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颅内动脉闭塞的认识与治疗思路

2020-04-13 18:04阅读:

手机浏览

  慢性颅内动脉闭塞我们要重视,因为约10%的脑梗死都是由颅内血管闭塞所致,它还可以导致脑梗死的年复发风险达到3.6~22%.究其病因最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其他还可见于心源性栓塞、血管夹层、动脉炎症等。究其机制为慢性颅内动脉闭塞后低血流动力学变化。
  认识这类疾病首先我们要知道颅内动脉慢性闭塞如何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头颅CTA、MRA对颅内动脉闭塞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但是时间分辨率太低,不能动态评估侧支代偿的状况。DSA全脑血管造影仍然是诊断颅内动脉闭塞的金标准,有很好的时间及空间分辨率,可以动态观察颅内动脉闭塞部位、形态及侧支代偿情况,指导进一步的治疗策略。
  颅内动脉闭塞要进行脑侧支循环评估:
  脑侧支循环是指当大脑的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血流通过其他血管(侧支或新形成的血管吻合)到达缺血区,从而使缺血组织得到不同程度的灌注代偿。多项研究提示侧支循环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急性脑大血管闭塞的介入治疗。
  目前最佳病变评估意见:
  1、应积极开展慢性颅内动脉闭塞的诊断;
  2、头颅CTA/MRA是筛选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无创性手段,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但时间分辨率较低;

  3、DSA是诊断慢性颅内动脉闭塞的金标准,有较高的时间及空间分辨率;4)慢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评估应包括闭塞部位、闭塞端形态、闭塞长度及闭塞远端血管床等解剖学的评估;5)颅内大动脉闭塞还应进行功能性评估,如灌注评估、半暗带评估等,只有那些存在可挽救脑组织的慢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才有可能从血管开通治疗中获益;6)一些新兴的影像学技术(如HR-MRI)对于慢性颅内动脉闭塞的诊断及进一步的开通治疗有指导意义。
  目前最佳治疗意见:
  1、药物治疗仍是基础治疗措施;有症状的慢性颅内动脉闭塞的患者,经过强化内科治疗仍然有症状恶化或反复的,灌注评估及侧支循环评估发现患者有失代偿,开展颅内外动脉搭桥治疗可能是有益的。但这仍然是一种有较高围手术期风险的有创治疗,手术应该在有经验的中心开展;
  2、症状性慢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患者,经过强化内科治疗仍然有症状恶化或症状反复发作,灌注评估及侧支循环评估发现患者有失代偿,采取血管内介入开通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这虽然是一项微创的治疗方法,但是仍然有一定的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
  慢性颅内动脉闭塞的预后:
  1、慢性颅内动脉闭塞是卒中复发及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强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变的诊断与治疗;

  2、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好发部位在前循环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在后循环最常见的部位为基底动脉,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

  3、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导致卒中复发的主要机制是闭塞远端的脑血流低灌注,因此,以改善低灌注为目标的治疗措施有助于减低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卒中的复发及致残率。
  总之,慢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导致的缺血梗死/脑缺血发作的患者中很常见,也是卒中高复发及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发展起来的血管内治疗,由于其微创性,因此血管内治疗可能成为慢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开通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血管介入开通治疗的适应证、开通的时机、开通的器械及开通技术等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分享:

66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