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先生患胃底腺型原位癌,粪便发黑亦可以成为警示信号

2022-07-06 17:18阅读:

手机浏览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56岁的沈先生由于2个月前出现上腹部不适,阵发性疼痛,近2周症状加重伴黑便而前来就诊,经内镜以及病理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胃底腺型原位癌,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清除肿瘤后,沈先生腹痛消失,2个月后经内镜复查沈先生恢复良好,暂无肿瘤复发迹象。


【基本信息】男、56岁

【疾病类型】胃底腺型原位癌

【就诊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就诊时间】2021年2月

【治疗方案】手术治疗(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药物治疗(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硫糖铝咀嚼片)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5天,随访2个月

【治疗效果】患者恢复良好,胃炎消失,暂无肿瘤复发迹象


一、初次面诊

沈先生前来我科就诊,自述:大概2个月之前出现上腹部不适的症状,表现为阵发性疼痛,近2周症状明显加重,昨日发现粪便异常发黑,于是赶紧就医检查。

门诊进行常规检查,其中胃镜检查可见:胃内黏膜呈现出非萎缩性胃炎的表现,胃体上部前壁可见一处局限性褪色样的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大小约0.6 cm×0.9cm,病变表面光滑,并可见扩张的血管。CT检查可见:没有局部侵入邻近结构的迹象。根据沈先生的病史以及胃镜结果,将其收住院,进一步明确诊断。


胃原位癌01-已裁剪 (1).jpg

胃原位癌01-已裁剪 (2).jpg

(CT:没有局部侵入邻近结构的迹象)


二、治疗经过

经过胃镜活检提示沈先生有泌酸腺息肉或腺瘤的可能性,与沈先生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沟通,考虑到病变较为局限,并且沈先生强烈希望能以微创的手术进行治疗,因此决定通过内镜进行手术治疗。

完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后,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胃底腺型原位癌,主要的细胞成分为主细胞,病变范围0.4cm×0.7cm,癌组织局限于黏膜层,但未侵犯黏膜下层,脉管内未见癌栓,无继发溃疡形成,标本侧切缘和基底切缘未见肿瘤组织残留。术后经探查发现:病变周边胃黏膜组织仍表现为轻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因此术后给予沈先生适量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硫糖铝咀嚼片进行治疗。术后经免疫组化检查显示:沈先生肿瘤细胞表达胃蛋白酶原阳性,氢-钾ATP酶个别阳性,病理诊断符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扩大适应症的治愈性切除标准,因此于住院治疗5天后,嘱沈先生出院自行监测病情,并定期随访。


三、治疗效果

住院治疗5天,沈先生腹部疼痛症状基本消失,大便颜色恢复正常,切口处未见渗血、感染等现象,生命体征稳定,准许其出院回家。出院后2个月随访,经内镜复查显示沈先生恢复良好,胃炎完全消失,暂无肿瘤复发迹象,沈先生对此治疗效果比较满意。


四、注意事项

我对于沈先生病情恢复良好而感到欣慰,但是仍然需要叮嘱他术后注意以下几点:

1、出院后的3个月内,尽量每个月进行1次复查,随访期间若再次发生腹痛等问题应该立即就诊复查,避免延误病情诊治,3个月后若病情较为稳定,可根据医嘱更改为每年复查一次;

2、待沈先生消化功能基本恢复后,再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建议以柔软、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为消化道增添负担;

3、沈先生应该严格遵医嘱用药,切忌自行增减用药剂量或频率,更不能擅自更改或停用药物,如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要及时与医生沟通。


五、个人感悟

胃原位癌是指癌细胞仅仅局限性浸润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尚未突破基底膜,并且不伴有淋巴转移,如果及时治疗通常预后较好。

本病例中的沈先生由于出现症状后及时就诊,因此治疗时病变仍局限于黏膜层,属于早期胃癌,因此通过内镜即能将病变完整清除,预后良好。像沈先生的情况相对于传统手术,通过内镜切除局限性的病变具有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等优势,因此是较为推荐的治疗胃原位癌的手术方法。

分享:

89

相关推荐

得了肠癌,粪便会有什么信号?

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及我国国民饮食习惯逐步西化,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让我国的大肠癌发病率逐步上升,而大肠癌本身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虽说早期大肠癌的症状...

练磊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2018/04/25阅读(62847)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