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坏疽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 李捷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坏疽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如疾病、创伤等,导致组织缺血、坏死后,被腐败菌感染,引起皮肤变色,呈现黑色或暗绿色的现象,多见于四肢、耳壳、尾、鸡冠、肉垂等处,坏死组织因腐败菌分解而液化,变成污绿或黑色恶臭的液状物质,称为湿性坏疽。多见于肺、肠和子宫,坏死组织在崩解过程中同时产生气体,称为气性坏疽,多见于深部创伤的厌气菌感染。坏疽若没有及时处理,严重者可能面临截肢风险,甚至导致败血症,威胁生命。

就诊科室
皮肤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gangrene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器官衰竭
治疗周期
短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皮肤颜色改变、形态改变、病变部位疼痛

好发人群
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疾病患者
常用药物
青霉素G、血塞通、生肌象皮膏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创面分泌物培养、皮肤CT检查
疾病分类

病因

在疾病、创伤等情况下,机体组织容易缺血,造成组织坏死,甚至继发腐败菌感染,引起坏疽的发生,四肢末端因血流动力相对较弱最常受到影响。本病好发于糖尿病患者等人群,也可因肥胖等因素诱发。

主要病因

干性坏疽

常见于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造成血液循环不良,常为动脉受阻而静脉回流通畅,多发于四肢末端。坏死部位组织水分蒸发,导致病变部位皮肤变干、皱缩。

湿性坏疽

疾病或创伤导致组织供血不足,缺血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腐败菌产生气体、毒素,引起组织肿胀、渗出脓液,多发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或深部肌肉。

诱发因素

肥胖

肥胖者可能出现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相对减少,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糖尿病。同时肥胖者血液中甘油三酯含量可能较高,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多种疾病均会影响血液循环,造成组织缺血、坏死。

创伤

冻伤、烧伤、创伤部位受压等,都有可能迅速阻断局部血液供应,导致组织缺血坏死,还易继发腐败菌感染,从而引起坏疽。

流行病学

坏疽较为常见,任何影响血流的疾病都可能增加坏疽发病风险。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无明显地区差异。

好发人群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血液本身的理化性质会发生变化,如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血液粘稠度增高等,并且高血糖状态会造成微血管管壁增厚、硬化,易发生管腔狭窄甚至闭塞,造成组织严重的缺血缺氧,最终导致组织坏死,出现坏疽。

外周动脉疾病患者

外周动脉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雷诺氏病等均会影响到血液循环,导致组织缺血、坏死,引起坏疽的发生。

症状

坏疽类型不同,致病原因不同,出现的临床症状也存在差异。干性坏疽皮肤干燥、皱缩,不一定出现疼痛。湿性坏疽病变部位则会有脓液产生,有明显疼痛,本病还可能并发败血症等疾病。

典型症状

干性坏疽

干性坏疽病变部位皮肤将变干、组织萎缩,颜色呈棕褐色、黑色,病变部位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线清晰,病变部位可能出现疼痛,也可能麻木、无痛感。

湿性坏疽

湿性坏疽病变部位肿胀,皮肤可能为红色、灰白,常伴有水泡、溃疡,分泌脓液,有恶臭气味。因腐败菌感染产生毒素等,湿性坏疽病变部位将剧烈疼痛,内脏出现病变亦有剧烈腹痛出现。

并发症

败血症

腐败菌感染组织时,易在血液中繁殖,产生毒素,从而引起急性全身性感染,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感染性休克

腐败菌感染后在组织中增殖,产生大量毒素和有害物质,导致休克发生,组织细胞进一步缺血缺氧,机体代谢将紊乱,引发功能性的障碍。

器官衰竭

病菌在组织内大量繁殖,经由血液循环可能累及其他器官,导致全身多器官衰竭,直接威胁患者生命。

就医

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发热,身体某部位出现皮肤颜色、形态改变,应及时就诊于皮肤科。需要做血液检查、分泌物培养等确诊,本病还应与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等疾病相鉴别。

就医指征
  • 身体某部位出现皮肤颜色、形态改变,如颜色变为棕、黑色,肿胀或皱缩,或某部位出现疼痛,均应及时就医,以及时确诊并治疗。

  • 如出现头晕、意识模糊、发热,出现皮疹,应引起重视并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并进行相关治疗。

就诊科室

多数患者应优先考虑到皮肤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目前有什么症状?(如皮肤颜色、形态改变、疼痛等)

  • 症状持续多久了?

  • 是否有烧伤、冻伤等情况?

  • 接受过哪些治疗?效果如何?

  • 既往有什么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查体,测量患者基本生命体征,检查是否有皮肤颜色发棕、黑色改变的部位,或组织肿胀、皱缩的病变部位,是否有疼痛表现等,初步评估患者病情。

创面分泌物培养

如果有感染,可进行分泌物培养、观察,鉴别感染病原菌种类,以更好施用药物。

皮肤CT

可探查病变面积、程度,组织是否有气性坏疽,内脏器官病变也可通过CT影像观察,以及时进行相关治疗。

诊断标准

局部皮肤出现颜色、形态改变,可明显观察到异常。如果是内部坏疽,CT可观察到内脏病变。结合分泌物培养观察发现存在梭状芽胞杆菌等腐败菌,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

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存在发热、意识不清等败血症临床表现,同时会出现组织间气肿,产生脓液。区别在于气性坏疽脓液涂片检查可发现大量革兰染色阳性菌,而大肠杆菌蜂窝织炎脓液涂片检查可发现革兰染色阴性杆菌。

芽孢菌性蜂窝织炎

芽孢菌性蜂窝织炎有疼痛、气肿和捻发音出现,但皮肤少有变色,可与坏疽相区别。

治疗

坏疽的治疗原则是尽快进行手术,切除坏死的肌肉、组织,敞开伤口,防止感染部位厌氧菌进一步繁殖,同时采用抗生素进行抗菌治疗,用氧化剂冲洗、湿敷,改变病变部位厌氧环境,防止或延缓病情进展。

治疗周期
本病需短期持续性治疗。
原发病治疗

病程长的糖尿病人发生坏疽的风险较高,应做好原发病的治疗,通过药物、饮食、运动控制血糖,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最大程度防止微循环异常造成组织严重的缺血缺氧,以避免坏疽的发生。

药物治疗

青霉素G

使用抗生素进行抗菌治疗,防止细菌感染或帮助清除细菌。大多数厌氧菌,除脆弱类杆菌外,均对青霉素G敏感,治疗效果较好。使用前需进行皮试,防止病人对青霉素过敏。

血塞通

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对组织缺血有一定改善作用,同时具有显著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栓形成的功效,能促进血液循环。

生肌象皮膏

具有消炎、抑菌的作用,提高局部组织的抗感染能力,同时能改善微循环,促进残存组织细胞和创面周围细胞的生长,促进创面愈合。

手术治疗

需进行必要的清创治疗,清除坏死、感染组织,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导致病情进展或引起其他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可能面临截肢风险。

其他治疗

患者处于高压氧舱内,高浓度氧能抑制厌氧菌的繁殖,有效延缓感染扩散,防止病情进展,同时提高机体摄入氧气的水平,促进伤口愈合。

预后

多数干性坏疽患者经过规范治疗,能够痊愈,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预后良好。若是严重感染的患者,引起并发症可能会出现器官功能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则预后不良。

能否治愈

本病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若感染情况严重,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可能因并发症导致多器官衰竭,仅能存活数天。经过有效治疗痊愈的病人,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在治疗期间,患者需要配合医护人员对病变部位愈合、恢复情况进行持续关注,遵照医嘱进行涂片培养等检查。康复出院后,如无新发病情,则无需复诊。

饮食
饮食调理

此病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丰富均衡即可。

护理

坏疽对疾病进行治疗的同时应配合全面护理干预,患者应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加强对患者创口的护理,对于干性皮肤患者酌情采用凡士林润肤露擦拭皮肤。

日常护理

患者应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如果出现坏疽恶化或反复等不良现象,一定要及时就诊,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病情监测

家属应帮助患者定期检查伤口,加强对创口的护理,时刻关注其恢复情况,及时向医生反馈,有助于医生尽早发现和处理不良事件。

心理护理

坏疽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精神紧张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不利于康复,甚至可能对血管舒缩功能构成影响,造成病情恶化。因此实施全面心理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能改善末梢血流动力学,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促进病情恢复。家属和朋友应从医护人员处了解发生坏疽的原因和治疗方式,鼓励、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提高其治疗信心。

特殊注意事项

应选择清洁合适的手套和鞋袜进行保暖,保持患处皮肤清洁干燥,对于干性皮肤患者酌情采用凡士林润肤露擦拭皮肤。

预防

坏疽是组织缺血性坏死引起的,正常人群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机体损伤,对预防疾病发生有益,同时定期体检,预防疾病的发生。

早期筛查

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症患者应持续监测病情,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病情进展或其他异常,尤其是肢体末端颜色、形态发生改变,或出现疼痛,需及时就医进行血液检查筛查。

预防措施
  • 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防护,避免创伤,降低感染风险。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清淡饮食,控制体重以防止肥胖的发生,从而降低患病风险,有益身体健康。

  • 合理运动,能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有效改善微循环,防止坏疽的发生。尤其50~59岁为微循环功能减退的年龄段,更应注意积极进行锻炼,有益身体健康。

  • 如发生了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应及时治疗原发病,以免病情严重,影响血液循坏,发生坏疽。

参考文献

[1]倪成彩.风湿免疫性疾病合并肢端坏疽的护理对策[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42(2):108-109.

[2]毕海军.生肌象皮膏结合点状植皮治疗糖尿病足坏疽9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7,23(4):432-433.

[3]李芳娥,郝秀娟.风湿免疫性疾病合并肢端坏疽护理干预32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3,11:1568-1568.

[4]王风霞.糖尿病肢端坏疽的饮食护理.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6):96-97.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