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焦虑症

本词条由北京医院神经内科 曾湘豫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症,以广泛、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常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和运动性紧张。焦虑形式来源于各种不同的经历,包括对于正确或错误的信息进行观察学习,以及直接经历真实或者感知到的创伤。在长期的状态下发展成目前的行为模式,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就诊科室
精神科、神经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anxiety disorders
疾病别称
焦虑性神经症、焦虑障碍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有一定相关性
并发疾病
神经功能调节紊乱、消化不良、抑郁症
治疗周期
长期治疗
临床症状

坐立不安、失眠、呼吸紧迫、多汗、皮肤潮红或苍白、心悸

好发人群
16~40岁女性、自小性格孤僻者、应激障碍者
常用药物
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文拉法辛、度洛西汀、阿普唑仑、氯硝西泮
常用检查
焦虑自评量表测评、血常规
疾病分类

急性焦虑

急骤、严重、相对短程的重度焦虑,伴有深刻的认知、生理及行为改变,包括惊恐焦虑、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分离焦虑障碍等。

慢性焦虑

持续性的轻度焦虑,与前者存在质和量的差异,又称广泛性焦虑症。

特定焦虑症

一般是对特定的事物,如飞行等产生的焦虑或是害怕等。

病因

焦虑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主要与自身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总之疾病因素以及生活中的环境因素参与其发病。

主要病因

急性焦虑

  • 应对不良情绪所致的焦虑,例如人格特征的脆弱性、面临威胁时容易退缩或是进退两难、危及生命的内科或外科疾病、缺少家庭或其他社会支持,以及孤独感或者被抛弃感,患者开始变得害怕、颤抖、入睡困难,以及反复寻求关心和安慰、抱怨疼痛难忍或其他躯体症状,最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焦虑症发生。

  • 有创治疗所致的焦虑,近年来人们开始发现严重的内科疾病及有创治疗也能导致明显的焦虑反应,甚至已接近或达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标准。

  • 妨碍疾病评估及治疗的焦虑,焦虑可能会影响对患者疾病的评估及治疗,往往需要精神科会诊,例如因为害怕疼痛或者不适而拒绝检查及治疗,对躯体症状或辅助检查而出现过度的恐惧反应或弱化,甚至不承认情况的严重性,这些都对评估疾病造成极大的限制。

  • 与焦虑症类似的内科疾病,焦虑症状可能是潜在内科疾病的主要表现,在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中,最终发现有5%~42%的患者感到痛苦,是因为之前未被查出的内科疾病,而他们的主诉往往是抑郁或者焦虑。

慢性焦虑

慢性焦虑症患者常因缺乏理智而感到不适、紧张、恐惧和不安,有些人可能处于长期恶劣的环境中,比如长期熬夜、长期精神紧张,也与性格因素,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家庭环境问题以及人际关系等有关,并没有明确原因而是持久性焦虑,是一种慢性焦虑状态。

诱发因素

外伤和压力过大,患者本身有其他精神疾病,长时间压力积累,长期使用成瘾物品,如咖啡因等,均可诱发焦虑症。

流行病学

焦虑已成为当今人们精神上的一大天敌,虽然人们基本上都有过焦虑的体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积极对心情进行调适。大约60%的精神疾病患者是由社区医生初诊,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抑郁和焦虑,大约有11%的患者第一次就诊的主诉是焦虑。但是在社区初诊的患者中有6%~10%的患病率,而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更高达到10%~14%。

好发人群
  • 16~40岁女性患者偏多。

  • 自小性格孤僻者。

  • 家庭或者生活中发生过重大变故者,例如亲人离世。

  • 应激障碍者,例如经历某种事件打击后。

症状

焦虑症的典型症状即坐立不安、失眠、呼吸紧迫、多汗、皮肤潮红或苍白、心悸等,焦虑症患者时时刻刻都处在警惕的状态。对待周围的人或事物小心翼翼,影响工作和睡眠,会对未来的生活丧失信心,过分担心自己的健康、亲人或是财产。

典型症状

急性焦虑

  • 急性焦虑主要表现为急性惊恐发作,患者常突然感到内心焦灼、惊恐或激动,由此而产生幻觉和妄想,有时有轻度意识迷惘。急性焦虑发作一般可以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病程一般不长,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趋于缓解。急性焦虑患者几乎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睡眠障碍,大多表现为不易入睡,入睡后易惊醒,常伴有噩梦,醒时不安宁,醒后感到很恐惧。

  • 当急性焦虑发作时,常会伴随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如患者感到心跳得像要爆炸似的,觉得心脏快要跳出来,不时地出现心悸、心慌,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昏厥。由于过度呼吸导致血中碱性成分增加,而发生手足麻木和头部发胀,以至出现肌肉颤动。

  • 患者也可以有胃肠症状,如上腹部不适感、腹痛、大小便紧迫感、腹泻或便秘等。另外,患者还可以出现震颤、多汗、阳痿、早泄、月经失调和性欲缺乏等症状。

慢性焦虑

  • 慢性焦虑症其焦虑情绪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其焦虑程度也时有波动,老年慢性焦虑症通常表现为平时比较敏感、易激怒,生活中稍有不如意的事就心烦意乱以及注意力不集中,有时会生闷气、发脾气等。

  • 慢性焦虑症有区别于急性焦虑症的表现,多表现为焦虑情绪,对客观上并不存在某种威胁或危险和坏的结局,患者总是担心、不安和害怕,尽管知道是一种主观的过于思虑,也常不能控制,使患者颇为苦恼,另外还有易激惹、对声音敏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好等症状。

  • 慢性焦虑症患者的躯体症状以植物神经功能亢进为主,如口干、上腹不适、恶心、胀气、腹泻、胸闷、吸气困难或呼吸迫促、心悸、胸痛、心动过速、尿频、尿急、阳痿、性感觉缺乏、月经时不适或痛经、昏晕、出汗、面色潮红等症状出现。

  • 慢性焦虑症患者还会出现运动症状,与肌肉紧张有关。有紧张性头痛,在头部顶、枕区有一种紧压感,肌肉胀痛并强直,特别在背部和肩部有轻微震颤,做精细动作更加明显。

并发症

神经功能调节紊乱

患者经常会感到头昏、头晕、失眠、多梦,晚上睡不着觉或者白天会过度嗜睡,颠倒黑白,感到紧张、压迫,会出冷汗或很多汗,怕冷并怕风吹。

心脑血管类疾病

如对血压的影响,临床常见脑血管病的患者本身不紧张。一旦焦虑、紧张其血压升高,导致脑出血就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消化不良

长期焦虑会引发结肠炎、胃痛、慢性胃炎,患者会经常食欲不振和心里烦燥。有些患者会暴饮暴食,引起肠胃消化不良等症状。

抑郁症

患者过度焦虑,发生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等抑郁症情况,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就医

焦虑症对身心伤害极大,需要早发现、早治疗,在早期可以通过简单的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测评。若得分较高建议到精神科,根据医生的专业指导进行下一步的检查。

就医指征
  • 如果经常心里不踏实、紧张、烦躁,常常担心未发生的事情,或者对于任何事情都感觉担忧,自己无法控制,应及时就医。

  • 若感觉自己有易激惹、易怒、经常抱怨、注意力不集中、睡眠浅、睡觉容易惊醒、多梦、梦魇的情况,应及时就诊。

  • 经常突然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等症状,常感觉疲劳、坐立难安,应立即就诊。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精神科就诊,也可到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类疾病、胃肠道异常反应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心内科、消化内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这些情况持续时间多久了?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烦躁、失眠、多汗等)

  • 是否有受过什么刺激?(如家庭打击、生活压力等)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 焦虑自评量表测评(SAS),需要注意焦虑症状的临床分级,除自评量表分值外,主要还应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具体分析。

  • 血常规、CT、脑电图、头颅检查、磁共振等,能排查是否因身体其他疾病导致,从而对焦虑症进行进一步的诊断。

  • 精神科医生的专科检查,医生通过与患者的当面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进而合理测评,是临床最重要的检查方法。

诊断标准
  • 符合神经症的共同特点,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伴植物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患者社会功能受损,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上述临床症状至少已6个月。

  • 排除躯体疾病、兴奋药物过量、催眠镇静药或抗焦虑药的戒断反应、其他精神障碍伴发的焦虑。

鉴别诊断

抑郁症

以持久而明显的心境低落为主,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有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若出现躁狂发作,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治疗

由于焦虑症的病因和症状非常广泛,要尽早的去医院明确疾病的程度,进行对症治疗。临床中主要遵循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和全面达标、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对焦虑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平时的自我状态调整。

治疗周期
焦虑症目前治愈几率非常大,具体治疗周期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医生给予的具体方案而定,一般为长期治疗。
药物治疗
  • 口服抗焦虑抑郁药物,例如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或控释剂、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氟伏沙明、文拉法辛、度洛西汀,以减少自身早期的致焦虑作用。

  • 当患者拒绝治疗,药物副作用影响治疗时,造成其治疗失败,此时显然需要一种耐受性更好且更有效的抗焦虑治疗方案。有时苯二氮卓类,如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其疗效可以让患者的接受性以及安全得到确认,其可以在治疗中快速起效。

  • 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如丁螺环酮,适用于治疗广泛性的焦虑症,服用之后没有依赖性,对日常的生活功能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心理治疗

最常用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或认知行为治疗等。可以向患者讲解与焦虑有关的知识及相关躯体疾病的知识,帮助患者明确病因、诱因,确定影响因素,学习控制焦虑症状的简便方法等,既有直接治疗作用,又能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此外运用行为治疗如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处理焦虑引起的躯体症状,也有一定疗效。通过生物反馈训练使患者放松,可以减轻焦虑。总体来说心理治疗的关键是增强支持因素,减少不利因素,处理焦虑反应引起的各种心身反应问题。

预后

给予焦虑症患者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焦虑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患者也要进行复诊,防止病情加重或者复发。

能否治愈

焦虑症一般可以治愈,但是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需要通过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对症状进行控制。

能活多久

如果焦虑症患者治疗得当,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焦虑症治疗刚开始,至少每半个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后,可2~3个月复查一次,具体情况遵医嘱。

饮食
饮食调理

焦虑症与饮食相关性不大,一般维持正常健康饮食即可,但需要注意,应避免摄入酒精、咖啡、烟草等物质,这些物质有可能会导致或加剧焦虑。

护理

焦虑症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情绪恢复正常并保持稳定为主。家属要及时发现患者的情况有无加重或者减轻,并给患者充分的陪伴与爱护,让患者早日摆脱病症。

日常护理
  • 家属对患者关注保持在正常范围即可,不要过度关注患者的情况,避免患者出现逃避心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生活习惯,给予适度的关心与鼓励,让患者做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 家属要保管好医生的处方药物,并督促患者服药治疗,大量服用抗焦虑药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加上患者的情绪本就不稳定,因此药物由家属保管会更安全。

心理护理

家属或者医生应与患者进行沟通,耐心倾听患者想表达的问题,适当进行回答和提问,同时给予理解、同情及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

特殊注意事项

对于焦虑症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强家庭干预,给予患者精神心理支持和关心,能促进焦虑症患者尽快康复。

预防

焦虑症目前有效的预防方法就是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心态要平和。如果心理有问题,可以及时找到家长、朋友或医生进行诉说,防止现象加重。

早期筛查

可自行在家测试焦虑自评量表测评(SAS),若50~59分可在家观察,多做有意义的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可与同学、同事之间多交流。若为60~100分以上或者伴随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做检查,进行对症治疗。

预防措施
  • 如学生学习压力大、工作人群面临就业压力等,要学会自我舒缓,做好自我定位,减少自我压力。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工作及生活方式。

  • 相信自己,当焦虑时可以反复地告诉自己没有问题,能减轻呼吸加快及手冒冷汗的反应。

  • 活动四肢缓解压力,比如做扩胸运动以及深呼吸,也可以去户外进行活动。

  • 患者还可以进行户外活动进行有氧锻炼,多向别人倾诉,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焦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凌江,陆林主编.神经病学八年制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79-481.

[2]李铭笙主编.实用临床诊疗与药学指南[M].2019.195-198.

[3]丁娟.简明神经内科学[M].2019539-54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