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指南


挂号科室: 血液内科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治疗方法:

是否传染:

是否遗传: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相关药品:

治疗费用:

视频

更多>

文章

更多>

老年男子确诊血小板增多症易疲乏,药物治疗稳定病情!

摘要:患者是一名65岁男性,因体检时血常规提示血小板远高于正常值,同时伴有脾异常增大,前来我院就诊。通过完善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活检、基因检测等,结合临床表现,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经过住院观察一周,以及药物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得到控制。【基本信息】男、65岁【疾病类型】骨髓增殖性肿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就诊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时间】2021年4月【治疗方案】口服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静脉滴注(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周期】住院治疗1周【治疗效果】血小板较之前明显下降,病情平稳,无不适症状一、初次面诊患者是一名65岁的男性,目测精神状态不佳,体质消瘦,自述早在三年前检查时即发现血小板异常增多,未给予重视和系统治疗。近日常感到疲乏、头晕并伴有盗汗,体检时血常规提示血小板远高于正常值,同时伴有脾异常增大,遂前来我院就诊。完善血常规检查,提示血小板计数为921×10^9/L,因患者近日无急性感染、急性溶血等病史,故排除患者为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情况。因骨髓增殖性疾病导致的血小板原发性增多亦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多种疾病中,为保险起见,建议患者住院治疗,患者表示同意,故收入我院。二、治疗经过患者入院后,首先完善相关检查,包括骨髓穿刺活检、基因检测等。骨髓活检结果提示患者红系、粒系无显著增生,巨核细胞和血小板高度增生,镜下可以看到胞体大、核过分叶的成熟巨核细胞增多,且网状纤维轻度增多;基因检测发现患者有JAK2V617F基因突变。结合检查结果及患者的症状表现,最终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因患者年龄过大,血小板增多容易诱发血栓,故嘱咐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来抗血小板聚集,同时静脉滴注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来减低血小板数量。三、治疗效果患者经过1周的药物治疗,血小板数值较刚入院时明显下降,也没有出现发热、寒战等副作用。患者目前精神状况良好,呼吸、血压等一般情况均处于正常范围,因此准许患者回家静养,并嘱咐患者一月后前来复查。复查时患者血小板数值已接近正常,不适症状消失,提示患者恢复良好,患者表示对治疗效果满意。四、注意事项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同时向患者叮嘱了以下事项:1、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整心态,避免紧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如果出现肢体麻木、肿痛等异常状况时要及时就诊;3、可以酌情进行适当的活动,但要注意休息,不可过度劳累;4、多喝水,每天饮水1000-1200毫升,有利于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血栓形成。五、个人感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因一般进展缓慢,所以无症状且无心血管病史的60岁以下患者可以不进行医学治疗。但是本篇病例中,因患者年龄较大,不治疗可能会有很大的血栓形成风险,此时就需要专业的医学治疗来干预疾病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要知道,很多血液病症状并不明显,在年纪较大时,需定期体检,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这些血液指标的异常,及时进行治疗,将危险扼杀于摇篮之中。

作者:郑永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阅读量: 3698

女子患血小板增多症,多药联用将血小板控制在安全区!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患者因“经常出现皮肤瘀斑,体检发现血小板增多”就诊于我院。经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该病为血小板增多症的一种类型,一般病情进展缓慢,经有效控制后,不影响患者寿命。治疗上,我让其使用了骨髓抑制剂、干扰素和抗凝药物。用药后,患者血小板降至安全范围,治疗效果良好。【基本信息】女、36岁【疾病类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就诊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就诊时间】2021年7月【治疗方案】口服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注射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周期】长期治疗,定期随访【治疗效果】患者病情控制稳定一、初次面诊患者为36岁青年女性,因“经常出现皮肤瘀斑,体检发现血小板增多”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述大约1年前皮肤总是莫名出现瘀斑,但未出现明显不适,因此也未进行治疗,本次公司组织体检,发现血小板明显升高,故来就诊。我为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结果示:体温36.7℃,心率78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23/68mmHg,患者左侧上臂皮肤有一淤青,其他皮肤未见明显异常,腹部触诊有脾肿大,其余未见明显异常,心肺查体(-)。我让患者继续完善凝血功能、骨髓象、突变基因检测、肝胆胰脾肾B超、心脏彩超及血管彩超检查。凝血功能结果可见血小板凝聚反应下降,骨髓象检查可见骨髓内纤维组织增多,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提示JAK2基因突变阳性,肝胆胰脾肾B超检查可见脾大,其余检测未见明显异常。结合患者体征及相关检查,可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建议其用药进行治疗,患者表示同意。二、治疗经过在诊疗的过程中,患者表示很担心疾病的预后,于是我向患者简单介绍了疾病的相关知识,并告诉她原发性血小板病程缓慢,经积极的干预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寿命,患者听后告诉我会积极配合治疗。考虑患者较年轻,让其定期每周来门诊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原发病。为了防止患者出现血栓,我让其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以预防血小板凝聚。患者拿到药物后,我向她介绍了药物的使用方法,并嘱其定期复查,以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三、治疗效果患者在治疗期间一直遵医嘱定期来院复查。使用药物1周后,患者来院复查血常规,结果提示血小板数量明显下降,患者表示皮肤也未再出现新的瘀斑,左臂瘀斑明显消退。2周后患者门诊复查血常规,结果提示血小板已经降到安全范围,且患者表示皮肤未再出现瘀斑淤点,目前患者使用长效干扰素治疗。随访至今患者病情稳定,血小板控制良好,未出现其他不适。四、注意事项患者经治疗后血小板含量逐渐下降,对此我感到十分欣慰。为了保证治疗效果,我告诉患者今后的生活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高糖的食物,以免诱发高血脂、高血糖,从而增加疾病恶化的风险;2、坚持进行一些运动锻炼,控制体重,以降低体内血液黏稠度,控制疾病发展;3、平时应关注自身状态,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时,应及时就诊;4、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为长期病程,大多进展缓慢,但也存在恶化的可能,因此应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五、个人感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病因不明,现考虑和基因突变有关,大多数患者可无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血小板明显升高,部分患者可出现原因不明的出血、脾大等症状,临床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需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增多症所鉴别。本例患者就诊时无不适症状,仅表现为小面积的皮下出血,以及脾大,经相关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考虑患者年轻,遂予干扰素、抗凝药物进行治疗。最终该患者血小板下降至安全范围,随访至今病情控制良好。

作者:蒋玲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阅读量: 4033

血小板增多症怎么治疗

血小板增多症容易形成血栓和出血,所以要积极的给予治疗:1、骨髓抑制剂,常用的是羟基脲,属于化疗药,可抑制骨髓造血,通常开始量较大,2-4g/d,3-4天后减成1g/d。其它常用的药物为白消安、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马法兰,这些也都有效。但是通常临床上用的羟基脲最多,副作用比较小,血小板下降或者病情缓解就可停药。如果再次复发还可以继续用药。2、放射核素磷治疗,容易诱发白血病,一般不主张采用。3、血小板分离术,可以较快减低血小板计数、改善出血,通常用于胃肠道出血、妊娠分娩、选择性手术前期。4、干扰素效果也不错。5、双嘧达莫、阿司匹林、消炎止痛药治疗。6、如果有血栓形成,可以用肝素或者双香豆素类抗凝剂。血小板增高切脾是绝对禁忌。

作者:蒋玲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阅读量: 4381

血小板增多症能自愈吗

血小板增多症通常不能够自愈,血小板增多症分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具体如下: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这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是由于体内产生了基因突变,而导致血小板的生成不再受控制,主要的表现是血小板增多和脾脏的肿大,需要用羟基脲以及干扰素来治疗。2、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见于慢性炎症性疾病、急性感染恢复期、肿瘤、缺铁性贫血等,如果有继发因素,就需要针对这些疾病进行治疗,去除诱发因素以后,血小板就会恢复到正常水平。

作者:蒋铁斌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阅读量: 5311

问答

更多>
推荐专家
欧晋平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血液内科

视频 | 文章 | 回复

个人简介: 欧晋平,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9年考入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1994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攻读硕士学位,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致病基因。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瘦素与造血关系的研究。1997年进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工作。擅长淋巴系统疑难疾患诊治,血液恶性肿瘤尤其是多发性骨... 展开
个人擅长: 贫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白细胞异常、血小板减少症等血常规异常的诊治,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 展开
立即免费咨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