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膀胱过度活动症

本词条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 曾汉青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没有尿路感染或其他明确的病理改变。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也可为其他形式的尿道一膀胱功能障碍。仅指下尿路症状中的储尿期症状,不包括由急性尿路感染或其他形式的膀胱尿道局部病变所致的症状。

就诊科室
泌尿外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Overactive bladder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
治疗周期
长期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

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尿频、夜尿

好发人群
肥胖人群、生活压力大人群、老年女性、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
常用药物
阿托品、吲哚美辛、硝苯地平
常用检查
泌尿系统超声、体格检查、尿常规、病原学检查、细胞学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发病原因分为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和非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

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

中枢神经、外周神经,尤其是膀胱传入神经的异常都可以导致膀胱过度活动症状。

非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

如逼尿肌平滑肌细胞的自发性收缩和肌细胞间冲动传递增强,均可以诱发逼尿肌不自主收缩,产生膀胱过度活动症状。此外,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激素代谢失调也可引起膀胱过度活动症状。

病因

膀胱过度活动症主要病因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逼尿肌异常收缩造成的,好发于肥胖人群、生活压力大人群、老年人,其诱发原因可能与女性雌激素缺乏有关。

主要病因

该病的发病因素目前在医学界还尚不明确,根据该病的发病机制在临床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逼尿肌的不稳定

大多数的逼尿肌不稳定是由非神经源性因素所致,导致了储尿期逼尿肌异常收缩,从而引发尿急尿频等症状。如泌尿系统慢性炎症感染、尿道梗阻等,长时间的病情对于逼尿肌的损害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影响的。

神经系统的损害

暴力跌伤、外伤或者服药出现的神经系统的损害,从而导致患者排尿不正常,如脑梗塞、高度截瘫患者出现大小便失禁,就是因为中枢神经受到了不可逆的缺血损害而导致对人体对排尿功能失控。

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

患者近期行泌尿系统手术或检查或腹腔镜手术损伤尿道及盆底肌,从而导致尿频、尿急等症状。

激素代谢失调

如糖尿病、甲亢患者因为激素的代谢分泌的异常,引起肾脏醛固酮排尿系统的异常,同样会导致患者多尿,长期下去逼尿肌受损从而引发膀胱过度活动症。

诱发因素

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生膀胱过度综合征的可能性越大。

肥胖

肥胖较易发生膀胱过度综合征。

其他

如过量饮酒或过量摄入咖啡因等,可刺激膀胱,继而诱发该病。

流行病学

膀胱过度活动症在人群中发病率很高,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而且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发病地区无明显差异,我国18岁以上人群总体患病率为5.9%。

好发人群

肥胖人群

肥胖人群新陈代谢异常,容易导致慢性的盆腔缺血和尿路损伤,久之会导致逼尿肌异常收缩,从而诱发膀胱过度活动症。

生活压力大人群

生活工作压力大的人群,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导致神经功能紊乱,也容易诱发膀胱过度活动症。

老年女性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膀胱过度活动症,往往是女性体内的雌激素下降,会导致膀胱异常收缩。

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

如存在帕金森病、肠易激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的患者发生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可能性较大。

症状

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综合征,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其并发症主要为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情绪。

典型症状

尿急

患者会突然出现想排尿的意向,急切想排尿,自身难以憋住。

急迫性尿失禁

是指尿液不受控制点滴沥出,常常与尿急相伴,但并不是全部患者都有此症状。

尿频

患者在正常饮食、喝水的情况下出现多次排尿,且次数高达10次以上,因排尿次数频繁而导致影响正常工作生活,是该病的常见症状。

夜尿

膀胱过度活动症常常伴有夜尿次数增多,每夜夜尿次数在2次以上严重影响正常睡眠生活,导致缺少睡眠影响健康恶性循环。

并发症

睡眠障碍

经常性的夜尿以及尿失禁,会导致睡眠质量不好,引发睡眠障碍。

焦虑症、抑郁症

膀胱过度活动症会引起患者一系列的心理症状反应,导致患者出现烦躁、无法冷静、难过等心理状态。

就医

当患者出现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典型症状,如尿频、尿急、尿失禁、夜尿多时,应及时去泌尿外科就诊,行尿液分析、尿动力学检查、泌尿系CT、膀胱镜检查等来明确诊断,临床上多与尿路感染引起的膀胱刺激征相鉴别。

就医指征

当患者出现了排尿异常的症状,如尿急、尿频、急迫性尿失禁、夜尿次数增多时及时去医院专科就诊。

就诊科室

大多数患者需要到泌尿外科就诊治疗。

医生询问病情
  • 怎么不舒服?症状有多久了?

  • 有没有尿频、尿急、尿痛?

  • 每次排尿前都有一种强烈的尿意吗?

  • 晚上要起来解小便几次?

  • 有无药物过敏史?

  • 既往有无其他疾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明确患者泌尿生殖系统是否存在畸形或是炎症,神经系统是否存在感觉问题、反射异常等情况。

尿常规、尿培养

根据检查结果有利于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尿流率

尿流率低可能是膀胱出口梗阻或是逼尿肌收缩力减弱所致,当逼尿肌产生足够高的压力以致高过尿道所增加的压力时,尿流率可能保持不变。为区分这两种病因,要同时测定逼尿肌压力及尿流率。

泌尿系统超声、CT检查

包括残余尿测定等,能够明确逼尿肌、膀胱壁的情况,可与相似疾病相鉴别。

病原学检查

疑有泌尿生殖系统炎症者,应进行尿液、前列腺液、尿道及阴道分部物的病原学检查。

细胞学检查

疑有尿路上皮肿瘤者应进行尿液细胞学检查。

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

可进一步证实该疾病的存在,确定有无下尿路梗阻,评估通尿肌功能。

诊断标准

以下条件全部符合方可诊断为膀胱过度活动症:

  • 患者的病史有典型的尿频、尿急及急迫性尿失禁。

  • 尿动力学检查是可表现逼尿肌过度活动。

  • 无尿路感染,泌尿系统超声、CT检查无病理改变。

鉴别诊断

急性膀胱炎

急性膀胱炎也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但常有终末血尿,且尿中有大量白细胞,尿培养可发现有细菌。

膀胱结核

膀胱结核也可表现为真性溃疡,常累及结核肾侧输尿管口周围,可有脓尿出现,尿检查可找到结核杆菌,泌尿系造影可显示肾结核的典型改变。

间质性膀胱炎

膀胱镜检查是诊断间质性膀胱炎的重要方法,膀胱镜下常可见到散在的黏膜下出血,活检能显示表皮下层有水肿、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和血管周围间质出血的病理改变,亦可用以排除一些原位癌和结核病变。

治疗

对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主要是消除诱因,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治疗方式,其疗效不一,大部分患者需要进行长期间歇性治疗。

治疗周期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生和疾病的诱因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关系,少部分病人经过住院治疗短期可不再出现病症,大部分患者需要进行长期间歇性治疗。
保守治疗

膀胱训练

训练原理是重新学习和掌握控制排尿的技能、打断精神因素的恶性循环和降低膀胱的敏感性。训练方法:

  • 延迟排尿,逐渐使每次排尿量大于300ml。

  • 定时排尿,减少尿失禁次数,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和效果,需要切实按计划实施治疗,入夜后不再饮水,尤其勿饮刺激性、兴奋性饮料,同时进行充分的思想工作,结合排尿日记来进行指导。禁忌症包括低顺应性膀胱、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大于40cm水和伴有严重尿频者。

盆底肌训练

又称凯格尔法训练,是一种主动盆底康复训练方法。患者通过自主的、反复的盆底肌肉群收缩和舒张,增强支持尿道、膀胱、子宫和直肠的盆底肌张力、增加尿道阻力、恢复松弛的盆底肌,达到预防和治疗女性尿失禁等。该训练是一种简单、易行、无痛苦和有效的方法,可以配合膀胱训练来进行。

盆底生物反馈治疗

盆底生物反馈作为生物反馈技术的一种,其训练是利用生物反馈仪,通过采集盆底肌群的肌电,将人们不易觉察的生理信号放大,加工并提供“反馈”,将其转变为可见的图形和听到的声音,来辅助盆底肌训练,促进整个盆底肌肉功能恢复,从而改善尿失禁。

药物治疗

M受体拮抗剂药物

现代医学对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药物治疗,因为膀胱过度活动主要是由于膀胱兴奋性的增高,而引发膀胱平滑肌兴奋的因素有很多,如常见的乙酰胆碱毒蕈碱受体嘌呤能使系统和部分神经纤维的传导异常兴奋。因此M受体拮抗剂药物是临床上治疗的主要药物且是被足够的临床实践所证明的,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代表药物有托特罗定、曲司氯铵、索利那新等。

镇静、抗焦虑药物

临床研究发现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区域参与了排尿控制,如皮质和间脑以及中脑、延髓和脊髓。这些系统中的神经通路有关的神经传导递质是可用药物选择控制,因此镇静、抗焦虑药物可用来抑制神经传导递质,达到治疗效果,代表药有用丙米嗪,不仅有抗胆碱及拟交感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对中枢性抑制排尿反射有一定的作用,被推荐用于治疗混合性急迫、压力性尿失禁。

钙离子通道阻断剂

临床研究发现阻滞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从而抑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可以达到正常控制排尿,因此钙拮抗剂可通过阻滞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从而抑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达到正常控制排尿,代表药物有维拉帕米、硝苯地平。

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

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控制前列腺的功能来控制人体排尿,在患者选择药物治疗的时候,通常是与上述药品联合使用来达到更好的疗效,代表药物有吲哚美辛、黄酮哌酯等。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应严格掌握,仅适用于严重低顺应性膀胱,膀胱容量过小且危害上尿路功能,经其他治疗无效者。

手术方法

包括逼尿肌横断术、膀胱自体扩大术、肠道膀胱扩大术、尿流改道术。

中医治疗

针灸治疗

有研究显示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穴针刺有助于缓解症状。

其他治疗

膀胱灌注

膀胱灌注辣椒辣素、树胶脂毒素、透明质酸酶以上物质可参与膀胱感觉传入,灌注后降低膀胱感觉传入,对严重的膀胱感觉过敏者可试用。

A型肉毒毒素膀胱逼尿肌多点注射

对严重的逼尿肌不稳定具有疗效,它通过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胆碱能神经末梢的乙酰胆碱释放而使肌肉瘫痪。此方法可松弛尿道括约肌,改善逼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患者的膀胱排空,也能松弛通尿肌,减轻脊髓损伤患者的逼尿肌过度活动。

神经调节

骶神经电调节治疗,对部分顽固的尿频、尿急及急迫性尿失禁患者有效。主要是通过电刺激骶神经根,引起阴部传入神经兴奋,使骶反射平衡及协调得到恢复,从而改善症状。

预后

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在找到诱因后需积极的治疗,绝大多数的患者都能治愈,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只是会影响生活质量,部分患者有尿急以及焦虑等后遗症,患者也要根据医嘱进行复诊。

能否治愈

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在找到诱因后需积极的治疗,绝大多数的患者都能治愈,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只是会影响生活质量,部分患者有尿急以及焦虑等后遗症,患者也要根据医嘱进行复诊。

能活多久

膀胱过度活动症只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后遗症

大多数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积极治疗后无后遗症,部分患者有尿急,以及焦虑等后遗症。

复诊

保守药物治疗的患者在出院后要定期服用药物,如无症状半年复诊一次,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出院后需要在1个月后复查。

饮食

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应忌吸烟、饮酒,忌食辛辣、温热食物,在出院后也需要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荤素搭配可操作下表进行参考。

饮食调理

饮食宜吃

如蔬菜、水果、五谷杂粮、鸡蛋、瘦肉、骨头汤、鸡汤等。

饮食忌吃

如酒类、大蒜、韭菜、辣椒、肥肉、鲤鱼、茄子、巧克力、糖果等。

护理

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在生活上需要合理饮食,注意外阴卫生,保持生殖器部位干燥、洁净,防止尿路感染加重病情,同时要在生活中注意自我评估症状,如有无尿频等,也要注意用药安全。

日常护理
  • 保持心情舒畅,多休息,出院后需要继续口服消炎药1周。如服用完药物之后还是感觉不适,请及时去往医院就诊。

  • 手术病人不可频繁下地行走,防止伤口裂开,1月之内是不可做弯腰负重等重活,1月后定期复查。

  • 注意保暖,勿受凉感冒。

  • 保持生殖器的干净、干燥、卫生,勤换内裤。

病情监测

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出院后1月后定期复查,监测病情,服药期间注意有无不良反应,自我评估症状,如尿频、尿急的次数,以及自身耐受程度。

特殊注意事项

出院后需注意以下事项:

  • 服用消炎药期间忌酒。

  • 服用M受体阻断剂出现口干、便秘、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请立即停止服用药物,及时去医院就诊。

  • 服用镇静剂不能私自增大药物剂量,如出现头昏嗜睡、肠胃不适等症,请立即停药,及时去医院就诊。

预防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预防与个人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如日常中不熬夜,多运动,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情,忌烟忌酒,少吃辛辣油腻食物等,这些都是很好的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 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劳逸结合,保持体重,增强免疫力。

  • 平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 如果患者本身就患有膀胱炎、膀胱结石、膀胱肿瘤等疾病,建议及时去医院治疗,防止膀胱长时间受到刺激导致诱发膀胱过度活动症。

  • 患有前列腺增生、膀胱颈梗阻以及尿道狭窄等和下尿路相关的疾病,建议及时的治疗原发病,防止长时间排尿不畅导致膀胱功能紊乱。

参考文献

[1]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64-270.

[2]吴肇汉,丁强,秦新裕.实用外科学.第4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01-305.

[3]候健全.实用泌尿外科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355-357.

[4]孙颖浩主编.医师考核培训规范教程.泌尿外科分册[M].2016:130.

[5]赵洪波编著.实用泌尿外科学[M].2017:473-47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