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腹部胀气

本词条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丁健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胃肠内积聚过多气体致腹部膨胀和腹围增加。也可表现为胃胀气、脾曲综合征、肝曲综合征等局限性胀气。腹部胀气与腹胀的含义不同,腹胀是主观感觉到的胀满、气胀或发紧症状,腹部胀气或腹部膨胀则是能客观观察到的体征。有腹胀症状者不一定伴腹部胀气、膨胀,腹部膨胀者有时无明显腹胀症状。腹部胀气和腹部膨胀的英文对应词相同,但腹部膨胀既可源于胃肠胀气或腹、腔积气,也可以是腹水或腹部包块,临床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时应注意区别。

  • 胃部疾病是引起腹部胀气的主要原因,常见的有慢性胃炎、顽固性呃逆、消化性溃疡、胃扭转、胃下垂等。肠道疾病如阿米巴痢疾、急、慢性肠梗阻、肠结核等,也会引起腹部胀气。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以及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胆道疾病也会引起腹部胀气。除此之外,过多摄入土豆、红薯等淀粉类食物会使产气过多,也会导致腹部胀气。

  • 腹部胀气的治疗主要是根据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若是有饮食引起腹部胀气,可采取减少摄入产气食物等一般治疗,并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适当药物、手术等治疗措施。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急诊科、普外科
疾病别称
是否常见
伴随症状
腹部胀满不适、嗳气、排气增多
好发疾病
慢性胃炎、顽固性呃逆、消化性溃疡、胃扭转、阿米巴痢疾
治疗周期
视原因而定,一般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后多可获得缓解。
常用药物
二甲硅油、多潘立酮、莫沙必利
常用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粪便检查、B超、腹水常规
是否严重
视伴随症状而定,部分情况预后较差。
重要提醒
腹部胀气时尽量避免食用豆类、饮用碳酸类等产气食物以加重症状。
病因

腹部胀气由多种疾病因素引起,主要由胃部疾病、肠道疾病引起,其他疾病如胆道疾病、肝部疾病也会引起腹部胀气。

疾病因素
  • 胃部疾病,常见的有慢性胃炎、顽固性呃逆、消化性溃疡、胃扭转、胃下垂等。

  • 肠道疾病,常见的有阿米巴痢疾、急、慢性肠梗阻、肠结核等。

  • 肝脏疾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

  • 胆道疾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也会引起腹部胀气。

相关疾病
慢性胃炎、顽固性呃逆、消化性溃疡、胃扭转、阿米巴痢疾
非疾病因素

过多饮食红薯、豆类、碳酸饮料等也会引起腹部胀气。

症状

由于胃内气体积聚过多,患者会感到腹部胀满不适、嗳气、肛门排气增多等典型症状外,还会有其他伴随症状。

典型症状

患者出现上腹部胀满不适、嗳气、肛门排气增多,严重时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至伴有脉络显露。

伴随症状

腹部胀气可单独出现,也可伴随其他症状同时出现。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除腹部胀气外,还可伴有餐后饱胀感、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反酸等症状。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除腹部胀气外,还可见上腹部疼痛、厌食恶心等症状,十二指肠溃疡,其疼痛多发于空腹或餐前而胃溃疡,疼痛多发于餐后。

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患者除腹部胀气外,还可见寒战、高热、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并发症

呼吸困难

腹部过于膨胀,使得横膈升高,减少了胸腔体积,影响肺的呼吸功能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休克。

癌变

由于腹部胀气可伴随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酸性物质,对食管造成损伤,长期反复发作会引发食管癌变,而慢性萎缩性胃炎为癌前病变,有癌变的可能。

消化吸收不良

由于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使得肠道蠕动减缓,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使消化吸收不良。

便秘

腹部胀气患者由于其肠胃消化功能出现紊乱,蠕动减缓甚至停止,会导致粪便排出受到阻碍,出现便秘。

就医
导致腹部胀气的疾病有许多,应根据其不同伴随症状去相应科室进行就诊,若非疾病引起,则应减少易产气食物的摄入。
就医指征

急诊就诊

若出现以下警示症状,立即前往医院急诊就诊,由医生进行相关处理,具体包括:

  • 腹部膨隆明显,胀痛难忍。

  • 患者腹部疼痛难忍,强迫体位。

  • 频繁呕吐,但呕吐后腹胀无缓解。

  • 无肛门排气、排便。

  • 伴精神萎靡、呼吸急促、昏迷等。

  • 出现其他危及生命的病症。

门诊就诊

若出现以下症状,及时去医院经门诊就诊,具体包括:

  • 腹部胀气,或经常发生腹部胀满不适。

  • 伴腹痛、腹部不适。

  • 出现反复打嗝、嗳气、恶心、呕吐等表现。

  • 伴呕吐,呕吐物为宿食或带有粪臭味物体。

  • 伴排气排便减少。

  • 长期反复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

  • 伴食欲减退、乏力、消瘦等全身表现。

就诊科室
1.若病情严重,腹痛难忍的患者应及时去急诊科进行就诊。
2.若病情较为轻微,可去消化内科进行就诊。
3.若有肠梗阻疾病史,需手术者应去普外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出现腹部胀气症状有多久了?是否有加重?

  • 是否有什么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 是否已行相关检查及治疗?

  • 既往有无胆囊炎、肠梗阻等疾病?

  •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视诊可见腹部膨隆,由于胀气可以导致腹部呈球形,但两侧腰部膨出不明显,变换体位腹部形状无明显改变。若是胃胀气,则胀满位置为中上腹,若是伴幽门梗阻者可见胃型、胃蠕动波,伴肠梗阻者可见肠型和肠蠕动波。叩诊可见腹部鼓音明显,肝浊音界缩小。若是有器质性病变,则可触及腹部包块。若是急性胃扩张可见胃泡鼓音区。机械性肠梗阻可伴有肠鸣音亢进。

粪常规

若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则提示消化不良,大便潜血持续阳性常提示消化道出血,如消化性溃疡、消化道恶性肿瘤等。

血常规

若白细胞计数增升高,则提示全身、肠腔内腹腔内或脏器有炎症。

尿常规

很多泌尿系疾患会引起尿路感染,通过尿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增多,肠道感染可通过大便常规检查确诊。

肝功能检查

对急慢性肝炎有诊断价值。

腹水常规检查

伴腹水时应首先通过腹水常规检查确定为漏出液或渗出液,有时通过腹腔穿刺抽出少量液体即可确诊为炎症、出血、消化道或胆道穿孔,在恶性肿瘤腹腔转移的腹腔穿刺液中可能找到肿瘤细胞。各种感染所致腹胀有感染性血象,血沉增快、血培养阳性等。

微镜检查、结肠镜检查、X线检查

对胃肠道病变有重要的诊断或辅助诊断的价值。

B超、CT或MRI检查

对肝、胆及胰腺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能够检测100ml以上的腹水,判断其腹水量,也能够检查其肝脏、胆道、胰腺有无病变以及其病变性质。

诊断标准

腹部胀气应该与腹胀和腹部膨胀鉴别,及进一步明确腹部胀气原因。

  • 通过临床表现,即患者可出现上腹部胀满不适、嗳气、排气增多。

  • 结合病史、体检、B超等检查,可初步判断胀气部位,如来自上腹部、下腹部等。

  • 综合病史、实验室检查以及特殊检查结果,进一步明确腹部胀气的病因诊断。

鉴别诊断

腹胀

腹胀与腹部胀气都可感到腹部胀满不舒,但腹胀是主观感受到的腹部胀满症状,而腹部胀气则是能客观观察到的体征。有腹胀症状者不一定伴有腹部胀气。腹部胀气患者视诊可见腹部膨隆、触诊可见相应病变区域的压痛,而腹胀仅为主观意识,进行体格检查时不一定可见腹部膨隆和压痛。

腹部膨胀

腹部胀气与腹部膨胀都可见腹围增大,但是腹部膨胀既是由于胃肠胀气或腹腔积气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腹水或腹部包块所致,而腹部胀气主要是由气体积聚而致,可根据腹部B超查看病变性质以及腹内是否有肿物进行鉴别。

治疗
腹部胀气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可以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如果非疾病引起,则需要减少增加产气的食物的摄入。
家庭处理
  • 非疾病引起的腹部胀气无需特殊处理可对症休息。

  • 减少食用豆类、燕麦、无花果、白菜等易产气的食物。

到院治疗

一般治疗

放松心情、减少产气食物摄入及对症和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

促进胃肠动力药物

增加胃肠道的蠕动和张力,促进胃排空,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幽门的收缩,同时也能增强食道的蠕动和食道下端括约肌的张力,抑制恶心、呕吐,常见药物有多潘立酮、莫沙必利。

吸附剂

吸附剂的应用可降低腹部张力,可以减少肠道气体的形成,从而治疗腹部胀气,常用二甲硅油。

助消化药

既可促进食物吸收,又可迅速缓解胃胀气,常用药物有多酶片。

手术治疗

若是肠梗阻患者,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相应手术治疗。若是胃肠胀气严重患者,宜采用胃肠减压、肛管排气等缓解症状,防止并发胃肠穿孔等。

饮食

腹部胀气的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易产气的食物,应多吃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以促进排气,同时也要注重细嚼慢咽。

饮食调理
  • 腹部胀气的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大豆、燕麦片、白菜等容易产气的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 可以多吃芹菜等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以促进排气。

  • 避免饮用碳酸类饮料以增加产气。

护理

腹部胀气患者在生活上进行相应的护理,可以把诱发腹部胀气的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对症状的消除或疾病的恢复,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日常护理
  • 腹部胀气的患者应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促进食物的消化。

  • 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患者出现胸闷、呼吸不畅、烦躁、紫绀、神智不清的情况,应立即告知医生。

病情监测

密切关注患者腹部性状,定期检查有无腹水。

预防
预防措施
  • 避免饮食不卫生的食物以造成急性肠胃炎。

  • 有机械性肠梗阻或慢性胆囊炎的患者应积极做好疾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詹华奎.诊断学新世纪(第4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187-205.

[2]贾汝汉,罗和生,黄从新.内科疾病治疗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96-399.

[3]刘德培.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消化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4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