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破自杀信号 7个窍门帮助抑郁症患者

发布时间: 2018-06-26来源:北京回龙观医院 京城健康守护者

  5天前,甘肃一位19岁少女,从商场8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一直紧紧拉着她的消防员,在救援失败后,发出撕心裂肺的大喊。

  据媒体报道,女孩轻生的原因,可能和困扰她的抑郁症有关。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女孩患抑郁症后曾两次自杀未遂,并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而6月20日参与救援的一名消防员,在此前女孩试图自杀时,曾将她救下,可这次没能救援成功,他非常难过。
  参与救援的消防员中有一人刚刚结婚,因没能救下女孩陷入自责甚至不让妻子靠近,目前仍在接受心理疏导。
  一出人间悲剧,令人惋惜。无论背后究竟有何缘由,在自杀行为实施之前,这个19岁的姑娘一定经历过极度痛苦的挣扎、犹豫、并释放过无数求助信号,如果能够尽早识别,或许还有发现和预防自杀行为的机会。今天,守护君想告诉大家如何识破自杀信号,阻止悲剧尽可能少地发生。

杨甫德(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


  7成抑郁症患者有过自杀念头
  据统计,目前中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超过10万。自杀行为不仅威胁到本人的生命安全,带来经济负担,还会给亲人朋友造成心理上的伤害。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将周围可能深陷自杀泥沼里的人拉出来的责任。
  为什么自杀的抑郁症患者这么多?根据对自杀者进行的回顾性调查,自杀的人中,有70%都是抑郁症患者;而在抑郁症患者中,有70%的人都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所有抑郁症的患者中,有15%死于自杀。
  更可怕的是,有些抑郁症是隐形抑郁,其中有一种隐形抑郁叫做“微笑型抑郁”。这种人在人群中看起来和平时一样,顶多会出现效率下降、精力差等情况。但他独处时,就会特别沉默。
  多数抑郁自杀的官员都属“无痕抑郁”,只有独处时才倍感孤独无助,长期精神紧张会使一些人选择走极端。
  你能注意到这些求救信号吗?
  在自杀行为实施之前,有自杀想法的人几乎都经历过挣扎、犹豫、求救、失望。这就给了我们发现和预防自杀行为的机会。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大部分自杀行为发生之前都有一些警告信号。你能注意到这些求救信号吗?
  ◆ 如果有人跟您说:“我是一个没用的人,是个废物!”或者“我活得太痛苦了,没有我,他们会更幸福“……请高度重视!他/她可能是向你求救,而不仅是需要一些简单的安慰。
  ◆ 如果他/她上网搜索自杀方法、讨论自杀问题、或者问你“我死了你会怎么样?”之类的话题。千万不要以为是开玩笑,他/她是认真而又委婉地向您求救。
  ◆ 如果有人向朋友分发自己心爱的物品,或者写下类似遗言的内容,说明他/她在告别,即将实施自杀行为。此时要立刻进行危机干预,每一分钟都生死攸关。
  帮助他们:这7点很重要!
  我们要科学干预!当发现这些求救信号时,每个人,每个社区,乃至全社会,都应该立即行动。实施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用您一点时间,挽救一个生命!
  1.要充分重视信号,将干预付诸于行动;而不要忽视信号甚至以为他/她在开玩笑。
  2.要勇于讨论自杀话题,谈论就是一种支持,躲避反而让他/她绝望。
  3.要对自杀想法给予理解,说教式的劝说无济于事。
  4.要认真帮助他/她分析面临的问题,刺激的话语起不到“以毒攻毒”的效果,只能促使其立刻自杀。

  据目击者描述,当时现场围观者中有人起哄有人鼓掌。目前警方已将“起哄的和对生命不尊重的”多人行政拘留。
  5.有人陪伴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支持。让其独处不仅不能让其冷静,反而会让他/她感到孤独。
  6.要保护其隐私,但不等于隐瞒。明确说明您会让其他值得信任的人一起帮助他/她。
  7.时间不是缓解自杀意念的良药,要及时治疗干预,等待只能延误时机。
  关于上述干预准则,我们可以简称为“自杀预防七要七不要”:
  ◆ 要重视不要忽视;
  ◆ 要讨论不要躲避;
  ◆ 要理解不要说教;
  ◆ 要帮助不要刺激;
  ◆ 要陪伴不要独处;
  ◆ 要保护不要隐瞒;
  ◆ 要治疗不要等待。
  我们要成为自杀预防及干预的“守门人”!

上一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查结果公布 北京居民这样说

下一篇:住院15天被出院 “医保限额”惹的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