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怎么诊断

2021-09-26 18:28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鼻炎患者通常根据症状和临床表现进行明确诊断,每种鼻炎致病因素不同,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别,以下是主要的几类鼻炎:

1、急性鼻炎:是鼻腔黏膜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具有鼻塞、流涕,打喷嚏等表现。通过检查发现,鼻腔黏膜和下鼻甲黏膜急性充血、肿胀,鼻腔里可能存在分泌物。治疗上,通常注意休息,多饮水,可以给予口服抗病毒的药物,也可以鼻腔局部应用鼻喷剂,像减充血剂或鼻喷激素,进行治疗;

2、慢性鼻炎:通常有鼻塞、流涕等表现,检查会发现鼻腔黏膜慢性充血、肿胀。治疗方面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可以鼻腔局部给予鼻喷激素,还可以口服中成药制剂;

3、过敏性鼻炎:患者可能出现鼻塞、流清水样鼻涕、鼻子痒、打喷嚏、嗅觉减退等。通过检查会发现鼻腔黏膜和下鼻甲黏膜苍白、水肿,此时基本可以判断。如果想治疗,可以进一步进行过敏原检查,对症处理;

4、药物性鼻炎:治疗上应避免应用该药。

多数鼻炎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会得到缓解。如果症状得不到缓解,甚至出现加重,建议到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进行诊治。

分享:

60

相关推荐

中医是如何诊断鼻炎的?

"中医的诊断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疾病的诊断或者说病名的诊断,这个和西医是对应的,另外有一个层次就是证候的诊断,这个是中医学所特有的,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先说疾病的诊断,通常所说的鼻炎是一个西医病名,这个名称在传统的中医当中是没有的,但是在中医的古籍当中也有一些对应的名称,只不过现在用的比较少,除了学中医的人一般都不知道。根据具体的表现,这些古书当中的名称可以和西医的名称大致对应起来,比如西医的急性鼻炎对应中医病名叫做伤风鼻塞,西医的慢性鼻炎对应中医的病名叫做鼻窒,窒是窒息的窒,主要说明慢性鼻炎它的主要表现是鼻塞。过敏性鼻炎或者变应性鼻炎对应中医的病名叫做鼻鼽,实际上在临床上也经常直接把西医病名借用过来作为诊断。在中医看病的时候证候的诊断更为重要,因为证候的诊断可以直接来指导治疗,所说的证候,这个证候的证是辩证法的证,有的时候证候也可以直接就叫做证,中医辨证施治所讲的就是这个证。中医这个证是怎么来的呢?不是简单的症状,它是通过患者的具体的临床表现,比如说发病的季节、病程、持续时间,包括主要的症状,像鼻涕的颜色和形状,另外要结合全身的状态,还有舌脉,结合这些所有的因素概括出来叫做证或者证候。在现代辨证的时候也可以参考一些西医的检查,一般来说,鼻炎常见的证候包括外感风热、外感风寒、肺经伏热、肺气虚寒、脾气虚弱、肾阳不足等几个主要的证型。如果说患了鼻炎,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语音时长02:53''

姚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2017/09/05收听(41872)

鼻炎是怎么引起的?

"不同种类的鼻炎有不同的症状,实际上它们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也是不同的。急性鼻炎是一种急性的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一些病毒,也可以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合并细菌的感染。当机体的抵抗力下降的时候,鼻黏膜的防御功能减弱,在这个时候外来的病原体会侵犯人体,或者原来潜伏在上呼吸道的病原体趁机生长增殖,毒力增强,感染鼻黏膜,造成急性的鼻炎。慢性鼻炎通常没有明确的致病微生物感染,它的病因可以归纳成三个方面,也就是局部因素、全身性因素和环境因素。局部因素最常见的就是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者治疗不彻底,从而演变成慢性鼻炎,或者由于邻近的组织器官的慢性炎症长期刺激或者鼻子畸形。比如说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慢性扁桃体炎或者腺样体肥大,这些都可以导致通气或者引流不畅,从而造成慢性鼻炎。在引发慢性鼻炎的全身性因素当中,有些是因为长期的吸烟、饮酒,有些是因为患有慢性疾病,比如说贫血、风湿病、结核、长期的便秘、肾脏病、心血管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像糖尿病和甲减这些内分泌疾病。以上这些因素都可以造成鼻黏膜长期或者频繁的充血,导致功能的异常,引起慢性鼻炎。另外,有些女性在怀孕的后期或者青春期,因为激素水平的变化,鼻黏膜会充血肿胀,从而出现慢性鼻炎的表现,这些症状大多数可以在分娩之后或者青春期之后自行缓解。引起鼻炎的第三个因素是环境因素,长期接触粉尘或者化学物质等环境,或者长期在温度、湿度剧烈变化的环境当中工作,比如说像炼钢、冷冻等车间都可以使鼻黏膜受到刺激和损伤,从而导致慢性鼻炎。变应性鼻炎也就是咱们平时所说的过敏性鼻炎,它主要是由免疫功能失调或者说过敏所引起的,刚才介绍的这些都是现代医学对于鼻炎的认识,下面咱们再用一句话非常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医学的认识。中医学把鼻炎这类疾病它的病机概括为风寒或者风热的侵袭,肺经伏热、气滞血瘀、肺气或者脾气的虚弱、肾阳不足等因素,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治疗。如果出现鼻炎的表现,应该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语音时长03:19''

姚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2017/09/05收听(36086)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12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