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胃炎

本词条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谢鹏雁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是胃黏膜对各种损伤的反应过程,包括上皮损伤、黏膜炎症反应和上皮再生。典型表现为上腹饱胀、隐痛、食欲缺乏、嗳气、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长期无症状。通常胃炎患者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会并发大出血、癌变,应引起重视。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Gastritis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胃出血、胃溃疡、胃癌、恶性贫血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上腹饱胀、食欲缺乏、呃逆、嗳气、恶心

好发人群
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饮酒、劳累、免疫功能异常的人群
常用药物
枸橼酸铋钾、果胶铋、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艾司奥美拉唑
常用检查
胃液分析、血清学检测、胃镜和活组织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
疾病分类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非特异性炎症,病理上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包括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急性胃黏膜病变。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理上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部分患者在后期可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继而出现上皮内瘤变,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

特殊类型胃炎

由特殊病因引起的胃炎,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胃炎、肥厚性胃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非甾体类抗炎药性胃炎、自身免疫或过敏反应性胃炎等。

病因

胃炎可由很多因素引起,包括感染、压力、损伤、某些药物以及免疫系统疾病。不同类型的胃炎病因不同,部分特殊类型的胃炎目前病因未明。

主要病因

急性胃炎

理化因素

进食过冷、过热或过于粗糙的食物、饮料、刺激性调味品、特殊类型药物等。

生物因素

细菌及其毒素。

内源性因素

全身感染、严重创伤、颅内高压、大手术、休克、过度紧张、劳累等。

慢性胃炎

生物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病原菌,是消化性溃疡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重要致病因子,也可能是胃癌的协同因子。

免疫因素

细胞免疫反应在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上可能有重要意义。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症、1型糖尿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均可伴有慢性胃炎。

物理因素

长期饮浓茶、烈酒、咖啡,吃过热、过冷或过于粗糙的食物导致胃黏膜反复损伤。

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是导致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多见。其中包括长期服用药物特别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烟草中的尼古丁及十二指肠液的反流(主要是胆汁反流)等因素长期对胃黏膜的损伤形成的慢性胃炎。

特殊类型胃炎

感染性胃炎

为非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胃炎,主要是患者免疫力下降,病毒和细菌入侵所致。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

病因未明,胃壁炎症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不伴有肉芽肿或血管炎性病变。

腐蚀性胃炎

因吞服强碱、强酸或其他腐蚀剂而引发的胃黏膜充血、溃疡、水肿或坏死性病变。

克罗恩病

为一种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多见于末段回肠及邻近结肠,常呈节段分布。一般认为本病属自身免疫病。

慢性肥厚性胃炎

慢性肥厚性胃炎可能是急性胃炎反复发作,最后可以转变为慢性胃炎。也可能与不适当的饮食因素有关,如长时期不良饮食习惯,进食过快、食无定时、暴饮暴食、食粗糙、刺激性食物或腐败、不清洁的食物。

诱发因素

大量饮酒、暴饮暴食、进食生冷不消化的食物、精神压力大等,均可诱发胃炎。

流行病学

胃炎是常见病,发病率较高,与年龄有关,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此外,与饮食、感染等各种因素均有关系。

好发人群
  •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 长期饮浓茶、烈酒、咖啡,吃过热、过冷或过于粗糙的食物者。

  • 全身感染、严重创伤、颅内高压、大手术、休克、过度紧张、劳累者。

  • 免疫功能异常者。

症状

胃炎患者起病时间不一,症状程度不一,典型表现为上腹饱胀、隐痛、食欲缺乏、嗳气、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可长期无症状。

典型症状

急性胃炎

急性起病,单纯性急性胃炎主要表现为上腹饱胀、隐痛、食欲缺乏、嗳气、恶心、呕吐,严重者起病急骤,在发病过程中突发上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呕血及黑便。

慢性胃炎

慢性起病,病程较长,可表现为长期上腹饱胀、钝痛、食欲缺乏、嗳气等。

特殊类型胃炎

感染性胃炎

多继发于全身系统的感染,或发生在器官移植、肿瘤晚期化疗、艾滋病等全身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以上腹痛、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

主要临床表现为哮喘、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多系统性血管炎,可表现有腹痛、腹泻、胃肠道出血等胃肠道症状。

肥厚性胃炎

本病患者常有长期上腹痛、食欲不振、呕吐,体重减轻伴糜烂者可出血。大量血浆蛋白自巨大肥厚的胃黏膜漏至胃肠道而丢失,可导致血中蛋白含量下降,出现水肿和腹水。

其他症状

急性胃炎

由沙门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致病者,多伴有腹泻、发热,严重者有脱水、酸中毒或休克等。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

还可伴有发热,可有咳嗽、咳痰、咯血等支气管肺炎的表现,还可能伴有神经系统的损害。

并发症

胃出血

急性应激性胃炎可导致胃出血现象,如果出血轻度缓慢,患者可能没有症状,或者只注意到因消化道出血引起的黑便(黑粪症)。如果出血更加快速,患者可能会呕血或粪便中排血,持续出血可致贫血,包括乏力、虚弱和头晕。

胃溃疡

胃炎可致胃溃疡,此时症状会加重。如果溃疡穿透胃壁,胃内容物可能进入腹腔,引起腹膜炎和突发剧痛。

胃癌

胃黏膜发炎使蛋白质丢失,可引起体液聚集和组织水肿,数年后可发展成胃癌。

恶性贫血

残胃炎和全胃萎缩性胃炎可致贫血,患者会有乏力、虚弱等临床表现。

就医

胃炎患者首先应明确病因,对因治疗,同时对症治疗,对于无症状非萎缩性胃炎可不做任何处理。慢性胃炎及特殊类型胃炎患者,需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怀疑有癌变的患者应进行病理组织活检,并及时治疗。

就医指征
  • 对于中老年患者,应定期行胃镜检查。

  • 突发或长期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甚至呕血、黑便患者,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需就诊于消化内科。

医生询问病情
  • 有什么症状?已经出现多久了?

  •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

  • 有感染过幽门螺杆菌吗?

  • 是否有其他症状?(如发热、腹泻、黑便、呕血等)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胃液分析

测定基础胃液分泌量,即注射组胺或五肽胃泌素后,测定最大泌酸量和高峰泌酸量,以判断胃泌酸功能。

血清学检测

包括胃泌素水平、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胃泌素抗体、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和胃蛋白酶原Ⅰ/Ⅱ等。

胃镜和活组织检查

胃镜和活组织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包括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两部分。内镜下可描述为黏膜充血水肿(单纯性胃炎),或者伴有平坦糜烂、隆起糜烂、出血、粗大皱襞或胆汁反流等征象,病理评定为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同时评估萎缩程度、肠化生以及上皮内瘤变存在与否及其程度。新型内镜技术应用于临床,对于胃癌的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大大提高。

幽门螺杆菌检查

包括有创检查和无创检査,有创检查主要指通过胃镜检査获得胃黏膜标本的相关检查,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Hp检查;无创检查指不需要通过腔镜检查获得标本,包括血清抗体检查、C13或C14尿素呼气试验、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等方法。

诊断标准

急性胃炎

诊断应根据患者病史(急性应激状态或服用强酸、强碱等),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并结合辅助检查进行确诊。

慢性胃炎

病史不典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主要根据胃镜下黏膜水肿、糜烂、萎缩等表现,并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测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恶性肿瘤

早期胃癌患者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出现比较明显的上消化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根据不同部位的肿瘤,又可有不同表现,贲门胃底癌可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和进行性吞咽困难,位于幽门部位的癌症可引起幽门梗阻等,晚期患者可出现贫血、营养不良、极其消瘦乃至恶病质的表现。因胃癌早期部分症状与胃炎类似,需进行病理性检查予以鉴别。

消化性溃疡

多见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程较长,一般而言全年均可发作,但以春秋两季较为多发。虽然胃炎与消化性溃疡都可出现上腹疼痛、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但消化性溃疡的疼痛具有规律性,如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于餐前或空腹时发作,胃溃疡疼痛多于餐后1小时左右出现,胃镜下观察到溃疡形成即可与胃炎相鉴别。

功能性消化不良

病理活检是鉴别慢性胃炎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可靠标准,超声也可作为鉴别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慢性胃炎的诊断工具。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大多存在胃排空运动障碍,但胃壁为光滑型,而慢性胃炎胃排空运动则为正常、减弱、障碍等非特异性表现,胃壁有斑点、粗糙、隆起和增厚等改变。

治疗

胃炎需明确病因,对因治疗,同时对症治疗,对于无症状非萎缩性胃炎可不做任何处理。慢性胃炎及特殊类型胃炎患者,需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怀疑有癌变的患者应进行病理组织活检,并及时进行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治疗周期
急性胃炎去除病因后,对症治疗即可痊愈,慢性胃炎治疗周期稍长。
一般治疗
  • 选择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少吃过酸、过甜的饮料及食物,忌烟酒、浓茶、咖啡,进食细嚼慢咽等。

  • 卧床休息,急性胃炎患者适当禁食。

病因治疗
  • 去除病因,避免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临床常用的一线根除Hp治疗方案为PPI或铋剂加两种抗生素。

  • 细菌性感染所致者应给予抗生素,如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等。

药物治疗

幽门螺杆菌治疗

对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首先需要进行根治Hp治疗,如果是老年患者患有慢性胃炎伴有Hp感染,需医生综合评估之后决定是否根除Hp用以预防胃癌。目前根治Hp主要的治疗方案是铋剂四联方案,即质子泵抑制剂+铋剂+2种抗菌药物,通常14天为一个疗程。治疗结束一个月后应检查Hp水平,明确治疗效果。常用包括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常用抗生素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四环素等,常用质子泵抑制剂有艾司奥美拉唑、兰索拉唑。

抑制或中和胃酸

伴有胃黏膜糜烂或是上腹痛、胃部烧灼感的患者应及时应用抑制或者是中和胃酸的药物,如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

促胃动力药

患者出现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或者是伴有胆汁反流等症状可应用促动力药治疗。

消化酶抑制剂

患者出现进食后腹胀明显、纳差等消化功能低下的症状时可以应用消化酶抑制剂处理。

手术治疗

内镜下治疗是胃癌前病变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氩气刀治疗、内镜下氢气刀治疗、内镜下激光治疗、内镜下微波治疗。

预后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预后良好,少数可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中、重度肠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者,胃癌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但与胃癌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能否治愈

胃炎经过积极治疗,通常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轻、中度且病变局限于胃窦者,无其他高危因素无需随访;重度或累及胃体胃窦的患者需3年随访一次胃镜,发现上皮内瘤变患者给予内镜下切除。低级别者12个月随访一次,高级别者需切除病灶活检,并至少6~12个月内复查。

饮食

胃炎患者应尽量避免长期食用过冷、过热、辛辣刺激性食物或饮品,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吸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期间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饮食调理
  • 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如新鲜蔬菜、水果。急性胃炎期间,必要时给予禁食。

  • 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比如冷饮、生蒜、辣椒等。少食用粗糙、粗纤维类食物。

  • 禁饮酒、咖啡和浓茶,以及大量饮用碳酸饮料。

  • 少吃零食和巧克力,尽量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

护理

胃炎患者经确诊后,需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遵医嘱规律服药,胃炎痊愈后要定期复查。

日常护理
  • 服用抗Hp药物时应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复查。

  • 胃炎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发病诱因。

  • 减轻心理压力,适当运动,以此增加机体抵抗力。

  • 戒烟、戒酒,以免烟草中的有害成分和酒精伤害胃黏膜,不利于黏膜的修复。

  • 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不洁饮食和暴饮暴食。

病情监测

监测相关症状,观察是否出现呕吐、呕血、便血等症状。一旦发生,需要尽快就医。

预防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胃炎诱发因素,如饮食、药物、劳累等。同时注意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一旦发现感染,应及时治疗,以防发展为胃炎。

早期筛查

中老年患者应将胃镜检查作为常规体检项目,日常生活中出现不适时及时就诊,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

预防措施
  • 临床上对于存在应激状态,可能引起急性胃炎的患者应给予适当抑酸治疗。

  • 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患者首选肠溶片、选择性COX-2抑制药,饭后服用,或加用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断药。

  • 避免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主要感染途径是口-口和粪-口传播,其中以前者传播为主,因此,平时需要避免食用不洁食物,不喝生水,生活中不与他人共用牙刷等。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即使未发展为胃炎,也应及时治疗,特别是有消化性溃疡病史和胃癌家族史者。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臬为,王吉耀编.实用内科学.第14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主编.内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53-368.

[3]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2016年,西安).中华消化杂志[J],2016.36(8).

[4]刘亚芳.急性胃炎的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8):139-14.

[5]刘启,王志坤著,刘启泉胃病临证录[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08):30-31.

相关问答
施维舒对萎缩性胃炎有作用吗
"施维舒又名替普瑞酮,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作用。胃黏膜保护剂又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其中替普瑞酮,也就是施维舒,是一个内源性胃黏膜保护药物的代表,通过吸收入血对外防御胃酸的侵蚀,对内修复黏膜损伤,可以提供长时间的内源性保护,改善胃黏膜屏障,促进糜烂的愈合,并且长期服用安全性好。还适合与PPI制剂同时应用,因此它是一个非常好的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药物。\n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原则,一方面是消除或减少致病因子,比如积极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另一方面是增强胃黏膜防御屏障,如保护黏膜,逆转胃黏膜萎缩,阻止疾病的发展,最终改善胃黏膜萎缩、预防胃癌的发生。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是因为攻击因子,和保护胃黏膜的防御因子之间失去平衡造成,这里提到的攻击因子包含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NSAID类药物,以及应激、氧自由基、机械性损伤、烟、酒等。防御因子包含了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屏障、黏膜血流,以及细胞更新、前列腺素、生长因子、胃肠激素、抗氧化系统等。黏膜保护剂就是增强胃黏膜防御因子的很重要的药物,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明确推荐的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替普瑞酮、吉法酯、瑞巴派特,以及依卡倍特等,都可以改善胃黏膜的屏障,促进胃黏膜糜烂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