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白血病

本词条由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 韩冰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临床可表现为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乏力、多汗等,因白血病细胞的生长障碍,导致白细胞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进而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累积,使正常造血受到影响,临床可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

就诊科室
血液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leukemia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部分遗传
并发疾病
感染、高尿酸性肾病、出血、电解质失衡
治疗周期
具体时间因人、因治疗方式而异
临床症状

发热、贫血、骨关节疼痛、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

好发人群
近亲结婚所生子女、有化学药物和毒物接触史者、曾受到辐射者、某些病毒(如EB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等)感染者
常用药物
伊马替尼、利妥昔单抗、尼洛替尼、达沙替尼
常用检查
血象、骨髓象、免疫学检查、染色体检查
疾病分类

急性白血病

英文缩写为AL,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早阶段,多为原始细胞及早期幼稚细胞,病情发展迅速,自然病程仅几个月。其次根据主要受累细胞,可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多见于9岁以下的儿童,骨髓细胞检查中可见≥20%的原始淋巴细胞。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多见于15-39岁人群,骨髓象中可见大量幼稚粒细胞。

慢性白血病

英文缩写CL,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晚的阶段,多为较成熟幼稚细胞和成熟细胞,病情发展缓慢,自然病程为数年。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

血常规中可见白细胞增高,骨髓检查中主要为中度成熟的粒细胞。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肿瘤细胞为单克隆的B淋巴细胞,形态类似于正常成熟的小淋巴细胞。

毛细胞白血病

多见于老年男性,外周血和骨髓涂片可检查出毛细胞。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以中老年常见,一般在50岁以上,骨髓象中以幼淋巴细胞为主。

病因

人类白血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白血病的发生可能是多步骤的,目前认为至少有两类分子事件共同参与发病,即所谓的“二次打击”学说。其一,各种原因所致的造血细胞内某些基因的决定性突变,激活某种信号通路,导致克隆性异常造血细胞生成,此类细胞获得增殖和(或)生存优势、多有凋亡受阻。其二,一些遗传学改变可能会涉及某些转录因子,导致造血细胞分化阻滞或分化紊乱。

主要病因

生物因素

主要是病毒感染和免疫功能异常,病毒感染机体后,作为内源性病毒整合并潜伏在宿主细胞内,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即被激活表达而诱发白血病;或作为外源性病毒由外界以横向方式传播感染,直接致病。

物理因素

包括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大面积和大剂量照射可使骨髓抑制和机体免疫力下降,DNA突变、断裂和重组,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化学因素

多年接触苯以及含有苯的有机溶剂与白血病发生有关。

遗传因素

家族性白血病约占白血病的0.7%,单卵孪生子如果一个人发生白血病,另一个人的发病率为1/5,比双卵挛生者高12倍。

其他血液病

某些血液病最终可能发展为白血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诱发因素

病毒感染

与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电离辐射

包括医源性照射和电磁场。

化学因素

包括苯(甲苯、二甲苯)、药物(烷化剂、氯霉素、保泰松、乙双吗啉)、染发剂等。

其他因素

部分血液病,妊娠期服用大麻,吸烟、酗酒、吸毒、不良作息、长期染发等不良生活习惯。

流行病学
  • 我国白血病发病率约为3~4/10万,与亚洲其他国家相近,低于欧美国家。

  • 在恶性肿瘤所致的死亡率中,白血病居第6位(男)和第7位(女),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则居第1位,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1.81:1)。

  • 成人白血病中以急性髓系白血病多见,儿童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见,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逐渐升高。

好发人群
  • 近亲结婚所生子女。

  • 具有化学药物、毒物接触史的人群。

  • 与汽油长期接触者。

  • 长期接触染发剂者。

  • 曾受到过辐射者。

  • 某些病毒(如EB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等)感染者。

症状

白血病起病急缓不一,急性白血病与慢性白血病临床表现各有不同。

典型症状

急性白血病

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表现

  • 贫血:部分患者因病程短可无贫血,半数患者就诊时已有重度贫血,尤其是继发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者。

  • 发热:半数患者早期表现为发热,可以是低热,但温度也可高达39~40℃以上,同时会有畏寒、出汗等症状。

  • 出血:主要表现为鼻出血、牙龈出血、瘀斑等,女性也可表现为月经量过多。

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的表现

  • 淋巴结和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较多见,纵隔淋巴结肿大常见于T-ALL。肝脾肿大多为轻至中度,除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急性变外,巨脾罕见。

  • 骨骼和关节:常有胸骨下段局部压痛,可出现关节、骨骼疼痛,尤以儿童多见。发生骨髓坏死时,可引起骨骼剧痛。

  • 眼部:部分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可伴粒细胞肉瘤,或称绿色瘤,常累及骨膜,以眼眶部位最常见,可引起眼球突出、复视或失明。

  • 口腔和皮肤:急性白血病(AL)尤其是M4和M5,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可使牙龈增生、肿胀,皮肤可出现蓝灰色斑丘疹,局部皮肤隆起、变硬,呈紫蓝色结节。

  • 中枢神经系统:是白血病最常见的髓外浸润部位,多数化疗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不能有效杀灭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细胞,因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 睾丸:多数患者变现为一侧睾丸无痛性肿大,另一侧虽然没有变现为肿大,但是可以在未肿大的肿瘤中可以发现白细胞的病细胞。

慢性白血病

慢性髓系白血病

  • 慢性期:一般持续1~4年,患者有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的症状。由于脾大而自觉有左上腹坠胀感,常以脾脏肿大为最显著体征。

  • 加速期:可维持几个月到数年,常有发热、虚弱、进行性体重下降、骨骼疼痛,逐渐出现贫血和出血。脾持续或进行性肿大,原来治疗有效的药物无效。

  • 急变期: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终末期,预后极差,往往在数月内死亡。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男女比例约为2:1。起病缓慢,多无自觉症状。许多患者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才被发现。

  • 有症状者早期可表现为乏力、疲倦,而后出现食欲减退、消瘦、低热、盗汗等。60%~80%的患者有淋巴结肿大,多见于头颈部、锁骨上、腋窝及腹股沟。

  • 肿大淋巴结一般为无痛性,中等硬度,无粘连,随病程进展可逐渐增大或融合。肿大的淋巴结可压迫气管、上腔静脉、胆道或输尿管而出现相应症状。

  • 晚期患者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粒细胞减少,常易并发感染。由于免疫功能失调,常并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他症状

白血病细胞还可以浸润呼吸、消化和泌尿生殖系统等,可出现肺部弥散或结节性改变,同时伴有胸腔积液、消化功能紊乱、蛋白尿、血尿、闭经等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严重者还可以出现面瘫、进行性截瘫等表现。

并发症

感染

白血病造成正常白细胞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同时化疗等因素亦导致粒细胞的缺乏,使患者易发生严重的感染或败血症。

胃肠功能受损

白血病本身以及治疗白血病中的化疗药物、放疗手段可能影响肠胃功能,导致营养成分无法摄入,出现营养缺乏、易发感染等情况,患者的营养补充可采用锁骨下静脉插管进行高营养输液。

出血

白血病细胞恶性增生,血小板明显减低,易引起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所以要根据病因采取积极的止血措施,包括输注浓缩血小板,白血病伴发的凝血功能异常也可以导致出血。

电解质失衡

白血病细胞破坏过多、肾损害、化疗药物引起食欲差、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原因可以出现电解质紊乱,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钾、钙、钠等电解质浓度。

高尿酸性肾病

白血病细胞大量破坏,特别是化疗导致的细胞破坏可引起血清尿酸增高,积聚在肾小管引起阻塞而发生尿酸性肾病。

就医

白血病早期症状常被忽略,若患者出现发热、贫血、出血、骨痛、体重减轻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 当患者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出血、贫血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

  • 若出现月经过多,出血止不住时应及时就医。

  • 当出现骨痛、体重减轻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白血病患者应就诊于血液科。

医生询问病情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

  • 出血症状发现了多长时间?

  • 既往是否确诊过血液系统疾病?

  • 是否有白血病家族病史?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 工作性质如何?(是否从事职业受到电离辐射)

  • 生活习惯怎么样?

需要做的检查

血象检查

急性白血病

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白细胞计数>10×10^9/L。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低者<1.0×10^9/L。血涂片分类检查可见数量不等的原始和幼稚细胞,但白细胞不增多型病例血片上很难找到原始细胞。可通过血象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对疾病进行初步的诊断。

慢性白血病

  • 慢性髓系白血病:白细胞常超过20×10^9/L,可达100×10^9/L以上,血片中粒细胞显著增多,可见各阶段粒细胞,以中性中幼、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细胞>10×10^9/L,淋巴细胞比例≥50%,淋巴细胞绝对值>5×10^9/L(至少持续3个月)。以淋巴细胞持续性增多为主要特征,白血病细胞形态与成熟小淋巴细胞类同,胞质少,胞核染色质呈凝块状。少数患者细胞形态异常,胞体较大,不成熟,胞核有深切迹。通过血象检查,可明确白细胞计数以及比例,有助于判断疾病。

骨髓象检查

急性白血病

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主要依据和必做检查,多数患者骨髓象有核细胞显著增生,以原始细胞为主;少数AL骨髓象增生低下,称为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

  • 慢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粒红比例明显增高,其中中性中幼、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多,原始细胞<10%;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相对减少;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淋巴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红系、粒系及巨核系细胞增生受抑,至晚期可明显减少。伴有溶血时,幼红细胞可代偿性增生。

细胞化学检查

主要用于协助形态鉴别各类白血病,常见白血病的细胞化学反应有髓过氧化物酶、糖原染色、非特异性酯酶。

免疫学检查

根据白血病细胞表达的系列相关抗原,确定其来源,帮助判定疾病的分型以及对治疗有提示作用。

染色体检查

白血病常伴有特异的染色体和基因改变,通过染色体检查可明确患者的基因以及染色体,有助于疾病的具体诊断。

血液生化检查

急性白血病

血清尿酸浓度增高,患者发生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可出现凝血象异常,血清乳酸脱氢酶可增高。

慢性白血病中慢性髓系白血病

血液生化血清及尿中尿酸浓度增高,血清乳酸脱氢酶增高,对于疾病的判断以及后续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血常规化验,医生可以作出初步诊断。进行骨髓穿刺后,获取骨髓象可确诊。

急性白血病

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特点,诊断白血病一般不难。但因白血病细胞类型、染色体改变、免疫表型和融合基因不同,治疗方案及预后不同,故初步诊断患者应尽力获得全面的MICM资料,以便评价预后,指导治疗。

慢性白血病

慢性髓系白血病

凡有不明原因的持续性白细胞数增高,根据典型的血象、骨髓象改变,脾大,Ph染色体阳性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即可作出诊断。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结合临床表现,外周血中单克隆淋巴细胞持续性>5×10^9/L,骨髓象成熟小淋巴细胞≥40%以及免疫学表型特征,可以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急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该病的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型除病态造血外,外周血中有原始和幼稚细胞,全血细胞减少和染色体异常,易与白血病相混淆,但骨髓中原始细胞小于20%,而急性白血病骨髓中以原始细胞为主,可通过骨髓象检查与白血病进行鉴别。

巨幼细胞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有时可与白血病混淆,但前者骨髓中原始细胞不增多,幼红细胞PAS反应常为阴性,予以叶酸、维生素B12治疗有效。

慢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其他原因引起的脾大

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均有脾大,但各病均有各自原发病的临床特点,并且血象及骨髓象无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典型改变。

类白血病反应

常并发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并有相应原发病的临床表现,粒细胞胞质中常有中毒颗粒和空泡,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不增多。

骨髓纤维化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脾大显著,血象中白细胞增多,并出现幼粒细胞等,易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混淆。但骨髓纤维化外周血白细胞数一般比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少,多不超过30x10^9/L,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病毒感染引起的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淋巴细胞增多呈多克隆性和暂时性,淋巴细胞计数随感染控制可逐步恢复正常。明确病因,根据具体症状可鉴别。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

侵犯骨髓的小B细胞淋巴瘤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易混淆,前者除具有原发病淋巴瘤的病史外,细胞形态学、淋巴结及骨髓病理、免疫表型特征及细胞遗传学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同。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多见老年患者,白细胞数增高,脾大明显,淋巴结肿大较少,外周血和骨髓涂片可见较多的带核仁的幼稚淋巴细胞。

毛细胞白血病

多数为全血细胞减少伴脾大,淋巴结肿大不常见,易于鉴别。

治疗

根据患者的MICM结果及临床特点进行预后危险分层,按照患方意愿、经济能力,选择并设计最佳完整、系统的治疗方案。

治疗周期
由于白血病分型和预后分层复杂,因此没有一致的治疗方法,需要结合细致的分型和预后分层制定治疗方案,有些还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具体时间因人、因治疗方式而异。
一般治疗

紧急处理高白细胞血症

当血中白细胞>100×10^9/L时,就应紧急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清除过高的白细胞,同时给以水化和化疗。可根据白血病类型给予相应的方案化疗,也可先用所谓化疗前短期预处理,然后进行联合化疗。需预防白血病细胞溶解诱发的高尿酸血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凝血异常等并发症。

防治感染

患者宜住层流病房或消毒隔离病房,发热应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迅速进行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成分输血支持

严重贫血可吸氧、输浓缩红细胞,维持Hb>80g/L,但白细胞淤滞时不宜马上输红细胞,以免进一步增加血黏度。血小板计数过低会引起岀血,需输注单采血小板悬液。为防止异体免疫反应所致无效输注和发热反应,输血时可釆用白细胞滤器去除成分血中的白细胞。

防治高尿酸血症肾病

鼓励患者多饮水,最好24小时持续静脉补液,使每小时尿量>150ml/m2并保持碱性尿。在化疗同时给予别嘌醇,以抑制尿酸合成。

维持营养

白血病系严重消耗性疾病,特别是化疗、放疗引起患者消化道黏膜炎及功能紊乱,应该注意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食物,必须时可经静脉补充营养。

药物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

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甲磺酸伊马替尼。二代TKI,如尼洛替尼、达沙替尼、氟马替尼等。可以通过针对性的选择癌症位点,进行定向治疗,与致癌位点结合后可使癌细胞死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干扰素

是分子靶向药物出现之前的首选药物,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同时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其他药物治疗

包括羟基脲,可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高三尖杉酯碱用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对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也有一定的效果;砷剂可用于急性白血病的治疗;白消安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可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手术治疗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唯一可治愈慢性髓系白血病的方法。

造血干细胞移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年龄较大,多数不适合移植治疗,预后较差的年轻患者可作为二线治疗。

放射治疗

对于脾区照射可用于化疗耐药、脾极度增大的患者,若有骨骼、软组织浸润也可采用局部放疗。

化学药物治疗

烷化剂、苯丁酸氮芥有连续和间断两种用法。嘌呤类似物,如氟达拉滨。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合并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时的治疗,一般不单独应用。

其他治疗
  • 免疫治疗,利妥昔单抗。

  • 新型靶向药物。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后

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外,急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都具有多种不同预后指标。通常白血病较难治愈,患者要定期复诊,以防病情加重。

能否治愈

白血病难以彻底治愈,部分患者通过骨髓移植可达到临床治愈。

能活多久

白血病患者存活时间取决于具体类型,短则数月,长则数十年。

复诊

一般情况下,白血病患者病情稳定之后,1年内应每1~2个月复查1次,2~3年每3个月复查1次,以后则每半年复查1次。

饮食

在积极治疗白血病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饮食,对于一些会产生不良影响的食物,白血病患者应该避免食用,以防造成健康隐患。

饮食调理
  • 因为病人的免疫力低下,所以应保证饮食的干净卫生。

  • 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常常会有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所以要进食容易消化的食物。

  • 病人在患病期间蛋白消耗较大,应多吃富含蛋白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等。

  • 对于化疗后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的患者,尽量补充营养物质,少食多餐。

护理

白血病主要是预防感染、预防出血。要求患者戴口罩,避免去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有感冒的病人,干净饮食,防止肠道感染,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肠道感染的发生率。避免磕碰、避免剧烈咳嗽,做好防护措施。

日常护理
  • 患者应注意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防止感染,特别是注意口腔、鼻腔及肛周的护理。

  •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观察有无异常体征、症状。

  • 作息规律、睡眠充足、适当运动,健康饮食,切忌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

病情监测

听从医生安排定期复诊,日常生活中注意有无发热、乏力、出血等变化,以及身体不适等相关并发症的症状,如有发生则应及时就医。

心理护理
  • 心理疏导,运用语言艺术安慰病患,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家属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 满足病人需求心理,慢性白血病患者有很多需求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到情绪和行为,因此必须要认真观察病人的需求,满足病人的各种需要。

  • 帮助协调各种关系,慢性白血病的病人,非常希望得到亲友的安慰、病友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安慰和支持。

特殊注意事项

需要警惕骨髓移植后的并发症,可能出现感染、出血、恶心、呕吐,甚至排异反应等。

预防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降低白血病患者的死亡风险、病情进展及提高生存率有益。

早期筛查

血常规检查

血细胞分析出现白细胞异常升高,排除感染性等其他疾病后,需要进一步行骨髓穿刺等检查。

血涂片

血涂片检查,可以根据显微镜下血液标本当中的血细胞形态变化、幼稚细胞的多少等项目作出鉴别诊断。

预防措施

避免某些化学品

避免暴露在某些化学物质环境中,例如苯及相关化学制品。

戒烟

吸烟会增加患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风险。

定期体检

具有血液病家族史及血液疾病病史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血液系统疾病.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

[2]陈濒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3:2366-240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