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2022-02-13 14:44

病情描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马晓海
马晓海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擅长: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粥样硬化...

已帮助723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综合评估患者出血风险,遵循积极理性、综合治疗、安全有效、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早期清除血栓,中后期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一、药物治疗
1、抗凝治疗:
(1)普通肝素: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使用时必须监测凝血功能,一般静脉持续给药。部分患者会出现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增加出血风险。
(2)低分子肝素:出血不良反应少,临床按体重给药,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等,是长期抗凝治疗的主要口服药物,效果评估需监测凝血功能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治疗剂量范围窄,个体差异大,药效易受多种食物和药物影响。华法林对胎儿有害,孕妇禁用。
(4)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在国内利伐沙班已经被批准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该药的33%通过肾脏代谢,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正常使用。单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其标准治疗(低分子肝素与华法林合用)疗效相当。
2、溶栓治疗:
(1)尿激酶:尿激酶最常用,对急性期的治疗具有起效快、效果好、过敏反应少的特点。
(2)重组链激酶:溶栓效果较好,但过敏反应多,出血发生率高。
(3)新型溶栓药物:新型溶栓药物包括瑞替普酶、替奈普酶等,溶栓效果好,单次给药有效,使用方便,不需调整剂量,且半衰期长。
3、降纤治疗:常用巴曲酶,是单一组分降纤制剂,通过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的水平、抑制血栓的形成,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高。
4、静脉活性药:包括七叶皂苷类、黄酮类等。七叶皂苷类(如迈之灵、威利坦)具有抗炎、减少渗出、增加静脉血管张力、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血管壁等作用。黄酮类(如地奥司明)具有抗炎、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作用,从而改善症状。
二、手术治疗
1、手术取栓:是清除血栓的有效治疗方法,可迅速解除静脉梗阻。常用Forgarty导管经股静脉取出髂静脉血栓,用挤压驱栓或顺行取栓清除股腘静脉血栓,但由于取栓过程中会再次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因此术后有血栓再发的风险,目前主要适用于股青肿的患者。
2、腔内手术治疗(介入手术):
(1)下腔静脉滤器:下腔静脉滤器可以预防和减少肺栓塞(PE)的发生,由于滤器长期植入可导致下腔静脉阻塞和较高的深静脉血栓复发率等并发症,为减少这些远期并发症,建议首选可回收或临时滤器,待发生肺栓塞的风险过后取出滤器。下腔静脉滤器主要用于保护患者,避免出现致死性肺栓塞,对血栓本身的治疗没有作用。
(2)导管接触性溶栓:应用介入的方法将溶栓导管置入静脉血栓内,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较外周静脉药物系统溶栓优势明显,能显著提高血栓的溶解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为临床首选的溶栓方法。此方法需要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的基础下进行。
3、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应用血管介入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旋转涡轮或流体动力的原理打碎或抽吸血栓,从而达到迅速清除或减少血栓负荷、解除静脉阻塞的作用。临床资料证实安全、有效,与导管溶栓联合使用能够减少溶栓药物剂量、缩短住院时间,此方法也需要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的基础下进行。
三、其他治疗
血栓清除后患肢可使用间歇加压充气治疗或弹力袜,以预防血栓复发。间歇气压治疗(又称循环驱动治疗),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淤血和水肿,是预防深血栓形成和复发的重要措施。弹力袜治疗在预防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静脉血栓复发率等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验证。

咨询入口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