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失血性贫血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 付斌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由各种原因造成出血后红细胞减少或血红蛋白降低称为失血性贫血。临床分为急性失血后贫血与慢性失血性贫血。急性大量失血病人可有口渴、恶心、乏力、晕眩、肢冷以及休克症状等症状;慢性失血性贫血主要为缺铁性贫血的表现,常有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皮肤黏膜变得苍白、肝脾肿大等症状。治疗常以控制失血、矫治贫血为主。

就诊科室
血液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Hemorrhagic anemia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治疗周期
1~6个月
临床症状

面色苍白、心悸、头晕、口角皲裂

好发人群
受外伤者、消化道溃疡的患者、宫外孕患者
常用药物
硫酸亚铁、叶酸、人红细胞生成素
常用检查
血液检查、骨髓象检查、肝功能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失血发生的缓急,失血性贫血分为急性和慢性。

  • 急性失血性贫血是快速大量出血引起的贫血;

  • 慢性失血性贫血是由于长期反复出血所致的小细胞性贫血。

根据失血的时间,失血性贫血可以分为产前失血、产时失血、生后失血三个阶段。

  • 产前失血可由于经胎盘失血,失血至胎盘内或胎盘后,或双胎的一个胎儿失血至另一胎儿体内时发生。

  • 产时失血常见于以下情况:正常脐带出血、血管破裂、多叶性胎盘、产伤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或剖腹产时切破了胎盘。

  • 生后失血可以分为新生儿期的失血和其他时期的失血。

病因

失血性贫血的病因根据急性或慢性失血性贫血分类,原因多见于消化道出血、外伤、血液病等导致。本病常见于受过外伤、有凝血障碍、宫外孕等患者中。

主要病因

引起急性失血性贫血的常见原因

  • 外伤或术后出血。

  • 消化道出血,如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剧烈呕吐所致食管撕裂,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等。

  • 妇产科出血,如异位妊娠破裂、子宫破裂、产期失血过多和前置胎盘等。

  • 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类血友病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自发性大出血或轻微外伤后出血不止。

  • 内脏破裂,如肝、脾破裂和动脉瘤破裂出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的原因

肠道畸形,如肠息肉、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食道裂孔疝、反复鼻出血、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或肠道钩虫病等而造成失血性贫血。

流行病学

失血性贫血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好发人群
  • 受外伤的人。

  • 有血小板减少或凝血障碍的人,如血友病等的患者。

  • 患消化道溃疡的人。

  • 患痔疮的人,并且痔疮易出血的人群也好发。

  • 患有肿瘤的人。

  • 患肺结核或支气管扩张的人。

  • 宫外孕的妇女,宫外孕破裂、前置胎盘或分娩时大出血的孕产妇。

  • 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人群,常为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药物。

症状

失血性贫血的症状和患者的出血量、出血部位、出血速度、病因等都有关系,当患者出现失血性贫血时,多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悸、面色苍白等急性表现,以及牙龈出血、头发干枯、口角皲裂等慢性症状,当失血较为严重时,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典型症状

急性失血性贫血的症状

头晕,头痛;口渴,出汗,恶心,乏力;呼吸急促,心悸,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烦躁不安,皮肤湿冷;脉搏快而无力等表现。

慢性失血性贫血的症状

慢性失血性贫血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当累积失血量大,身体无法代偿时,可能会出现以下表现。

失血症状

便血、经常性的牙龈出血、鼻出血等。

缺血症状

皮肤苍白、头晕、乏力、易疲倦、耳鸣、眼花、心慌、气短、昏厥、眩晕、口渴、出汗、直立性低血压等表现。

缺铁症状

口角皲裂、毛发干枯,且易脱落、匙状甲等。

并发症

失血性贫血的症状与患者的出血量、出血速度、病因、出血部位都有关。当较为严重时,患者可能出现气促、心慌、脉细速,不及时处理,可能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就医

失血性贫血的患者,发现头晕、心悸等典型症状,应尽快前往医院进行诊断,排除其他疑似疾病,使患者尽快得到有效治疗。

就医指征

当患者出现头晕、皮肤苍白、恶心、心悸、牙龈出血、口角皲裂、外伤出血、经常性的便血或鼻出血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就诊科室
  • 当患者出现皮肤苍白、头晕、恶心、心慌等症状时,可以去血液科就诊。

  • 当出现经常性的便血、牙龈出血、鼻出血、月经量过多、口角皲裂等症状时,可以去消化内科、妇科、耳鼻咽喉等科室就诊。

  • 若有外伤性出血、晕厥、意识丧失等情况时,需要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出现什么症状了?(头晕、恶心、心悸、面色苍白、外伤出血、经常性的牙龈或鼻出血等)

  • 症状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是突然出现的还是缓慢出现的?近期有没有加重?

  • 这些症状持续了多长时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缓解?

  • 最近有没有受过外伤?最近在吃什么药物吗?有没有得过其他疾病?(消化道溃疡、血液病等)

  • 如果有出血,出血量大概有多少?

需要做的检查

诊断失血性贫血的主要检查方法有血液检查、骨髓检查、血常规、肝功能检查,必要时还会做一些其他检查,明确失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和查找原发疾病。

血液检查

通过红细胞参数、血红蛋白水平、网织红细胞计数等数值检查以及外周血涂片检查,可以确定有无贫血,以及反映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初步判断贫血的类型及严重程度。

骨髓检查

骨髓涂片分类检查可以了解骨髓细胞的细胞成分、增生程度、比例和形态变化;骨髓活检可以了解骨髓造血组织的结构、细胞成分、增生程度和形态变化。两种骨髓检查可以评价造血功能是否有异常,帮助明确失血性贫血的类型。

肝功能

游离胆红素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结合珠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增多。

其他检查

为了明确失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和查找原发疾病,可能会选择性地做以下检查。铁代谢检查、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测定、血清胆红素检查、自身抗体检查、胃肠镜检查。

诊断标准

医生诊断失血性贫血,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血液检查、骨髓象等检查的结果来确诊。

病史

溃疡病、消化道慢性出血、外伤等病史。

体征

出现心悸、面色苍白、头晕、经常性的鼻出血或牙龈出血等症状。

血液检查

可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蛋白低、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骨髓象检查

可见骨髓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铁染色细胞内铁及细胞外铁均减少。

肝功能

游离胆红素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结合珠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增多。

鉴别诊断

失血性贫血需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区别,两者都有贫血的症状表现,但失血性贫血是由于血液中的红细胞丢失过多、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导致的贫血,而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因骨髓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和质的缺陷导致造血障碍。

治疗

失血性贫血患者的治疗分为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的治疗和慢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方案,一般进行药物和一般治疗即可,当出现特殊原发病等情况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失血性贫血的患者通常为短期持续性治疗。
一般治疗

急性失血性贫血的患者

首先应迅速止血,常需要与外科取得密切的配合。其次是补充血容量,以维持血压、防治休克。要注意脉搏和呼吸的变化,如果失血量过多,应取头低足高位,以预防脑缺血。注意保暖,有焦虑与烦躁不安者,可酌情给予镇静剂。

慢性失血性贫血的患者

多吃含铁量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蛋黄等。常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和绿色蔬菜。

药物治疗

急性失血性贫血的患者进行治疗

需要进行补充血容量、纠正贫血、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的药物治疗。

补充血容量

当失血过多而引起休克时,就应按照一般失血性休克的原则处理。如血压下降,心率>120次/min,血红蛋白低于60g/L,应考虑输血。

纠正贫血

急性期过后,患者常有缺铁性贫血的表现,除供给充足的营养,应注意同时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加用铁剂可使贫血迅速好转,以口服硫酸亚铁较为方便。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严重失血病例使用人红细胞生成素能促进早期幼红细胞的增殖和发育成熟,用药后髓内迅速出现红系生殖,网织红细胞可提前释放进入血循环,于注射人红细胞生成素后第5天骨髓即可显示红系增殖反应,同时补充铁剂和叶酸,效果将更好。

慢性失血性贫血的治疗

方法有病因治疗、一般治疗、补铁治疗、输血治疗。

补铁治疗

患者慢性失血可造成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补铁治疗加以纠正。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口服补铁或注射补铁。

输血治疗

严重贫血的患者可输红细胞或全血。

手术治疗
  • 如果由于创伤或宫外孕导致失血性贫血,危及生命、需要紧急手术的,要听从医生建议,不要延误病情。

  • 对于特殊的原发病,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去除病因,如肿瘤性贫血采用手术、放化疗。

预后

失血性贫血治疗后的效果与病因、贫血的严重程度及类型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失血性贫血患者经过及时、正规有效的治疗后,一般都能得到治愈,不会影响正常的生理生活。但是当导致该病的原发病较为严重,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影响患者正常的寿命。同时,患者出院后,需要遵医嘱定期前往医院复诊。

能否治愈

失血性贫血经过有效及时的治疗,一般能够治愈。

能活多久

失血性贫血患者如果护理得当,对症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是当原发症状较为严重,失血量大,失血速度较快的同时,患者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影响患者正常的寿命。

复诊
  • 治疗失血性贫血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定期复诊,复诊时可能需要做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等检查,应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 如果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需要及时就诊。

饮食
饮食调理

此病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丰富即可。

护理

失血性贫血的患者的护理主要是对患者饮食、生理、运动、病情管理上进行护理的,当患者发现自身异常情况时,需要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及时发现并处理。

日常护理

失血性贫血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在饮食、休息运动、生活等方面进行管理:

  • 患者应给予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的食物,不吃辛辣刺激、活血等食物,多饮水。

  •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 保持家庭环境整洁卫生,经常开窗通风,注意保暖,避免感染。

  • 保证充足的休息的同时,在恢复后可以从低强度的运动开始,逐渐恢复正常的活动。

  • 平时避免大小便用力,避免情绪激动,避免磕碰外伤出血。

特殊注意事项
  • 用药注意事项:患者在服药期间,不要随意停药,当出现不适症状时,需要及时和医生咨询,并根据具体情况改变治疗方案。

  • 注意观察身体情况,如果出现发热、伤口红肿、伤口渗血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

预防

失血性贫血患者的预防,主要是对原发病的积极治疗、避免外伤、保持健康的体魄等方面进行预防,对于易引发失血性贫血的疾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常规身体检查,当出现异常时,及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预防措施
  • 严格遵医嘱、积极治疗可能引起急性或慢性失血的各种原发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严重肝病、肿瘤、结核、支气管扩张、消化性溃疡、痔疮、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预防大出血的发生。

  • 注意生产、生活及出行安全,避免外伤,预防失血。

  • 育龄期女性如果有性生活史,突然出现腹痛、贫血等症状时,需要警惕宫外孕出血。

  • 如果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服药期间也需要定期复诊,及时发现异常的贫血情况。

  • 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

  • 日常饮食方面,注意均衡营养,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申昆玲,沈颖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813-1876.

[2]曹清勇,陈坤东,潘开国.新生儿失血性贫血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5:664-666.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