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心境障碍

本词条由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 陈大春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精神障碍,可分为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两个主要疾病亚型,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其临床特征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的、基本的或原发的症状,常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的症状。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mood disorder
疾病别称
情感性精神障碍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治疗周期
视具体病情而定
临床症状

情绪高涨、情绪低落、认知改变、行为改变、幻觉

好发人群
妊娠期妇女、分娩期妇女、哺乳期妇女、遭遇心理社会应激事件及应对不佳的人群
常用药物
锂盐、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卡马西平
常用检查
神经内分泌测定、心理测试、脑影像学检查
疾病分类

抑郁障碍

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

双相情感障碍

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包括至少一次躁狂、轻躁狂或混合发作。

循环型障碍

表现为持续数天的轻躁狂与轻抑郁,病程欠规则,不符合躁狂或抑郁诊断标准。病程>2年。

心境恶劣

持续存在心境低落,但不符合任何一型忧郁症诊断标准,无躁狂发作。

病因

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量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

心境障碍患者的生物学亲属患病风险显著增加,血缘关系越近,患病几率也越高;研究发现心境障碍的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

神经生化因素

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及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可能与心境障碍的发生有关,如五羟色胺假说认为五羟色胺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五羟色胺功能活动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

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心境障碍患者有神经内分泌轴的功能异常。

脑电生理变化

脑电图研究发现抑郁发作时多倾向于低α频率,躁狂发作时多出为高α频率或出现高幅慢波。

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与心境障碍的发病关系密切。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如亲属亡故、重大经济损失、意外灾害等常为抑郁症的致病因素;长期的不良处境,如人际纠纷、家庭破裂、失业、慢性躯体疾病等也能诱发抑郁发作;老年人对精神刺激的承受能力下降,更易患抑郁症。

诱发因素

孕期的不良因素

孕妇病毒感染会引起胎儿神经发育不全,易导致精神障碍疾病的产生。

人格特征

有情绪不稳定或具有抑郁个性特点的人,遇到不良的精神刺激因素后,比他人诱发该病的概率更大。

流行病学

由于疾病定义、诊断标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调查工具的不同,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所报道的患病率相差甚远。女性患心境障碍的概率会高于男性,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1倍以上,而双相情感障碍患病率男女比例为1:1.2。这一趋势在各种文化和各种族人群中是一致的,且患者大多会出现社会功能缺陷。

好发人群
  • 妊娠、分娩、哺乳期的妇女。

  • 遭遇心理社会应激事件及应对不佳的人群。

症状

心境障碍典型的临床表现可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患者可能会有情绪低落、抑郁性认知、思维迟缓、兴趣缺乏等症状。病情加重可能会导致过度抑郁,甚至有自杀倾向。

典型症状

抑郁发作

可概括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三低症状”,但这些重度抑郁发作时典型症状不一定出现在所有的抑郁障碍患者中。

情绪低落

患者自觉情绪低沉、苦恼忧伤,情绪的基调是低沉、灰暗的。

抑郁性认知

常有“三无”症状,即无望、无助和无用。无望即想到将来,感到前途渺茫,悲观失望,预见自己的将来要出现不幸;无助即在悲观失望的基础上,常产生孤立无援的感觉,对自己的现状缺乏改变的信心和决定,认为治疗是无用的;无用即认为自己生活的毫无价值,充满了失败,一无是处,

兴趣缺乏

凡事缺乏兴趣,任何事都提不起劲。

情感缺失

患者丧失了体验快乐的能力,不能从平时从事的活动中获得快乐。

思维迟缓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愚笨,思考问题困难。

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表现为行动缓慢,生活被动、懒散,不想做事,不愿与周围人交往,回避社交。

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三高”症状,可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冲动行为等。

情感高涨

是躁狂发作的主要原发症状。典型表现为自我感觉良好,主观体验特别愉快,生活快乐、幸福;整日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

思维奔逸

患者联想速度明显加快,思维内容丰富多变,自觉脑子聪明,反应敏捷。语量大、语速快,口若悬河。

活动增多、意志活动增强

患者自觉精力旺盛,能力强,兴趣范围广,想多做事,做大事,想有所作为,因而活动明显增多,整日忙碌不停,但多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夸大观念及夸大妄想

在心境高涨的背景上,患者常自我评价过高,言语内容夸大,说话漫无边际,认为自己才华出众,出身名门、腰缠万贯、神通广大等,自命不凡,盛气凌人。

睡眠需求少

睡眠明显减少,患者常说“我睡眠质量非常高,不愿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睡眠上”,终日奔波但无感厌倦。

抑郁躁狂混合发作

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可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如抑郁心境伴有连续数日至数周的活动过多或言语迫促,躁狂心境伴有激越、精力和本能活动降低等。

循环型障碍

患者的心境持续不稳定,情绪高涨或是低落可反复交替出现,但相较躁狂或是抑郁来说程度较轻。

心境恶劣

患者可出现持久性的情绪低落、贪食以及嗜睡症状。但与抑郁症相比,该患者抑郁状态较为恒定且程度较轻。

其他症状
  • 抑郁发作可伴有焦虑、运动性迟滞或激越,可出现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性欲减退,精力缺失等症状,患者也可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幻觉和妄想。

  • 躁狂发作可有食欲增加、性欲亢进,有时则可在不适当的场合出现与人过分亲热而不顾别人的感受。

并发症

心境障碍患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的话,患者有可能在发病期间由于过度抑郁或者激惹状态下,可能会产生自杀倾向。

就医

心境障碍患者会出现痛苦,甚至有些患者会出现自杀行为,所以为了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同时减少由于心境障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患者需要积极就医治疗。

就医指征

首次心境障碍发作前可有明显的生活事件发生,发病后患者出现明显的“三低”或“三高”症状,如抑郁发作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躁狂发作的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就诊。

就诊科室

患者一般应优先就诊于精神心理科。

医生询问病情
  • 是否在出现症状之前遇到了难以解决的生活问题?

  • 是否有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每次持续多久?如何缓解等?

  • 以前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 是否用药?用的什么药?是否有效果?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躯体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

许多躯体疾病会并发精神疾病,精神障碍患者也会并发躯体疾病。在经过全面的体格检查之后,往往无器质性病变,少有阳性体征,一般无发现。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抑制试验

一些女性患者可能会有甲状腺功能的减退,伴随有某些情绪低落等症状,此试验可以用于鉴别诊断甲状腺功能减退。

心理学测试

一些常用的心理卫生评定量表,如症状自评量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认知活动的评定量表,以及一些常用的精神科症状评定量表如Hamilton抑郁量表、Hamilton焦虑量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等。

实验室检查

在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及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中,实验室检查可以提供确诊的依据。

脑影像学检查

现代技术不仅提供了大脑形态学的检查手段,也可以对大脑不同区域的功能活动水平进行检查。这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心境障碍的神经生理基础。

诊断标准

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是指首次的抑郁障碍和复发的抑郁障碍,不包括双相抑郁。患者通常具有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不济或疲劳感等典型症状。其他常见症状有:

  • 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

  • 自我评价降低;

  • 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

  • 认为前途黯淡悲观;

  • 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 睡眠障碍;

  • 食欲下降。

病程持续至少2周。

躁狂发作

临床亚型为轻躁狂、躁狂发作,诊断方法如下:

轻躁狂

心境高涨或易激惹。对于个体来讲已经达到肯定异常程度,且至少持续4天必须具备以下3条,且对个人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 活动增加或坐卧不宁;

  • 语量增多;

  • 注意集中困难或随境转移;

  • 睡眠需要减少;

  • 性功能增强;

  • 轻度挥霍或行为轻率、不负责任;

  • 社交活动增多或过分亲昵。

躁狂发作

心境明显高涨,易激惹,与个体所处环境不协调。至少具有以下3条(若仅为易激惹,需要4条):

  • 活动增加,丧失社会约束力以致行为出格;

  • 言语增多;

  • 意念飘忽或思维奔逸的主观体验;

  • 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

  • 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

  • 睡眠需要减少;

  • 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

  • 性欲亢进。

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病程至少已持续1周。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的类躁狂发作。

鉴别诊断

精神分裂症

急性躁狂发作时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情感高涨而易激怒,言语及行为紊乱,易与精神分裂症混淆,应仔细鉴别。若患者既往有类似发作史而间歇期正常且缓解良好,则应考虑躁狂发作。

躯体疾病

病毒性脑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尿毒症等疾病可出现类躁狂状态,但患者以情绪不稳、焦虑、紧张、易激怒为主,且多有躯体不适感,体检时有原发疾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阳性结果有助于鉴别。

其他精神障碍

不少精神障碍均伴有抑郁症状,如精神分裂症紧张性木僵,表面上与抑郁性木僵类似,但其表情呆板,被动性服从,常伴有蜡样屈曲、违拗等,精神症状与环境不协调可供鉴别。其他精神障碍,如物质依赖、精神病性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焦虑障碍、神经衰弱等均可伴发抑郁,应结合病史、主要临床症状以及检查结果予以鉴别。

治疗

心境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不但给患者解除了痛苦,有效地防止自杀这一悲剧的发生,同时也明显减少了由于心境障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使患者重返社会。

治疗周期
双相障碍几乎终生以循环方式反复发作,应长期治疗。抑郁障碍的全程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急性期药物一般2~4周起效,巩固治疗至少4~6个月,首次抑郁发作维持治疗3~4个月,2次以上复发者维持治疗至少2~3年,多次复发者主张长期维持治疗。
药物治疗

抑郁障碍

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或氯米帕明

伴有强迫症状的抑郁优先选用。

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剂

伴有明显激越的抑郁发作可优先选用。

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双重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五羟色胺能抗抑郁药

作为一线药物选用。但由于价格因素,在我国一些地区,阿米替林、氯米帕明、马普替林等仍作为治疗抑郁发作的首选用药。

双相障碍

锂盐

锂盐是治疗躁狂发作的首选药物,临床常用碳酸锂,既可用于躁狂的急性发作,也可用于缓解期的维持治疗。

抗癫痫药

当碳酸锂的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耐受碳酸锂治疗时可选用此类药物。临床上主要使用丙戊酸盐和卡马西平。

第二代抗精神病类药物

对于严重兴奋、激惹、攻击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患者,治疗早期可联用抗精神病药物,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患者需要较长时间联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喹硫平、奥氮平等。

躁狂发作

心境稳定剂可作为一线治疗,如锂盐、丙戊酸钠、拉莫三嗪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阿立哌唑、帕利哌酮缓释片等,可两类药物联用。必要时可短期联合使用安非他酮或苯二氮草类药。

手术治疗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

抑郁障碍

电抽搐治疗或改良电抽搐治疗

对于有严重消极自杀言行或抑郁性木僵的患者,应首选电抽搐治疗或改良电抽搐治疗;对使用抗抑郁药无效的患者也可采用电抽搐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一些临床研究证实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抑郁障碍有明确疗效,甚至与电抽搐治疗疗效相当。

脑深部电刺激

是一种神经外科手术疗法,刺激器是如同起搏器样的装置,以高频电刺激打断神经、精神疾病的异常神经活动,但临床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评估。

双相障碍

主要为电抽搐治疗或改良电抽搐治疗,对急性重症躁狂发作、极度兴奋躁动、对锂盐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可使用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治疗。

心理治疗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合并心理治疗,尤其是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发作患者及轻度抑郁或恢复期患者。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婚姻及家庭治疗等一系列的治疗技术,能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认知歪曲,矫正患者适应不良行为,改善患者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提高患者家庭和婚姻生活的满意度,从而减轻和缓解患者的抑郁障碍症状,调动患者的积极性,纠正其不良人格,提高患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节省患者的医疗费用,促进健康,预防复发。

预后

心境障碍经药物治疗已康复的患者在停药后一年内复发率较高,且双相障碍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单相抑郁障碍,分别为40%和30%。绝大多数双相障碍患者可有多次复发,因此要长期治疗,定期复诊,通常预后较好。

能否治愈

心境障碍预后较好,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可达到临床治愈,但此类疾病复发率稍高。

能活多久

心境障碍存活时间不可一概而论,与患者自身行为、治疗是否及时规范,恢复情况和后期维持治疗的效果相关。

复诊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可半月复诊一次或两个月复诊一次,具体视自身疾病状况和医嘱而定。

饮食

心境障碍患者多有心情低落、意志活动减退、食欲减退等症状,因此需要对其日常饮食加以注意,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以增加各种维生素和营养的摄入,忌食含酒精类饮食及刺激性食物。

饮食调理
  • 对于几乎不能自己进食的患者,应该喂药喂水,督促患者进食,饮食可以多吃鱼类、蛋类、蔬菜、新鲜水果等。

  • 宜多吃保护肝脏的食物,增加糖类、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 宜多吃对大脑有益处的食物。

  • 忌食酒类及刺激性的食物如胡椒、辣椒、葱、姜、蒜等。

护理

心境障碍为高复发疾病,此类患者的护理以促进病情稳定,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恢复社会功能,预防复发为主要目的。应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合理地摄入各种营养素,树立积极向上的目标,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日常护理

口服用药

了解各类心境障碍恢复和维持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服用。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的作息,改正不良生活习惯,适当锻炼,如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情,多到户外进行社交性的活动,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慢慢脱离不良的心境,焕发生机。

病情监测

定期进行心理测试,主动与医生进行沟通,分享自己近期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根据患者自身的行为情况复诊一次,待病情稳定后遵医嘱定期随诊即可。

心理护理

患者应积极调解焦虑、抑郁情绪,学会控制和疏泄自己的高亢或低落的心境,对自己内心的愤怒和抑郁能以正向积极的方式宣泄,家属也应多注意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等。

特殊注意事项

保证服药依从性,心境障碍往往需长期进行维持治疗,保证规律服药是维持病情稳定的重要手段。

预防

预防心境障碍的发生较为困难,但可以通过干预心理和社会因素,来预防疾病发生。如已发生心境障碍,无论是抑郁发作还是躁狂发作,都要及时就医,按照规范的治疗方式接受治疗,不要听信谣言。

早期筛查

对于有家族史、女性、产后、慢性躯体疾病、生活负担重、精神压力大、缺乏社会支持和物质依赖的高危人群,可以通过评定量表自测或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测,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预防措施

树立正确的三观

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正确的三观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正确处理好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了解并接纳自我

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正是某些患者产生心境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认识现实,面对现实

一些心境障碍患者往往不愿面对生活中的现实,不能正视某些残酷的现状,要学会直面生活,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适当运动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进行户外活动,多与积极向上的人进行交往。

参考文献

[1]郝伟,陆林.精神病学[M].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05-120.

[2]郝伟,于欣.精神病学[M].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8-121.

[3]李维.路径护理在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中的应用[R].2020.

[4]张立民著.RESIDENTS HANDBOOK FOR INTERNAL MEDICINE住院医师内科读本[M].2017:2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