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长效避孕药什么时候能同房

2021-09-26 10:38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长效避孕药具有长期稳定的避孕效果,如果患者是首次服用长效避孕药,在月经第12天前存在避孕失败的可能,月经12天后避孕药开始起作用,可以同房。服用长效避孕药不是首选,有一定副作用,高雌、孕激素可使患者产生较多不良反应,比如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还可使水肿、体重增加,导致肥胖,对肝、肾有一定损害。

如果患者想避孕,通常首选短效避孕药,副作用小,长期避孕的患者,要想副作用小,可考虑工具避孕,即使用避孕套避孕。另外患者也可考虑放置宫内环或节育器,达到避孕目的,尤其月经量偏多、有痛经史的患者,可通过放置曼月乐环,既可以避孕,又可以减少出现妇科疾病的可能。

分享:

83

相关推荐

长效避孕药什么时候吃

长效避孕药由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组成,一般在月经来潮的第5天和20天后吃,效果较好。一般要求有避孕需求及性生活需求的女性朋友们,在月经来潮的第5天,饭后服1片;间...

赵会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2022/10/30阅读(4526)

避孕药什么时候服用

"不同避孕药服用方法不一样,具体服用时间需根据具体药物而定个,不可一概而论。第一种紧急避孕药,是在没有保护性性生活、无避孕措施、避孕套脱落、破裂、意外伤害时服用的药物,要求在性生活后72小时之内服用,越早服用避孕效果越好。第二种是短效避孕药,每天都要服用,如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是在月经第5天每晚服用1片,连续服用21天。屈螺酮炔雌醇片是在月经第1天,每天服用1片,连续服用28天,如当晚漏服,需第2天早上补服1片,如漏服容易造成阴道出血。第三种长效避孕药,每月月经第5天服用1片,再过20天服用第2片,目前这类药因副作用较大,已很少应用。第四种紧急避孕药,一般事后72小时之内尽快服用,越早越好,而且服用之后可能有少量的阴道出血,也叫撤退出血。如果服药后1小时之内发生呕吐,建议尽快补服,紧急避孕药只能偶尔做补救作用,不能作为常规的避孕方法,一年之内不能吃超过3次。具体服用哪一种避孕药,要根据个人情况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不可自行随意服用。此外需要注意,如果是口服短效避孕药避孕,比如优思明或者达英-35等避孕药,一般服药的女性不抽烟,并且没有高血压、乳腺癌或者血栓方面的疾病才可以吃。"

语音时长01:33''

张亚兰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妇产医院

2020/05/07收听(71754)

什么是长效避孕药

长效避孕药顾名思义就是吃一次可以管很久的避孕药,由长效的雌激素和人工合成的孕激素配伍制成,有四种用药方式分别是口服、皮贴试剂、注射以及将药物放在宫内节育器里面。...

张青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2022/03/25阅读(3648)

长效避孕药能管多长时间

长效避孕药包括口服避孕药、注射长效避孕针、埋植剂等。不同类型的长效避孕药,持续避孕的时间是不同的,大概在1个月到5年不等。具体时间如下:1、口服长效避孕药:通常...

涂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2023/03/01阅读(2419)

长效避孕药怎么吃

长效口服避孕药,由人工合成的孕激素和长效的雌激素配制而成。服药1次,可以避孕1个月,成功率可以达到98%以上。常见的长效避孕药有以下三种。第一种,复方18-甲基炔诺酮。服用方法,初次服用,从月经来潮的当天算起的第5天和第25天各服用1次,每次1片,以后每个月按第2次服用的同一日期服用1片。如果是5月2号来的月经,5月7号服用1片,到5月27号再服用1片,以后每个月27号服用1片。第二种,复发炔雌醚。服用的方法跟复方18甲基炔诺酮相似。第三种,复方16次甲基氯地孕酮。有点不一样,是从月经来潮的第5天服用第1片,在第1片以后的20天服用1片,再隔20天服用第3片,以后每隔28天服用1片。如果是5月2号来的月经,到5月7号服用1片,5月27号服用第1片,6月16号服用第1片,以后每隔28天服用1片。长效避孕药主要有以上的这三种,长效病药可以影响到内分泌、性激素水平的,所以目前用的相对不是很多。长效避孕药不能立即停药,如果不服用了,要停药,一定要服用三个月的复方短效避孕药以后再慢慢地停药,不然非常容易引起大出血。因为体内的激素水平要有慢慢的下降过程,突然停药,非常容易引起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突然的变化而导致大出血,影响身体的健康。所以如果长效避孕药要不服用了,必须要改用复方短效避孕药,然后才能停药。

语音时长02:30''

王梅萍嘉兴市南湖区妇幼保健院

2018/06/19收听(55136)

长效避孕药怎么吃

避孕药在非创伤避孕领域里成为了出类拔萃的存在,其中一种就是长效避孕药。长效避孕药又该如何使用,当然是要严格遵医嘱或按照药盒说明书使用的哦!长效避孕药,是按照一定...

赵会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2022/10/30阅读(3382)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432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