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别名:血栓形成)

就诊指南


挂号科室: 血管外科

发病部位:血管

多发人群:中老年人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有遗传几率

相关症状:肢体肿胀、疼痛

相关疾病: 肺栓塞 静脉曲张 肺动脉瓣狭窄

相关检查:凝血酶调节蛋白活性测定

相关手术:交通支离断手术

相关药品:抗栓胶囊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深静脉血栓形成视频

更多>

深静脉血栓形成文章

更多>

57岁女性颈部疼痛伴脸肿,检查竟是深静脉血栓形成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一位突发左颈部肿胀、疼痛伴有面部肿胀4天的女性患者前来就诊,经过彩超、CT、凝血功能等检查,诊断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患者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迈之灵片等药物,具有抗凝、促进静脉回流、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经过积极治疗,患者血栓大部分消融,疼痛、肿胀症状明显缓解甚至消失。【基本信息】女、57岁【疾病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就诊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就诊时间】2022年4月【治疗方案】药物治疗(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迈之灵片+盐酸罂粟碱注射液)【治疗周期】住院治疗10天,1个月门诊随访【治疗效果】疼痛、肿胀明显缓解甚至消失,血栓大部分消融一、初次面诊一位57岁中年女性患者来科室就诊,主诉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颈部疼痛,伴左颈部及面部肿胀,直立或坐位略缓解,平卧位加重,于当地医院行彩超检查提示左侧颈静脉闭塞(血栓可能性大),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询问病史,患者表示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脑血管病史。且近来体重正常,自身状况良好,查体发现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左侧颈部、肩背部肿胀,皮色正常,皮温正常,左侧锁骨上窝、腋窝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局部压痛阳性,左上肢无肿胀,皮温、皮色良好,左侧尺、桡动脉搏动可触及,左侧肱动脉搏动可触及,遂初步诊断为深静脉血栓形成。 二、治疗经过入院后给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复查彩超提示左侧颈静脉全程可见不均质回声物质填充,CDFI未探及确切血流信号,左侧颈静脉血栓形成,完善肺CT、颈部CT等检查,并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栓弹力图、肿瘤标志物等生化检验,结果提示急性血栓,血液呈高凝状态,因此确诊为深静脉血栓形成。随后给予患者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进行抗凝治疗;口服迈之灵片,促进静脉回流;使用盐酸罂粟碱注射液改善微循环。三、治疗效果患者通过使用药物抗凝、改善微循环治疗1周后,颈部、面部肿胀、疼痛的症状明显缓解,治疗10天后复查D-2聚体结果基本正常,提示血栓基本稳定,因此准予患者出院。嘱患者1个月后来门诊复查,患者来复查时表示身体无明显不适症状,肿胀、疼痛消失,复查彩超提示血栓大部分溶解,治疗效果较好,且未出现出血及血栓复发。四、注意事项很欣慰患者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后,病情得以稳定,未延误病情出现其他不适症状。但建议患者出院后仍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出院后要注意身体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部分患者是因为存在肿瘤、血液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等,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需要格外重视自身症状,如果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检查;2、患者出院后口服抗凝药一定要遵医嘱,并注意是否有出血倾向,如出现皮肤出血、尿血、便血,需要就医咨询医生减量甚至停药。五、个人感悟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在静脉内的不正常凝结,如不及时处理,急性期可能会导致肺栓塞猝死。因此,一旦出现单侧肢体或局部肿胀明显,伴胀痛,要警惕深静脉血栓形成,要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如果是不明原因的深静脉血栓形成,要进行原因筛查。如进行保守治疗,临床上建议抗凝治疗至少半年,每3个月复查一次彩超。

作者:沈世凯 辽宁省人民医院 阅读量: 4733

腿血栓什么症状

腿血栓在医学术语上称为下肢动静脉血栓性疾病,下肢动静脉血栓性疾病包括两种情况: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两种血栓症状表现各有特点。  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动脉为机体运输血液和氧气的血管,动脉血栓阻塞了动脉,主要引起腿部缺血症状。腿部可以出现疼痛、皮肤色泽苍白和皮肤温度降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腿部感觉和运动的障碍,时间长了可能会有间歇性跛行和肢体颜色改变,甚至溃烂。如果栓塞时间太久,可能造成局部肢体坏死,甚至必须要做截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为回流血液的血管,静脉血栓阻塞了静脉后,主要引起腿部血液的回流受阻,由于血液瘀滞在腿部,患者腿部会出现水肿和肿胀,同时出现浅静脉扩张,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也可以造成局部下肢的溃疡,甚至感染坏死,严重的比如出现局部动脉压迫,可以造成局部的缺血,甚至必须要做截肢手术。  除了从症状表现来判断腿部血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超声检查、动脉造影、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和病变部位,制定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腿部血栓的症状要看是什么血管,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表现不同。

作者:曹建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阅读量: 58840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方法有哪些?

抗凝治疗是下肢静脉血栓治疗中应用最早且最广泛的方法,抗凝本身并不能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但它能抑制血栓的蔓延,配合机体自身的纤溶系统溶解血栓,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它能有效地减少肺栓塞的发生,在肺栓塞防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他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方法一般均应同时用抗凝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抗凝治疗的时间可贯穿整个病程,一般需1~2个月,部分病人可长达半年~1年,有的甚至需终生抗凝。但下列情况禁用抗凝治疗:消化道溃疡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近期发生脑出血者、流产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者等。  (1)肝素  最常用的抗凝药物,其抗凝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加抗凝血酶Ⅲ(ATⅢ)的活性,抑制血栓形成。肝素起效快,半衰期短,在体内作用稳定。肝素水溶剂主要为12500U/支,相当于100mg。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和皮下深脂肪层注射2种,肌肉注射易发生注射部位血肿,不宜采用。皮下深脂肪层注射方法较简单,但体内肝素浓度不易精确控制,注射部位一般选择腹壁皮下。静脉注射方法利用微量泵持续静脉给药,此法肝素作用快,剂量容易控制,体内肝素浓度较稳定,容易调节,是较理想的给药方法。具体方法是先静脉一次性注射肝素50mg即6250U,使肝素体内浓度快速达到峰值,然后将肝素稀释液(肝素200mg即25000U溶于5%葡萄糖盐水500ml)以30ml/h静脉持续滴注。但有下列情况时肝素用量应减小至20ml/h:2周内作过手术者;2周内有脑卒中者;血小板计数  肝素的剂量个体差异很大,因此需根据实验室监测,随时调节肝素的用量。目前最常用的肝素监测指标是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用药期间aPTT控制在正常对照的1.5倍或正常值的上限。APTT首次检测是在肝素6250U静脉注射后,以后每4~6小时检测1次,待稳定后可每12小时检测1次。  肝素的常见副作用包括:A.出血,用药期间出现皮下瘀点、瘀斑应引起重视,如出现血尿、消化道出血,则应减少或停止用药,出血量大时,可用鱼精蛋白按1:1的比例静脉注射,对抗肝素的抗凝作用。B.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与肝素引起的体内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发生率在1%~2%,表现为血小板计数减少,严重时出现动脉、静脉内广泛性血栓形成,致使病人死亡或残肢,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用肝素期间应注意检测血小板计数,如在用药时出现血栓蔓延或有新的血栓出现,应考虑此并发症,并立即停药,改用水蛭素或选择性抗凝血酶药阿加曲班。C.骨质疏松症,当长期使用肝素时,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甚至导致椎体或长骨骨折。  (2)低分子量肝素:如前所述,低分子量肝素较肝素有很多优越性,由于它主要针对Ⅹa因子,因此它在抗凝的同时,出血的危险性大大降低。其良好的组织吸收性、长半衰期,使用药方法变得简单,用药次数也较肝素减少。市场上销售的低分子量肝素有几种,各种产品的成分和用法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其共同点都是皮下注射为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每12小时注射1次。  使用低分子量肝素一般无需实验室监测,但与肝素一样,低分子量肝素也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虽然其发生率较肝素低,但检测血小板计数有助于早期发现此并发症。  由于低分子量肝素使用较肝素安全,因此目前其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并有逐渐替代肝素的趋势。  (3)华法林:华法林作为口服抗凝药在临床上已得到长期应用,作为口服制剂,华法林成为门诊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华法林在体内起效慢,一般在服药2~3天后开始起效,因此临床上常同时将它与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一起使用,待华法林达到治疗作用时,停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  使用方法:首日7.5mg口服1次,第2天改为5mg口服1次,第3天2.5mg/d,口服,此剂量根据凝血酶原时间(PT)调整。一般开始每周检测PT2次,将INR值控制在2~3,后改为每周检测1次,逐步过渡到每月检测1次。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华法林的用药时间一般至少2个月,如有过肺栓塞史,华法林用药时间可延长至1年。

作者:崔志军 安阳县总医院 阅读量: 18306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有哪些?

1、肺栓塞  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所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其诊断率低、误诊率和病死率高。据文献报道美国每年发生肺栓塞65万人,死于肺栓塞者达24万人。英国统计每年发生非致命肺栓塞4万人,因肺栓塞致死的住院患者2万人左右。有学者认为80%~90%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尤其是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栓子脱落的几率更高,大的栓子可导致患者在几分钟内死亡。有报道称髂股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的死亡率高达20%~30%。肺栓塞典型症状为唿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三大体征为肺啰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奔马律。因此,临床上肺栓塞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目前临床上预防肺栓塞多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金属丝制成的器械,通过特殊的输送装置放入下腔静脉,以拦截血流中较大血栓,避免随血流进入肺动脉,造成致死性肺栓塞。但安置滤器可发生滤器移位、阻塞、出血等并发症,且费用较高,故临床上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以下情况可考虑安置滤器:①DVT禁忌抗凝治疗或抗凝治疗有严重出血并发症。②抗凝治疗仍有肺栓塞者。③动脉血栓摘除术或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④首次肺栓塞后残留DVT。⑤广泛大面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途径应选择健侧,若双侧髂股静脉血栓,则应选择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  2、出血  溶栓治疗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特别应警惕胃肠道、颅内出血。因此溶栓治疗前应检查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药量的调整通常以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2~2.5倍为宜。溶栓过程及溶栓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如血管穿刺点、皮肤、牙龈等部位。观察有无肉眼血尿及镜下血尿,有无腹痛、黑便等情况;如有穿刺部位出血,可压迫止血。严重的大出血应终止溶栓,并输血或血浆对症治疗。对于出血性并发症应指导病人自我观察及预防。如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出现黑便等嘱病人不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耳道,勿用力咳嗽以免引起咯血;选用软毛牙刷刷牙,动作轻柔,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创伤;饮食宜清淡宜消化,以免食物损伤消化道,多次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在血栓的机化过程中静脉瓣膜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或者黏附于管壁,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即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下肢慢性水肿、疼痛、肌肉疲劳(静脉性跛行),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变化,重者形成局部溃疡,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报导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遵照医嘱,出院后穿弹力袜,口服抗凝药物(如拜阿司匹林100mg(/次·天))3个月至半年,避免久站久坐,休息时抬高患肢,一般很少发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对于已发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患者,若有瓣膜关闭不全的可采用瓣膜修补术,手术时操作应轻巧,避免损伤静脉。术中用脉冲电极刺激小腿肌肉增加收缩促进回流,术后鼓励病人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均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崔志军 安阳县总医院 阅读量: 95543

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危害

人体的静脉分浅静脉和深静脉两个系统,平常我们能看到的“青筋”即是浅静脉,而深静脉之所以形容为“深”就是因为它所处位置较深,通常位于肌肉之间,不能通过肉眼看到。深浅两静脉系统的作用就是将组织利用后的静脉血回流到心脏,形象的说,两者就像人体的下水道,把“污水”送回到指定的地方—心脏  其中,深静脉系统的作用远大于浅静脉系统。深静脉血栓就是深静脉内的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堵塞血管。在所有的静脉中,因为双腿的静脉距离心脏最远,而且人类的直立还导致双腿的静脉血要克服重力才能回到心脏,所以人体双腿的深静脉最容易形成血栓。  造成血管内血栓形成的三大元凶是:血液高凝状态、血液流速缓慢、血管内膜损伤。  血液并不是密度完全均匀的液体,里面还有许多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等,时刻不停地把各种细胞从心脏运送到外周,又把外周的细胞运回心脏。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需要被运输的细胞增加了,导致血液的浓度增高,如果血流速度一慢,血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等就有沉积在血管壁的趋势。正如夹杂着大量泥沙的长江到了入海口平坦的地方,水流一慢泥沙沉积,就形成了长江三角洲这种伞型的冲积平原了。如果这时血管内壁有损伤,就会激活血液中的血小板释放多种物质,启动凝血系统。修补损伤的同时也在血管里形成了微小的栓子,很可能就越积越大,形成危及生命的血栓了。  那么究竟深静脉血栓有什么表现,对病人又有什么危害呢?  血栓形成后,血液不能有效回流,就像下水道堵塞,污水不能排出,造成堵塞远处血液淤积、肢体肿胀;不通则痛,肿胀的肢体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下地行走时则更加明显。血栓一旦脱落,就会沿血液循环途径: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最终进入肺动脉,造成肺动脉栓塞。栓塞可能只造成肺的一小部分缺血,但其实就像点燃了弹药库中的一颗炸弹一样,爆炸接二连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一大片的肺脏缺血,失去了血液气体交换的功能,往往会要了患者的命。  最典型的病例是许多有长期卧床,肢体不能或只能轻微活动病史的病人,刚开始下床加大活动,站起后忽然“啊”的大喊一声,然后就倒下去,胸闷、气急,心跳加速,最后心跳、唿吸停止。  许多疾病都可能导致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包括高龄人群、中晚期孕妇、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瘫痪、有严重外伤史、下肢(特别是髋关节)大手术、长期卧床或心力衰竭等。如果没有预防措施,这些病人患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会可以高达40%~80%,致命性肺动脉栓塞的机会为1%~5%。甚至在乘飞机作长途飞行的正常人群中也有非常高的血栓形成患病率。上文提到,血液高凝、血液流速缓慢、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三大罪魁,长途飞行中,机舱中缺氧、反复循环的空气、疲劳时又忘了饮水……  这些因素都使得血液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很多乘客一上飞机,就习惯于在座位上静坐休息或者干脆睡觉,缺乏运动使得血液流动减慢,种种因素相互作用,血液就非常容易形成血栓。而航空公司为了安排最多的座椅,经济舱座位前后的距离非常狭小,客观上限制了乘客的运动,使得乘坐经济舱的乘客最容易得深静脉血栓,历史上就称这种在长途飞行中发生的血栓形成疾病为经济舱综合症。但这绝不意味着头等舱中的旅客就可以高枕无忧,如果不注意预防,同样容易得血栓。  有一项调查发现:对普通乘客而言,飞行时间在3至4小时以上就可能发生肺栓塞;飞行时间越长,乘客发生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危险性就越高。而孕妇、口服避孕药者、高血粘度者等旅客血液本身就处于一种高凝状态,更容易受到病魔的青睐。

作者:王荣飞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阅读量: 64031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的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深静脉血管腔内形成凝血块(血栓),血液的正常流动受阻。其发生率高,危险性大,目前仍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一、临床症状:  小腿DVT多数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小腿部疼痛和轻度肿胀,足背屈曲或压迫小腿背部肌肉时出现疼痛,经适当治疗一般可消融或自溶。髂—股DVT可能局限于髂-股深静脉内,也可能充满全下肢深静脉内。主要临床表现为臀部以下肿胀,下肢、腹股沟及患侧腹壁表浅静脉怒张,皮肤温度升高。  一旦血液凝块从静脉壁上破碎、脱落,它会随着血流移动,有可能会附着在肺部,引起急性肺栓塞(PE)。大块血凝块脱落可至患者立即死亡,反复小块脱落可导致慢性血栓栓塞(VTE)性肺动脉高压。  DVT除了可能发展为肺栓塞外,也可能发展为“患肢后遗症”,症状包括水肿、小腿色素沉着、静脉性溃疡和肢体残疾等。DVT引起的腿部肿、胀、痛,一般是单下肢疾病,以左下肢居多。腿部肿、胀、痛发病比较突然,大约一半的患者没有任何症状。  二、高危因素:  1、血栓形成的基本要素即Virchow三联征:高凝状态、内皮损伤和静脉瘀滞。骨科手术的VTE高发生率有其独特的原因:  (1)下肢关节置换术和髋部骨折手术后,由于血液中存组织碎片、胶原、脂肪而易发生血液凝固;手术中嵴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V扩张;肌肉麻痹;术后疼痛、卧床致使血流缓慢。  (2)下肢手术操作中对血管的扭曲以及骨碎片对血管壁的损伤都会增加内皮细胞损伤的概率;  (3)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大腿止血带、膝关节屈曲时间过长,术后固定、活动能力下降、术后局部肿胀和活动受限都会增加静脉瘀滞。以及大型手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2、高危险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服避孕药、怀孕、老年、吸烟、手术、创伤、既往VTE病史、瘫痪、制动、久坐、久卧、术中应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机能不全等,其中骨科大手术也是VTE的高危因素。  三、检查诊断: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为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仅在纤维蛋白原形成与分解处于稳定状态才出现,若以血浆D-二聚体浓度>500μg/L作为诊断血管栓塞的阳性界限值,对判断肺栓塞有很好的敏感性(98%)。且3天和7天后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96%和93%),但其特异性不高,因许多疾病可与纤维蛋白的形成和降解有关:如心肌梗死、肿瘤、感染或炎症性疾病。其诊断肺栓塞的特异性还受年龄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在30~39岁人群中,D-二聚体诊断肺栓塞的特异性为72%,而对大于70岁的人则仅为14.3%。对D-二聚体在血管栓塞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尚有待确定,多数研究认为血浆D-二聚体≤500μg/L,基本上可排除肺栓塞的诊断.但≥500μg/L,仅高度提示有血管栓塞的可能,还不足以确诊肺栓塞。此外,还应化验血脂、血糖、血流变。  2、术前、术后下肢A/V彩超;上行性静脉照影、静脉压测量等。  四、预防措施:  1、基本预防措施  (1)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  (2)规范使用止血带;  (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4)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足、趾早期活动,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唿吸及咳嗽动作;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长袜、或电刺激化使静脉血流加速。  (5)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黏度。  2、骨科大手术后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术后DVT的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所需的抗凝预防时限更长。因此,在骨科大手术后DVT预防时限一般不少于7~10 d,必要时可延长至28~35 d。 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DVT的高发期是术后12~24 h,一阶段DVT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后果严重,对DVT的预防应尽早进行。术前1小时低分子肝素钠2500u 皮下注射(H) 1次/日(qd )连用 5~7日。若用利伐沙班,可连续口服35日,直至DVT不易发生。若用“速碧林”0.3ml(2850iu)/日,连十天,起始术前、后12h,或术前2h。也可选用右旋糖酐、肠溶阿斯匹林等。  五、急性期治疗:  一旦DVT形成,急性期首推药物治疗,极少数的特殊情况下才会考虑手术或其他的治疗方法(怕血栓脱落手术前应放滤网)。比如对于有客观依据证实为深静脉血栓的患者,  (1)推荐初始短期进行皮下low-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或者静脉/皮下肝素(Heparin)的注射治疗,疗程至少五天,同时联合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Warfarin),五六天后停用肝素,继续应用华法林。这种药物治疗方法叫抗凝。抗凝是治疗DVT的一种重要方法,抗凝药物并不能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但可通过延长凝血时间,预防血液凝块继续发展。华法林服用的时间一般延续到患者恢复正常活动,然后再维持治疗继续服用3~6个月不等;  (2)溶栓:发病一周内病人,可应用纤维蛋白溶解剂包括链激酶及尿激酶治疗;肺栓塞(PE)可延至14天;脑血栓3-6小时是黄金时间。总之,溶栓越早越好。  (3)急性期卧床1-2周(使血栓紧粘血管内膜、消炎、止痛),患肢抬高于心脏水平(离床20-30cm)。

作者:尹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阅读量: 79066

深静脉血栓形成问答

更多>

深静脉血栓形成医院

更多>
深静脉血栓形成 推荐专家
高翔副主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血管外科

视频 | 文章 | 回复

个人简介: 高翔,男,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擅长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肢体的动脉瘤、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拴塞、脾脏动脉瘤等疾病的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肢体的动脉瘤、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拴塞、脾脏动脉瘤... 展开
立即免费咨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