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长满小米粒疙瘩怎么消除

2023-05-05 10:50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脸上的小米粒疙瘩,可能是脂肪粒、粟丘疹、粉刺和汗管瘤等皮肤病。脸上大量小米粒样疙瘩,通常为痤疮中的粉刺表现,其他的几种均是局限性。粉刺是痤疮的临床表现,为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面部的粉刺表现为小米粒大、扁平或微微隆起的毛囊性丘疹,包括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粉刺的发生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根据情况严重程度进行选择。局部外用药物如维A酸类,包括维A酸乳膏、阿达帕林凝胶、他扎罗汀凝胶、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抗生素类如莫匹罗星软膏、壬二酸、硫磺洗剂等。还可以使用植物类的黄芩祛痘轻颜凝胶等,必要时口服清热解毒,调节内分泌的药物,如丹参酮胶囊等。

日常生活中要正确护肤,避免过度清洁,建议使用功能性护肤品,尽量不要用手挤压,或者搔抓,且饮食清淡,保证睡眠、降低压力。

分享:

74

相关推荐

脸上小疙瘩如何消除

"脸上有小疙瘩,患者应该到医院,由皮肤科医生明确脸上的小疙瘩都是什么病,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可能就不同。脸上的小疙瘩,临床上多见的是皮脂腺增生、脂溢性角化或皮赘,具体如下:第一、皮脂腺增生多见于皮脂溢出的中老年人,男性多见。皮损主要好发于额部和两侧面颊部,也见于鼻唇沟处。皮损不对称分布,为淡黄色、乌灰色或正常肤色,2-3mm大小,突出皮肤表面的柔软性小疣,呈圆形,中央有脐状凹陷,挤压时可以挤出皮脂,患者皮肤油腻。第二、脂溢性角化是发生在老年人曝光部位的多发的淡褐色或深褐色小丘疹,面部多见。第三、皮赘又称为软纤维瘤,是一种有蒂的稀疏纤维良性肿瘤。本病好发于中老年、更年期及妊娠期,女性多见。临床上分为单发及多发两种类型,后者多见,具体分型:1、多发型,主要位于颈、腋窝,也可位于面部,为较多的仅1-2mm长、2mm宽的突起物,有蒂或无蒂,质软,表面有沟纹。2、单发型,主要位于躯干,也可见于腋部及大腿,单个损害,质软、有蒂,呈息肉状,突起或呈小袋状,较多发型大,约1cm直径大小。本病是一个良性肿物,一般不需要治疗。如果需要治疗,可以用弯剪去其蒂即可。皮脂腺增生、脂溢性角化或皮赘,都可以用电灼、二氧化碳激光等治疗。"

语音时长02:26''

汪晨中日友好医院

2020/07/28收听(81865)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472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