容易乏力,简单劳动后劳累加重,负重能力明显下降。

骨折

患者轻微外力和简单运动即可发送骨折,且愈合时间较常人更长、也易发生二次骨折,称为脆性骨折,好发于胸腰椎,其次为髋部、前臂远端,其他部位如肋骨、跖骨、骨盆等部位。

脊柱变形

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畸形。多发性胸椎压缩性骨折可导致胸廓畸形,甚至影响心肺功能。严重的腰椎压缩性骨折可能会导致腹部脏器功能异常,引起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等不适。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有恐惧、焦虑、抑郁、自信心丧失等,老年患者自主生活能力下降以及骨折后缺少与外界接触和交流,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

并发症

骨折

通常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骨折,骨折发生的常见部位为椎体(胸、腰椎)、髋部(股骨近端)、前臂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如肋骨、腓骨、骨盆等部位亦可发生骨折。

就医

骨质疏松的防治应贯穿于生命全过程,骨质疏松性骨折会增加致残率或致死率,经期妇女和老年男性应定期体检,骨质疏松患者应早就医,可通过DXA检测骨密度、定量CT等检查进行确诊。

就医指征
  • 绝经期妇女和老年男性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骨质疏松的体征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发现全身骨痛、脊柱变形症状,高度怀疑骨质疏松时应及时就医。

  • 已经确诊骨质疏松的患者,若摔倒及物理撞击导致骨折则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当患者出现全身疼痛、乏力、骨折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去骨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最近又哪些不舒服的地方呢?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全身疼痛、脊柱畸形等)

  • 是否抽烟、酗酒?有喝咖啡的习惯吗?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 是否使用过药物?

需要做的检查

DXA检测骨密度

其主要测量部位是中轴骨,包括腰椎和股骨近端。T值大于-1正常,在-1至-2.5为骨量减少,小于-2.5为骨质疏松。

定量CT

应用已知密度的体模(phantom)和相应的测量分析软件测量骨密度的方法,该方法可分别测量松质骨和皮质骨的体积密度,可较早的反映骨质疏松早期松质骨的丢失状况。定量CT值低于80mg/cm3为骨质疏松,80~120mg/cm3为低骨量。

定量超声

主要是感兴趣区(包括软组织、骨组织、骨髓组织)结构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所造成超声信号的衰减结果,通常测量部位为跟骨。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定量超声预测骨质疏松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1~0.76。

X线

骨质疏松患者易合并骨折,胸腰椎X线侧位平片可作为判定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首选的检查方法。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即可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

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的诊断主要基于DXA骨密度测量结果和(或)脆性骨折。

  • DXA骨密度测量结果,T值大于-1正常,在-1至-2.5为骨量减少,小于-2.5为骨质疏松。

  • 脆性骨折是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如髓部或椎体发脆性骨折,不依赖于骨密度测定,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而在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发生的脆性骨折,即使骨密度测定显示低骨量(-2.5<T值<-1.0),也可诊断骨质疏松。

鉴别诊断

转移性骨肿瘤

肺癌、前列腺癌可转移至骨,其早期表现与骨质疏松类似。转移肿瘤一般有原发灶症状(如肺癌有咳嗽、咯血及胸痛;前列腺癌有血尿、排尿困难),可通过骨扫描或MRI明确诊断。

先天性脊柱畸形

该疾病主要是因为先天发育异常所导致的疾病,一般从小就患病,可通过查体和病史进行鉴别。

治疗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基础措施,主要是加强营养及选择合适的运动,并服用合适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最后辅以康复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治疗应至少坚持一年。
一般治疗

加强营养

建议摄入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推荐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0.8~1.0g/kg体质量,并每天摄入牛奶300ml或相当量的奶制品。

规律运动

运动可改善机体敏捷性、力量、姿势及平衡等,减少跌倒风险。运动还有助于增加骨密度,适合于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包括负重运动及抗阻运动,推荐规律的负重及肌肉力量练习,以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肌肉力量练习包括重量训练,其他抗阻运动及行走、慢跑、太极拳、瑜伽、舞蹈和兵乓球等,运动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药物治疗

钙剂

碳酸钙

含钙量高,吸收率高,易溶于胃酸,常见不良反应为上腹不适和便秘等。

枸橼酸钙

含钙量较低,但水溶性较好,胃肠道不良反应小,有可能减少肾结石的发生,适用于胃酸缺乏和有肾结石风险的患者。

维生素D

充足的维生素D可增加肠钙吸收、保持肌力、改善平衡能力和降低跌倒风险,维生素D不足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加骨吸收,从而引起或加重骨质疏松。同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可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

抑制破骨细胞的药物

阿仑膦酸钠

增加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降低发生锥体、非椎体骨折的风险,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者慎用。

唑来膦酸

增加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降低发生锥体、非椎体骨折的风险,低钙血症者慎用,严重维生素D缺乏者需注意补充足的维生素D。

抑制骨吸收的药物

降钙素是一种钙调节激素,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减少骨量丢失并增加骨量。

依降钙素

增加骨质疏松患者腰椎和髓部骨密度,降低椎体骨折的风险。

鲑降钙素

增加骨质疏松患者腰椎和愤部骨密度,降低锥体及非锥体骨折的风险。

性激素补充剂

可以选择雌激素或者是孕激素,常用于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后的女性,主要是用来针对绝经症状的药物。

手术治疗

骨质疏松手术治疗有核心减压、带血管骨移植术、血管植入术、骨支架术,但是手术治疗痛苦大、费用高、恢复期长、局限性广,对于骨质疏松早期治疗效果不是很好。

中医治疗

根据中医药"肾主骨,脾主肌肉"及"气血不通则痛"的理论,治疗骨质疏松以补肾益精、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中药治疗骨质疏松多以改善症状为主,经临床证明有效的中成药可按病情选用。可能改善本病证侯的,且药物有效成分较明确的中成药主要包括骨碎补总黄酮、淫羊霍苷、人工虎骨粉。

其他治疗

绝经期女性可补充刺激素治疗,能减少骨丢失,降低骨质疏松性椎体、非椎体及髓部骨折的风险,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

预后

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可延缓疾病进展和治愈,但引起的骨折可能伴有慢性疼痛、残疾,导致生活不能自理。骨质疏松患者需定期检查,根据骨密度检测查看骨质疏松程度。

能否治愈

骨质疏松能治愈,一般需要根据病因治疗。

能活多久

一般经过治疗后不会影响患者寿命,如果不能完全恢复,脆性骨折可能伴随慢性疼痛、残疾,严重者并发死亡。

复诊

骨质疏松应该追踪治疗,治疗期间每月复查一次骨密度,以后定期检查骨密度。

饮食

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骨的发生,需充足、均衡的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忌食辛辣、温热食物,慎食肥甘油腻之品。

饮食调理

低糖饮食

高糖会导致钙的吸收差,加重骨质疏松,还可能会影响到我们体内的血糖平衡。身体长期处于血糖失衡的状态,可能会引起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还可能会诱发糖尿病的风险,很容易患上糖尿病。

少盐饮食

如果过咸会增加钙元素的流失,加重骨质疏松。

高蛋白饮食

每天必须摄入一定的蛋白,如鸡蛋、瘦肉、鱼肉、牛奶。

护理

骨质疏松患者注意避免跌倒,不睡软床,合理用药,适当运动,多晒太阳,保持心情愉快、培育自信,利于疾病健康。定期到医院复诊,复诊时做骨密度检测。

日常护理

日常锻炼

应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安排合适的运动方式,推荐规律的负重及肌肉力量练习,以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

健康指导

骨质疏松患者不能睡软床,因容易骨折,病人日常注意防止跌倒,外出检查需有专人陪护。

特殊注意事项

注意避免骨折,合并骨折患者愈合能力下降,易导致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预防

骨质疏松的主要预防目标包括改善骨髓生长发育,维持骨量和骨质量,主要措施包括合理的运动和适当的补充钙剂。 

早期筛查

更年期女及老年男性应早期筛查,怀疑有骨质疏松和骨折的病人应早期筛查。

预防措施

经常运动

运动是预防骨质疏松非常重要的手段,合理运动对预防骨质疏松很有帮助,尤其是老年人要坚持每天散步。

适当补钙

骨骼是不能缺少钙的,钙对维持骨骼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如果骨骼中缺少钙,就会导致骨质疏松。因此,如果是先天钙摄入不足的人或者是绝经后的女性,都需要适当的补充钙。

参考文献

[1]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9(45):3524-3533.

[2]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04):304-315.

[3]马远征,王以朋,刘强,李春霖,马迅,王拥军,邓廉夫,贺良,杨乃龙,陈伯华,邱贵兴,朱汉民,陶天遵,秦岭,王亮,程晓光.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8)[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8,24(12):1541-1567.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