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脊髓压迫症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 杨治权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脊髓压迫症是由于椎管内出现异常占位病变导致脊髓损伤的一组疾病。病变多为进行性发展,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半切综合征和神经根受压表现,表现为相应部位的神经根痛,病损水平和以下的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以膀胱直肠功能为主要表现的植物神经功能损害。本病主要通过手术治疗改善,预后较佳。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Compressive Myelopathy
疾病别称
压迫性脊髓病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肺炎、褥疮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神经根痛、运动及感觉障碍、脊椎叩痛

好发人群
无特定好发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生
常用药物
西沙比利
常用检查
脑脊液检查、CT、MRI
疾病分类

急性脊髓压迫症

病人数小时至数日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弛缓性截瘫或四肢瘫。

亚急性脊髓压迫症

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出现持续性神经根痛,侧索受压出现锥体束征、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慢性脊髓压迫症

缓慢进展,临床上髓外与髓内病变表现不同,髓外压迫病变通常表现根痛期、脊髓部分受压期及脊髓完全受压期,三期出现的症状、体征常相互叠加,髓内压迫病变神经根刺激不明显,可早期出现尿便障碍和受损节段以下分离性感觉障碍。

病因

脊髓压迫症主要由肿瘤占位引起,其次为炎症及脊椎外伤,根据部位可分为脊柱、椎管内脊髓及脊髓内病变,本病无特殊好发人群。

主要病因

脊柱疾病

可由椎骨骨折、脱位、椎间盘脱出、椎管狭窄症、脊椎结核、脊椎的原发肿瘤或转移瘤等引起。

椎管内脊髓外病变

如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等髓外肿瘤、脊髓蛛网膜炎、脊髓血管畸形、硬脊膜外脓肿等。

肿瘤

约占本病的1/3以上,绝大多数起源于脊髓组织及邻近结构,位于髓外硬膜内最常见的是神经鞘膜瘤,脊髓内肿瘤以神经胶质细胞瘤常见,硬膜外以转移瘤多见,脊柱恶性肿瘤可沿椎管周围静脉丛侵犯脊髓,淋巴瘤和白血病少见。

炎症

脊髓非特异性炎症、结核性脑脊髓膜炎、严重椎管狭窄、椎管内反复注药以及多个椎间盘病变、反复手术和脊髓麻醉等可导致蛛网膜粘连或压迫血管影响血液供应,引起脊髓、神经根受累症状。

脊柱退行性病变

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和黄韧带肥厚等均可导致椎管狭窄。

诱发因素

先天性疾病

颅底凹陷症、寰椎枕化、颈椎融合畸形、脊髓血管畸形等都可能会诱发脊髓发生压迫。

血液疾病

血小板减少症等存在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腰穿后可致硬膜外血肿致使脊髓受压。

流行病学

脊髓压迫症一般无明显性别及年龄相关发病率的差异,引起脊髓压迫症的原因中以肿瘤最为常见,约占脊髓压迫症总数的1/3以上。

好发人群

无特定好发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生。

症状

脊髓压迫症患者主要表现为神经根痛、运动及感觉障碍、脊椎叩痛。本病治疗不及时可合并出现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

典型症状

脊神经根受压症状

烧灼痛、撕裂痛或钻痛,并可放射到相应的皮肤节段,当活动脊柱、咳嗽、喷嚏时可引起疼痛加剧,适当改变体位可减轻。在根性疼痛部位常可查到感觉过敏或异常区,若功能受损时,则可引起节段性感觉迟钝。如病灶位于脊髓腹侧时,可刺激和损害脊神经前根,引起节段性肌痉挛和肌萎缩。

脊髓受压症状

运动障碍

脊髓前角受压时可出现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表现为由受损前角支配范围内的肢体或躯干肌肉萎缩、无力、肌肉纤颤。

感觉障碍

当病变损害脊髓丘脑束和后束时,引起损害平面以下的躯体的束性感觉障碍。髓外压迫病变,痛、温觉障碍常从下肢开始、延展至受压平面;髓内压迫病变,痛、温觉障碍多从受压平面向下延伸。

反射异常

脊髓休克时各种反射均不能引出,受压节段因后根、前根或前角受损出现相应节段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锥体束受损则损害水平以下同侧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消失。

括约肌功能障碍

髓内病变早期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圆锥以上病变双侧锥体束受累,早期出现尿潴留和便秘,晚期为反射性膀胱,而马尾及圆锥病变则出现尿、便失禁。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病变水平以下皮肤干燥、汗液少,趾 (指)甲粗糙,肢体水肿。

脊椎症状

病灶所在部位可有压痛、叩痛、畸形、活动受限等体征。

椎管梗阻

压迫性脊髓病可使脊髓的蛛网膜下腔发生不全或完全性梗阻,表现为腰椎穿刺时的脑脊液压力降低、缺乏正常时随呼吸和脉搏出现的脑脊液压力的波动。

并发症

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注意加强护理防止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出现感染后应及时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就医

脊髓压迫症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一般出现神经根痛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到胸外科就诊,通过做脑脊液检查、CT、MRI等检查确诊。本病需要与急性脊髓炎、脊髓空洞症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 肿瘤患者新近出现背部疼痛,需积极就医。

  • 虽无肿瘤病史,但新近出现局部疼痛或根性痛(特别是位于胸背部),并伴脊柱触痛,卧床休息不能缓解者,需积极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心胸外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病前有无感染史?

  • 有无脊柱外伤史? 有无肿瘤病史?

  • 有无相关感觉及运动障碍?

  • 有无大小便失禁?

  • 是否经过治疗?

需要做的检查

脊柱X线平片

可发现脊柱骨折、脱位、错位、结核、骨质破坏及椎管狭窄等情况,椎弓根变形或间距增宽、椎间孔扩大、椎体后缘凹陷或骨质破坏等提示转移瘤。

MRI及CT

无侵袭性,可清晰地显示出椎管内病变情况及脊髓受压程度,是脊髓压迫症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MRI能清晰地显示椎管内病变的性质、部位和边界等;CT对脊柱等骨性结构的病变较为敏感。

脊髓造影

脊髓造影可显示脊髓梗阻界面,椎管完全梗阻时上行造影只显示压迫性病变下界,下行造影可显示病变上界。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动力改变、常规生化检查对判定脊髓受压程度很有价值,椎管严重梗阻时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超过10g/L时,黄色的脑脊液流出后自动凝结称为Froin征,通常梗阻愈完全,时间愈长,梗阻平面愈低,蛋白含量愈高。

体格检查

检查时可发现感觉过敏带,后期为节段性感觉缺失,同时可以观察到病变水平以下血管运动和泌汗功能障碍,可见少汗、无汗、皮肤干燥及脱屑脊柱局部叩击痛、活动受限,颈部抵抗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症状。

诊断标准

定位诊断

CT、MRI及脊髓造影对定位诊断很有意义。

纵向定位

根据脊髓不同节段病变特征确定。如根性疼痛、节段性感觉及运动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脊柱压痛及叩击痛以及感觉平面均具有定位意义。

横向定位

区分病变位于髓内、髓外硬膜内或硬膜外。

确定脊髓是否受压

根据根痛、脊髓半切综合征,脊髓横贯性损害症状和体征的演变,结合脑脊液蛋白增高,椎管阻塞情况来确定。

确定脊髓损害平面内的层次

综合各方面资料确定是髓内、髓外硬膜下和髓外硬膜外病变。

确定脊髓压迫的病变性质

主要根据病史、病程经过、症状特点、辅助检查进行定性诊断。

鉴别诊断

急性脊髓炎

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横贯性脊髓损害,数小时至 2~3 日达到高峰。急性期椎管偶有梗阻,脑脊液蛋白含量可增高,MRl 显示病变节段脊髓水肿增粗,酷似髓内肿瘤,但随着病情好转脊髓形态可恢复正常。

脊髓空洞症

起病隐袭,病程长,临床表现为病变水平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病变节段支配区肌肉萎缩及营养障碍等。晚期空洞扩展至脊髓丘脑束,可出现病变水平以下传导束性感觉障碍,神经根痛少见。脑脊液无特异性改变。MRI 可显示脊髓内长条形空洞影,可与脊髓压迫症鉴别。

脊髓蛛网膜炎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长,症状时起时伏,亦可有根痛,但范围常较广泛,缓解期内症状可明显减轻甚至完全消失,脊柱X线片多正常,脑脊液动力试验多呈现部分阻塞,伴有囊肿形成者,可完全阻塞脑脊液,脑脊液的白细胞增多、蛋白质可明显增高,脊髓造影可见造影剂在蛛网膜下隙分散成不规则点滴状、串珠状或分叉成数道而互不关联。

治疗

脊髓压迫症主要可通过短期手术治疗改善,同时注意术后进行抗生素抗感染以及必要的放疗、化疗改善。

治疗周期
脊髓压迫症可通过短期内手术治疗改善。
药物治疗

激素

脊髓急性损伤早期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静脉注射可改善损伤后脊髓血流和微血管灌注,使脊髓功能得到改善,伤后8小时内给药,脊髓功能恢复最明显,伤后24小时内给药仍有治疗意义。使用时应注意其副作用。

胃肠动力药物

西沙必利能改善脊髓损伤病人的结肠和肛门直肠功能障碍,促进排便。

手术治疗
  • 争取在起病6小时内减压。如硬脊膜外脓肿应紧急手术,术后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硬脊膜外血肿应急诊手术清除血肿。

  • 椎管狭窄可行椎板减压术:椎间盘脱出可行椎间盘切除术。

  • 椎管内肿瘤应尽可能切除病灶,术后进行必要的放疗或化疗。如病灶无法切除可行椎板减压术或硬脊膜囊切开术等姑息治疗。

预后

脊髓压迫症经过积极治疗,多数可治愈,不影响自然寿命,患者可定期进行影像学随访。

能否治愈

及时去除脊髓压迫病因可完全恢复,未及时救治部分可能遗留后遗症。

能活多久

及时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术后定期影像学随访,目前暂无规律复诊方案。

饮食
饮食调理

脊髓压迫症一般无饮食禁忌,注意营养均衡即可。

护理

脊髓压迫症患者日常要注意睡硬板床,取仰卧位,必要时给予止痛剂,注意肢体活动,同时注意监测伤口敷料是否完整,引流管、尿管是否通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病患者要每1~2个小时翻身一次。

日常护理
  • 睡硬板床,以免在更换体位时颤动,加重伤口疼痛。

  • 术后取仰卧位,以减少伤口渗血,1~2小时后改侧卧位,避免伤口长时间受压影响血液循环。

  • 必要时给予止痛剂,使用止痛剂后观察记录疼痛治疗的效果。

  • 肢体活动:严密观察肢体活动与肌力恢复情况和感觉平面下降的位置。如有异常,应考虑为脊髓继发出血引起脊髓受压,迅速通知医生及时处理。下肢有明显感觉障碍者忌用热水袋,防止烫伤。

病情监测

术后注意观察伤口敷料是否完整,引流管、尿管是否通畅,固定是否合理,可挤压引流管,保持其通畅。

特殊注意事项

每1~2小时翻身一次,高颈髓手术后病人一定注意“轴性翻身”,防止脊髓扭伤引起呼吸障碍。

预防

脊髓压迫症可通过远离致癌因素,避免感染及脊柱外伤等方式预防,高危人群可定期进行X片筛查。

早期筛查

脊锥X片可发现脊柱骨折、脱位、错位、结核、骨质破坏及椎管狭窄等情况。

预防措施

消除或避免致癌因素,改善生活环境空间,改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感染,注意安全,避免脊柱外伤。

参考文献

[1]郑青春.脊髓压迫症的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0,7(6):59-60.

[2]蒋玉美,祝茗,王晓平,王为珍.貌似周围神经损害的脊髓压迫症误诊1例[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8(1):80-80.

[3]王辉艺.浅谈脊髓压迫症患者的诊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6):70-70,72.

[4]耿志伟.浅析脊髓压迫症与脊神经根压迫症的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7):163-163,161.

[5]于佶,徐启武.脊髓压迫症的全科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0,3(6):429-431.

[6]徐国明.脊髓压迫症放化疗的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19):286-287.

[7]李秀荣.脊髓压迫症病人的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37-33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