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腔隙性脑梗死

本词条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吴云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腔隙性脑梗死常见的发病部位有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及脑桥等,其为直径0.2~15mm囊性病灶,呈多发性,梗死灶仅稍大于血管直径,坏死组织被吸收后可残留细小囊腔。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lacunar infarction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肺部感染、吞咽困难、痴呆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同侧面部和肢体瘫痪、构音障碍、偏身感觉障碍

好发人群
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中老年人、有家族遗传病史者、基础疾病较多的中老年人
常用药物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依达拉奉
常用检查
头颅CT、头颅MRI、颈动脉彩超
病因

隙性脑梗死病因主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小动脉病变,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如高血压引起的小动脉玻璃样变,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小血栓阻塞,还有血流动力学异常、血液成分异常,或各种类型微栓子阻塞小动脉等。

主要病因

脑部小动脉病变

高血压引起的脑部小动脉玻璃样变,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或是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小血栓阻塞深穿支动脉。

诱发因素

高血压

高血压会引起的脑部小动脉玻璃样变,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

高血脂

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风险。

糖尿病

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小血管炎症。

睡眠呼吸暂停

此种症状可能会加重血管壁病变。

心脏病

如瓣膜疾病、心律不齐易形成心源性小栓子,栓子脱落导致血管管腔堵塞。

饮食习惯

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导致患者肥胖,酗酒都会损伤血管。

药物因素

日常滥用精神类药物可能增加该疾病的形成风险。

流行病学

多见于中老年有长期高血压病史者,男性多于女性,且女性发病年龄较男性晚,但病死率较男性高。

好发人群

高血压病史较长的中老年人

高血压会损伤颅内血管,致玻璃样变,进而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

有家族遗传病史者

家族中有患此病者,发病风险增加。

基础疾病较多的中老年人

除高血压外,高血脂、糖尿病等也会损伤血管,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

症状

腔隙性脑梗死起病急,一般无头痛,也无意识障碍。由于病灶较小,患者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有症状者可表现为偏瘫、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等,会引起肺部感染、吞咽困难、痴呆等并发症。

典型症状

纯运动性轻偏瘫

累及同侧面部和肢体,瘫痪程度大致均等,不伴有感觉障碍、视野改变及语言障碍,病变部位在内囊、放射冠或脑桥等处。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

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病变对侧面瘫、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病变常位于脑桥基底部或内囊。

其他症状

纯感觉性卒中

表现为偏身感觉障碍,可伴有感觉异常,病变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表现为轻偏瘫,合并有瘫痪侧肢体共济失调,常下肢重于上肢,病变多位于脑桥基底部、内囊或皮质下白质。

感觉运动障碍

首先出现身体感觉障碍,之后出现轻微偏瘫症状。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

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精细动作笨拙、缓慢,语言障碍等情况。

并发症

肺部感染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偏瘫时,行动不便,卧床时间长时容易发生肺部感染。

吞咽困难

病变部位累及咽喉部肌肉中枢时,可导致吞咽困难。

痴呆

患者可出现记忆力、理解力减退。

肢体麻痹和肌肉运动障碍

最为常见,患者可能出现偏瘫、行走及讲话困难、进食障碍等。

情绪障碍

患者常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发生暴躁、抑郁等情况。

头痛

一般该疾病患者很少出现。

自理能力下降

生活中很多事情患者可能不能独立完成,社会行为发生改变。

压疮

由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护理不当可能会出现压疮。

下肢静脉血栓

长期卧床制动,容易造成下肢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十分危险。

就医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就医原则应遵循“FAST”,出现相应症状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切勿耽误病情,以免影响后期恢复。

就医指征
  • 遵循“FAST”原则进行就医,一旦出现,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面部肌肉运动不对称。肢体运动困难。讲话障碍。

  • 中老年人出现无力、麻木等症状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患基础疾病较多的中老年人出现明显的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时及时就医。

  • 当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患者应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

  • 当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症状时可去呼吸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 目前的症状持续多长时间?

  • 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 家族中有无类似病例出现?

需要做的检查

问诊与查体

医生会对患者发病时间、职业以及基本情况作出相应询问,患者及家属应如实描述,患者对于自觉症状也应描述给医生,以便医生对病情作出评估。

头颅CT

它对于发病早期与脑出血的鉴别很重要,在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内可出现小低密度病灶。

头颅核磁

与头颅CT相比,头颅核磁可以发现更小灶的梗死。

经颅多普勒及颈动脉超声

监测颅内及颈部大血管是否已经受到累及。

脑血管造影

可以直观显示脑部血管情况。

超声心动图

如患者为心源性血栓,该检查可明确,提供脑梗死诊断依据。

血液检查

对血糖、血清电解质、凝血时间、是否有感染进行明确,辅助诊断该疾病。

诊断标准

中老年患者,有多年高血压病史,急性起病,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头部CT或MRI检查可发现相应的脑部有符合小穿支动脉闭塞特征的病灶,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脑出血

脑出血多于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多有高血压病史,病情进展快,头痛、恶心、呕吐多见,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头颅CT或MRI有助于明确诊断。

脱髓鞘病

本病为中年多发,可通过腰椎穿刺和核磁共振来鉴别。

脑囊虫病

是吃了被绦虫虫卵污染的水或食物引起,现在较少见,主要发生在疫区,做寄生虫的抗体测定可发现,通过头颅核磁也可鉴别。

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因、发病机制、发病持续时间等确定治疗方案,可酌情选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措施,控制血压、进行动态心电监测,给予溶栓药物等治疗。

治疗周期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为长期持续性。
一般治疗

调控血压

准备溶栓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85mmHg、舒张压<110mmHg;缺血性脑卒中后24小时内血压升高的患者应谨慎处理,应先处理紧张、焦虑、疼痛、恶心、呕吐及颅内压增高等情况。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200mmHg、舒张压≥110mm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者可予缓慢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有高血压病史且正在服用降压药者,如病情平稳,可在24小时后开始恢复使用降压药物。

控制血糖

对于血糖过高患者医生会酌情进行胰岛素治疗,对于低血糖者会进行葡萄糖口服液或静脉补液的治疗。

保持呼吸道畅通

保证患者可以正常呼吸,必要时会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给予吸氧措施。

对症治疗

  • 吞咽困难者可通过鼻饲进食,避免造成误吸引起肺炎。

  • 腔隙性脑梗死合并心脏疾病,在疾病初期进行动态心电监测,并给予积极治疗。

  • 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医生会进行胃内灌洗、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方法减少出血,必要时可能会进行内镜或者手术止血。

  • 患者如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需及时纠正水盐平衡。

  •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如果出现癫痫,应及时进行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抗癫痫治疗。

  •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出现时,应引起重视。避免血栓形成,患者应减少卧床时间,适当锻炼,必要时遵医嘱服用低分子肝素或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

药物治疗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

溶栓治疗药,可以抢救梗死周围有功能的半暗带,避免形成坏死。

适应症

  • 年龄多18岁。

  • 发病4.5小时以内(rt-PA)或6小时内(尿激酶),由于后循环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脑梗死死亡率非常高,而溶栓治疗可能是唯一的抢救方法,因此对该部分患者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和适应症可以适当放宽。

  • 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明确的神经功能缺损。

  • 脑已排除颅内出血。

  •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症

  • 既往有颅内出血病史。

  • 症状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 存在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

  • 近三个月有严重头颅外伤史或脑梗死病史,但不包括陈旧小腔隙梗死未遗留神经功能症状及体征;近一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史。

  • 近期有颅内或椎管内手术史。

  • 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

  • 伴有活动性出血。

  • 患者存在急性出血倾向。

  • 血糖<2.7mmol/L(50mg/dl);收缩压>185mmHg、舒张压>110mmHg,或在时间窗内不能安全的将血压控制在要求范围。

  • CT显示低密度范围大于1/3大脑半球。

阿司匹林

  • 为抗血小板聚集药,不符合溶栓适应症且无禁忌症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

  • 对于发病24小时内且无禁忌症的非心源性轻型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3分),可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双抗治疗持续时间不超过3周。

  • 对于存在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严重狭窄(70%~99%)的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如果无出血风险高等禁忌,医生会考虑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双抗治疗持续时间不超过3个月。

  • 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24小时后开始使用。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等抗血小板药物。

肝素

为抗凝药,不推荐一般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立即应用抗凝药物。对于少数特殊情况,如存在心脏内附壁血栓或动脉夹层等,可在谨慎评估风险和获益后慎重选择抗凝治疗。对于发生DVT及PE风险高且无禁忌者,医生会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溶栓后24小时内禁止应用抗凝药物。使用抗凝治疗时应该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依达拉奉

一种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国内外多个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提示依达拉奉能改善腔隙性脑梗死的功能结局并安全。

丁基苯酞

丁基苯酞治疗神经功能缺损和提高生活能力评分均及安全性好。

手术治疗

一般情况下腔隙性脑梗死不进行手术治疗,但当涉及脑干重要中枢或引发急性大出血时,考虑进行介入治疗,重建脑部血流通路。对于颈动脉狭窄较重的患者也可考虑动脉内膜切除术。

其他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两者进行互补,可以增加疗效。医生会酌情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辨证治疗。

血小板微囊泡治疗

该治疗目前仅在动物模型研究中心被证实有疗效,目前还没有临床研究结果。

康复治疗

康复对脑血管病整体治疗的效果和重要性已被国际公认。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的目标是减轻脑卒中引起的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急性期,康复运动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反射活动,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除运动康复治疗外,还应注意言语、认知、心理、职业与社会康复等。

预后

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良好,但易反复发作,因此预防疾病复发尤为重要。要积极控制高血压,同时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经过积极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不影响自然寿命,但可能会有吞咽困难、肢体活动不便、痴呆等后遗症。

能否治愈

腔隙性脑梗死经过积极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能活多久

腔隙性脑梗死病情稳定者可不影响自然寿命。

后遗症

腔隙性脑梗死治愈后可能会有吞咽困难、肢体活动不便、痴呆等后遗症。

复诊

本病易复发,患者需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复诊。

饮食

腔隙性脑梗死的护理以在维持治疗基础病的情况下促进症状减轻为主,合理营养、均衡搭配,低盐、低脂饮食,合并糖尿病者要进行糖尿病饮食,忌烟、酒,烟酒均对血管有危害,会加重病情。

饮食调理
  • 低盐、低脂饮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多合并高血压,低盐低脂有助于控制血压。

  • 忌烟酒,烟酒均对血管有危害,会加重病情。

  • 食用优质蛋白,增强自身抵抗力。

  • 适当补充维生素、叶酸、矿物质等微量元素。

护理

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定期复查、保持乐观心态、作息规律、注意休息、适当运动、适当活动患肢、避免感冒。定期复查头颅核磁、经颅多普勒、颈动脉彩超以观察颅内外血管情况,保持乐观心态,病情复发时及时就医。

日常护理
  • 听从医生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 了解各种药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当出现不良症状及时就医。

  • 积极锻炼,活动患肢。

病情监测

患者要定期复查头颅核磁、经颅多普勒、颈动脉彩超以观察颅内外血管情况。

心理护理

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基础上,保持乐观心态。

特殊注意事项

本病易复发,当再次出现相同或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

预防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所以一旦发现基础病,应积极治疗。保持乐观心态、增加营养以提高抵抗力同样重要。

早期筛查

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病人,定期复查颅内外血管情况。

预防措施
  •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 摄取优质蛋白及维生素,提高免疫力。

  • 合理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

  • 减少钠盐和酒精摄入,少吃高胆固醇食物,戒烟酒,控制血糖。

参考文献

[1]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王伟,杨明山.神经科急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3]董为伟.神经症状鉴别诊断[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