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三级甲等

介绍: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始建于1986年,现在已发展成为集危重症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ICU,是国内肿瘤重症医学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科室之一。

科室设置三个病区,共52张病床,年收治患者7000例次,重症抢救治疗成功率98%以上。现有专职医生21名,护士107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0名,硕士生导师4名。

科室配备中央监护系统、中央工作站和信息系统、有创和无创呼吸机、氧疗机、ECMO、血滤机、微创持续心排量监测仪、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机、腹内压监测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电子支气管镜、电子胃镜、食道超声内镜、多道心电图机、麻醉深度监护仪、震荡排痰机、血气分析仪、肺功能测试仪、输注管理系统、体外体温调节系统、超声药物导入治疗仪、关节松动训练器、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治疗泵等先进监护及治疗设备,充分体现了现代ICU管理人性化和全方位医疗服务的理念。为危重患者的安全,多方位的治疗、护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重症医学科主要负责急危重症的救治、外科术后高危患者的监测以及高危肿瘤患者抗肿瘤治疗的监护支持治疗。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探索,结合重症医学与肿瘤专科的特点,重症医学科在重症支持化疗、恶性气道狭窄呼吸衰竭的支架植入抢救治疗、食管癌术后瘘的早期诊治、重症感染、脓毒症、ARDS及MODS的诊疗等方面具有丰富和独特的经验。

尤其是气管支架植入术,使数百例极危重患者即刻解除气道阻塞,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为肿瘤治疗赢得时间,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声誉,多次被邀请至省内外协助救治。近年来,抗肿瘤治疗新疗法新药物进展迅速,治疗效果持续提升,肿瘤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也随之日益增多,ICU出色的监护治疗为肿瘤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近年来,科室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快速提升,连续三次入选“广东省最强科室”榜单,入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重症医学榜单。年均发表SCI论文约20余篇,承担多项国家、省级科研课题,重点关注重症患者的支持化疗、脓毒症治疗、ARDS、放射性肺炎、气管支架应用、术前评估等。科室主任马刚主任医师当选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所倡导的重症支持下化疗的创新理念和肿瘤危重病人收治的新观念,在国内业界引起强烈反响。

副主任赵擎宇主任医师当选为广东省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及广东省医疗安全协会副主任委员。重症医学科承担着研究生、进修生、培训医师、住院医师轮科学习的教学任务以及医院临床医护人员急救知识、三基知识培训任务和多所院校护理系实习带教任务等。

多年来重症医学科非常重视科室文化建设,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青年文明号”、中山大学五四“红旗团支部”、“广州市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南粤女职工文明岗”、“先进党支部”,2020年重症医学科驰援武汉圆满完成了新冠肺炎的抗疫任务。科室医护人员在省、市、校级的各种技能大赛及病例竞赛中也屡创佳绩、频获殊荣,包括“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中山大学第一个省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广州市红十字会“南丁格尔”优秀护士、广东省护理学会“十佳优秀岗位技术能手”、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

展望未来,重症医学科将一如既往地抓牢发展机遇,推进学科建设发展,构建符合肿瘤患者特点的重症医学诊治体系和核心技术,紧随医院发展大略,秉承“仁心仁术,守护生命”的理念,为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诊治保驾护航,为创建“国际一流的肿瘤专科医院综合性ICU”而不断奋斗!

科室在研项目:

1、CD55靶向联合EGFR单抗治疗鼻咽癌的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2、PAK4通过MEF2/ZEB1促进内皮间质转化介导胶质母细胞瘤血管异常的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3、PBRM1介导TGF-β信号通路调控在肺癌抗PD-(L)1免疫治疗耐药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4、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早期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与评价(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资助项目)。

  

专家列表

      • 主任医师
      • 副主任医师
      • 主治医师
        科室 时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暂无出诊信息!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