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性痴呆
挂号科室: 神经内科
发病部位:颈部
多发人群:老年人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有遗传几率
相关症状:运动缓慢、运动不能
相关检查:脑电图、CT、MRI检查
相关手术: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
相关药品:苯海索、东莨菪碱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0-50000元)
1、帕金森性痴呆患者饮食上应注意什么? 答:帕金森病患者饮食没有禁忌,一天中的食物应多种多样,如谷类、蔬菜、瓜果类、奶类或豆类、肉类等,既保证了营养,也促进排便。应在轻松和愉快的环境和气氛中进餐。但是食物中的蛋白质能影响左旋多巴类药物的吸收,建议与食物隔开1-1.5小时。早餐宜食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饮食,晚餐宜用高蛋白饮食。 2、如何做好痴呆患者的日常安全维护? 答:首先患者需要遵照医嘱,按时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其次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如患者运动症状重或认知损害重,应注意防治患者跌倒,走失等。 3、帕金森性痴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否自理,是否需要家属协助? 答:帕金森性痴呆患者在早期可以生活自理,此时家属可以让患者在能力范围内自行照顾自己,随着疾病进展,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家属应给予足够协助。 4、家属是否需要把帕金森性痴呆患者送入专门的护理中心进行看护? 答:如果家属能够根据医护人员的要求对帕金森性患者进行照料,不需要将患者送入护理中心看护。如果家属在人员,精力,专业知识上有匮乏,不能满足照顾患者的要求,可以送入专门的护理中心进行看护。 5、是否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答:如果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无明显障碍,患者的活动范围不应受到限制。如果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不理想,认知功能尚正常,应该在家属的搀扶或监管下进行活动,避免意外跌伤等情况出现。如患者的认知功能不正常,应该由家属监护,避免患者走丢或出现其它意外情况。 6、家属应如何为帕金森性痴呆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答:首先家属应多和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状况,发现情绪或者心理活动有变化,应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家属有条件应改善患者社会和家庭生活环境,鼓励参与各种日常社会活动。若经过家属的心理支持,患者的情绪和心理问题仍不能解决,应经到神经内科或精神卫生中心就诊。
作者:商慧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阅读量: 12839
1、帕金森性痴呆和老年痴呆在症状上有何区别? 答:首先帕金森性痴呆的病人都是在帕金森病运动症状比如运动迟缓、震颤、肌强直后出现痴呆表现;其次帕金森性痴呆主要表现为以皮质下痴呆为特征,突出表现为执行功能、注意力及视空间能力减退,记忆力障碍及词汇表达流畅性下降,语言功能、定向力相对保留,而且认知障碍的波动性通常是诊断帕金森性痴呆的重要依据;老年痴呆以皮质性痴呆为主,疾病早期出现明显的记忆储存、定向、语言障碍。 2、在影像检查方面,比如核磁和CT检查中,帕金森性痴呆和老年痴呆影像学检查结果上有何区别? 答:帕金森性痴呆在CT或MRI检查中通常无明显异常,仅有年龄相关性脑萎缩或白质高信号征象。在MRI扩散性张量成像(DTI)检测PD患者质部分各向异性(FA)值明显降低,特别是质尾部尤为显著。老年痴呆患者MRI检查中在冠状面检查可见海马萎缩、语言区皮质局限性萎缩。 3、帕金森性痴呆和老年痴呆在治疗方面有何区别? 答:帕金森性痴呆首先是选择抗帕金森病的治疗,药物选择上以左旋多巴类制剂为一线药物,如使用其他抗帕金森病药物,有诱发精神症状的风险,应在剂量和使用方法上注意。如果帕金森性痴呆患者出现幻视、错觉时,应依次考虑减量或停用抗胆碱能药物、金刚烷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MAO-B抑制剂、;在对认知损害治疗上也可选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卡巴拉丁、多奈哌齐等。老年痴呆给予药物治疗,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脑代谢增强剂等。 4、帕金森性痴呆和老年痴呆的预后有何区别? 答:约50-80%的帕金森患者的会合并帕金森病性痴呆,通常发生于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出现3-7年后,所以常常伴有明显的运动迟缓,肢体强直等运动症状,通常认为帕金森病患者在诊断后15-20年逐渐丧失行动能力发生卧床,从而导致一些致死性并发症,如严重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等。而对于老年痴呆,通常认为约在出现认知下降症状后8-12年出现严重记忆力丧失,仅存片段的记忆;约有30%患者也出现帕金森样症状,并逐渐出现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卧床等,也发生一些致死性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以及其他卧床导致的并发症,通常患者死于并发症。
作者:商慧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阅读量: 67248
全部 北京 上海 广东 广西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山东 山西 河北 河南 天津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湖北 湖南 四川 重庆 陕西 甘肃 云南 新疆 内蒙古 海南 贵州 青海 宁夏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