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食管裂孔疝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消化内科 王晓艳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食管裂孔疝主要是腹腔内脏器,重点包括胃,经膈肌食管裂孔处进入胸腔所引起相应症状的疾病。主要是因为膈肌裂孔周围韧带结构弹性降低或胃内压力增加,导致膈肌周围食管轴向压力增加所致。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普外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hiatal hernia of esophagus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食管狭窄、绞窄性肠梗阻、上消化道出血
治疗周期
根据病情的程度确定
临床症状

反酸、胃烧灼感、吞咽困难

好发人群
肥胖者、女性、50岁以上人群
常用药物
西咪替丁、奥美拉唑
常用检查
上消化道造影、多层螺旋CT、内镜检查、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疾病分类

滑动型食管裂孔疝

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最常见,食管裂孔肌肉张力减弱,食管裂孔口扩大,对贲门起固定作用的膈食管韧带和膈胃韧带松弛,使责门和胃底部活动范围增大。在腹腔压力增高的情况下,贲门和胃底部经扩大的食管裂孔突人胸内纵隔,在腹腔压力降低时,疝入胸内的胃体可自行回纳至腹腔。

食管旁疝

食管、胃及贲门保持原来位置,膈食管切带薄弱,胃底经裂孔突入纵隔,疝囊多位于左侧,亦有位于右侧者。进入疝囊的脏器一般是胃底或向右翻转的胃体连同大网膜和结肠疝入。食管旁疝合并反流性食管炎者极少,重症者多有潴留性胃炎、胃溃疡、胃壁受压坏疽、出血及贫血等症状。

混合型食管裂孔疝

混合型食管裂孔疝是指滑动型食管裂孔疝与食管旁疝共同存在,也可视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晚期结果。其特点是除胃食管结合部自腹腔滑入后纵隔外,胃底乃至主要的胃体小弯部每伴随裂孔的增大而上移。由于疝囊的扩大及疝入的内容物不断增加,可使肺和心脏受压产生不同程度的肺萎(缩)陷和心脏移位,若胃受压嵌顿,则易引起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功能紊乱。

短食管型食管裂孔疝

较少见,其特点是由于食管发育不全或由于反复炎症病变瘢痕收缩,致贲门上移至纵隔,如滑疝,但手术时贲门不能纳回原来位置,而需用胃管成形或中间连接一段空肠或结肠。

病因

食管裂孔疝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后天因素引起的,例如肥胖、咳嗽等引起的腹内压升高,食管瘢痕等引起的食管缩短,以及年龄增长的原因导致的食管裂孔疝自然扩大等。少数患者也会因为先天因素导致,例如先天性裂孔大。

主要病因

食管发育不全的先天因素

例如患者自身先天性发育不良,或是先天性解剖异常等都会引起食管裂孔疝的发生。

食管裂孔部位结构的张力减弱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往往会出现食管裂孔疝间隙增宽,膈食管膜和食管周围韧带松弛,失去固定作用。加之慢性食管炎、食管溃疡的瘢痕收缩等导致的腹压增高,很容易使胃向上疝入胸腔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长期腹腔压力增高

长期腹内压升高,如慢性肺部疾病,咳嗽可使胃体疝入膈肌之上而形成食管裂孔疝。

创伤性裂孔疝

如果患者腹部受到暴力损伤,并没有得到根治性医治,也会造成腹压增大,长期下去很容易发展为食管裂孔疝。

手术后裂孔疝

手术后食管形成瘢痕,食管炎引起纤维化及迷走神经过度兴奋,都会引起食管缩短,牵引腹腔脏器上移,从而导致食管裂孔疝的发生。

诱发因素

性别

食管裂孔疝的患病群体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年龄

超过50岁的人群患上食管裂孔疝的风险比较高。

流行病学

食管裂孔疝在国外的发病率基本在30%~50%之间,但是在我国的发病率为3.3%,并且是女性多于男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该病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40岁以下患者占10%,70岁以上患者占70%。

好发人群
  • 女性。

  • 肥胖者。

  • 50岁以上的人群。

症状

食管裂孔疝患者的典型症状可以包括胃食管反流症状,以及疝囊压迫症状等方面,患者可以出现胃内容物上反、上腹饱胀、吞咽困难、吞咽疼痛、咳嗽等症状。若患者病情严重,还可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绞窄性肠梗阻、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典型症状

胃食管反流症状

通常表现为胸骨后或者是剑突下的烧灼感、胃内容物上反、上腹饱胀、嗳气等。一般为烧灼样疼痛或者针刺样疼痛,会有放射,常会放射至背部、肩部、颈部等。

其他并发症状

可有出血、吞咽困难、吞咽疼痛、饮食后呕吐,或者出现疝囊嵌顿时,患者可出现突发的上腹剧烈疼痛并伴有呕吐。

疝囊压迫症状

如果因为疝囊较大,而压迫了心肺、纵隔,可出现气急、心悸、咳嗽、发绀等表现。如果压迫食管,可有食管停滞、吞咽困难等感觉。

并发症

反流性食管炎

食管裂孔疝是否会并发反流性食管炎取决于贲门,当贲门括约肌功能不全,而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健全时,胃食管结合部与疝囊之间因失去防止胃食管反流的屏障,导致胃液可在胃食管结合部往返,造成下食管括约肌平面以下的反流性食管炎。当贲门括约肌和下食管括约肌的功能都丧失的时候,胃液可以反流至下食管括约肌平面以上的食管部分,出现弥漫性食管炎。

绞窄性肠梗阻

是因为肠壁血运发生障碍,肠内容物无法通过,从而导致肠壁坏死、穿孔,继发弥漫性腹膜炎和严重的脓毒血症。当食管裂孔收缩卡住肠道的时候,会导致绞窄性肠梗阻。

上消化道出血

通常情况下是由食管炎、食管溃疡引起的,表现为慢性小量出血和缺铁性贫血,偶尔表现为严重的缺铁性贫血。

呼吸道症状

胃食管异常反流可引起喉和肺的病变,当反流物质通过环咽部括约肌进入下咽部,极有可能被误吸入喉和气管,诱发呼吸道症状的出现。

就医

如果患者出现了反酸、胃部烧灼感或针刺样疼痛、胸痛等症状,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没有缓解,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行胃镜检查、上消化道造影等检查,以判断是否为食管裂孔疝。

就医指征
  • 出现反酸、烧心的感觉,短时间内无法缓解者,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 进食的时候出现吞咽困难,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 感觉胸痛、腹部疼痛,建议立即到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建议前往外科行手术相关诊疗。

医生询问病情
  • 这些反酸、烧心的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 最严重的时候,出现的症状会有怎样的感觉?

  • 出现的症状会不会有间断的好转?什么情况下会好转?

  • 症状出现的时候是持续性的还是间歇性的?

  • 现在感觉出现的症状比最初的时候加重了吗?

需要做的检查

胃镜检查

是评估黏膜病变最直观的检查,其中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在内镜下表现为齿状线上移,贲门口扩大松弛,隔上可见疝囊腔。如果是并发反流性食管炎可见黏膜充血糜烂,严重者会出现黏膜溃疡,也可以通过对局部行活组织检查评估黏膜病变。

上消化道造影

是评估疝大小,确定疝缺损解剖结构、胃的方向、胃食管连接处位置信息的重要诊断方法。可根据患者的体位以及呼吸变化,通过对造影剂钡餐的流动,对裂孔疝及胃黏膜进行较为全面的观察。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可以通过观察食道管壁厚薄以及轮廓的变化,膈膜上方增厚的胃黏膜,软组织与管状食管的分离,及突出于腹腔的肠袢来诊断或至少提示食管裂孔疝。具有分辨率高、速度快、多角度重建更加准确的观察图像等优点。

食道高分辨率测压

可以直接反应食管功能以及确定食管裂孔疝的存在和大小。通过测定食管上端和下端括约肌的压力,观察食管推进功能的效果和收缩情况,发现异常收缩等,范围涵盖咽部以及胃腔。

诊断标准
  • 上腹部、剑突下、胸骨后及其周围疼痛特点,可向心前区、肩背部、上肢或下领放射,进食过多、腹部加压、卧位时疼痛加重,立位及呕吐后减轻。

  • 反复出现胃灼热、反酸、吸气、反食,出现程度不等的吞咽困难。吞咽痛和咽部异物感、呕血、黑便、贫血。

  • 电子纤维内镜检查符合滑脱型食管裂孔疝,镜下可见齿状线上移至距门齿38cm以内、胃底变浅、胃底反转可见疝囊,反流性食管炎征象。

  • 常规检查除外胸腔内心、肺、血管病变及胃、食管占位性病变。

鉴别诊断

胃食管反流病

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口咽及呼吸道。通常表现为胃部烧灼感、吞咽困难、胸痛、咳嗽、哮喘等。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相鉴别,胃食管反流病没有疝囊。

消化性溃疡

指胃肠黏膜被胃酸、胃蛋白酶消化造成的溃疡,表现为腹胀、胃部烧灼感、嗳气、反酸等症状,同样消化性溃疡也没有疝囊。

食管肿瘤

发生在食管部位的肿瘤,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需进行内镜病理检查相鉴别。

冠心病

食管裂孔疝的发病年岭也是冠心病的好发年龄,伴有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胸痛可与心绞痛相似,可放射至左肩和左臂。一般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胸痛部位较低,同时可有烧灼感,饱餐后和平卧时发生。心绞痛常位于中部胸骨后,常在体力活动后发生,很少出现烧灼感。

治疗

对于没有症状的患者,不需要进行治疗,如果出现胃部烧灼感、反酸、吞咽困难、胸痛、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时候,建议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需要根据病情程度及选择的治疗方式而定,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症状的食管裂孔疝无需治疗。如果是食管旁疝和混合型疝,通常周期为一周左右。
药物治疗
  • 质子泵抑制剂,能够促进受损的食道组织愈合,相对于H2受体拮抗剂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西咪替丁等。

  • 黏膜保护剂,此类药物可以保护食管黏膜,常用药物有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甘珀酸钠(生胃酮)、枸橼酸铋钾等。

  • 促动力药,主要作用在于促进胃排空,减少胃食管反流。 常用药物有多潘立酮、5-羟色胺调节剂如莫沙比利,与H2受体阻断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合用效果更佳。

手术治疗

传统外科手术治疗

通过调节饮食、生活方式、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等方式症状缓解不明显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不二选择,主要包括疝修补术和抗反流手术两大术式。

腹腔镜治疗

腹腔镜手术有着微创性、良好的腹腔内视野和手术角度等特点,也是治疗裂孔疝的首要选择。包括腹腔镜疝囊修补术、腹腔镜胃底折叠术、磁括约肌增强术。

机器人手术治疗

指利用达芬奇手术系统进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以及胃底折叠术。

其他治疗

经口无切口胃底折叠术

是在内镜可视条件下,将胃壁折叠并缝合至食管末端来完成抗反流操作的一项新兴技术,但是在较大的食管裂孔缺损中禁止使用。

内镜下贲门缝合术

利用美国BARD内镜风格系统,内镜直视下在胃食管连接处缝合贲门黏膜,通过缩窄贲门口起到抗反流的作用。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

内镜下药物注射法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药物注射法是在内镜直视下在将药物注射于食管下括约肌周围,使局部产生炎症反应、组织纤维化,形成瘢痕,调节食管下括约肌张力,从而起到抗反流的作用。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通过切除胃食连接处周围黏膜使局部产生瘢痕,从而收紧胃食管连接部形成人造抗反流瓣膜达到抗反流的目的。

预后

食管裂孔疝的预后大部分较为良好,经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后还是可以治愈的。但是要求食管裂孔疝的患者不管有无接受手术治疗,都要定期前往医院接受专业检查。

能否治愈

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都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通常食管裂孔疝患者在手术后的复诊时间,可以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主要是根据患者手术后症状的出现。如果又出现了明显的吞咽困难或者又出现了明显的反流、反酸,建议随时前往医院进行复诊。如果无明显症状出现,可在半年或1年的时候前来复诊,复诊项目主要为造影及CT检查,以确定食管裂孔疝修补的情况。

饮食

食管裂孔疝患者可以采用低脂饮食,减少食物反流,减少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以降低胃内压力,避免食物嵌入式在食管内为原则。食物应以炖、煮、蒸等烹饪方式为主,尽量少吃和不吃油炸食物。如果是肥胖者应减少热能的摄入,减轻体重,适当的控制食糖和甜食的摄入,防止过胖,另外应注意适当增加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饮食调理
  • 忌吃油炸、油煎、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例如大葱、洋葱等都不建议吃,避免增加胃肠负担,导致病情的加重。

  • 建议食管裂孔疝患者在恢复期最好是以软食为主,例如小米粥、八宝粥等都可以食用,可以减轻胃肠负担,起到养胃、缓解病症、减轻痛苦的作用。

  • 限制饮酒,每天食盐<6g。

  • 严格限制各种不易消化的食物,例如红薯、油炸土豆片等。因为这些食物对于胃肠道黏膜的刺激性非常明显,而且还会导致肠道内产生大量的气体,不利于胃肠道的排空及消化,也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护理

食管裂孔疝的患者要注意改变日常的生活方式和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防止减轻食管裂孔疝引起的不适症状。

日常护理

饮食方面

注意少时多餐,同时避免进食高脂、油腻、咖啡、浓茶、大蒜、洋葱等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降低食管胃连接部压力,导致胃部烧灼感的产生。

药物服用

避免服用会降低食管胃连接部压力,以及可能会引起胃排空延迟的相关药物,例如硝酸甘油、抗胆碱能药物等。

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

尤其是抽烟的人群、肥胖人群,戒烟和减肥都会有利于控制胃食管反流的症状。

病情监测

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裂孔疝的患者,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同时如果是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时观察受压皮肤的状况,预防褥疮的发生。

特殊注意事项

饭后别立即躺下

如果已经出现反酸的症状,在吃完饭之后一定不能立即躺下。注意要先站立或者进行散步。同时餐后也不要做弯腰、俯首等动作,身体也尽量不要前倾。

注意睡姿

如果不注意睡姿、枕头过高,很容易会出现反酸、便秘、胃部胀气等情况。

预防

预防食管裂孔疝的方法主要是要改善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建议一定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作息的规律。饭后尽量避免直接进行剧烈的运动,同时避免做弯腰的动作,注意充分休息。

早期筛查

肥胖、长期患有慢性咳嗽、不明原因贫血、出现呕吐、哮喘等人群,早期可以进行X线平片、钡餐检查等项目,如果是反流症状很明显的患者适合行内镜检查,方便及时确诊。

预防措施
  •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以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同时注意餐后避免直接躺卧和睡前进食。

  • 睡觉时取头高脚低位,卧位时抬高床头。

  • 避免弯腰、穿紧身衣、呕吐等增加腹压的操作。

  • 长期便秘者应该及时治疗便秘。

参考文献

[1]丁文龙,王海杰.系统解剖学八年制·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79-123.
[2]张成,李俊生.2013年美国胃肠内镜外科医师协会食管裂孔疝诊疗指南解读(2015版)[J].中华胃食管反流病.2015,2(1):6-9.
[3]王辰,王建安.八年制内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88+450-468.
[4]陈瑶,杨锦林,王一平.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诊治[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9,36(3):224-228.

[5]张曜文,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第2版·上[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15-116.

[6]李曙晖,杨立东,单靖.精编消化内科疾病诊疗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9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