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感染科 龚环宇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严重感染、创伤和休克等急性危重病情况下,导致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先后发生障碍或衰竭,临床上称其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情急、严重,如处理不当,预后差,是危重病病人的严重并发症和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就诊科室
感染科、重症医学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疾病别称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急性心力衰竭、休克、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治疗周期
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心律失常、发绀、皮下出血、瘀斑

好发人群
严重组织损伤或失血、失液者、严重的感染者休克者
常用药物
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氯霉素、活化蛋白C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血常规、肝功、凝血功能检查
疾病分类

一期速发型

是指原发急症发病24小时内有两个或更多的器官系统同时发生功能不全。由于原发急症甚为严重,24小时内病人即可因器官衰竭而死亡,一般归于复苏失效,未列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二期迟发型

一个重要器官或系统先发生功能不全,常为肾、肺或心血管的功能不全,经过一段近似稳定的维持时间,继而发生更多的器官或系统功能不全,此型多由继发感染所致,与二次打击有关。

病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其发病原因包括创伤、休克或某些原发基础疾病。本病好发于严重组织损伤或失血、失液者以及严重的感染者休克者。

主要病因

严重的创伤、烧伤或大手术致失液、缺水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最早发生于严重的创伤,烧伤或者大手术后,导致肢体、大面积的组织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

脓毒症及严重感染

脓毒症是主要原因之一,据报道60%~75%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与感染有关,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大多数,脓毒症时菌群紊乱、细菌移位及局部感染病灶是产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以腹腔脓肿、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化脓性胆管炎、绞窄性肠梗阻等更易导致肺、肝、肾及胃肠道等脏器功能的衰竭。

休克

各脏器常因血流不足而呈低灌流状态,组织缺血、缺氧,导致损害各器官的功能,尤其是创伤大出血和严重感染引起的休克更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目前创伤或休克后器官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诊疗失误

如大量输液、输血及药物使用不当大量输液,容易引起急性左侧心力衰竭、肺间质水肿。大量输血后微小凝集块可导致肺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的缺乏能造成出血倾向,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收缩药物的大剂量使用,加重了微循环障碍,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也能引起肝、肾功能损害,菌群紊乱。大剂量激素的应用易造成免疫抑制、应激性溃疡出血、继发感染等副作用。

毒物和中毒

急性化学性中毒通常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内,急性期时可出现SIRS和ARDS,主要表现在肺衰竭,最终出现其他器官的损伤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流行病学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重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1991-1996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患病率为32.1%,其中大手术、创伤等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主要原发病因,sepsis若不伴有器官衰竭,病死率约为15%,而伴有3或3个以上器官衰竭时,病死率则超过70%,衰竭器官数目与预后有密切关系,超过3个器官衰竭者少有生存,病原学检查显示真菌感染率上升了2倍。

好发人群

严重组织损伤或失血、失液者

例如创伤、烧伤或大手术者。

严重的感染者

例如细菌感染,肠源性感染者。

休克者

例如低血压,发生微循环障碍,合并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者。

症状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根据不同时期,症状有所不同,但以心律失常、发绀、皮下出血、瘀斑为主。本病治疗不及时可合并出现急性心力衰竭、休克、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典型症状

1期速发型

  • 心脏损伤,会出现心率加快,会出现心律失常,各种早搏。

  • 肺损伤,可出现呼吸加快、气喘,可能口唇会青、乌、紫。

  • 胃肠出血,出现呕血或者黑便,感到腹胀。

  • 肝脏的损害,黄疸,肝硬化。

  • 脑损伤,出现头疼、呕吐、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症状。

  • 凝血功能损伤时,会出现皮下出血、瘀点、瘀斑。

2期迟发型

  • 心脏损伤,四肢肢端发凉,少尿。

  • 肺损伤,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感染等。

  • 胃肠出血,大量的呕血、便血。

  • 肝脏的损害,严重会引起肝性脑病,神志失常。

  • 大脑进行损伤会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症状。

  • 凝血功能损伤时,严重时出现大咯血以及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并发症

急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是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排血量急聚降低导致的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主要的临床表现有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强迫坐位、发绀、大汗、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

休克

休克即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组织器官功能障碍,休克早期,各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主要表现为牙龈及鼻黏膜出血、肢体湿冷、少尿、呼吸困难、颅内高压综合征、意识障碍及昏迷、血红蛋白尿。

就医

对存在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的等原发疾病、或者存在严重组织损伤或失血、失液者有疑似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到急诊科就诊,通过做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血常规、肝功检查确诊,本病需要与感染、急性胃肠炎、心功能不全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 对于高危人群,有原发基础疾病要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各个器官脏器的功能。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器官功能障碍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肝肾,心脏等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时,例如有呼吸困难、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少尿,出血等症状,高度怀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时,应及时就医。

  • 已经确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患者,若出现颅内高压,意识障碍,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急诊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视少尿到泌尿外科。

  • 如出现出血可到血液科。

医生询问病情
  • 患者最近有无受到过外伤?

  • 是否是急症发病?

  • 有无严重损伤或失血、失液?

  •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呼吸加快、窘迫、发绀、皮下出血、瘀斑等症状)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通过视诊和触诊观察患者的神志、精神状态,有无面色发黄,呼吸困难,发绀、皮肤有无出血、瘀斑,有无咳嗽或者咳粉红色泡沫痰。如高度可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需进一步检查。

心电图检查

两肺野遍布湿音及哮鸣音,心率快、出现奔马律,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第一心音低钝。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早期患者常常血压升高,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血压逐步下降,严重时出现心源性休克。

血常规、肝功、肾功的检查

血小板减少,化验肝功能异常,血胆红素升高,尿比重持续在1.010左右,尿钠、血肌酐增多,需进一步检查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的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其他凝血功能试验也可异常。

诊断标准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症状,呼吸加快、发绀、少尿、皮下出血、瘀斑、呕血、便血、黄疸。

  • 尿比重持续在1.010左右。

  • 胃镜检查可见散在出血点或溃疡,腹胀,肠鸣音减弱。

  • 存在诱发MODS的病史或病症

  • 存在2个或2个以上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

鉴别诊断

感染

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也出现感染,但比普通感染更为严重,临床表现更不典型,普通感染经过药物治疗后多迅速好转,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可发生肠源性感染,肠道可能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菌血症的主要来源,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急性胃肠炎

一般急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为胃痛、恶心、呕吐,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不仅有胃肠炎的表现还伴随着凝血功能障碍、呕血、便血的表现,症状危重。

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为劳力型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者咳嗽等等。看似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症状相似,普通心功能不全多长期慢性起病,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心功能不全时往往是起病急,病情较严重,24小时内病人即可因器官衰竭而死亡。

治疗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需要通过长期持续性治疗改善,如配合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氯霉素、活化蛋白C进行对症治疗,同时可针对患者进行营养治疗、运动治疗改善。

治疗周期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目前能治愈,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
药物治疗

去甲肾上腺素

调节心血管功能、调节呼吸、促进糖原、脂肪分解、免疫调节作用、促进凝血和纤溶作用,对于发生低血压、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肾衰,DIC的患者适用。

多巴胺

对于有大面积烧伤、创伤、严重感染,休克的患者,能够提高心排血量。

氯霉素

本品为广谱抗生素,用于防控感染,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对氯霉素过敏的患者禁用。

活化蛋白C

应用活化蛋白C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手术治疗

本病无需手术治疗。

营养治疗

营养治疗是所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治疗的基础,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必不可少的措施。总的原则为确定合理的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恢复并增强免疫力。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代谢改变主要表现为高代谢甚或超高代谢状态,代谢支持的重点在于支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减少葡萄糖的负荷,增加脂肪和氨基酸的供应。营养支持不能采取过多的葡萄糖输入可损害肝功能,甚至出现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

  • 每日给总热量167~188J/kg为宜,其中非蛋白热量的供应控制在125~146J/kg,与氮的比例为418J:1g。葡萄糖的输入速度不宜超过5mg/kg•min。应用脂肪作为非蛋白热量的来源,目前认为以脂肪提供40%~50%的非蛋白热量是相当安全的,其中以中链脂肪酸的脂肪乳剂最为理想。

  • 在中、重度应激状态时,每日供应氨基酸2~3g/kg才能获得氮平衡。注意所使用的氨基酸液配方,因为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时芳香族氨基酸不能被肝脏利用以合成蛋白质,因之其血中浓度升高;而输入含45%支链氧基酸的氨基酸液可以取得改善营养的良好效果。

其他治疗

久坐时应每隔30分钟活动身体一次,建议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运动前、后监测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近期病情较为严重、有急性并发症和严重心、脑、眼、肾等器官衰竭者暂不宜运动。

预后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可以治愈,治疗及时,可影响自然寿命,但治疗不及时,可能致死,本病治愈后,无需进行复诊。

能否治愈

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情况下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感染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治疗不及时,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迅速致死。

复诊

本病治愈后,无需复诊。

饮食
饮食调理

此病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丰富均衡即可。

护理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器官功能恢复正常并保持稳定,器官功能正常或维持理想水平以及增强免疫力,预防感染的发生为主,同时需要进行心电监测。需要注意的是,出院后的患者要密切关注血液、皮肤黏膜改变等情况。

日常护理

口服、注射用药

了解各类升压、抗感染、降脂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使用。

抗感染

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勤换衣物、被褥,保持贴身衣物的干燥整洁。

运动

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管理中占重要地位,尤其对有活动能力的患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建议在医师指导下开展运动,循序渐进。

病情监测

心电监测

可使用心电监护仪仪在家进行心电监测,主要监测有无律动过速、心律失常,并进行记录。

特殊注意事项

密切关注自身的血压变化、皮肤黏膜的改变,大便颜色,有无便血,有无皮下出血、瘀斑、呕血、咯血,如感不适,立即服药或者来院就诊。

预防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可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原发基础疾病,预防感染的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等方面进行预防。

预防措施

提高复苏质量

重视病人的循环和呼吸。在现场急救和住院治疗的过程中,应及时处理失血、失液、休克、气道阻塞、换气功能低下等。各项措施都要强调时间紧迫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人最早和最常见的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管理好呼吸,及早纠正低氧血症,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

防治感染

是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极为重要的措施,应根据致病菌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的抗生素。

及早处理最先发生功能不全的器官

阻断器官的连锁反应,以免形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死亡率取决于器官衰竭的数目,只有对其进行早期治疗,阻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进展,才有可能明显改善预后。

改善全身情况

应尽可能改善全身情况,如补液、补营养等,以减轻其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如酸中毒可影响心血管和肺,碱中毒可影响脑,营养不良可降低免疫功能、消耗肌组织等。

参考文献

[1]米振生,王品琪.外科学[M].第3版.科学出版社,2012:149-178.

[2]张振强,常征辉.外科学[M].第8版.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3:34-65.

[3]张延龄,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30-317.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