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胆囊息肉

本词条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 徐海涛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胆囊息肉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大多为良性的一组病变。病理上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因术前难以确诊性质,故笼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隆起性病变”。胆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以良性息肉更为多见。良性胆囊息肉又包括了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肌增生和组织异位性息肉等。其中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及胆囊腺肌瘤等非肿瘤息肉则不会发生癌变。

就诊科室
肝胆外科、普外科、消化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gallbladder polyps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胆囊癌、胆囊结石、胆囊炎
治疗周期
短期性治疗
临床症状

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好发人群
饮食不规律者、社会压力过大者、不爱运动者、饮食油腻,经常饮酒者
常用药物
消炎利胆片
常用检查
B超、内镜超声、CT、增强扫描、穿刺活检
疾病分类

根据胆囊息肉的性质,在临床上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胆固醇息肉

此种类型的息肉最为多见,却不是真正的息肉,而是胆汁中胆固醇的结晶集结在一起所形成的桑葚状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1cm以下。

增生性息肉

此种类型的息肉仅次于胆固醇息肉,多见于中年妇女,60%的患者会伴有胆囊结石。它是胆囊的一种增生性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0.2~0.5cm。

炎症性息肉

此种类型的息肉是在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直径大小多为1cm以下。

腺瘤性息肉

此种类型的息肉属于真性息肉,可合并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多见于老年人,其直径大小多为0.2~2cm。在临床上,腺瘤性息肉可发生出血、坏死性改变,有的甚至还会演变为乳头状腺癌。

淋巴性息肉

此种类型的息肉比较少见,多有淋巴组织增生的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0.1~0.3cm。

病因

胆囊息肉的主要病因一般有胆固醇代谢不良、慢性炎症,好发于饮食不规律者、社会压力过大者、不爱运动者、饮食油腻,经常饮酒者,年龄较高也是诱发本病的因素之一。

主要病因

胆固醇代谢不良

肝脏细胞分泌胆汁的功能出现了紊乱,而胆汁酸作为胆汁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固体成分,其比例大约占85%。胆汁中的总胆汁酸水平降低及总胆固醇水平升高时,胆固醇析出,从而明显促进胆固醇性息肉的形成。

慢性炎症

炎症刺激可使胆囊黏膜增生,突出而形成胆囊炎性息肉。

发育异常

本病可能是在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也可能系胆囊上皮和平滑肌增生致使胆囊腔闭塞所致。

诱发因素

年龄虽然不会直接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生,但与发病存在一定的关联,50岁及以上者发病率相对较高。

流行病学

国内报道胆囊息肉在健康人群的发生率为1%~10%,男性稍多于女性。据2017年欧洲多学会联合指南显示,胆囊息肉发病率约为0.3%~9.5%。约有5%的胆囊息肉认为是肿瘤性息肉,也就是具有癌变的倾向。

好发人群

饮食不规律者

容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胆汁淤积。

社会压力过大者

应激状态下,内分泌紊乱,机体稳态易失衡。

不爱运动者

此类人群免疫力较为低下,更容易导致本病的发展。

饮食油腻,经常饮酒者

胆固醇会增高,诱发胆固醇息肉几率大。

症状

胆囊息肉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胆绞痛、恶心呕吐,腹胀消化不良、出现全身炎症反应、梗阻性黄疸,部分患者会存在粘连、内瘘、肠梗阻或消化道出血的症状,还可能会并发胆囊结石、胆囊炎、癌变等。

典型症状

胆囊息肉患者会出现胆绞痛,主要表现为右上腹不适,隐痛,甚至右上肩放射痛,用解痉药可缓解状况。查体时右上腹轻度压痛,常无反跳痛,亦无腹膜炎症状。

慢性胆囊炎

除胆绞痛外,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消化不良等消化症状。

急性胆囊炎

有时病情会急剧加重,出现全身炎症反应和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尿黄尿色加深,全身皮肤、巩膜黄染。

隐痛

一些胆囊息肉的患者不会出现像胆结石发病时类似胆绞痛的症状,反而症状比较不典型,多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多数胆囊息肉患者不了解该症状,就为胆囊癌的发生筑造了有利条件。

无症状

胆囊息肉多无症状,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发现。需要提起大家注意的是,无症状胆囊息肉的治疗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多数胆囊息肉在癌变中乃至癌变后都无明显症状,在不知不觉中癌变是胆囊息肉的一大特点。

黄疸

可能是由于息肉样赘生物脱落,进入胆总管引起。

其他症状

一些特殊类型的胆囊息肉,如黄色肉芽肿息肉,当炎症侵犯胆囊周围组织,可引起各种形式的粘连、内瘘、肠梗阻或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并发症

胆囊结石

胆固醇沉积,诱发胆囊结石。大多数患者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部分患者的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为胆绞痛,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

胆囊炎

胆囊息肉初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如不及时诊治,随着胆囊息肉增大到一定程度诱发胆囊炎。

癌变

当胆囊息肉的直径超过1cm,会有癌变的风险,出现疼痛、消化不良、黄疸、发热、包块等症状。

就医

当出现明显的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到肝胆外科进行就诊,通过常规超声检查、内镜超声、CT增强扫描、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等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对本病作出诊断,要注意与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癌等疾病相鉴别。

就医指征
  • 出现明显的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 胆囊息肉直径大于1cm,单发,年龄超过50岁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肝胆外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消化内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 患者身上皮肤存在黄染吗?

  • 右上腹不适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右上腹隐痛、右肩部放射痛等)

  • 什么情况下会导致症状加重?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常规超声检查

超声对胆囊息肉的检出率可达95%以上,是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先诊断方法。超声下表现为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的、与胆囊壁相连的强回声团,后方无声影。

内镜超声

图像更清晰,对息肉的分辨率更高。有助于判定息肉的良恶性,如息肉直径过大可能是恶性。

CT增强扫描

有助于与胆囊癌的鉴别诊断。

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

病理穿刺可直接判定息肉性质,胆固醇息肉是胆囊黏膜面的胆固醇结晶沉积,炎性息肉是胆囊黏膜的增生,多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炎,胆囊腺肌瘤是胆囊壁的局限性良性增生性病变。胆囊腺瘤性息肉是胆囊上皮的乳头状增生或结节状幽门腺增生,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性增生。

X线检查

口服胆囊造影剂可进一步证实超声所见,胆囊穿刺造影虽可清晰观察到胆囊内部病变的形态、位置及其与胆囊壁的关系,并可测定胆囊内癌胚抗原及乳酸脱氢酶等肿瘤标记物含量,以及进行细胞学检查等,对鉴别诊断有意义。但因其有并发症的危险,故应用范围较小。血管造影可发现胆囊癌肝浸润或肝门静脉受累情况,对诊断和治疗方针的确立有参考意义。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分析显示声像图特点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筛选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对直径≥15mm的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而CDFI检查能够显示病变部位的血流情况,CDFI血流分级情况程度2~3级者,显示恶性肿瘤(81.82%),结合声像图特征,可为早期胆囊癌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诊断标准

胆囊息肉的诊断目前主要依靠超声检查。少数胆囊息肉可发生癌变,一些早期胆囊癌亦表现为息肉的形式,应注意鉴别。行内镜超声、CT增强扫描、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肿瘤分子标记物检查有助于确诊并鉴别良恶性。

鉴别诊断

胆囊结石

有时结石和息肉可共存,临床症状相仿,需要靠超声检查,结石为强回声,随体位改变,息肉为低回声,不随体位变化,以此鉴别。

慢性胆囊炎

超声检查为胆囊壁增厚,黏膜像完整无中断,可与息肉做鉴别。

胆囊癌

超声检查为肿块较大,基底较宽,与胆囊壁界限不清,黏膜中断,有血流信号,可以此鉴别。

治疗

胆囊息肉一般属于短期治疗,可以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一般可以使用消炎利胆片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可以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等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治疗周期
胆囊息肉一般属于短期治疗。
一般治疗

一般对胆固醇性胆囊息肉进行饮食指导,如少吃油性食物,包括动物油、干果、坚果等,加强锻炼,增加组织消耗,血脂过高,建议内科降血脂治疗。

药物治疗

消炎利胆片

适用于有胆囊炎、胆管炎症状的患者,清热、祛湿、利胆。过敏体质者,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患者慎用,不可久服,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发热、黄疸、上腹痛等症加重时,应及时请外科处理。本品含糖剂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等严重慢性病患者慎用,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手术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对于息肉直径小于10mm、多个、有蒂的胆囊息肉患者,提示病变为假瘤性息肉可能性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首选。有严重并发症的急性胆囊炎、梗阻性黄疸、囊隆起性疾病疑为癌变,腹膜炎、有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禁用。手术后因麻醉药作用可能会有短暂的恶心感或呕吐,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药物治疗。注意休息,劳逸结合,进食低脂、高蛋白饮食,忌油炸、油腻食品,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出院半个月后可正常饮食,伤口通常不需或仅需一两次换药,如发现伤口有红、肿、热、痛症状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虽然腹腔镜切口小,为防止感染,出院半个月后方可洗澡。

开腹胆囊切除术

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提示为肿瘤性息肉,应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常规行冰冻切片,以明确病理类别,如为癌性息肉,肿瘤局限于黏膜时可行单纯胆囊切除术。一旦肿瘤侵及肌层,就需要行扩大切除术,包括胆囊床肝脏楔形切除、淋巴结清扫。切口较腹腔镜大,但手术视野宽阔,清除更彻底。

保留胆囊的息肉切除手术

对于胆囊壁厚度≤4mm,病变直径<10mm,胆囊造影显示胆囊功能完好者,患者有强烈的保胆意愿,但开展这个手术时间较短,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和前瞻性研究,临床上实行受到一些限制。

单纯胆囊切除术

适合于胆囊腺瘤等良性病变及胆囊原位癌,通过超声诊断为良性者,或开腹后将可疑病变快速冷冻切片未发现癌迹象者,可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对确诊为癌者,应根据其浸润深度,仅局限于胆囊黏膜或黏膜下层者,也可采用单纯胆囊切除术,疗效满意。

预后

胆囊息肉患者一般可以治愈,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需要患者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能否治愈

胆囊息肉一般可以治愈,个别患者可有复发情况。

能活多久

胆囊息肉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胆囊息肉患者无症状者半年复查一次,多次复查无变化可改为一年一查。

饮食

胆囊息肉患者日常饮食护理应遵循低胆固醇饮食的原则,低热量、低脂肪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食用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饮食调理
  • 低胆固醇饮食,可以吃低热量、低脂肪的肉类食物,比如瘦肉、金枪鱼、羊肉等。还可以多吃含维生素和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比如苦瓜、黄瓜、生菜、火龙果、樱桃等。维生素和纤维素可以有效降低体内的血脂和胆固醇,需要少吃乳制品,动物内脏和蛋黄也要少吃,平时还要少吃动物油,炒菜可以用植物油来代替。

  • 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吃降低胆固醇的食物,如香菇、木耳、芹菜、海带等。

  • 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比如绿色蔬菜、西红柿、小白菜、菠菜、韭菜、玉米和萝卜,少吃辛辣,还有刺激性食物。

护理

胆囊息肉患者的护理多以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强体质为主,戒烟、戒酒,无症状患者要监测息肉大小和变化,注意右上腹的疼痛情况。

日常护理
  • 日常多食用新鲜蔬果,吃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

  • 戒酒且禁饮含酒精类饮品,酒精可损伤肝功能,影响胆汁代谢,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

病情监测

胆囊息肉无症状患者可半年复查一次,做B超监测息肉大小和变化。

特殊注意事项

当患者出现右上腹疼痛,皮肤黄染明显的症状时请立即就医,高度怀疑息肉恶变。

预防

胆囊息肉初期症状不明显,可对于高危人群应尽早进行超声检查,确定胆囊息肉后尽快进行治疗。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早期筛查

对于饮食不规律者、社会压力过大者、不爱运动者、饮食油腻,经常饮酒者可定期进行体检,通过B超筛查来进行监测胆囊息肉的情况。

预防措施

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

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增加胆囊息肉的癌变系数。

饮食规律

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人体内肝脏主管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存储入胆囊内,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如果不吃早餐,则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胆囊内,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过长,即可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

低胆固醇饮食

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所以日常生活中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参考文献

[1]吴金生,何显力,高德明,等.胆囊息肉样病变109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104-106.
[2]周良,谭振刚,刘建.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
[3]王凌.持续性超重5年增加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发病分析[J].安徽医药,2018(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