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皮肤发黄

本词条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 蔡明钢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皮肤发黄通常也可称为皮肤黄染,可因肝脏疾病引起,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因为皮肤颜色是健康的重要指标,身体因部分疾病影响可出现皮肤颜色、性状出现明显改变,当出现皮肤发黄时,建议尽早到医院检查明确诊断,以免延误病情。

  • 引起皮肤发黄的原因较多,生理性皮肤发黄常见于本身皮肤较黄,或食用了可导致皮肤变黄的食物,而病理性皮肤发黄多伴随皮肤弹性改变,可由肝胆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溶血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导致。除此之外,也还考虑由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神经性厌食等原因引起,或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阿的平、呋喃类药物也可引起皮肤发黄的症状。

  • 皮肤发黄如果是胆红素升高导致的,患者皮肤表现为柠檬黄色,可同时伴有巩膜黄染、尿液变深、皮肤瘙痒等,皮肤发黄如果是胡萝卜素升高导致,患者皮肤表现为橙黄色,通常在手掌、脚掌等部位多见,一般不伴有巩膜变黄。

  • 皮肤发黄这一症状本身没有传染性,但如果是因为肝炎病毒引起的皮肤发黄,病原体可通过血液、空气、体液、性接触、母婴垂直等传染病的传播方式进行相互传染。

  • 皮肤发黄的治疗主要在于原发病的治疗,需遵医嘱根据病因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或手术进行治疗,如果患者肝脏功能受损时,需注意减少容易导致肝脏损伤药物的应用。

  • 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肝脏,避免滥用药物或服用中药以及其他药物成分不明的药物,以免给肝脏带来不可逆的损害或加重原有的肝脏损伤。

就诊科室
皮肤科、肝病科、消化内科、肿瘤科、血液科、普外科、感染科
疾病别称
是否常见
伴随症状
发热、腹部疼痛、腹水
好发疾病
胆囊炎、胆道堵塞、胆囊结石、肝炎、肝硬化、肝衰竭、肝脏肿瘤
治疗周期
由生理性因素引起的皮肤发黄症状,通过调节生理机能、改变饮食结构以及调整生活作息等方式,一般一周左右可消退,由病理性因素引起的皮肤发黄症状,需针对基础疾病进行短期持续性治疗。
常用药物
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水飞蓟素、腺苷蛋氨酸、门冬氨酸钾镁、熊去氧胆酸、考来烯胺
常用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生化检查、血涂片检查、胡萝卜素含量测定、粪便常规检查、超声、CT、造影检查、X线检查、磁共振检查、活检
是否严重
本症状如为生理因素引起,且皮肤发黄程度较轻时一般不严重。如为疾病引起的皮肤发黄且疾病的程度较重时,则较为严重。
重要提醒
皮肤发黄的病因较多,建议出现皮肤发黄的症状加重、发热或腹部胀大等其他身体不适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查明病因。
病因

皮肤发黄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贫血、食物因素、药物因素、黄疸等所以即使患者发生黄疸,也并不能确定是肝脏疾病导致,皮肤发黄可分为生理性以及病理性两种类型,生理性因素引起的皮肤发黄通常不伴随其他身体损伤,而病理性因素引起的皮肤发黄症状,一般可伴随其他身体表现,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以免引起严重的后果。

疾病因素

肝脏疾病

常见疾病有肝炎、肝硬化、肝衰竭、肝脏肿瘤等,都可出现皮肤颜色、质地改变,因为肝脏发生病变可影响产物排泄,使皮肤质量下降、色素沉积,也可影响人体造血、导致皮肤供血不足,引起皮肤发黄的症状。

胆囊疾病

常见疾病有胆囊炎、胆道堵塞、胆囊结石等,胆囊出现疾病时,可降低机体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诱发黄疸。常见于新生儿,可因生理性因素引起,也可因先天性疾病引起。

溶血性黄疸

常见于甲亢、脑垂体病变等疾病,此类疾病可引起脑垂体功能下降,导致内分泌紊乱,引起皮肤发黄的症状。

消化道疾病

常见于以结肠为主要的消化系统疾病,此类疾病可影响机体对毒素物质的代谢功能,消化系统出现疾病后,可导致体内毒素、废物积聚过多,可出现皮肤发黄的表征。

相关疾病
胆囊炎、胆道堵塞、胆囊结石、肝炎、肝硬化、肝衰竭、肝脏肿瘤
非疾病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可引起皮肤发黄,常见于家族普遍皮肤发黄的情况,同时因遗传基因可增加部分皮肤病的发病几率,可一定程度上提高皮肤发黄症状出现。

饮食因素

皮肤发黄还可见于摄入大量含有胡萝卜素的食物引起,如胡萝卜、南瓜、橘子、西红柿、柿子、菠菜等食物时,可导致血液内胡萝卜素增高,当人体血液中胡萝卜素含量超过2.5g/L时,皮肤可出现暂时性发黄的表现。

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含有黄色素的药物,如阿的平、呋喃妥因、新生霉素、米帕林、藏红花、荧光素钠等药物,药物会引起肝脏损伤、肝衰竭、溶血等情况,可出现皮肤、巩膜发黄的表现,但患者体内的胆红素水平可表现为正常水平。

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风力等气候因素,都可影响皮肤质量,导致皮肤变黄,除此之外,也可见于光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等,超过一定强度,就会对皮肤产生损伤,导致皮肤发黄。

症状

皮肤发黄可能是系统性疾病在皮肤的局部表现,也可能与全身疾病无关,因为环境因素、饮食等多种因素引起,但不同病因引起的皮肤发黄表现的症状并不相同,可根据不同类型的症状,初步判断皮肤发黄的原因。

症状分类

此症状按发病情况可分为生理性皮肤发黄和病理性皮肤发黄

生理性皮肤发黄

如遗传,遗传可影响皮肤颜色,也可见于长时间节食、偏食,导致营养不良引起皮肤发黄,除此之外,也可见于长期便秘熬夜、睡眠不足、皮肤损伤后未及时修复等情况引起,通常不伴随其他症状,皮肤发黄通过调整后可自行改善。

病理性皮肤发黄

常见疾病有肝脏疾病、胆囊疾病、消化道疾病等,患者还可伴随发生发热、腹水、肝肿大、疼痛等其他伴随症状,一般不能自行消退。

典型症状

通常患者只表现为皮肤发黄,巩膜、口腔黏膜等部位一般不出现发黄的情况,皮肤发黄的特点通常先出现于手掌、足底、前额及鼻部,逐渐发展至全身皮肤黄染。

伴随症状

发热

常见于炎症感染导致,如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病毒性肝炎等疾病。

腹部疼痛

根据疼痛部位可初步判断发病部位,如上腹部剧烈疼痛常见于胆道及肝脏疾病,可见于结石、脓肿、胆道蛔虫病等;右上腹部钝痛或胀痛常见于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脓肿、原发性肝癌等疾病;右上腹剧烈疼痛,伴寒战、高热等症状时,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其他

如同时出现腹水可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等疾病导致;如同时出现肝肿大可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等疾病;如同时出现胆囊肿大可见于胆道梗阻导致;如同时出现脾肿大可见于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疟疾等导致。

并发症

一般情况下食物及药物引起的皮肤发黄没有并发症,如果皮肤发黄是由黄疸引起,严重的情况下可出现胆石症、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不全、胆红素脑病、败血症、溶血危象等并发症。

就医
生理性的皮肤发黄通常不需要就医,若是突然出现或不明原因的皮肤发黄、黏膜黄染、伴有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或出现其他症状、体征时,如发烧、腹泻、恶心、呕吐、局部疼痛等,考虑可能为病理因素、精神因素导致,建议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医治。
就医指征
  • 当患者突然出现皮肤发黄,同时伴有上腹部疼痛、巩膜变黄、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后治疗。

  • 如果患者在皮肤发炎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腹痛、腰痛等症状时,建议立刻前往急诊就诊。

  • 新生儿出现皮肤发黄症状,如果出现呼之不应、昏迷,伴随高烧、神志不清等症状,需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诊科室
1.皮肤发黄成人患者优先选择皮肤科就诊,也可选择消化内科就诊,如明确病因后根据医生建议选择血液内科或普通外科继续治疗。
2.如果皮肤发黄伴随高热、腹泻、呼之不应、神志不清等症状,需要马上前往急诊科就诊。
3.新生儿出现皮肤发黄建议前往新生儿科就诊,儿童应前往儿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从发现皮肤发黄到来医院就诊隔了多长时间?

  • 皮肤发黄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没有加重?

  • 都采取过什么处理的方法?

  • 最近有没有口服过哪些药物?

  • 家族有没有其他人出现过这种症状?

  • 有没有巩膜(眼白)变黄?是先皮肤发黄,还是先眼睛变黄?

  • 有没有得过乙肝?家人、爱人、或者同住的人有没有乙肝?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可通过视诊、叩诊、触诊、听诊等方式全面观察皮肤发黄的症状,可通过视诊观察皮肤颜色、评估有无皮肤黏膜出血等情况,还可观察慢性病容、肝掌、蜘蛛痣等体征。可通过触诊评估患者皮肤弹性、硬度、敏感度,可通过叩诊判断有无心脏扩大、移动性浊音阳性、肝区叩痛等情况,可通过听诊明确是否存在呼吸音异常、肠鸣音异常、腹腔积液等征情况,可初步了解皮肤发黄的基本情况。

血常规检查

可通过分析尿胆原、尿胆红素等指标,初步诊断疾病。

血生化检

可通过检测血清胆红素的数值,了解肝功能、肾功能的情况,可初步判断皮肤发黄的类型。

血涂片检查

可明确判断有无溶血的发生。

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可通过检测血液或尿液中胡萝卜素含量,明确患者有无高胡萝卜素血症。

粪便常规检查

对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例如胆汁淤积性黄疸大便常规检测时,可见大便颜色变浅或呈陶土色。

超声

可通过腹部超声检查,可了解肝脏的大小、形态以及胆囊大小、胆道系统内有无结石或梗阻、脾脏有无增大等情况,有利于鉴别胆汁淤积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CT

可通过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和密度,有利于明确肝、胆、胰等病变,也有利于评估黄疸的性质、鉴别引起黄疸的疾病。

造影检查

造影可清晰显示肝内、外以及整个胆道系统的通畅状况,有利于了解胆管阻塞的部位、程度、病变范围。

X线

可判断胆管内有无结石、狭窄、扩张、肿瘤等情况,同时可用于评估胆囊的收缩功能,也可用于发现胆道结石。

磁共振检查

可明确肝外形改变、脂肪浸润、腹水及血管的通畅情况,诊断胆石较为敏感。

活检

对于怀疑恶性肿瘤的患者,常使用穿刺活检明确病灶的病理类型,常用于疑难皮肤发黄的患者。

诊断标准
  • 可通过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体征可明确诊断为皮肤发黄,同时根据皮肤发黄的特点结合患者家族史、患病史、实验室检查,可帮助判断皮肤发黄属于生理性还是病理性。

  • 可通过患者便常规、血胆红素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等检查明确诊断是否为肝脏疾病导致的皮肤发黄。

鉴别诊断

需要鉴别不同因素引起的皮肤发黄,常见的疾病鉴别有:

黄疸

属于黄染的一种,黄疸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

治疗
由生理性因素引起的皮肤发黄症状,需要积极调节生理机能、改变饮食结构、调整生活作息。由病理性因素引起的皮肤发黄症状,需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大多数皮肤发黄患者经过有效治疗后,症状可明显改善。
家庭处理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皮肤发黄的症状不严重,且无其他不适症状时,可选择居家多喝饮水促进排泄,缓解皮肤发黄情况。

到院治疗

对因治疗

病理性皮肤发黄需针对引起皮肤发黄的具体疾病对因治疗,改善皮肤发黄的情况

肝细胞性黄疸

需选择护肝药物治疗,常用的护肝药物有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水飞蓟素、腺苷蛋氨酸、门冬氨酸钾镁等,也可遵医嘱联合使用皮质激素治疗,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泼尼松龙、强的松等。

肝内胆汁淤积症

需使用酶诱导剂治疗,常用药物有苯巴比妥、戊巴比妥钠、格鲁米特等。

胆汁淤积性肝炎

可使用利胆降黄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熊去氧胆酸、考来烯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等。

抗感染治疗

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需根据肝炎病毒的类型选择抗病毒药物,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替诺福韦、拉米夫定、索非布韦、达卡他韦、利巴韦林等;对于细菌感染的患者,可选择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药物为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先锋霉素、甲硝唑等。

其他

对于黄疸引起的皮肤发黄的患者,除出现腹水的患者之外,其余患者都可通过大量饮水配合利尿剂治疗,常用的利尿药物有氢氯噻嗪、呋塞米等。

手术治疗

对于胆结石、肝癌、胰腺癌等疾病引起的皮肤发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对于溶血性黄疸患者,大剂量激素维持或药物治疗无效时,必要时可采取脾切除治疗;对于阻塞性黄疸的患者,需采取手术治疗,解除梗阻

其他治疗

对于严重黄疸引起皮肤发黄的患者,可采取血浆置换的方式,改善皮肤发黄的情况,对预防肝性脑病有重要作用。

饮食

科学合理地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正常运转,同时也可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的作用,皮肤发黄的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建议合理摄入含有胡萝卜素的食物,注意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元素,同时注意避免过量饮酒,以免加重皮肤发黄的症状。

饮食调理

饮食建议

建议患者日常饮食中用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肉、豆浆等,也可搭配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主食可选择全谷物或谷薯类主食,三餐宜清淡、易消化,除发生腹水的患者,其余患者建议多饮水。

饮食禁忌

皮肤发黄的患者建议避免过度摄入烟熏肉类以及生冷、过硬以及含有胡萝卜素的食物,如南瓜、柑橘等食物,同时尽量避免饮酒,因为大量饮酒可损伤肝脏,导致肝脏解毒的功能减弱,容易加重皮肤发黄的情况。

护理

皮肤发黄的护理主要是避免导致或者加重皮肤发黄的因素,同时注意皮肤的日常养护,必要的时需要医生协助判断。

日常护理
  • 因为部分洗护产品的成分会对皮肤产生刺激,尤其对于敏感体质的患者,此类产品可导致皮肤屏障的破坏和水分的流失,从而使皮肤发黄的情况更严重,建议出现疾病导致的皮肤发黄时,注意正确护理皮肤,在保证皮肤清洁的同时,避免过量使用清洁用品、护肤品、化妆品等。

  • 建议家属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利于患者休息,注意让患者规律作息,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最少保证6-8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时需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 皮肤发黄的患者尤其要注意避免紫外线照射,最好的预防手段是物理防晒,同时注意皮肤发痒时不要用手搔抓皮肤。

  • 病情稳定后,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适量运动可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皮肤发黄症状,运动强度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病情监测

密切注意皮肤发黄的情况是否改善,需观察皮肤发黄的具体程度、持续时间、是否反复以及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如出现皮肤发黄症状加重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治疗。

心理护理
  • 患者出现皮肤发黄时,出行可带口罩遮盖,同时建议放平心态,避免有太大的心理负担,相信通过对症治疗后,此情况可治愈。

  • 当患者出现皮肤发黄时,可能会对此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加强患者对待疾病的信心,使积极配合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

病毒性肝炎导致的皮肤发黄的患者应避免与他人共同使用牙刷、毛巾和剃须刀等私人物品,以防出现传染。

预防

引起皮肤发黄的原因较多,建议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预防原发病,除此之外,避免情绪大幅度波动、保持良好作息,同时注意加强锻炼、合理搭配日常饮食,出现突然皮肤大面积发黄伴随巩膜发黄的情况及时就医。

预防措施
  • 饮食中需注意均衡营养、合理膳食,避免食用过多含有胡萝卜素的食物,同时用药时注意避免长时间使用含有黄色素的药物。

  •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作息、生活习惯,注意睡眠充足,避免熬夜,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有助于预防疾病。

参考文献

[1]张学军,陆洪光.皮肤性病学第九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9.

[2]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九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94.

[3]葛均波,陈灏珠.内科学第九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8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