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血管性血友病

本词条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血液内科 刘尚勤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血管性血友病是一种由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缺陷所致的常染色体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多为显性遗传,主要表现为自幼出血倾向和出血时间延长,出血和血肿可引起压迫症状,导致周围神经受累、上呼吸道梗阻、血管损伤、关节损伤、贫血和休克等。血管性血友病大部分患者不需要治疗,部分严重患者主要是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本病一般不能根治,但预防到位、对症治疗后一般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就诊科室
血液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von willebrand disease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周围神经受累、上呼吸道梗阻、血管损伤、关节损伤、贫血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自幼出血倾向、出血时间延长

好发人群
有家族史者、免疫系统疾病者、恶性肿瘤者
常用药物
1-去氨基-8D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复方炔诺酮、6-氨基己酸
常用检查
出血筛选检查、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FWD分型诊断试验、影像学检查
疾病分类

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

Ⅰ型血管性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量的部分缺失。

Ⅱ型血管性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质的异常。

ⅡA型血管性血友病

缺乏高-中分子量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多聚体,导致血小板依赖性的功能减弱。

ⅡB型血管性血友病

对血小板膜GPⅠb亲和性增加,使高分子量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多聚体缺乏。

ⅡM型血管性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依赖性血小板黏附能力降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多聚体分析正常。

ⅡN型血管性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对因子Ⅷ亲和力明显降低。

Ⅲ型血管性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量的完全缺失。

非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

也称为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与服药、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友病、心脏病和癌症等有关。

病因

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多数患者为显性遗传,少数为隐性遗传,主要病因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缺陷。部分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与基础疾病有关。血管性血友病常好发于有家族史者、免疫系统疾病者、恶性肿瘤者等人群。此外,服药、长期接触致癌物质和射线有可能诱发血管性血友病。

主要病因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缺陷

  • 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短臂末端,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血小板中也含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正常人血浆中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由不同数量亚单位、分子量变化范围很大的多种多聚体组成。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内皮下组织中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暴露于血液中,血小板通过GPⅠb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结合黏附于血管内皮下组织,血小板活化后GPⅡb/Ⅲa进一步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结合,最终形成血小板血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作为瑞斯托霉素辅因子,加速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减少或与GPⅠb相互作用处分子结构改变,将影响血小板黏附于受损血管,出血时间延长。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与FⅧ非共价结合,稳定FⅧ∶C,间接影响凝血过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减少或与FⅧ结合处分子结构改变将导致FⅧ∶C灭活加速,出现二期止血障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异常,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合成或释放减少、多聚体形成障碍或出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质的异常,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发生量或质的改变而导致止血功能缺陷的发生。

产生具有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的抑制物

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多数与患有基础疾病有关,涉及多种发病机制,最常见的是产生具有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的抑制物主要为IgG;其次为肿瘤细胞吸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使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减少;另外,抑制物可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非活性部位结合形成复合物,加速其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破坏。

诱发因素

服药

肝素、阿司匹林和激素等药物长期服用都可能诱发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

长期接触致癌物质

如染料、皮革、橡胶、塑料和油漆等,发生血管性血友病的风险显著增加。现已肯定主要致癌物质是联苯胺、β-萘胺和4-氨基双联苯等。

长期接触射线

长时间暴露在辐射和射线内可能导致基因突变,从而发生血管性血友病。

流行病学

血管性血友病是最多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100~1/1000,但出现临床症状者仅占患者的0.1%。

好发人群

有家族史者

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多数患者为显性遗传,少数为隐性遗传,有家族史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免疫系统疾病者

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等疾病者易出现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

恶性肿瘤者

慢性淋巴系统白血病、B细胞淋巴瘤和腺癌等恶性肿瘤易出现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

症状

血管性血友病的典型症状是自幼出血倾向和出血时间延长。根据疾病分型和疾病发生部位不同,症状也有所不同。部分Ⅲ型血管性血友病出现无缘无故的突然出血,血管性血友病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周围神经受累、上呼吸道梗阻、血管损伤、关节损伤和贫血等。

典型症状

出血倾向和出血时间延长是本病的突出表现,其出血在临床上有以下特征:

  • 轻微碰撞即可发生出血,出血以皮肤黏膜为主,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和瘀斑等,外伤或小手术(如拔牙)后的出血也较常见。

  • 男女均可发病,女性青春期患者可有月经过多及分娩后大出血。

  • 出血可随年龄增长而减轻,此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增高有关。

  • 自发性关节和肌肉出血相对少见,由此致残者亦少。

  • 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凝药时可发生出血。

其他症状

部分Ⅲ型血管性血友病出现无缘无故的突然出血,O型血患者体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较低,较其他血型更易出现出血。

并发症

周围神经受累

出血血肿压迫周围神经导致周围神经受累,出现麻木、疼痛和肌肉萎缩等症状。

上呼吸道梗阻

口腔底部、喉、咽部和气管等处的出血,可能导致上呼吸道梗阻,甚至出现窒息风险。

血管损伤

出血血肿压迫血管可导致周围组织坏死。

关节损伤

长期关节腔内反复出血导致慢性滑膜炎,出现关节僵硬等关节损伤。

贫血

长期慢性出血导致贫血。

肠梗阻

发生于消化道的出血血肿可能压迫肠道,出现肠梗阻。

休克

突然大量急性出血可能导致休克。

偏瘫

脑部出血压迫神经可能出现偏瘫。

就医

当出现自幼出血倾向和出血时间延长,应及时就诊血液内科,行出血筛选检查、诊断试验、FWD分型诊断试验和影像学检查等明确诊断。注意和血友病A、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型血管性血友病和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等疾病鉴别。

就医指征
  • 当出现鼻腔出血、口腔出血和出血时间延长或者月经过多、过长等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出血后血流不止甚至出现休克需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优先考虑去血液内科就诊。

  • 若血管性血友病患者脑出血,出现偏瘫症状,可以去神经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自幼出血倾向、出血时间延长)

  • 什么情况下出现出血?

  • 出血可以自行止住吗?

  • 既往有无其他疾病?

  • 有无出血性疾病家族史?

需要做的检查

出血筛选检查

包括全血细胞计数、APTT/PT、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筛选检查结果多正常或仅有APTT延长且可被正常血浆纠正。

诊断试验

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以及血浆FⅧ凝血活性测定。有一项或一项以上诊断实验结果异常者,需进行分型诊断试验。

FWD分型诊断试验

  • 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多聚体分析。

  • 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RIPA)

  • 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胶原结合试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CB)

  • 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因子Ⅷ结合活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FⅧB)

影像学检查

可以通过影像学明确看到血肿位置、大小及其周围组织。

诊断标准

通过以下表现可以确诊为血管性血友病:

  • 有或无家族史,有家族史者多数符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规律。

  • 有自发性出血或外伤、手术后出血增多史,并符合血管性血友病临床表现特征。

  • 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g<30%(和/或)血管性血友病因子,RCo<30%;FⅧ:C<30%见于ⅡN型和Ⅲ型血管性血友病。

  • 排除血友病、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型血管性血友病、遗传性血小板病等。

鉴别诊断

血友病A

血友病A为X性联遗传性疾病,但仅男性发病,关节和深部肌肉出血为突出表现,实验室检查的主要特征为FⅧ减少,有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检查无异常。可通过实验室检查与血管性血友病相鉴别。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其生化特点为血小板GPⅠb缺乏,导致出血时间延长;血涂片可见特征性的巨大血小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功能正常。可通过典型症状及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

血小板型血管性血友病

又称“假性”血管性血友病,是血小板膜糖蛋白缺陷,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亲和力增高,使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浓度降低引起类似于血管性血友病的表现,部分患者血小板减少,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功能正常,通过实验室检查与之鉴别。

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

又称血管性血友病综合征,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发病是由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合成减少、消耗增加或抗体产生所致。常见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和其他恶性肿瘤等,通过实验室检查相鉴别。

治疗

血管性血友病治疗的目的是纠正出血和血液凝固性的异常,轻型无症状患者不需要治疗。对于症状严重者需要药物治疗或者输血。血管性血友病一般不能根治,需长期持续性治疗。

治疗周期
血管性血友病一般不能根治,需长期持续性治疗。
一般治疗

轻型血管性血友病患者可不需特殊治疗,尽量避免手术,必须手术时应作好充分准备。平时注意避免外伤,不宜剧烈活动,出血期应卧床休息,平时禁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吲哚美辛和前列腺素E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防止出血加重。

药物治疗

激素治疗

口服避孕药如复方炔诺酮等,可使月经过多的症状得到改善。

1-去氨基-8D精氨酸血管加压素(DDAVP)

可促使内皮细胞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释放入血,FⅧ:C增高。1-去氨基-8D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对大多数Ⅰ型和Ⅱ型患者有效。对Ⅲ型患者无效。ⅡB型患者不宜使用1-去氨基-8D精氨酸血管加压素治疗。适用于Ⅰ型血管性血友病有明显皮肤和黏膜出血或进行拔牙等小手术者,副作用有面部潮红、头痛、心率加快等,反复使用可发生水潴留和低钠血症,需限制液体摄入;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慎用。

纤溶抑制剂

如6-氨基己酸(EACA)和氨甲环酸对月经过多者有一定疗效,对常规剂量无效的月经过多患者,可提高FⅧ∶C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浓度,也有缩短出血时间的作用。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输血

Ⅲ型及对1-去氨基-8D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反应差者,在出血或围术期,需替代输血治疗。

  • 输注冷沉淀物可使出血时间和凝血异常同时得到纠正,为首选制剂,但其制备过程中无病毒灭活过程;新鲜冷冻血浆也可使用。

  • 输注正常血浆可使血中FⅧ:C活性达75%以上,同时能纠正出血时间延长。

  • 术前输血浆,可使出血时间维持在2~4分钟内。

预后

血管性血友病一般不能治愈,但经过及时有效的对症支持及预防治疗,预后较好。若无严重的并发症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脑部出血患者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偏瘫,血管性血友病患者注意每年进行血液检查。

能否治愈

血管性血友病一般不能治愈。

能活多久

血管性血友病若无严重的并发症,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后遗症

血管性血友病脑部出血患者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偏瘫。

复诊

血管性血友病患者注意每年进行血液检查。

饮食

血管性血友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可口和营养卫生为主,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饮食有助于患者身体恢复。切忌辛辣刺激饮食、吸烟、饮酒和暴饮暴食等刺激胃肠的进食方式。

饮食调理
  • 宜补充维生素,血管性血友病患者尤其应多补充维生素C,对于出血伤口的愈合及机体免疫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益处。

  • 宜补充微量元素,由于血管性血友病患者经常出血,可以多食用含铁和锌等食物,如动物血制品、红枣、枸杞、瘦肉、蛋黄和动物肝脏等食物,对于贫血有一定的恢复作用。

  • 宜补充蛋白质,血管性血友病患者一般体质虚弱,优质蛋白的补充有利于身体恢复,鱼、肉、蛋、奶及豆制品等都可以食用。

  • 忌辛辣刺激饮食、吸烟、饮酒、暴饮、暴食和饮食不卫生,这些都可能导致胃肠黏膜出血受损,血管性血友病患者可能出血肠道出血。

护理

血管性血友病患者的护理以注意防护为主,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诱发因素、适度运动等,平时定期监测血液检查,同时也要注意患者术后的心理疏导。

日常护理

避免诱发因素

血管性血友病患者应随身携带止血物品和急救信息资料,以便发生出血时被及时止血和送往医院。平时避免剧烈运动和搬运重物,避免手术、针灸和按摩。对于小伤口要严格消毒,避免因伤口愈合慢导致感染。

适度运动

平时可以适度运动,有助于强健骨骼和肌肉。对于关节内出血,止血后即可适度活动关节,避免长期制动出现关节僵硬。

病情监测

平时生活中要注意有无皮肤破损出血,女性关注月经量,有无突发腹部疼痛、血便、血尿等症状,出现异常及时送往医院,每年定期监测血液检查。

心理护理

在生活中,患者家属要多关心患者的感受,了解其内心想法,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说出其不适感以对症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

血管性血友病患者不可滥用止血药,不是所有止血药都有效。除家属平时应注意看护患者避免受伤外,患者周围同事和老师等也最好了解血管性血友病的急救措施。

预防

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的预防主要是通过孕前遗传咨询和产前检查等手段早期筛查,一般无其他特殊预防手段,对于继发性血管性血友病主要是及早发现和治疗其原发疾病。

早期筛查

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的预防主要是通过孕前遗传咨询和产前检查等手段,进行早期筛查。

预防措施
  • 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的预防主要是通过孕前遗传咨询和产前检查进行。

  • 继发性血管性血友病主要是及早治疗其原发疾病。

  • 避免长期接触致癌物质,如工人在工厂工作时做好防护措施。

  • 避免长期接触放射线,在工作时注意穿好防护服,平时远离有辐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周立红,刘泽霖.血管性血友病[J].血栓与止血学,2005,11(4):186-192.

[2]谢飞,王鸿利,王学锋,等.血管性血友病诊断与分型方法的建立和临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009):804-806.

[3]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血管性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011):980-981.

[4]戴云鹏,实用儿童血液病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36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