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硬膜外血肿

本词条由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 幸兵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硬膜外血肿是由外伤导致的常见颅脑损伤疾病,出血积聚在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瞳孔变化和神经系统症状,如不及时治疗易危及生命。一经确诊,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在颅内血肿各类型中,硬膜外血肿疗效相对较好,死亡率低。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epidural hematoma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颅骨骨折、脑水肿、癫痫、脑疝
治疗周期
取决于患者具体病情
临床症状

头痛、恶心、呕吐、昏迷、瞳孔变化

好发人群
头部遭受外力打击者
常用药物
甘露醇
常用检查
头部CT平扫、头颅X线、头部MRI
疾病分类

按照症状出现时间可以分为慢性硬膜外血肿(外伤后3周以上形成血肿)、亚急性硬膜外血肿(外伤3日至3周内形成血肿)、急性硬膜外血肿(外伤后至3日内形成血肿)。

病因

硬膜外血肿多因头部受到外力直接打击,造成着力点处颅骨变形或骨折,进而伤及硬脑膜动脉、静脉、静脉窦或颅骨板障,血液流出,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处,并随着血肿的增大而使硬膜进一步分离。

主要病因

因头部外伤,脑膜中动脉和(或)静脉窦破裂以及颅骨骨折出血,血液积聚在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形成血肿。少数病人无骨折,头部受到暴力后硬脑膜与颅骨分离,硬脑膜表面小血管破裂形成血肿。头皮血肿伴有颅骨骨折,加压包扎后血液经骨折缝流入颅内,也可造成硬膜外血肿。

诱发因素
  •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等)者,轻微的头部外伤也可能会导致血肿形成。

  • 酗酒及其他因素导致跌倒,容易诱发硬膜外血肿。

流行病学

硬膜外血肿约占外科性颅内血肿的30%,属于急症,可见于任何年龄,儿童少见。硬膜外血肿的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90%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线形骨折有关,多见于颞部、额顶部和颞顶部。

好发人群

硬膜外血肿多见于头部遭受外力打击者。

症状

硬膜外血肿常见于头部暴力外伤后,典型症状表现为意识障碍,不同患者意识障碍可有“中间清醒期”。部分患者可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患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神经系统定位症状,病理征阳性,危重者可有意识及生命体征改变。

典型症状

意识障碍

进行性意识障碍为主要症状,变化过程与脑损伤严重程度和血肿形成的速度密切相关。脑损伤轻者伤后无昏迷,待血肿形成后出现昏迷;脑损伤略重,伤后一度昏迷,随后完全清醒或好转,不久又陷入昏迷;脑损伤较重者伤后昏迷逐渐加重或持续昏迷。硬膜外血肿病人大多表现为前两种情况。

颅内压增高

在昏迷前或中间清醒期常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伴有血压升高、呼吸和脉搏变慢的库欣式反应。

瞳孔改变

小脑幕上血肿大多先形成小脑幕切迹疝,瞳孔早期缩小,随即患侧瞳孔散大,脑疝继续发展则双侧瞳孔均散大。

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同侧周围性面瘫、对侧偏瘫、语言理解较好但语言表达障碍、眼球震颤、肢体运动不协调不平稳,不能维持肢体姿势和平衡等。

生命体征改变

呼吸紊乱甚至骤停、血压升高、呼吸和心率减慢、体温升高。

伴随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躁动、尿失禁、下肢单瘫。

并发症

癫痫

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后瘢痕粘连或硬膜外血肿形成时合并脑内血肿形成瘢痕,或含铁血红素沉淀,导致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快速、短暂、触电样肌肉收缩症状,多数可在伤后数月内恢复。

脑疝

脑组织在压力梯度作用下发生移位,被挤入生理性间隙或病理性孔道中,导致脑组织、血管、神经受压,常由于急剧颅内压增高造成,情况严重,需要及时干预。

脑水肿

硬膜外血肿引起颅内脑细胞在细胞内或细胞外水分增加所造成,表现为头痛、头昏、恶心、共济失调、肢体麻木等症状。

颅骨骨折

因外力导致硬膜外血肿常伴有颅骨骨折,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部位与血肿部位有关,表现为头痛、颅骨局部异常活动,可通过头颅X线诊断。

就医

硬膜外血肿多伴有较重的颅骨骨折、脑挫裂伤,临床多为重型颅脑损伤,伤后多有昏迷、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病情进展较慢时昏迷可有“中间清醒期”。原则上病人头部遭受暴力外伤后应立即就医。

就医指征
  • 头部外伤后出现意识逐渐丧失,或昏迷后清醒又再次昏迷,需要紧急就医。

  • 头部外伤后出现恶心、呕吐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 头部外伤后出现单侧或双侧瞳孔散大,需要立即到就近到能做开颅手术的医疗机构就医。

  • 出现失语、癫痫、瘫痪、四肢强直时需要紧急就医。

  • 出现呼吸心跳减慢甚至停止,应在现场急救基础上呼叫120紧急就医。

就诊科室

当患者表现出头痛、恶心、呕吐、昏迷、瞳孔变化等症状时,需要及时选择神经外科、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头部是否遭遇暴力或外伤?

  • 受伤多久了?

  • 受伤过程是怎么样的?

  • 伤后第一时间神志清楚吗?

  • 目前什么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失语)

  •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头颅X线平片

约90%病例伴有颅骨骨折,X线平片可显示骨折线。

头部CT平扫

可以直接显示硬膜外血肿,计算血肿量,还可了解脑室受压和中线结构移位程度及并存的脑挫裂伤、脑水肿等情况,表现为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双凸镜形高密度白色影。

头部MRI

可以帮助诊断血肿情况,显示血肿呈双凸形,边界锐利。

体格检查

通过观察头皮损伤,检查瞳孔、锥体束征、监测生命体征和意识情况等判断损伤程度。

诊断标准
  • 头部受伤史。

  • 临床症状符合,如意识障碍、头晕、头痛,可有昏迷后清醒,再度昏迷的意识障碍过程,可有病侧瞳孔散大等脑疝表现。

  • 头部CT检查显示颅骨和硬膜间高密度出血影,可伴有骨折线经过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沟。

鉴别诊断

硬膜下血肿

多是外伤致颅骨骨折后板障或者脑膜血管破裂引起,与硬膜外血肿病因类似,可同时伴发,也可位于对冲部位。伤后意识障碍逐渐加重,瞳孔进行性散大。头部CT检查脑表面与颅骨之间有新月形高密度影,可与硬膜外血肿鉴别。

脑内血肿

多由于外伤导致,位于对冲部位,少数位于着力部位,伤后持续昏迷,意识障碍逐渐加重,瞳孔进行性散大。头部CT检查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影,可与硬膜外血肿共同存在,应注意诊断和鉴别。

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

如脑肿瘤、脑脓肿及肉芽肿等占位病变,患者无头部外伤史,但有较为明显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可根据头部CT、MRI或脑血管造影与硬膜外血肿鉴别。

硬脑膜外血肿

多是由于头部受到外伤所致,血肿一般在硬脑膜与颅骨质检,患者可能会表现出昏迷,清醒后再度昏迷的现象,有中间清醒期,可以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疾病。

治疗

急性硬膜外血肿病情危急,发展迅速,原则上一经诊断,且患者具备手术指征时应立即急诊开颅手术,清除血肿。亚急性、慢性硬膜外血肿无手术指征时,可在密切监测下保守治疗,一旦病情恶化应及时手术。

治疗周期
硬膜外血肿多需短期治疗,但要结合具体情况而定。
急症治疗

对于特急性硬膜外血肿引起颅内压急剧增高,危及生命的,可先行钻孔穿刺,清除硬膜外部分液态血肿。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复查CT,若经抽吸及初次液化后血肿减少低于1/3或症状无明显缓解,应及时改用骨瓣开颅清除血肿。这些操作常用于特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紧急抢救,可暂时部分缓解颅高压,赢得时间,通过梯度降压,为进一步开颅手术赢得时间。

药物治疗

伤后无明显意识障碍、病情稳定,CT扫描显示幕上血肿量小于30ml、幕下血肿量小于10ml、中线结构移位小于1cm者,可在密切观察前提下采用非手术治疗。

甘露醇

具有组织脱水和利尿功能,可降低颅内压,缓解颅内压增高。

糖皮质激素

不作为常规使用,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以提高机体遭遇伤害刺激时的抵抗能力,参与应激反应。清醒患者可口服地塞米松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加重患者并发症。

神经营养药物

用于脑外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记忆与智能障碍的治疗。

止痛药

慎重使用,以免掩盖症状。明确颅内压不高的情况下酌情使用。

手术治疗

骨瓣或骨窗开颅或去骨瓣减压术

适用于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CT扫描提示明显脑受压,小脑幕上血肿量大于30ml、颞区血肿量大于20ml、幕下血肿量大于10ml以及压迫大静脉窦而引起颅内压增高的血肿,清除血肿,妥善止血。

切开硬脑膜探查

适用于硬脑膜张力高或怀疑有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的患者。

手术钻孔探查

适用于病情危急,未及时或无条件进行CT检查,出血已经明确,脑疝已经发生,骨瓣开颅前为尽早降低颅内压,可先钻孔释放部分血肿,为进一步开颅手术赢得时间。

颅锥钻孔、血肿穿刺抽吸术

不作为主要方法,以防出血扩大。钻孔,注射尿激酶,排放出血的方法不作为推荐的方法,以免出现血肿迅速增大造成灾难性后果。

预后

膜外血肿中内血肿较小,无其他并发症、治疗及时者预后较好。病情进展快,发生脑疝者,手术延迟者预后差。血肿巨大,诊断治疗延迟、血肿清除不彻底或止血不完善、误诊、遗漏,并发严重脑损伤、老年人或婴幼儿、并发其他疾病者预后不佳。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患者,手术受限,只能根据情况处理,预后可能不佳。

能否治愈

发现及时,手术及时,脑疝时间短,预后往往较好。

能活多久

积极救治,恢复良好者,可长期存活。若病情危重,虽经积极救治,可能长期昏迷或植物生存。

复诊

硬膜外血肿患者应定期复查。术后1天后应复查CT判断血肿清除情况以及术后有没有再次出血。出院1个月后还需要复查头颅CT,了解脑组织复位情况。注意定期复查,以防癫痫等并发症。

饮食

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后注意饮食多样化,适度高热量饮食,合理饮食。清醒患者应给予足够高热量的多纤维素食物,及时补充功能恢复锻炼时消耗的能量。昏迷患者可使用鼻饲饮食,提供热量应根据功能状态和消化功能逐步增加。

饮食调理
  • 对于清醒患者,术后1~2天应先进流食,如鸡蛋、小米粥。

  • 恢复期均衡饮食,加强营养,多吃维生素、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如水果、绿色蔬菜等,多吃复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猪肉、牛肉、鸡蛋、牛奶等,以补充功能锻炼过程中消耗的能量。

  • 对于昏迷患者术后3~5天可鼻饲饮食,热量不低于每天12600千焦,蛋白质供应量每天每公斤体重在1g以上,维持正氮平衡,对于有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应及时予以纠正。

  • 吞咽困难的患者应当采取坐位或头高侧位喂食,不易催促患者进食,应缓慢喂食。

  •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护理

硬膜外血肿对于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原发脑损伤轻者,及时手术,预后多数良好。因此,为挽救患者生命,减少后遗症,科学的护理至关重要。术前应严密观察病情,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注意保护伤口,按时换药,预防感染。保持良好情绪,避免过度紧张。控制血糖、血压在理想水平。

日常护理
  • 对于生活能够自理者,保证充足休息时间。有肢体活动障碍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和关节被动活动,避免肌肉萎缩,但应避免剧烈活动。保持愉悦心情,避免过度紧张;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伤口处卫生。按时、合理饮食,注意饮食卫生。

  • 对于生活不能自理者,患者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后抬高床头15~30度,头颈部可枕冰枕或戴冰帽,减轻脑水肿,降低脑细胞的耗氧量,减少头部伤口渗血,要保持头部敷料干燥,防止伤口感染。定时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心率等体征及呕吐情况并记录。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痰液不易吸出者,可用糜蛋白酶做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3次。保持引流袋与头平齐,家属认真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色及量,保持头部引流管的固定,防止脱落及扭曲,保证引流管周围清洁。禁食及鼻饲者每日口腔护理2~3次。昏迷、需要长期卧床患者不能自动翻身,易引起压疮,因此要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保持床单的平整、清洁、干燥,勤翻身,并用50%的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保持肢体于功能位置,尽早给患者按摩、推拿,帮助患者活动肢体,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防止足下垂、肢体僵硬及失用性萎缩。

病情监测

对于保守治疗患者、手术治疗后存在昏迷、癫痫、偏瘫等症状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出现呕吐、血压下降、呼吸心率紊乱、瞳孔散大情况、CT复查示再次出血患者应及时处理。出现酸碱电解质紊乱时应及时纠正。

预防

硬膜外血肿常由头部外伤引起,是颅脑外伤后严重的继发性损伤,生活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头部外伤,避免不恰当的治疗措施,防止医源性损伤。出现相应症状应早诊断,早治疗,抢救生命。

预防措施
  • 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骑行电动车、摩托车应佩戴安全帽,乘坐汽车应系好安全带。

  • 参加拳击、篮球、足球等剧烈体育运动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头部受伤。

  • 在施工场所应佩戴安全帽,行人应尽量避免靠近施工场所,注意高空抛物。

  • 避免打架斗殴,远离暴力行为。

  • 对头部已受外伤患者,应及时做CT检查,并按时复查,尽早治疗。

  • 老年人要注意跌落伤。

参考文献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91-192.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23.

[3]李敏,李立宏,江基尧.颅脑创伤后癫痫防治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7,33(07):652-654.

[4]王忠诚,只达石,凌锋,张玉琪,江基尧. 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A].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北京市王忠诚医学基金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北京市王忠诚医学基金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2009:3.

[5]刘士宝,李鹏,安宏伟,吕学明.创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32例临床特点分析[J].人民军医,2020,63(05):494-496.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