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单纯性肥胖

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 潘永源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预后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当进食热量多于人体消耗量而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体内,超过标准体重的20%时,称肥胖症。如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病病因可寻者,称单纯性肥胖,是各种肥胖中最常见的一种,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患者全身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内分泌紊乱现象,也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病史,主要由遗传因素和营养过剩所致。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心血管内科、精神心理科、儿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simple obesity
疾病别称
肥胖症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糖尿病、肺泡低换气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
治疗周期
无明确的治疗周期
临床症状

形体肥胖、乏力少动、怕热多汗、多食善饥

好发人群
家族肥胖病史、能量和脂肪摄入过多、体力活动过少的人群
常用药物
奥利司他
常用检查
体重指数、血液生化、腹部彩超
疾病分类

体质性肥胖

又称幼年起病性肥胖,是由于脂肪细胞数量增加所致。此类患者一般有明显的家族肥胖病史。多数患者自幼肥胖,多与食欲旺盛、喂养过度有关。

获得性肥胖

又称成年起病性肥胖,一般是由于成年后营养过剩,身体内脂肪细胞肥大和数目增加所致。此类肥胖因为进食过多、热能消耗过少,使体内的脂肪体积增大,含脂量增加。

病因

单纯性肥胖症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认为是包括遗传、环境因素、内分泌因素、炎症、肠道菌群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

肥胖者体内贮存脂肪的细胞较瘦者多,这多数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

不良生活方式

摄入能量大于消耗能量,饮食不节。

发育因素

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在26~50岁之间直线上升,26岁以前发生率很低,50岁时的发生率是25岁时的两倍以上,究其原因是与内分泌代谢方面的改变有关,也与生活习惯及体力活动的改变有关。

体力活动

单纯性肥胖的发生与体力活动的多寡有关。饮食过多、消耗过少是发生肥胖的基本机理。如果摄入超过消耗的10%,一年可以增加体重14kg。如果每天步行5公里以上则很少发生单纯性肥胖。反之步行2公里以下则很容易发生肥胖,这是由于进食过多,热量消耗较少,在体内造成能量正平衡,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所致。

流行病学

WHO在1997年就明确指出肥胖是一种疾病,认为肥胖已成为当今全球侵蚀人类健康的流行病之一,并指出肥胖与艾滋病、吸烟、酗酒并列成为世界四大医学社会问题,已经成为20世纪发展最快的慢性疾病之一。单纯性肥胖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中国居民2012年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人群中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6.4%。

好发人群
  • 有家族肥胖病史者,遗传因素是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因素,父母皆肥胖者出现肥胖的概率为70%~80%。

  • 进食过多、热能消耗过少者,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引起单纯性肥胖的主导因素,营养素摄入大于机体消耗,会使得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引起脂肪堆积,形成肥胖。

  • 吸烟者,戒烟后常会出现体重增加的趋势。

  • 喜欢吃甜食、喝酒或油腻食品的人群已发生肥胖。

症状

单纯性肥胖可见于任何年龄,女性较多见,患者多有进食过多和(或)运动不足的病史,常有肥胖家族史。轻度肥胖症多无症状,中重度肥胖症可引起气短、关节痛、肌肉酸痛、体力活动减少以及焦虑、抑郁等。

典型症状

单纯性肥胖主要表现为形体肥胖、乏力少动、怕热多汗、多食善饥,以及便秘、腹胀、尿黄量少、下肢浮肿、情志抑郁、烦躁易怒,或腰酸、阳痿、月经不调,甚至动则喘促、胸闷、心慌等。

早期症状

超重及轻度单纯性肥胖患者一般早期症状较轻。

中晚期症状

中重度单纯性肥胖者活动后容易感疲乏无力、畏热汗多。上楼时心悸、气促、大汗淋漓,甚至简单的日常生活均感困难。脊柱及负重关节易出现退行性变,表现为腰痛及腿痛,皮肤可有紫纹,皮肤出现褶皱、糜烂、皮炎及皮癣。呼吸道感染较常见,中重度患者甚至还会出现肺泡低换气综合征、心血管系统症状、内分泌代谢紊乱、消化系统症状等。

并发症

糖尿病

单纯性肥胖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有数据显示,与体重正常者相比,严重肥胖症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男性增加42倍,女性高达93倍。

肺泡低换气综合征

单纯性肥胖患者的胸壁、肺的顺应性较正常人下降,呼吸做功增加,CO2生成增加,肺活量及功能残气量减少,体内大量脂肪堆积,增加了对胸壁和胸廓的压力,腹壁增厚,横膈抬高,导致肺泡通气不足、换气功能下降、CO2潴留,严重者可形成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动脉高压及肺心病。

心脑血管疾病

单纯性肥胖是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及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者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故易于发生冠心病、脑血管病及左心衰竭等。

生育功能受损

女性可出现多年囊卵巢综合征。

其他

单纯性肥胖是多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男性肥胖可增加食管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直肠癌患病概率,女性肥胖可增加胆囊癌、乳腺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发病率。肥胖者胆石症的患病率增加,肥胖也增加麻醉和手术的风险性。肥胖者因长期负重引起关节结构异常,易患骨关节病,伴发高尿酸。

就医

体重的增加会导致一系列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减轻体重可以大大降低多种疾病的发生,减少死亡率,因此积极控制体重非常重要。对于中重度单纯性肥胖应引起重视,积极就医,寻求帮助。

就医指征

当出现以下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 当体重指数≥30kg/m^2或腰围超标,自己通过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后无明显改善,应及时就医。

  • 体检发现血糖、血脂、血压异常者建议及时就医。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及时拨打120:

  • 持续头晕、头痛甚至意识不清楚、大小便失禁。

  • 恶心、呕吐、乏力甚至头痛、嗜睡、呼吸急促。

  • 心慌、胸闷、胸痛甚至憋气、大汗淋漓,短时间内症状不缓解。

  • 易怒、自卑、不愿外出且害怕与人交往,甚至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就诊科室
  • 患者通常就诊于内分泌科。

  • 患者可到临床营养科就诊,请专业医生制定合理饮食套餐。

  • 肥胖多会引起心血管疾病,此时需到心血管内科就诊。

  • 当患者因不良情绪导致暴饮暴食出现肥胖时,需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 若小儿出现肥胖,可到儿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行动困难、呼吸困难、怕热、多汗等)

  • 既往有无下丘脑-垂体疾病、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胰岛素瘤等导致体重增加的疾病病史?

  • 近期有无服用抗精神药、糖皮质激素等其他药物?

  • 身高、体重、腹围多少?

  • 饮食、运动情况如何?

需要做的检查

体重指数

用于测量身体的肥胖程度,是诊断单纯性肥胖最重要的指标。

理想体重

可测量身体肥胖程度,主要用于计算饮食中热量和各种营养素供应量。

腰围或腰/臀比

反映脂肪分布。

CT或MRI

计算皮下脂肪厚度或内脏脂肪量,是评估体内脂肪分布最准确的方法,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其他

血液生化、腹部彩超、身体密度测量法等。

诊断标准

可通过以下情况诊断为本病:

  • 2003年《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中,BMI值≥24kg/m2为超重,≥28kg/m2为肥胖,男性腰围≥85cm和女性腰围≥80cm为腹型肥胖。

  • 2010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代谢综合征中肥胖的标准定义为BMI≥25kg/m2。应注意单纯性肥胖并非单纯体重增加,若体重增加是肌肉发达,则不应认为肥胖。反之,某些个体虽然体重在正常范围,但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有易患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的倾向,因此应全面衡量。

  • 用CT或MRI扫描腹部第4~5腰椎间水平面计算内脏脂肪面积时,以腹内脂肪面积≥100cm2作为判断腹内脂肪增多的切点。

鉴别诊断

继发性肥胖

因疾病或用药不当所引起,此类肥胖症患者体内脂肪虽同样沉积过多,但其仍以原发性疾病症状为主。若原发性疾病得不到治疗或改善,肥胖现状将难以改变。内分泌和遗传性疾病是继发性肥胖最主要的原因,有少数患者也会因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而引起继发性肥胖。而单纯性肥胖患者全身脂肪分布较为均匀,往往没有明显的病因可查,若追问病史会发现其家族近亲多有肥胖者,或其自身婴幼儿时期就肥胖。

治疗

采取膳食、运动和行为矫正相结合的措施才能获得较好的肥胖治疗效果,此种综合措施可以称为基本疗法,治疗的两个主要环节是减少热量摄取及增加热量消耗。强调以行为、饮食、运动为主的综合治疗,必要时辅以药物或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目前无明确的治疗周期。一般在6个月的时间内应达到5%~15%的体重下降。
一般治疗

行为治疗

通过宣传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对肥胖症及其危害性有正确认识从而配合治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自觉地长期坚持,是治疗单纯性肥胖最重要的步骤。

运动疗法

除某些具有“极高”健康危险的极少数肥胖者外,一般均要求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以采用中、小强度运动为宜。无严重并发症的肥胖者,每日运动时间至少1h。按文献报道,每周进行规律性运动所消耗的能量值,应不低于1500~2500kcal。运动具体内容可结合实际情况,走路、快走、爬山、慢跑等均是较好的运动形式。如有可能,应该再进行些静态体力活动。从事规律性运动有一定困难者,推荐每日“步行”总数至少7000~10000步(可用计步器)。肥胖度较高或有较严重并发症者,应该依据循序渐进原则,进行某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必要时应予以医护监督。

药物治疗

一般认为,对于BMI≥30kg/m2的肥胖患者,在应用膳食(含运动和行为矫正)疗法三个月以上不能降低初始体重10%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药物治疗。长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30%的服药病人能够完成5%~10%的体重丧失目标。

手术治疗

在BMI>40kg/m2的肥胖患者中,对于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其并发症危害生命安全者,可以考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由抑制营养吸收的小肠改道术发展到提倡缩小胃以限制食物摄入量的胃改道术、胃成形术。在世界广泛施行的主要术式有:

Roux-y胃改道术(胃空肠Y型吻合术)

不切断胃,用U型钉遮断形成容量50ml以下的胃囊,将空肠拉上以小吻合口与胃囊做成Roux-y形吻合。

垂直遮断胃成形术

距His角下方9cm、小弯侧3cm外贯穿胃前后壁造窗,在此窗与His角间以U型钉做遮断,形成纵向较长、容量30ml的胃囊。

硅橡胶环垂直胃成形术

为VBG改良后的术式,即不在胃前后壁开窗,以卷起来的硅胶管代替孔带,较VBG简便。

胃囊带术

在胃上部将整个胃囊以束带绑扎以使胃缩小的手术方法,优点在于其具可逆性。

胆汗、胰液改道术(转移术)

行胃切除术,使食物通路与胆汁、胰液通路分开,再使之与距回肠末端的近侧50cm处合流,本法可发挥小肠改道术的优点并弥补其不足。国内有报告Payne氏改良法小肠改道术及胃绑扎术,前者利用减少小肠吸收面积、缩短食物在消化道内存留时间以达目的,后者通过减少进餐量、延长食物在胃内存留时间、燃烧自身脂肪来补足被限制的热量摄入。

营养治疗

控制总进食量,采用低热卡、低脂肪饮食。只有当摄入的能量低于生理需要量、达到一定程度负平衡,才能把贮存的脂肪动员出来消耗掉。饮食的合理构成极为重要,需采用混合的平衡饮食,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提供的能量分别占总热量的60%~65%、15%~20%和25%左右,患者可以进食含有适量优质蛋白质、复杂糖类的食物,进食足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补充适量维生素和微量营养素,避免油煎食品、方便食品、快餐、巧克力和零食等,少吃甜食,少吃盐,适当增加膳食纤维、非吸收食物及无热量液体,以满足饱腹感。

中医治疗

针灸、按摩治疗肥胖具有简便、经济、有效、无副作用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以下几项因素有关:

  • 增加了机体交感神经功能,抑制了亢进的副交感神经功能,针灸减肥与其调整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有关;

  • 对糖、脂代谢具有良好调节作用;

  • 使其基础胃活动水平降低,及餐后胃排空延迟。

预后

单纯性肥胖的发生与遗传、环境有关,环境因素的可变性提供了治愈肥胖的可能性。鼓励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尽可能使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能否治愈

单纯性肥胖经过饮食、运动、药物等的干预一般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患者将体重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饮食

合理的饮食方式对减肥行之有效,如吃饭宜慢、饭前喝汤、少食多餐、三餐均衡等。

饮食调理
  • 宜食蛋白质丰富而热量少的食物,如豆奶类、豆制品、乳类等。

  • 宜食低热量、高纤维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

  • 宜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的低脂肪食品。

  • 肥胖患者可多食冬瓜、黄瓜、赤小豆、萝卜、竹笋、金针菇、山楂等以消食导滞、利尿通便。

  • 忌食煎、炸类食品以及过甜、过咸的食物。

护理

肥胖患者逐年增加,治疗中多以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为主,肥胖症的防治任务长期而终生,某一环节失败都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而,减肥的护理工作也非常重要。

日常护理
  • 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运动计划,并监督患者严格执行。

  • 建立良好的进食习惯。

  • 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了解疾病的预后情况。

  • 肥胖症患者大多因体型的原因存在自卑心理,鼓励患者进行自身修饰,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信心和美感。

特殊注意事项

“吸脂术”并不属于肥胖的治疗方法,但可以用于去除非外露部位的局部脂肪堆积。

预防

单纯性肥胖应以预防为主,人们应认识到其危险性并尽可能的将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另外,预防肥胖应从儿童时期开始,尤其是在学生期要注意健康教育。

早期筛查

每年自查一次BMI,BMI超过30kg/m2即为肥胖。

预防措施
  • 通过关注健康教育,了解肥胖症的危害性。

  • 改变暴饮暴食、吃甜腻食物的不良习惯,摄入低热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膳食。

  • 加强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制定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锻炼不低于150分钟(每周5天,每次30分钟)。

  • 长期坚持优良的饮食、运动、作息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肥胖症基层诊疗指南[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2(19):95-101.

[2]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69-773.

[3]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单纯性肥胖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